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翅浮鸥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保护现状

导读: 外形特征 生活习性 生长繁殖 地理分布 保护现状

白翅浮鸥的图片

白翅浮鸥(学名:Chlidonias leucopterus,英文名:White-winged Tern)是鸥科浮鸥属的水鸟。由于它头和颈的全部以及上背均系绒黑色,肩部和腰转为黑灰色,两翅的复羽与翼缘呈白色,所以又称它为白翅黑海燕。在中国大陆,分布于华北和华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地中海沿岸。

中文学名:白翅浮鸥

拉丁学名:Chlidonias leucopterus

英文俗名:White-winged Tern

命名作者:Temminck, 1815

中文目名:鸻形目(Charadriiformes)

中文科名:鸥科(Laridae)

中文属名:浮鸥属(Chlidonias)

繁殖区:古北界 : 广泛分布

非繁殖区:非洲, 东洋界, 澳洲界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447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黑色

次要羽色:白色

外形特征

白翅浮鸥:形态特征图
白翅浮鸥:形态特征图
白翅浮鸥:形态特征图
白翅浮鸥:形态特征图

体小(23厘米)的燕鸥。尾浅开叉。

繁殖期成鸟(夏羽):头、颈、背及胸黑色,与白色尾及浅灰色翼成明显反差;翼上近白,翼下覆羽明显黑色。

非繁殖期成鸟(冬羽):上体浅灰,头后具灰褐色杂斑,下体白。从眼至耳区有一黑色带斑,并常和头顶黑斑相连。颏、喉白色而杂有黑色斑点。

幼鸟:和冬羽相似。但头顶为黑褐色,背、肩及翅上小覆羽灰褐色。下体白。

虹膜-深褐;嘴-红色(繁殖期),黑色(非繁殖期);脚-橙红。

叫声:重复的kweek声或尖厉的kwek-kwek叫声。

白翅浮鸥:繁殖羽
白翅浮鸥:繁殖羽
白翅浮鸥:非繁殖羽
白翅浮鸥:非繁殖羽
白翅浮鸥:亚成鸟
白翅浮鸥:亚成鸟
白翅浮鸥:亚成鸟
白翅浮鸥:亚成鸟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非繁殖期的白翅浮鸥与非繁殖期的须浮鸥的区别:白翅浮鸥的白色颈环较完整,头顶黑色较少,杂斑较多,黑色耳覆羽把黑色头顶及浅色腰隔开。

生活习性

白翅浮鸥
白翅浮鸥

白翅浮鸥主要栖息于内陆河流、湖泊、沼泽、河口和附近沼泽与水塘中。有时也出现在沿海沼泽地带。常成群活动。多在水面低空飞行,觅食时往往能通过频频鼓动两翼,使身体停浮于空中观察,发现食物,即刻冲下捕食。休息时多停栖于水中石头、电柱、木桩上或地上。

白翅浮鸥主要以小鱼、虾、昆虫、昆虫幼虫等水生动物为食。有时也在地上捕食蝗虫和其它昆虫。

生长繁殖

白翅浮鸥
白翅浮鸥
白翅浮鸥
白翅浮鸥

白翅浮鸥的繁殖期为6-8月。常数对或数十对在一起繁殖。营群巢。通常营巢于湖泊和沼泽中死的水生植物堆上。巢属浮巢。主要用芦苇和水草堆集而成。每窝产卵通常3枚,偶尔少至2枚和1枚,或多至4枚的。卵的颜色为赭色或褐色,被有深灰色或黑色斑点。卵的大小为29-39×21-27毫米。雌雄轮流孵卵。

地理分布

白翅浮鸥:地理分布图
白翅浮鸥:地理分布图

白翅浮鸥在中国繁殖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东北部、河北北部。越冬和迁徙时途径新疆、河北、陕西、山西、山东、湖南、长江下游、浙江、江西、福建、广东、香港、海南岛、台湾和澎湖列岛厦兰屿。

国外繁殖于欧洲南部、北非、中亚哈萨克斯坦、西西伯利亚南部,贝加尔湖和远东。越冬于非洲、地中海、南亚和澳大利亚。

保护现状

白翅浮鸥
白翅浮鸥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白翅交嘴雀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保护现状

白翅交嘴雀的图片

白翅交嘴雀(学名:Loxia leucoptera,英文名:Two-barred Crossbill)是燕雀科交嘴雀属的鸟类。

白翅交嘴雀(学名:Loxia leucoptera)为燕雀科交嘴雀属的罕见鸟类。分布于欧洲、阿拉斯加、加拿大、俄罗斯、日本以及中国大陆的东北、华北等地,多见于山区森林鸟类、多栖于山地针叶林以及也见于针阔混交林中。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北美洲哈得逊湾及纽约。

中文学名:白翅交嘴雀

拉丁学名:Loxia leucoptera

英文俗名:Two-barred Crossbill

命名作者:Gmelin, JF, 1789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燕雀科(Fringillidae)

中文属名:交嘴雀属(Loxia)

繁殖区:古北界, 北美洲 : n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287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红色

外形特征

白翅交嘴雀
白翅交嘴雀

中等体型(15厘米)的雀。嘴相侧交,甚似红交嘴雀但体型较小而细,头较拱圆。繁殖期雄鸟暗玫瑰绯红色,腰色较艳。雌鸟似雄鸟但体色暗橄。榄黄且腰黄。幼鸟灰色具纵纹,但已具白色翼斑。

虹膜-深褐;嘴-黑色,边缘偏粉;脚-近黑。

叫声:叫声为轻柔的glib glib,不如红交嘴雀生硬,进食时作唧唧声。似黄雀浓郁的鸣声,带颤音和沙哑嘟声,从树顶或作悬空炫耀飞行时发出。

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白翅交嘴雀与红交嘴雀的区别在具两道明显的白色翼斑且三级飞羽羽端白色。

生活习性

似红交嘴雀。栖居于温带森林,冬季结群迁徙,飞行迅速而带起伏,倒悬进食,用交嘴嗑开松子。

生长繁殖

白翅交嘴雀雄鸟,摄影亦诺
白翅交嘴雀雄鸟,摄影亦诺

白翅交嘴雀是温带针叶林鸟类,巢穴筑在松枝茂密的地方,巢用细枝,小草筑成杯状,里面铺垫着柔软的羽毛。繁殖雌交嘴雀每次产卵3-4枚,它从产下第1枚卵起,就在巢内孵卵,一直到鸟宝宝离巢为止。

地理分布

白翅交嘴雀雌鸟,摄影亦诺
白翅交嘴雀雌鸟,摄影亦诺

分布范围:北美洲及欧亚大陆的温带森林;越冬南迁。

分布状况:罕见。亚种bifasciata可能繁殖于黑龙江的小兴安岭,越冬往南迁至辽宁及河北。可能也出现于新疆北部的阿尔泰山。

保护现状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斑翅鹪鹩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保护现状

斑翅鹪鹩的图片

斑翅鹪鹩(学名:Microcerculus bambla,英文名:Wing-banded Wren)是鹪鹩科夜莺鹪鹩属的鸟类。

斑翅鹪鹩是一种小型鸣禽,身长12厘米左右。全身以黑褐色为主,黑眼,黑喙,翅膀上有两道醒目的白色斑纹。尾短小而柔软,尾羽大多12枚,亦有8或10枚者。跗蹠强健,具盾状鳞,趾及爪发达。

中文学名:斑翅鹪鹩

拉丁学名:Microcerculus bambla

英文俗名:Wing-banded Wren

命名作者:Boddaert, 1783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鹪鹩科(Troglodytidae)

中文属名:夜莺鹪鹩属(Microcerculus)

繁殖区:南美洲 : n, w Amazonia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斑翅鹪鹩
斑翅鹪鹩斑翅鹪鹩2斑翅鹪鹩是一种小型鸣禽,身长12厘米左右。全身以黑褐色为主,黑眼,黑喙,翅膀上有两道醒目的白色斑纹。嘴长直而较细弱,先端稍曲,无嘴须。鼻孔裸露或部分及全部被有鼻膜。翅短而圆,初级飞羽10枚。尾短小而柔软,尾羽大多12枚,亦有8或10枚者。跗蹠强健,具盾状鳞,趾及爪发达。

地理分布

斑翅鹪鹩
斑翅鹪鹩斑翅鹪鹩分布图分布于南美洲,包括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苏里南、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巴拉圭、巴西、智利、阿根廷、乌拉圭以及马尔维纳斯群岛(也称福克兰群岛)。

生活习性

斑翅鹪鹩
斑翅鹪鹩斑翅鹪鹩3喜栖于阴暗潮湿的林区、灌丛、沼地、岸边等地。性活泼,见人临近隐匿起来。栖止时,常从低枝逐渐跃向高枝。鸣声清脆响亮。以昆虫为主要食物。

生长繁殖

营巢于树洞、岩洞、建筑物、岸边洞隙、、杂草丛、灌丛上等多种环境。巢以细枝、草叶、苔藓、羽毛等物交织而成,呈深碗状或圆屋顶状。产卵2—6枚,卵白色或褐色,有斑或无斑点。

地理分布

(3种)

1.Microcerculus bambla albigularis 分布于厄瓜多尔东部(苏孔比奥斯,纳波,帕斯塔萨),秘鲁东部和巴西。

2. Microcerculus bambla ibambla 分布于委内瑞拉、圭亚那和巴西北部(罗赖马州东到阿马帕)。

3.Microcerculus bambla icaurensis 分布于委内瑞拉东南(仛玻利瓦尔,亚马孙)和哥伦比亚。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8年鸟类红色名录。

斑翅鹪鹩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保护现状

斑翅鹪鹩的图片

斑翅鹪鹩(学名:Microcerculus bambla,英文名:Wing-banded Wren)是鹪鹩科夜莺鹪鹩属的鸟类。

斑翅鹪鹩是一种小型鸣禽,身长12厘米左右。全身以黑褐色为主,黑眼,黑喙,翅膀上有两道醒目的白色斑纹。尾短小而柔软,尾羽大多12枚,亦有8或10枚者。跗蹠强健,具盾状鳞,趾及爪发达。

中文学名:斑翅鹪鹩

拉丁学名:Microcerculus bambla

英文俗名:Wing-banded Wren

命名作者:Boddaert, 1783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鹪鹩科(Troglodytidae)

中文属名:夜莺鹪鹩属(Microcerculus)

繁殖区:南美洲 : n, w Amazonia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斑翅鹪鹩
斑翅鹪鹩斑翅鹪鹩2斑翅鹪鹩是一种小型鸣禽,身长12厘米左右。全身以黑褐色为主,黑眼,黑喙,翅膀上有两道醒目的白色斑纹。嘴长直而较细弱,先端稍曲,无嘴须。鼻孔裸露或部分及全部被有鼻膜。翅短而圆,初级飞羽10枚。尾短小而柔软,尾羽大多12枚,亦有8或10枚者。跗蹠强健,具盾状鳞,趾及爪发达。

地理分布

斑翅鹪鹩
斑翅鹪鹩斑翅鹪鹩分布图分布于南美洲,包括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苏里南、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巴拉圭、巴西、智利、阿根廷、乌拉圭以及马尔维纳斯群岛(也称福克兰群岛)。

生活习性

斑翅鹪鹩
斑翅鹪鹩斑翅鹪鹩3喜栖于阴暗潮湿的林区、灌丛、沼地、岸边等地。性活泼,见人临近隐匿起来。栖止时,常从低枝逐渐跃向高枝。鸣声清脆响亮。以昆虫为主要食物。

生长繁殖

营巢于树洞、岩洞、建筑物、岸边洞隙、、杂草丛、灌丛上等多种环境。巢以细枝、草叶、苔藓、羽毛等物交织而成,呈深碗状或圆屋顶状。产卵2—6枚,卵白色或褐色,有斑或无斑点。

地理分布

(3种)

1.Microcerculus bambla albigularis 分布于厄瓜多尔东部(苏孔比奥斯,纳波,帕斯塔萨),秘鲁东部和巴西。

2. Microcerculus bambla ibambla 分布于委内瑞拉、圭亚那和巴西北部(罗赖马州东到阿马帕)。

3.Microcerculus bambla icaurensis 分布于委内瑞拉东南(仛玻利瓦尔,亚马孙)和哥伦比亚。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8年鸟类红色名录。

本文Hash:a5bc83656aeb8e3f508a640391b9042d6a94cf95

声明:此文由 谢绝崇拜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