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额鹱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

导读: 外形特征 地理分布 生活习性 生长繁殖

白额鹱的图片

白额鹱(学名:Calonectris leucomelas,英文名:Streaked Shearwater)是鹱科猛鹱属的鸟类。

白额鹱(学名:Puffinus leucomelas),属鹱形目鹱科剪水鹱属,又名大灰鹱。主要分布于古北界和东洋界,在中国海滨可见,曾从旅顺、青岛、长江口、浙江、福州、台湾等处采到标本。白额鹱曾经在我国东部和东南沿海较为常见,但近几十年来很少见有报道,种群数量已极为稀少。

中文学名:白额鹱

拉丁学名:Calonectris leucomelas

英文俗名:Streaked Shearwater

命名作者:Temminck, 1836

中文目名:鹱形目(Procellariiformes)

中文科名:鹱科(Procellariidae)

中文属名:猛鹱属(Calonectris)

繁殖区:太平洋 : w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584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工作人员救助的白额鹱
工作人员救助的白额鹱

白额鹱为中型海鸟。体似大型鸭类,翅长约 300毫米。

嘴较细长,鼻呈管状。飞羽长而窄,尾呈楔形。前额、头顶前部以及头和颈的侧部为白色,其间散布褐色纵纹,额的褐纹特别狭细。上体深褐,脸及下体白色(下体纯白无斑),头及胸部具深色纵纹。飞羽黑褐色,次级飞羽基部白色,尾黑褐色。与浅色型的曳尾鹱区别在于脸白及嘴部色彩。

虹膜-褐色;嘴-角质色;脚-带粉色。

叫声:于海上无声。

地理分布

分布范围:繁殖于太平洋西北部的小型岛屿;越冬南下至赤道。

分布状况:繁殖于山东青岛的海上岛屿。于中国海域并不罕见,在山东至福建、香港、澎湖列岛、台湾及南海岛屿均有记录。主要分布于古北界和东洋界,在中国海滨可见,曾从旅顺、青岛、长江口、浙江、福州、台湾等处采到标本。白额鹱在我国台湾及澎湖列岛为留鸟,在辽东半岛为夏候鸟。

白额鹱曾经在我国东部和东南沿海较为常见,但近几十年来很少见有报道,种群数量已极为稀少。

生活习性

习性:似曳尾鹱。

白额鹱飞翔强健有力,常接近水面绕圈快速飞翔。游泳和潜水也很迅速,以鱼类和软体动物等为食。

白额鹱是典型的海洋性鸟类,除繁殖期外,全在海上活动。善飞行,亦善游泳和潜水,常长时间的没日没夜的在海面上空飞行,通常飞得极低,常呈左右倾斜的滑翔于海面,或两翅急速鼓动的飞翔于紧贴海面上空,发现鱼群等食物时,则急速下降捕食。在水中游泳时身体露出水面甚多,尾抬得较高,前部向下倾斜。

食物:主要以鱼类、浮游动物和软体动物为食。通常于海面边游边觅食,也常于海面低空飞行,发现食物才突然扎下捕食。由于潜水不深,通常只能捕食浅层鱼类和海洋无脊椎动物。

生长繁殖

繁殖地

白额鹱繁殖在太平洋西北部海洋中的岛屿上,包括日本的北海道至九洲沿海、伊豆半岛、小笠原群岛、朝鲜、我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南至台湾海峡和澎湖列岛。越冬在台湾海峡、菲律宾、加里曼丹、摩鹿加、新几内亚,往北到夏威夷群岛和千岛群岛,或许到萨哈林岛。

产卵

结群在海边岩穴中繁殖。6月下旬前后为产卵盛期,每窝卵1枚;卵呈圆、白色。雌雄共孵、雌雄共育。

营巢

营巢于海洋中的小岛和紧靠水边的海岸岩石上。通常集群在海岛上营群巢。巢多置于靠水边较近的岩穴中或小树林内地上和草地上。内垫少许枯叶。每窝产卵一枚,卵白色,大小为67×45毫米。

白眉鸫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

白眉鸫的图片

白眉鸫(学名:Turdus obscurus,英文名: Eyebrowed Thrush)是鸫科鸫属的鸟类。是中等体型(23厘米)的褐色鸫。白色眉纹明显,上体橄榄褐,头深灰色,胸带褐色,腹白而两侧沾赤褐。甚常见的过境鸟,除青藏高原外遍及中国全境。

中文学名:白眉鸫

拉丁学名:Turdus obscurus

英文俗名:Eyebrowed Thrush

命名作者:Gmelin, JF, 1789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鸫科(Turdidae)

中文属名:鸫属(Turdus)

繁殖区:古北界 : e

非繁殖区:Southeast Asi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712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白眉鸫形态特征图
白眉鸫形态特征图

中等体型(23厘米)的褐色鸫。白色过眼纹明显,上体橄榄褐,头深灰色,眉纹白,胸带褐色,腹白而两侧沾赤褐。

雄鸟:头、颈灰褐色,具长而显著的白色眉纹,眼下有一白斑,上体橄榄褐色,胸和两胁橙黄色,腹和尾下覆羽白色。

雌鸟:头和上体橄榄褐色,喉白色而具褐色条纹。其余和雄鸟相似,但羽色稍暗。

叫声:单薄的zip-zip声或拖长的tseep联络叫声。

虹膜-褐色;嘴-基部黄色,嘴端黑色;脚-偏黄至深肉棕色。

白眉鸫,上为雄鸟,下为雌鸟
白眉鸫,上为雄鸟,下为雌鸟
白眉鸫,左为亚成鸟
白眉鸫,左为亚成鸟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白眉鸫与白腹鸫的区别:白腹鸫无白色眉纹,胸和两胁不为橙黄色;

白眉鸫与赤胸鸫的区别:赤胸鸫无眉纹。

白眉鸫与褐头鸫的区别:褐头鸫胸和两胁为灰色,而白眉鸫两胁为红褐色。褐头鸫在中国境内数量稀少。

褐头鸫:雄鸟
褐头鸫:雄鸟
褐头鸫:雌鸟
褐头鸫:雌鸟

地理分布

白眉鸫地理分布图
白眉鸫地理分布图

甚常见的过境鸟,高可至海拔2000米的开阔林地及次生林,分布除青藏高原外遍及中国全境,部分鸟在中国极南部及西南越冬。

国内分布:白眉鸫在我国种群数量不甚丰富。国内繁殖于内蒙古东北部、黑龙江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吉林长白山等地;迁徙或越冬于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内蒙古贺兰山、乌拉特旗、宁夏、甘肃、青海、四川、陕西、江苏、湖北、湖南、贵州、云南、广西、福建、海南岛、香港和台湾等地。

国外分布:国外繁殖于俄罗斯西伯利亚、远东、朝鲜,越冬于日本、越南、老挝、泰国、柬埔寨、印度阿萨姆、尼泊尔、孟加拉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和加里曼丹等地。

生活习性

白眉鸫
白眉鸫

习性:于低矮树丛及林间活动。性活泼喧闹,甚温驯而好奇。

主要以鞘翅目、鳞翅目等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也吃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和植物果实与种子。 常单独或成对活动,迁徙季节亦见成群。性胆怯,常躲藏。

生长繁殖

白眉鸫
白眉鸫

繁殖期5-7月,通常营巢于林下小树或高的灌木枝杈上,距地高1-5m,巢呈杯状,主要由细树枝、枯草茎、须根和泥土等构成。巢的大小为外径12cm,内径9cm,高l0cm,深5cm。1年繁殖1窝,每窝产卵4-6枚,多为5-6枚。卵的大小为24-30.5mm×19.2-21.5mm。

在我国北方为夏候鸟,南方为旅鸟或冬候鸟。每年4月末5月初迁来东北繁殖地,9月末10月初南迁。

繁殖期间主要栖息于海拔1200m以上的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和杨桦林中,尤以河谷等水域附近茂密的混交林较常见,迁徙和越冬期间也见于常绿阔叶林、杂木林、人工松树林、林缘疏林草坡、果园和农田地带。

小白鹭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

小白鹭的图片

小白鹭(学名:Egretta garzetta,英文名:Little Egret)属鹭科白鹭属,又叫做白鹭、白鹭鸶、白翎鸶。中型涉禽。与其他白鹭的区别在于体小,嘴黑色,腿脚黑色但趾黄色。栖息于沼泽、稻田、湖泊或滩涂地。寻食时不结群,而以分散形式或单独在河滩、湖边窥视食物。以各种小鱼、黄鳝、泥鳅、蛙、虾、水蛭、蜻蜓幼虫、蝼蛄、蟋蟀、蚂蚁、蛴螬、鞘翅目及鳞翅目幼虫、水生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也吃少量谷物等植物性食物。

中文学名:小白鹭

拉丁学名:Egretta garzetta

英文俗名:Little Egret

命名作者:Linnaeus, 1766

中文目名:鹈形目(Pelecaniformes)

中文科名:鹭科(Ardeidae)

中文属名:白鹭属(Egretta)

繁殖区:古北界, 非洲, 东洋界, 澳洲界 : 广泛分布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535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白色

外形特征

小白鹭:黑嘴黑腿黄爪子,体型纤瘦
小白鹭:黑嘴黑腿黄爪子,体型纤瘦

它是中等体型(60厘米)的白色鹭。体型纤瘦。

夏羽的成鸟繁殖时纯白色,颈背着生两条狭长而软的矛状羽,状若双辫,称辫羽;肩和胸着生蓑羽,冬羽时蓑羽常全部脱落;

虹膜-黄色;脸部裸露皮肤黄绿,于繁殖期为淡粉色;嘴-黑色;腿及脚-黑色,趾黄色。

叫声:于繁殖巢群中发出呱呱叫声,其余时候寂静无声。

小白鹭:黑色型与白色型(摄影:无铭)
小白鹭:黑色型与白色型(摄影:无铭)
小白鹭:黑色型(摄影:无铭)
小白鹭:黑色型(摄影:无铭)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小白鹭和其他白鹭的区别:小白鹭明显比其他白鹭体型小,身形纤细。仅趾黄色,嘴与脚均黑色。

地理分布

小白鹭:地理分布图
小白鹭: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非洲、欧洲、亚洲及大洋洲。

分布状况:指名亚种为常见留鸟及候鸟,分布在中国南方、台湾及海南岛。迷鸟有时至北京。部分鸟冬季到热带区越冬。

生活习性

小白鹭
小白鹭

喜稻田、河岸、沙滩、泥滩及沿海小溪流。成散群进食,常与其他种类混群。有时 飞越沿海浅水追捕猎物。夜晚飞回栖处时呈“V”字形队。与其他水鸟一道集群营巢 。

通常出现于平地至低海拔之溪流、水田、鱼塭、沼泽、河口、沙洲地带,部分於冬季会南迁。

性群栖,觅食时,常脚探入水中搅动后捕食惊吓中之鱼。

生长繁殖

小白鹭的鸟卵
小白鹭的鸟卵

繁殖期和黄头鹭、夜鹭集体筑巢于竹林、相思树林、木麻黄林中,繁殖期为3~9月。繁殖期眼先变成红色;头后有二根饰羽,长度可达21.5厘米;背部有上卷的蓑羽13~49根不等(周镇1995)。

通常雌雄共同以约手指头粗的树枝筑成盘形巢,鸟巢简单的有如一堆枯枝。雌雄共同孵卵、育雏。

小白鹭每窝产蛋4~5枚,蛋为浅蓝色(颜重威1984)。

白翅百灵的简介、外形特征、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

白翅百灵的图片

白翅百灵(学名:Melanocorypha leucoptera,英文名:White-winged Lark)是百灵科百灵属的鸟类。

体大(18.5厘米)而翼长的百灵。嘴略短而粗厚。合翼时具明显的白斑,特征为白色的下翼和飞行时宽白色的后翼缘与黑色的次级飞羽及内侧初级飞羽成对比。成鸟肩部棕色。雄鸟的顶冠及耳羽棕色而无细纹。主要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中国有分布,越冬鸟见于新疆西北部的天山。

中文学名:白翅百灵

拉丁学名:Melanocorypha leucoptera

英文俗名:White-winged Lark

命名作者:Pallas, 1811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百灵科(Alaudidae)

中文属名:百灵属(Melanocorypha)

繁殖区:古北界 : c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166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鸟种简介

白翅百灵
白翅百灵白翅百灵 White-winged Lark

命名时间】Pallas, 1811

【英文名称】White-winged Lark

【科属分类】鸟纲、雀形目、百灵科、百灵属

PASSERIFORMES > Alaudidae > Melanocorypha leucoptera

外形特征

体大(18.5厘米)而翼长的百灵。嘴略短而粗厚。合翼时具明显的白斑,特征为白色的下翼和飞行时宽白色的后翼缘与黑色的次级飞羽及内侧初级飞羽成对比。成鸟肩部棕色。雄鸟的顶冠及耳羽棕色而无细纹。尾具白色宽边。与雪鹀的区别在覆羽无白色且嘴形不同。

白翅百灵
白翅百灵

外形特征

白翅百灵白翅百灵是一种小型而翼长的鸣禽。身长118cm,翼展35cm,体重44g。嘴略短而粗厚。合翼时具明显的白斑,特征为白色的下翼和飞行时宽白色的后翼缘与黑色的次级飞羽及内侧初级飞羽成对比。成鸟肩部棕色。雄鸟的顶冠及耳羽棕色而无细纹。尾具白色宽边。与雪鹀的区别在覆羽无白色且嘴形不同。后爪长而稍弯曲。雌鸟似雄鸟,但颜色暗淡。它们的嘴较尖细而呈圆锥状,嘴尖处略有弯曲。鼻孔上有悬羽掩盖。翅膀稍尖长,尾较翅为短,跗跖后缘较钝,具有盾状鳞,后爪长而直。虹膜-褐色;嘴-偏灰的角质色,嘴基黄色;脚-橘黄。

白翅百灵
白翅百灵

地理分布

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包括整个欧洲、北回归线以北的非洲地区、白翅百灵分布图阿拉伯半岛以及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岷山-秦岭-淮河以北的亚洲地区。),中国有分布,越冬鸟见于新疆西北部的天山。

白翅百灵
白翅百灵分布图

生活习性

白翅百灵栖居干燥草原。常于地面行走或振翼作柔弱的波状飞行。于地面,或于飞行时,或在空中振翼同时缓慢垂直下降时鸣唱。高飞时直冲入云,在地面亦善奔走,受惊扰时常藏匿不动,因有保护色而不易被发觉。常站高土岗或沙丘上鸣啭不休,飞行时反复鸣叫,金属般的鸣声似云雀;也有深沉洪亮的schirrl-schirrl-schirrl叫声,韵律平稳。平时在地上寻食昆虫和种子。主要以草籽、嫩芽等为食,也捕食昆虫,如蚱蜢、蝗虫等。

白翅百灵
白翅百灵

生长繁殖

雄鸟求偶时在空中鸣唱或在高空拍动翅膀。营巢在土坎、草丛根部地上,白翅百灵巢呈浅杯形,用杂草构成,置于地面稍凹处或草丛间,其上有垂草掩蔽。4~6月下旬或9~10月间产卵。卵白色或近黄,表面光滑而具褐色细斑,大小约为23×18毫米。两性轮流孵化12天雏鸟破壳而出。刚出壳的雏鸟赤身裸体,只在一些部位长有绒羽,7天后才睁开双眼。这期间由双亲共同哺育,主要是喂食昆虫的幼虫。幼鸟在8天以后离巢,并且在14或15天以后飞行

本文Hash:d6caed2f56ea5d78694a33f6c4a7b494072cb88c

声明:此文由 一正一邪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