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眉金翅雀的资料、外形特征、叫声、地理分布、地理分布、生活习性

导读: 资料 外形特征 叫声 地理分布 地理分布 生活习性

红眉金翅雀的图片

红眉金翅雀(学名:Callacanthis burtoni,英文名:Spectacled Finch)是燕雀科红眉金翅雀属的鸟类。

红眉金翅雀是一种体型略大(17.5厘米)且头大的雀鸟。头顶近黑,贯眼线或“眼镜”亮红色(雄鸟)或黄色(雌鸟)。雄鸟比雌鸟红且黑。雄雌两性的两翼均为黑色而具白色翼斑及点斑。

中文学名:红眉金翅雀

拉丁学名:Callacanthis burtoni

英文俗名:Spectacled Finch

命名作者:Gould, 1838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燕雀科(Fringillidae)

中文属名:红眉金翅雀属(Callacanthis)

繁殖区:东洋界 : Himalayas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260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资料

红眉金翅雀
红眉金翅雀

中文名:红眉金翅雀

拉丁文学名:Callacanthis burtoni

英文名称:Spectacled Finch

雀形目 > 燕雀科 > 金翅雀属

PASSERIFORMES > Fringillidae

外形特征

体型略大(17.5厘米)且头大的雀鸟。头顶近黑,贯眼线或”眼镜”亮红色(雄鸟)或黄色(雌鸟)。雄鸟比雌鸟红且黑。雄雌两性的两翼均为黑色而具白色翼斑及点斑。与点翅朱雀易混淆,区别为嘴色不同且无眉纹,头顶色深且两翼具纯白色点斑。幼鸟似雌鸟但色暗。

虹膜-深褐;嘴-黄色,嘴端黑色;脚-黯而偏黄。

叫声

鸣声为响亮的悦耳颤音。叫声为响亮清晰的哨音接悦耳的下滑音pweu。

地理分布

喜马拉雅山脉西部至锡金。

地理分布

在中国尚无记录,但可能出现在喜马拉雅山脉中国境内朝南且有森林覆盖的山谷。

生活习性

栖于海拔2270~3330米的亚高山针叶林及杜鹃林。成对或结小群活动。以雪松的种子为食。

巨嘴沙雀的简介、外形特征、叫声、地理分布、地理分布、生活习性

巨嘴沙雀的图片

巨嘴沙雀(学名:Rhodospiza obsoleta,英文名:Desert Finch)是燕雀科巨嘴沙雀属的鸟类。

巨嘴沙雀是一种分布广泛但不常见至地区性常见的燕雀科鸟类。它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部地区,她们把巢建在松树的树杈上,栖于半干旱的有稀疏矮丛的地带。

中文学名:巨嘴沙雀

拉丁学名:Rhodospiza obsoleta

英文俗名:Desert Finch

命名作者:Lichtenstein, MHK, 1823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燕雀科(Fringillidae)

中文属名:巨嘴沙雀属(Rhodospiza)

繁殖区:古北界 : sc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263

鸟种简介

中文学名:巨嘴沙雀

巨嘴沙雀
巨嘴沙雀巨嘴沙雀雄鸟

中文目名:雀形目

中文科名:燕雀科

中文属名:沙雀属

拉丁文名:Rhodospiza obsoleta

英文名:Desert Finch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Lichenstein,1823

外形特征

体长约15厘米。两翼粉红,嘴亮黑,翼及尾羽黑而带白色及粉红色羽缘。具厚大的黄嘴,两翼及眼周绯红。

巨嘴沙雀
巨嘴沙雀巨嘴沙雀雌鸟

雄鸟:头顶黑褐,背褐有黑色纵纹,腰褐而沾粉红;眼周绯红,颊褐,眉纹

雌鸟:似雄鸟但色暗且绯红色较少,雄鸟眼先黑色而雌鸟眼先无黑色。

与所有相似种类的区别在体羽纯沙色且嘴黑。

与其他沙雀的区别在色较深,体羽多杂斑,顶冠色深且嘴较厚。

虹膜-深褐;嘴-黑色;脚-深褐。

叫声

鸣声为轻柔的噗声间杂以颤音、卷舌音及叫声;较赤胸朱顶雀声哑且鼻音重。叫声为唇音r-r-r-r-r-ee或哑声turr,飞行时也作尖声的shreep。

地理分布

北非、中东至中亚及中国西北。

地理分布

分布广泛但不常见至地区性常见,于新疆西部及北部、青海、甘肃、内蒙古的大部地区。

生活习性

栖于半干旱的有稀疏矮丛的地带。不喜干燥多石或多沙的荒漠。也见于花园及耕地。飞行迅速而有起伏。
巨嘴沙雀
巨嘴沙雀

石鸻的基本资料、简介、分类地位、外形特征、叫声、地理分布、生活习性、地理分布、保护现状

石鸻的图片

石鸻(学名:Esacus magnirostris,英文名:Beach Stone-curlew)是石鸻科大石鸻属的鸟类。

石鸻(学名Burhinidae)是鸟纲鸻形目石鸻科(Burhinidae)多种滨鸟的统称。形似勺鹬,长35~50公分(14~20吋),羽衣褐色,不鲜豔,喜栖于多石的荒地。主要分布于热带地区,有些物种也分布于温带的欧洲和澳大利亚。石鸻虽然是地栖鸟,腿却非常长,有些像水栖鸟。它们的身高在0.54~0.59米,翼展为0.82~1.05米,体重0.65公斤左右。丛石鸻的种群多样性特征非常显著。在澳大利亚北部,丛石鸻的体色主要以红色为主调,巢寄生,巢寄生。

中文学名:石鸻

拉丁学名:Esacus magnirostris

英文俗名:Beach Stone-curlew

命名作者:Vieillot, 1818

中文目名:鸻形目(Charadriiformes)

中文科名:石鸻科(Burhinidae)

中文属名:大石鸻属(Esacus)

繁殖区:东洋界, 澳洲界 : Malay Peninsula and Philippines to n Aust

基本资料

物种名称:石鸻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 (Linnaeus, 1758)

学名:Burhinidae

科属分类:鸟纲(Aves)、鸡形目、雉科、鹌鹑属

鸟种简介

石鸻
石鸻

石鸻是鸻形目石鸻科多种滨鸟的统称。形似勺鹬,长35~50公分(14~20吋),羽衣褐色,不鲜豔,喜栖于多石的荒地。腿长,淡黄或淡绿色,跗间关节处增厚,故英名意为厚膝鴴。欧洲、亚洲、非洲、澳大利亚、中美和南美洲共有9种石鴴。头大且宽,故南非俗称大头鴴。眼大,黄色。嘴尖膨大。多夜间活动,黄昏时,发出呜咽般或鸦鸣般的叫声。主要以甲虫和蠕虫为食,但亦吃甲壳动物、蛙和鼠类。善飞行,但通常在地面上,低著头迅速地跑来跑去。每窝产卵2枚,卵大呈椭圆形,产于地面的巢内。石鴴在英国称为诺福克鴴,在南欧到印度和北非一带繁殖。水石鴴产于热带非洲,被称为水大头鸻。双纹石鸻(B. bistriatus)栖息于热带美洲。大头鸻, 即石鸻、礁厚膝鴴或反嘴石鸻),见于印度沿海河流中。澳大利亚产海滩石鸻, 即大嘴石鸻)。

分类地位

石鸻科(Tetraonidae)鸟类是中国传统的狩猎鸟类,属林栖动物,据史料记载,在黑龙江省共分布5种:黑嘴松鸡(Tetrao parvirostris)、黑琴鸡(Lyrurus tetrix)、花尾榛鸡(Bonasa bonasia)、镰翅鸡(Falcipennis falcipennis)与柳雷鸟(Lagopus lahopus),其中,黑嘴松鸡为国家一级保护鸟类,其余都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目前,镰翅鸡在黑龙江省已无分布,该物种在中国已经绝迹至少30年,柳雷鸟在中国数量亦十分稀少,野外极难见到。

外形特征

描述:体大(41厘米)的黄褐色鸻样鸟。黄色的眼睛大而凝神,多取卧伏姿态。翼上白色横纹的边缘上褐而下黑;飞羽合拢时成黑色,飞行时具两道白色条带。 虹膜-黄色;嘴-黑色,嘴基黄色;脚-黄色。

叫声

快速尖厉的pick-pick-pick-pick-pick哨音;以较缓慢的pick-wick, pick-wick音收尾,重音在第二音,略似杓鹬。也作单个笛音,缓慢重复。

地理分布

南欧、北非、中东至中亚。

生活习性

石鸻善走。栖于开阔干燥而多灌丛的多石地带。有时成小群活动。白天休息,黄昏及夜晚很活跃。卧伏地面时头平伸。石鸻的窝通常修筑在树下,一般选择在有朽木、草和灌木丛的地方。丛石鸻喜欢肉食,昆虫、蛙、蜥蜴和蛇都是它们的最爱,有时候它们也吃一些植物。丛石鸻在白天活动和觅食,也有个别的会在月色皎洁的夜晚出来活动。丛石鸻的产卵期一般都在澳大利亚的春季,即在8月下旬到12月中旬。在澳大利亚北部,可能会晚一些。丛石鸻一次产卵2枚,由雌鸟和雄鸟轮流孵化,孵化期在25天左右。

地理分布

在中国非常罕见。指名亚种为留鸟,分布在西藏极东南部高可至海拔1000米;于广东沿海有迷鸟记录。

保护现状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红额金翅雀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亚种分化、生活习性、生长繁殖

红额金翅雀的图片

红额金翅雀(学名:Carduelis carduelis,英文名:European Goldfinch)是燕雀科红额金翅雀属的鸟类。额及胸兜红色,具醒目的黑、白及黄色翼斑。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是中国新疆西北部和西藏西南部留鸟。较为常见。一般生活于沟谷杨木林、灌丛、溪边柳林、草原、农田、居民点、在新疆栖息于海拔1800~2500米以及在西藏分布在海拔3000米以上。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喜马拉雅山。

中文学名:红额金翅雀

拉丁学名:Carduelis carduelis

英文俗名:European Goldfinch

命名作者:Linnaeus, 1758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燕雀科(Fringillidae)

中文属名:红额金翅雀属(Carduelis)

繁殖区:古北界 : w, c, s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251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红额金翅雀
红额金翅雀

体略小(14.5厘米)的雀鸟。嘴细,额及胸兜红色,具醒目的黑、白及黄色翼斑。中国的亚种比欧洲的亚种灰色较重且头无黑色。叉形的尾黑色,尾端有狭窄白色。

幼鸟:褐色较重,头顶、背及胸具纵纹,头无红色但具黄色的宽阔翼斑。

虹膜-深褐;嘴-粉橙;脚-粉褐。

叫声:叫声为尖声pee-uu及音有起伏的联络声。鸣声为混合唧啾声杂以重复的tew-tew-tew及tewee-it声。为颇受欢迎的笼鸟。

红额金翅雀:亚成鸟
红额金翅雀:亚成鸟
红额金翅雀:亚成鸟
红额金翅雀:亚成鸟

地理分布

红额金翅雀
红额金翅雀

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中国为新疆西北部和西藏西南部留鸟。较为常见。

分布范围:欧洲、中东至中亚及中国西部。

分布状况:地方性常见。亚种caniceps为留鸟于西藏极西南部(札达-普兰一线)。亚种paropansi为留鸟于新疆西北部阿尔泰山及天山。

亚种分化

红额金翅雀
红额金翅雀

红额金翅雀阿里亚种(学名:Carduelis carduelis caniceps)。分布于喜马拉雅西部克什米尔以及中国的西藏等地。模式产地在喜马拉雅山。

红额金翅雀新疆亚种(学名:Carduelis carduelis paropanisi)。分布于俄罗斯、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以及中国的新疆等地。模式产地在天山。

生活习性

红额金翅雀
红额金翅雀

栖息于较高海拔的林缘、草原、灌丛、农田及村落附近。喜群居,飞行快而直,常栖于针叶树树尖、电线杆等突出处鸣唱。以取食植物性食物为主,也吃少量昆虫。

生长繁殖

红额金翅雀
红额金翅雀

5~8月繁殖,营杯状巢于果树或松枝上,每窝产卵3~5枚,呈淡绿色,钝端有暗红色斑点。

本文Hash:4d5c1b8aaabf7c9a879679891f9628e02d70b10a

声明:此文由 谢绝崇拜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