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基本资料 外形特征 叫声 地理分布 生活习性
三趾啄木鸟(学名:Picoides tridactylus,英文名:Eurasian Three-toed Woodpecker)是啄木鸟科北美啄木鸟属的鸟类。
三趾啄木鸟全长约230毫米。雄鸟,体羽主要为黑色,具白斑;头顶黑绿色,羽缘缀以金黄色。后颈、背、腰、翼端部黑色,具白斑。下体除颏、喉浅灰外,均缀白点。尾羽黑色。雌鸟,头顶黑色,羽端缀以白色,形成斑杂状。栖于针叶林中。以昆虫为食。 分布于大、小兴安岭、东北北部、新疆及横断山脉附近地区(留鸟)。
中文学名:三趾啄木鸟
拉丁学名:Picoides tridactylus
英文俗名:Eurasian Three-toed Woodpecker
命名作者:Linnaeus, 1758
中文目名:鴷形目(Piciformes)
中文科名:啄木鸟科(Picidae)
中文属名:北美啄木鸟属(Picoides)
繁殖区:古北界 : 广泛分布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33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黑色
次要羽色:白色
基本资料
三趾啄木鸟
䴕形目 > 啄木鸟科 > 三趾啄木鸟属
PICIFORMES > Picidae > Picoides tridactylus
中文名:三趾啄木鸟
拉丁名:Picoides tridactylus (Linnaeus)
别名:花啄木鸟 居留形 留鸟
保护:三趾啄木鸟虽数量不多,但它在消灭林区虫害方面有一富作用,应加以招引和保护。
外形特征
三趾啄木鸟
中等体型(23厘米)的黑白色啄木鸟。头顶前部黄色(雌鸟白色),仅具三趾。体羽无红色,上背及背部中央部位白色。腰黑。亚种funebris腰褐色,背部白色仅于上背,下体褐色较浓。虹膜-褐色;嘴-黑色;脚-灰色。
野外鉴别特征:
体形较小,体羽主要为黑色,具白斑。雄鸟头顶羽端黄绿色,呈斑杂新诗;雌鸟头顶黑色,羽端缀以白色,呈斑杂状。具三趾,二趾向前,一趾向后。
形态:(依据P.t.funebris的标本,采自青海祁连)。雄鸟:体羽主要为黑色,头顶后头及颈侧的黑色发蓝辉,头顶各羽具黄绿色的羽端,呈斑杂状,颊及耳羽白褐色;背部具白玉;尾羽黑色,最外侧尾羽个白鬼横斑;翅黑色,飞羽及三级飞羽内具白玉,飞羽的白斑排列整齐,形成翅上横斑;颊、喉部白色沾褐,下体余羽黑色,羽端白色,呈斑杂状。雌鸟同雄鸟,但头顶黑色,羽端缀以白色,形成斑杂状。嘴黑色;跗躔黑色;只须三趾,二趾向,一趾向后。
叫声
轻柔的kik声。有力的錾木声在1.3秒后突然加速,类似黑啄木鸟。
地理分布
三趾啄木鸟
地方性常见。指名亚种为中国东北的留鸟;亚种tianschanicus于新疆西部及西北部;funebris于西藏东南部及云南西北部至四川、青海东北部及甘肃。栖于喜马拉雅山脉海拔2000~4300米的针叶林及混交林,以及北方低地。
分布范围:国内有3个亚种,青海仅有1个亚种:西南亚种 Picoides tridactylus funebris Verreaux见于祁连、囊谦、玉树。省外分布于甘肃、四川及云南。
分布状况:亚种intermedium为西藏东南部及云南南部(西双版纳)开阔的低山林地及耕作区的一种不常见啄木鸟,高可至海拔1000米。
生活习性
三趾啄木鸟栖息于林区信小片针阔混交林中,多见于云杉林,常单个或成对活动。喜攀缘于大乔木树干上觅令,食物主要为鞘翅目、鳞翅目的昆虫及幼虫。此鸟在林区数量稀少,很难发现鸟巢。
黄冠啄木鸟的基本资料、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地理分布
黄冠啄木鸟(学名:Dendrocopos mahrattensis,英文名:Yellow-crowned Woodpecker)是啄木鸟科啄木鸟属的鸟类。
黄冠啄木鸟,中等体型(26厘米)的亮绿色啄木鸟。枕部冠羽具蓬松的黄色羽端,脸部具红色纹理及白色颊线。雄鸟以具红色的眉纹和颊纹以及白色的上颊纹为特征。雌鸟仅顶冠两侧带红。两胁具白色横斑,飞羽黑色。虹膜-红色;嘴-灰色;脚-绿灰。叫声响而尖的告警声,或单声作叫。分布于海拔800~2000米亚热带森林的非常见鸟。
中文学名:黄冠啄木鸟
拉丁学名:Dendrocopos mahrattensis
英文俗名:Yellow-crowned Woodpecker
命名作者:Latham, 1802
中文目名:鴷形目(Piciformes)
中文科名:啄木鸟科(Picidae)
中文属名:啄木鸟属(Dendrocopos)
繁殖区:东洋界 : 广泛分布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37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黑色
次要羽色:白色
基本资料
黄冠啄木鸟
䴕形目 > 啄木鸟科 > 绿啄木鸟属 PICIFORMES > Picidae > Picus chlorolophus
中 文 名:黄冠啄木鸟
物种分类:鸟类→鴷形目→啄木鸟科→绿啄木鸟属
拉 丁 名:Picus chlorolophus
英 文 名:Lesser Yellow-naped Woodpecker
属中文名:绿啄木鸟属
体型: 体重♂63~79g,♀64~73g;体长♂230~267mm,♀240~251mm;嘴峰♂22~27mm,♀21~24mm;翅♂121~131mm,♀126~130mm;尾♂90~104mm,♀93~105mm;跗蹠♂20~24mm,♀20~22mm。
外形特征
雄鸟额红色或橄榄绿色,鼻羽至眼上方黑色,头顶和颈侧橄榄绿色,枕具一金黄色羽冠。一条细长的红色眉纹前端与额部红色相连,后端和金黄色枕冠相连。眼先经眼下到颈侧有一白色或黄白色颊纹,颚纹红色,耳羽和颈侧同色。上体淡黄绿色而有光泽,两翅褐色,头两枚飞羽外翈具不明显的白色横斑,其余飞羽外翈栗红色。边缘微缀以棕色,往内飞羽绿色逐渐增加,直至与背同色。尾黑褐色,中央尾羽具铜绿色或橄榄绿色狭缘。颏、喉淡白色而具橄榄褐色斑杂状,下喉和胸暗橄榄褐色,胸以下的整个下体,包括尾下覆羽、腋羽和翼下覆羽全为褐色和白色相间横斑,白色常缀有淡黄色或橄榄色。雌鸟和雄鸟相似,但额不具鲜红色,仅从眼后到枕有一条宽的鲜红色带。虹膜红色或朱红色。嘴黑色或灰黄色,先端和嘴峰角褐色,跗蹠和趾绿黑色或灰绿褐色。爪黑褐色或角黄色。
鉴别:小型鸟类,体长23~27cm。额和眉纹鲜红色,头顶和耳羽橄榄绿色,枕部具有鲜黄色羽冠,极为醒目。颊部有一条白纹。上体和胸草绿色或橄榄绿色,腹至尾下覆羽淡黄白色而具褐色横斑。飞翔时飞羽上面无横斑,翅下具黑白色横斑,内侧初级飞羽和外侧次级飞羽多数为栗红色。
生活习性
·迁徙: 留鸟。
·生境: 主要栖息于海拔2000m以下的常绿阔叶林和混交林中,也出现于竹林和林缘灌丛地带。
·食性: 主要以昆虫为食,偶尔也吃植物果实和种子。
·习性: 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喧闹惹眼的啄木鸟,时以小群或跟随混合的大鸟群移动。
·繁殖: 繁殖期4~7月。营巢于树洞中。每窝产卵2~4枚。卵白色,椭圆形,大小为25~27mm×18~19mm。雌雄轮流孵卵,雏鸟晚成性。
地理分布
分布范围:喜马拉雅山脉、中国南部、东南亚、马来半岛及苏门答腊。
分布状况:海拔800~2000米亚热带森林的非常见鸟。指名亚种为西藏东南部的留鸟;chlorolophoides于云南西部及南部;citrinocristatus于福建,longipennis于海南岛。
黄颈啄木鸟的亚种分化、基本资料、外形特征、叫声、地理分布、地理分布、生活习性
黄颈啄木鸟(学名:Dendrocopos darjellensis,英文名:Darjeeling Woodpecker)是啄木鸟科啄木鸟属的鸟类。
白翅啄木鸟(学名:Picoides leucopterus)为啄木鸟科啄木鸟属的鸟类。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新疆。
中文学名:黄颈啄木鸟
拉丁学名:Dendrocopos darjellensis
英文俗名:Darjeeling Woodpecker
命名作者:Blyth, 1845
中文目名:鴷形目(Piciformes)
中文科名:啄木鸟科(Picidae)
中文属名:啄木鸟属(Dendrocopos)
繁殖区:东洋界 : wc Nepal to n Vietnam and sc Chin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29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
主要羽色:黑色
次要羽色:白色
亚种分化
黄颈啄木鸟
黄颈啄木鸟指名亚种(学名:Picoides darjellensis darjellensis)。在中国大陆,分布于西藏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和尼泊尔。
黄颈啄木鸟西南亚种(学名:Picoides darjellensis desmursi)。在中国大陆,分布于四川、云南、西藏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四川。
基本资料
黄颈啄木鸟黄颈啄木鸟
䴕形目 > 啄木鸟科 > 啄木鸟属
PICIFORMES > Picidae > Dendrocopos darjellensis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外形特征
中等体型(25厘米)的黑白色啄木鸟,脸浓茶黄色,胸部具黑色重纹,臀部淡绯红色。背全黑,具宽的白色肩斑,两翼及外侧尾羽具成排的白点。雄鸟枕部绯红,雌鸟黑。
虹膜-红色;嘴-灰而端黑;脚-近绿。
叫声
低沉的puk puk叫声。繁殖期有錾木声。
地理分布
尼泊尔至中国西南,缅甸及印度支那北部。
地理分布
罕见于海拔1200 ~4000米潮湿森林。指名亚种为西藏南部(聂拉木县、樟木)的留鸟;desmursi为西藏东南部。云南西部及西北部和四川西北部及南部的垂直迁移鸟。
生活习性
取食于各个高度。有时与其他种混群。
本文Hash:7b1a2e9d4f9115842dd0c8b68e667282f8cb0282
声明:此文由 ninja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