草尾维达雀的外形特征、生长繁殖、地理分布、保护现状

导读: 外形特征 生长繁殖 地理分布 保护现状

草尾维达雀的图片

草尾维达雀(学名:Vidua fischeri,英文名:Straw-tailed Whydah)是维达雀科维达雀属的鸟类。

草尾维达鸟(学名:Vidua fischeri,英文名:Straw-tailed Whydah)是维达雀科维达雀属的鸟类。其长尾所占鸟体的比例很长,雄鸟上体主要呈黑色,中央尾羽极长,拥有非常漂亮的繁殖羽。生活于热带草原和疏林中,喜结群活动。主食果实、种子和嫩芽,也吃昆虫和蠕虫。不筑巢,是巢寄生者,寄主相对稳定,主要是梅花雀科的鸟类,幼鸟由寄主喂养长大。分布于非洲的埃塞俄比亚,肯尼亚,索马里,苏丹,坦桑尼亚,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乌干达。

中文学名:草尾维达雀

拉丁学名:Vidua fischeri

英文俗名:Straw-tailed Whydah

命名作者:Reichenow, 1882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维达雀科(Viduidae)

中文属名:维达雀属(Vidua)

繁殖区:非洲 : e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草草尾维达鸟草尾维达鸟尾维达鸟体长约10~13公分,属于是小型雀类。鸟体短小,鸟喙粗短,在繁殖期雄性的上体主要呈黑色,并具金属光泽,中央尾羽极长,有鲜红的腿和爪,而在非繁殖,雄性的雌性大多是褐色羽毛并有条纹,脚爪也变成粉红色。

生长繁殖

生活于开阔的热带草原和疏林地区,喜结群活动。主食果实、种子和嫩芽,小米,野燕麦,三齿稃,也吃昆虫、白蚁、蛴螬和蠕虫。该物种的繁殖习惯比较有特色,和杜鹃一样有巢寄生的现象,将卵产与其它雀类的巢中,让其代为孵化。是巢寄生性鸟类。草尾维达鸟是一夫多妻制,一只雄鸟可以与10或12只雌鸟在某一季节交配。雌鸟每季产3至4枚卵。

地理分布

分布于埃塞俄比亚,肯尼亚,索马里,苏丹,坦桑尼亚,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乌干达。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低危(LC)。

山麻雀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山麻雀的图片

山麻雀(学名:Passer rutilans,英文名:Russet Sparrow)是雀科雀属的鸟类,又名红雀、赭麻雀、黄雀、山只只。属杂食性鸟类,主要以植物性食物和昆虫为食。在中国分布比较广。因平时栖息于山地而得名。中国见于秦岭以南地区。在分布区北部山地繁殖,秋季南迁越冬。体形近似麻雀。体长约14厘米。中国鹀类中的三道眉草鹀,也常被称为“山麻雀”。 

中文学名:山麻雀

拉丁学名:Passer rutilans

英文俗名:Russet Sparrow

命名作者:Temminck, 1836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雀科(Passeridae)

中文属名:雀属(Passer)

繁殖区:古北界, 东洋界 : Afghanistan to Japan and Southeast Asi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197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栗色/棕色

次要羽色:灰色

外形特征

山麻雀:形态特征图
山麻雀:形态特征图

中等体型(14厘米)的艳丽麻雀。雄雌异色。

雄鸟:顶冠及上体为鲜艳的黄褐色或栗色,上背具纯黑色纵纹,喉黑,脸颊污白。

雌鸟:色较暗,具深色的宽眼纹及奶油色的长眉纹。

亚种cinnamoneus雄鸟头侧及下体沾黄。亚种batangensis及intensior均似cinnamoneus,但黄色较淡。

虹膜-褐色;嘴-灰色(雄鸟),黄色而嘴端色深(雌鸟);脚-粉褐。

叫声:叫声包括cheep声,快速的chit-chit-chit或重复的鸣声cheep-chirrup-cheweep。

山麻雀:形态特征图
山麻雀:形态特征图
山麻雀
山麻雀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山麻雀和树麻雀的区别:树麻雀耳羽处有黑斑,而本种无黑斑;

山麻雀和黑胸麻雀的区别:黑胸麻雀耳羽虽无黑斑,但颏、喉黑色延伸到整个胸,两胁亦有黑色纵纹,背具粗著的黑色纵纹。

树麻雀:左边雌鸟,右边雄鸟
树麻雀:左边雌鸟,右边雄鸟
黑胸麻雀:左边雌鸟,右边雄鸟
黑胸麻雀:左边雌鸟,右边雄鸟
山麻雀:左边雄鸟,右边雌鸟(摄影车轮滚滚)
山麻雀:左边雄鸟,右边雌鸟(摄影车轮滚滚)

地理分布

山麻雀:地理分布图
山麻雀: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喜马拉雅山脉、中国西藏高原东部及华中、华南和华东。

分布状况:常见种。亚种cinnamoneus于西藏东部及东南部至青海南部;intensior于西南至西藏东南部及四川西北部;batangensis于四川南部巴塘地区西部及云南西部;指名亚种于华中、华南及东南大部并台湾。Clement et al.(1993)置 batangensis于intensior之间。

生活习性

山麻雀
山麻雀
山麻雀雄鸟
山麻雀雄鸟
山麻雀雄鸟
山麻雀雄鸟

性喜结群,除繁殖期间单独或成对活动外,其他季节多呈小群,在树枝或灌丛间飞来飞去或飞上飞下,飞行力较其他麻雀强,活动范围亦较其他麻雀大。冬季常随气候变化移至山麓草坡、耕地和村寨附近活动。

栖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的各类森林和灌丛中,在西南和青藏高原地区,也见于海拔2000-3500米的各林带间。

多活动于林缘疏林、灌丛和草丛中,不喜欢茂密的大森林,有时也到村镇和居民点附近的农田、河谷、果园、岩石草坡、房前屋后和路边树上活动和觅食。

食性:山麻雀属杂食性鸟类,主要以植物性食物和昆虫为食。所吃动物性食物主要为昆虫,其中较常见的有金花甲、金龟甲、叩头甲、蜷象、蜻蜓幼虫、鳞翅目幼虫、象鼻虫、瓢虫、蚂蚁、蝉、蚊、铜绿金龟甲等鞘翅目、鳞翅目、膜翅目、半翅目、蜻蜓目等昆虫和昆虫幼虫。植物性食物主要有麦、稻谷、荞麦、小麦、玉米以及禾本科和莎草科等野生植物果实和种子。

生长繁殖

山麻雀:雌鸟
山麻雀:雌鸟

繁殖期4-8月。营巢于山坡岩壁天然洞穴中,也筑巢在堤坝、桥梁洞穴或房檐下和墙壁洞穴中,也有报告在树枝上营巢和利用啄木鸟与燕的旧巢。巢主要用枯草叶、草茎和细枝构成,内垫有棕丝,羊毛、羽毛等,雌雄鸟共同参与营巢活动。巢的大小在四川马边崖壁天然洞穴中找得的2巢测量,外径分别为6.4厘米×8.8厘米和9厘米×13厘米,内径5.2厘米×6.1厘米和7厘米×9厘米,高9.7和6厘米,深2.8和2.5厘米。

每窝产卵4-6枚,1年繁殖2-3窝。卵白色或浅灰色、被有茶褐色或褐色斑点,尤以钝端较密,常在钝端形成圈状,卵的大小为17-21.1毫米×13.0-14.8毫米,卵重7.9-8克。

保护现状

山麻雀雄鸟(摄影古道西风)
山麻雀雄鸟(摄影古道西风)

山麻雀在中国分布较广,种群数量较丰富。

黑尾鸥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黑尾鸥的图片

黑尾鸥(学名:Larus crassirostris,英文名:Black-tailed Gull)属鸥科鸥属。是一种中型海鸥,身长大概45厘米,翼展大概126至128厘米。这种雀鸟聚居于东亚地区,当中包括中国、日本和韩国,也会到阿拉斯加至北美洲东北部分一带漂泊。黑尾鸥长有黄色的脚,鸟喙末端上有红色的斑点,继以黑色环带,腰尾白,冬季头顶及颈背具深色斑。幼鸟多沾褐,脸部色浅,嘴粉红而端黑,尾黑,需要四年才羽翼丰盛达至成长期。正如名字所说,它们拥有黑色的尾巴,并会发出像猫叫的哀怨叫声,所以在日本被称作“海猫”,在韩国则为“猫鸥”。黑尾鸥的主要食粮为细小的鱼类、软体动物、甲壳类海产与其内脏。它们经常跟着船只与渔艇觅食,也会从其他海鸟偷取食物。每年四月中旬,黑尾鸥会连群结队地筑巢,在六月上旬会生两至三只蛋,孵卵期为二十四天。

中文学名:黑尾鸥

拉丁学名:Larus crassirostris

英文俗名:Black-tailed Gull

命名作者:Vieillot, 1818

中文目名:鸻形目(Charadriiformes)

中文科名:鸥科(Laridae)

中文属名:鸥属(Larus)

繁殖区:古北界 : e coast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413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白色

次要羽色:灰色

外形特征

黑尾鸥
黑尾鸥

中等体型(47厘米)的鸥。两翼长窄,上体深灰,腰白,尾白而具宽大的黑色次端带。冬季头顶及颈背具深色斑。合拢的翼尖上具四个白色斑点。

第一冬鸟:多沾褐,脸部色浅,嘴粉红而端黑,尾黑,尾上覆羽白。

第二年鸟:似成鸟但翼尖褐色,尾上黑色较多。

虹膜-黄色;嘴-黄色,嘴尖红色,继以黑色环带;脚-绿黄色。

叫声:哀怨的咪咪叫声。

黑尾鸥:繁殖羽
黑尾鸥:繁殖羽
黑尾鸥:非繁殖羽
黑尾鸥:非繁殖羽
黑尾鸥:第一年鸟,嘴粉红
黑尾鸥:第一年鸟,嘴粉红
黑尾鸥:第二年鸟
黑尾鸥:第二年鸟

地理分布

黑尾鸥
黑尾鸥

分布范围:日本沿海及中国海域。

分布状况:常见。繁殖于山东及福建沿海。越冬于华南及华东沿海和台湾,于内陆在云南及沿长江有分布。季候鸟于辽宁、河北、山西及云南北部有记录。 习性:繁殖于多岩岛屿。松散群栖。

生活习性

黑尾鸥
黑尾鸥

黑尾鸥主要栖息于沿海海岸沙滩、悬岩、草地以及邻近的湖泊、河流和沼泽地带。常成群活动。成天在海面上空飞翔或伴随船只觅食。也常群集于沿海渔场活动和觅食。有时也到河口、江河下游和附近水厍与沼泽地带。

黑尾鸥主要在海面上捕食上层鱼类为食,也吃虾、软体动物和水生昆虫等。

生长繁殖

黑尾鸥
黑尾鸥

黑尾鸥的繁殖期为4~7月。常成小群集群营巢。在好的营巢地,也集成数十对的大群营巢。通常营巢于人迹罕至的海岸悬崖峭壁的岩石平台上,也营巢于海边小岛和海岸附近内陆湖泊和沼泽地中的土丘上。巢呈浅碟状,由枯草构成。巢的大小直径为外径15~25厘米,内径10~13厘米,深1.5~2.2厘米。巢间距最近为0.75米。

最早于4月下旬开始产卵。每窝产卵通常2枚,偶尔多至3枚。卵的颜色为蓝灰色。灰褐色或赭绿色,密被大小不一的黑褐色斑点;卵的大小为56~74×39~49毫米,重57~68克。卵的形状为卵圆形或梨形。雌雄轮流孵卵。孵化期为25~27天。雏鸟孵出后全身被有灰褐色绒羽,嘴先端具红斑。雌雄亲鸟共同育雏。育雏食物主要为鱼和昆虫。雌性期主要由亲鸟半消化后再吐出喂养。大约经过30~45天的喂养,幼鸟即能飞翔。

保护现状

黑尾鸥
黑尾鸥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楔尾鸥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楔尾鸥的图片

楔尾鸥(学名:Rhodostethia rosea,英文名:Ross’s Gull)是鸥科楔尾鸥属?的鸟类。

楔尾鸥(学名:Rhodostethia rosea)为鸥科楔尾鸥属的鸟类。在中国大陆,分布于辽宁等地。眼的下方有淡黑色斑点;颈上有黑色羽圈,体背灰青色;大覆羽先端白色,尾羽白色;下体白色,沾粉红色。栖于沿海港湾。以甲壳类和小鱼为食。

中文学名:楔尾鸥

拉丁学名:Rhodostethia rosea

英文俗名:Ross’s Gull

命名作者:MacGillivray, W, 1824

中文目名:鸻形目(Charadriiformes)

中文科名:鸥科(Laridae)

中文属名:楔尾鸥属(Rhodostethia)

繁殖区:古北界, 北美洲 : n coasts

非繁殖区:Arctic Ocean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429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白色

次要羽色:灰色

外形特征

楔尾鸥
楔尾鸥楔尾鸥嘴细弱、尖端向下弯曲。第一枚初级飞羽不发达,长度较覆羽短,第2枚初级飞羽最长,外侧次级飞羽短,尖端呈截形,其余次级飞羽和第8或9枚初级飞羽长度相当。尾羽12枚。中央一枚尾羽稍微突出,尾呈楔形。胫下部裸出。前三趾间蹼徽向内凹。夏羽背、肩、翅上覆羽淡珠灰色;初级飞羽灰色,第2枚初级飞羽外嘞黑色,尖端灰色,第3枚初级飞羽以后尖端白色,次级飞羽淡珠灰色,尖端白色。头、颈、腰、尾和整个下体白笛。缀有玫瑰色。颈下部有一窄的黑色颈圈。

冬羽和夏羽大致相似,但无黑色颈圈。头顶、枕、后颈缀有灰色。脚颜色较淡,缀有橙色或灰色。

幼鸟上体褐色,被有黑色斑纹。下体白色,额和头侧也为白色,眼周较暗,外侧初级飞羽黑色。次级飞羽白色。翅上覆羽和三级飞羽具黑色横带。尾白色,具宽阔的黑色端斑。嘴黑色,脚肉色。

虹膜褐色,眼睑红色,嘴黑色,脚红色,幼鸟脚肉色,爪黑色。

大小量度为:体重200~250克,体长320—360毫米。嘴峰18—21毫米,翅250—273毫米;尾120—145毫米,跗跖30~34毫米。

地理分布

楔尾鸥繁殖于西伯利亚北部、阿拉斯加和格陵兰岛等近北极地区,越冬于繁殖地南部北冰洋和太平洋等开阔海洋,偶尔到法国和中国辽宁旅顺。

生活习性

楔尾鸥
楔尾鸥楔尾鸥在繁殖期主要栖息于北极苔原或森林苔原地带,洚其中特别喜欢生长有草本苔原植物的苔原湖泊和水塘。常在水中游泳或进行水浴。飞行也甚轻快敏捷。非繁殖期主要栖息于靠近浮冰的开阔海洋上和冰上。冬季主要栖息于开阔的海洋。

繁殖期主要以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非繁殖期主要以甲壳类,软体动物,小鱼等水生动物为食。

生长繁殖

楔尾鸥的繁殖期为6—7月。常成小群在一起繁殖。营巢于湖边或附近沼泽地中的土丘上。巢由枯草和苔藓构成。巢的直径通常为15—20厘米。每窝产卵多为3枚,有时少至2枚和1枚。也有多至4枚的。卵的颜色为褐色或橄榄绿色,被有黑褐色或栗褐色斑点。卵的大小为38—46×30一32毫米。雌雄轮流孵卵。孵化期21天。

保护现状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本文Hash:06f7bc2b39e704038852b3e6a022e30a6b98164e

声明:此文由 链世界-开阳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