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外形特征 地理分布 生活习性 保护现状
北灰鹟(学名:Muscicapa latirostris,英文名:Asian Brown Flycatcher)为雀形目鹟科鹟属的鸟类,英文名直译为亚洲褐鹟。北灰鹟是一种很小的鸟,大小跟麻雀差不多。羽色上体灰褐,下体中央近白色。脚细弱,嘴宽阔而扁,呈三角形。北灰鹟在阔叶林、钎叶林、灌丛等处活动。在中国大陆,分布于华东、西至甘肃、四川、云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苏门答腊。现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中文学名:北灰鹟
拉丁学名:Muscicapa latirostris
英文俗名:Asian Brown Flycatcher
命名作者:Raffles, 1822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鹟科(Muscicapidae)
中文属名:鹟属(Muscicapa)
繁殖区:古北界, 东洋界 : c, e Asia to India & Southeast Asi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730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灰色
外形特征
北灰鹟:形态特征图
体型略小(13厘米)的灰褐色鹟。上体灰褐,下体偏白,胸侧及两胁褐灰,眼圈白色,冬季眼先偏白色。亚种cinereoalba多灰色,嘴比乌鹟或棕尾褐鹟长且无半颈环(无半颈环存疑)。
新羽的鸟具狭窄白色翼斑,翼尖延至尾的中部。
虹膜-褐色;嘴-黑色,下嘴基黄色;脚-黑色。
叫声为尖而干涩的颤音tit-tit-tit-tit,鸣声为短促的颤音间杂短哨音。
北灰鹟(摄于杭州,by 文明)
北灰鹟(摄于杭州,by 文明)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北灰鹟和白腹蓝姬鹟雌鸟的区别:白腹蓝姬鹟雌鸟体型较大且无浅色眼先。
北灰鹟和乌鹟、灰纹鹟的区别:这里,我们先临时定义“翼长”为飞羽末端到三级飞羽末端的长度。并定义“尾长”为尾羽末端到尾上覆羽末端长度。然后研究翼长与尾长的关系进行辨识。
北灰鹟“翼长”不长于“尾长”;乌鹟“翼长”长于“尾长”;灰纹鹟“翼长”几乎是“尾长”的2倍。
感觉:北灰鹟尾最长;乌鹟其次;灰纹鹟尾最短。
此外:乌鹟胸及两胁具有褐色斑纹;灰纹鹟的下体具有显著纵纹,且眼圈不似北灰鹟和乌鹟的白色,易于识别。而北灰鹟胸及两胁为均匀的灰色,不具有斑纹。
北灰鹟
翼长和尾长的关系
乌鹟:翼长大于尾长
乌鹟:翼长大于尾长
乌鹟亚成鸟:翼长大于尾长
北灰鹟亚成鸟:翼长小于尾长
灰纹鹟:翼长几乎是尾长的2倍
地理分布
北灰鹟: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繁殖于东北亚及喜马拉雅山脉,边缘分布于东南;冬季南迁至印度、东南亚、菲律宾、苏拉威西岛及大巽他群岛。
分布状况:繁殖于中国北方包括东北,迁徙经华东、华中及台湾,冬季至南方包括海南岛越冬。亚种latirostris常见于各种高度的林地及园林,但冬季在低地越冬;cinereoalba有可能在中国出现。
生活习性
北灰鹟
从栖处捕食昆虫,回至栖处后尾作独特的颤动。
保护现状
北灰鹟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鸲姬鹟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保护现状
鸲姬鹟(学名:Ficedula mugimaki,英文名:Mugimaki Flycatcher)是鹟科姬鹟属的鸟类。
鸲姬鹟(学名:Ficedula mugimaki,英文名:Robin Flycatcher)属雀形目鹟科姬鹟属,俗名: 白眉赭胸、白眉紫砂来、郊鹟、麦鹟。喉、胸及腹侧橘黄。喜林缘地带、林间空地及山区森林。尾常抽动并扇开。分布在南迁至东南亚、菲律宾、苏拉威西岛及大巽他群岛。
中文学名:鸲姬鹟
拉丁学名:Ficedula mugimaki
英文俗名:Mugimaki Flycatcher
命名作者:Temminck, 1836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鹟科(Muscicapidae)
中文属名:姬鹟属(Ficedula)
繁殖区:古北界 : e
非繁殖区:Southeast Asia through Java, Philippines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735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鸲姬鹟
雄鸟:体型略小(13厘米)的橘黄及黑白色的鹟。上体灰黑,狭窄的白色眉纹于眼后;翼上具明显的白斑,尾基部羽缘白色;喉、胸及腹侧橘黄;腹中心及尾下覆羽白色。
雌鸟:上体包括腰褐色,下体似雄鸟但色淡,尾无白色。
亚成鸟:上体全褐,下体及翼纹皮黄,腹白。
虹膜-深褐;嘴-暗角质色;脚-深褐。
轻柔的turrrr叫声。
地理分布
鸲姬鹟
分布范围:繁殖于亚洲北部;冬季南迁至东南亚、菲律宾、苏拉威西岛及大巽他群岛。
分布状况:繁殖于中国东北。过境鸟经华东、华中及台湾。为不常见的越冬鸟于广西、广东及海南岛。
生活习性
鸲姬鹟
鸲姬鹟的习性:喜林缘地带、林间空地及山区森林。尾常抽动并扇开。
保护现状
鸲姬鹟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灰颈鹀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保护现状
灰颈鹀(学名:Emberiza buchanani,英文名:Grey-necked Bunting)为鹀科鹀属的鸟类。头颈灰色,下体偏粉色,眼圈白色。分布于俄罗斯、蒙古、土耳其、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克什米尔、印度以及中国大陆的新疆等地,常见于新疆海拔1900m 以下的山地灌丛或山坡多石砾和石壁的荒野以及也到耕地中。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阿富汗。
中文学名:灰颈鹀
拉丁学名:Emberiza buchanani
英文俗名:Grey-necked Bunting
命名作者:Blyth, 1845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鹀科(Emberizidae)
中文属名:鹀属(Emberiza)
繁殖区:古北界 : s, c
非繁殖区:Indi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309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灰颈鹀形态特征图
灰颈鹀是中等体型(15厘米)的鹀。头清灰色,眼圈色浅,下体偏粉色,下髭纹近黄色。幼鸟及非繁殖期鸟色较淡,顶冠、胸及两胁具黑色纵纹。
虹膜-深褐;嘴-偏粉色;脚-粉红。
叫声:飞行叫声为轻柔的tsip,也作tchcup 叫声。鸣声从高栖处发出,声似圃鹀,为ti-ti-ti tiu-tiu-tiuu u,第二音音调最低。
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灰颈鹀与圃鹀的区别:灰颈鹀胸腹间无明显分界,且头蓝灰而非圃鹀的绿灰。
地理分布
灰颈鹀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土耳其、伊朗、中亚山区至中国西部及蒙古西部。越冬于巴基斯坦及印度西部。
分布状况:亚种neobscura为地方性甚常见鸟,见新疆喀什西部、乌什、吐鲁番中部及天山等地的中海拔荒芜地区,繁殖于新疆西北部,冬季南移。
在香港范围, 根据《香港及华南鸟类》2006年版第228页记载,灰颈鹀只有一个在1990年3月17日在米埔的记录;而22年后,于2012年4月10日, 一班行山人士于新界西贡拍摄得该雀的照片, 可能是灰颈鹀在香港的第二次实质记录.
生活习性
灰颈鹀
秋季迁徙前结群并与其他鹀类混群。
保护现状
灰颈鹀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白喉林鹟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地理分布、保护现状
白喉林鹟(学名:Rhinomyias brunneatus,英文名:Brown-chested Jungle Flycatcher)是鹟科林鹟属的鸟类,又叫褐胸林鹟。头和上体褐色,喉白有鳞斑,胸浅褐,下体白。是中国特有物种。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福建。
中文学名:白喉林鹟
拉丁学名:Rhinomyias brunneatus
英文俗名:Brown-chested Jungle Flycatcher
命名作者:Slater, 1897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鹟科(Muscicapidae)
中文属名:林鹟属(Rhinomyias)
繁殖区:东洋界 : se China to w Malaysi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726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主要羽色:褐色
外形特征
白喉林鹟:形态特征图
中等体型(15厘米)而难以形容的偏褐色鹟,胸带浅褐。颈近白而略具深色鳞状斑纹,下颚色浅。
亚成鸟:上体皮黄而具鳞状斑纹,下颚尖端黑色。看似翼短而嘴长。
虹膜-褐色;嘴-上颚近黑,下颚基部偏黄;脚-粉红。
叫声:粗哑的颤鸣声。
生活习性
白喉林鹟
栖于高可至海拔1100米的林缘下层、茂密竹丛、次生林及人工林。冬季南迁至马来半岛及尼科巴群岛。
地理分布
白喉林鹟: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中国南方,冬季南迁至马来半岛及尼科巴群岛。中国主要分布省份:江苏、福建、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香港。
分布状况:指名亚种为中国东南部的不常见夏季繁殖鸟。
保护现状
白喉林鹟
白喉林鹟是中国华东地区亚热带森林的特有夏候鸟,因该地区中低海拔森林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导致其种群数量十分稀少,因此已被有关国际保护组织列为受胁物种。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本文Hash:72048c809ed7c201981855d1d3d4ddf861dac785
声明:此文由 lea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