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外形特征 地理分布 生活习性
红翅旋壁雀(学名:Tichodroma muraria,英文名:Wallcreeper)是旋壁雀科旋壁雀属的鸟类,俗名爬树鸟、石花儿、爬岩树。原分类为鳾科鸟类。常在岩崖峭壁上攀爬,两翼轻展显露红色翼斑。分布于欧洲、西南亚地区以及中国大陆的新疆、西藏、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四川、东北、河北、北京、河南、陕西、湖北、江西、安徽、江苏、云南、福建?、广东等地,多生活于非树栖高山型、栖息在悬崖和陡坡壁上以及或栖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带中的山坡壁上。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欧洲南部。
中文学名:红翅旋壁雀
拉丁学名:Tichodroma muraria
英文俗名:Wallcreeper
命名作者:Linnaeus, 1766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旋壁雀科(Tichodromidae)
中文属名:旋壁雀属(Tichodroma)
繁殖区:古北界 : s Europe to c Chin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843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红翅旋壁雀:形态特征图
略小(16厘米)的优雅灰色鸟。尾短而嘴长,翼具醒目的绯红色斑纹。飞羽黑色,外侧尾羽羽端白色显著,初级飞羽两排白色点斑飞行时成带状。
繁殖期:雄鸟脸及喉黑色,雌鸟黑色较少。
非繁殖期成鸟:喉偏白,头顶及脸颊沾褐。
虹膜-深褐;嘴-黑色;脚-棕黑。
叫声:尖细的管笛音及哨音,不似鳾的叫声沙哑。鸣声为一连串多变而重复的高哨音ti-tiu-tree。声速加快。
红翅旋壁雀:非繁殖羽(头部沾褐,摄于印度,12月)
红翅旋壁雀:幼鸟(摄于印度,1月底)
地理分布
红翅旋壁雀:地理分布图
分布于欧洲、西南亚地区以及中国大陆的新疆、西藏、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四川、东北、河北、北京、河南、陕西、湖北、江西、安徽、江苏、云南、福建、广东等地。
分布范围:西班牙、南欧至中亚、印度北部、中国及蒙古南部。
分布状况:亚种nepalensis罕见或无规律地见于中国极西部、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脉、中部及北部。越冬鸟见于华南及华东的大部地区。
生活习性
红翅旋壁雀,飞行照。作者:寰尘。2010年2月。
在岩崖峭壁上攀爬,两翼轻展显露红色翼斑。冬季下至较低海拔,甚至于建筑物上取食。
多生活于非树栖高山型,栖息在悬崖和陡坡壁上,或栖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带中的山坡壁上,海拨上限5000 米。
旋木雀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
旋木雀(学名:Certhia familiaris,英文名:Eurasian Treecreeper)是旋木雀科旋木雀属的鸟类,又叫普通旋木雀,在北美洲称为褐色贴行鸟。体型大小似麻雀,但比麻雀身体细弱,生有长而下弯的细嘴和又长又尖富有弹性的尾羽。是典型的森林鸟类,取食方式特别独特,能沿直立的树干自下而上地呈螺旋形环绕树干攀爬,边爬边用尖嘴啄食隐藏在树皮下的昆虫,“旋木雀”的名字就是从这种特有的生活方式而来的。主要分布于欧亚大陆、喜马拉雅山脉至中国北方、西伯利亚及日本。诸亚种均甚常见于其相应分布区的温带阔叶林及针叶林的各海拔高度。四川旋木雀和霍氏旋木雀从旋木雀的亚种提升为了独立鸟种。
中文学名:旋木雀
拉丁学名:Certhia familiaris
英文俗名:Eurasian Treecreeper
命名作者:Linnaeus, 1758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旋木雀科(Certhiidae)
中文属名:旋木雀属(Certhia)
繁殖区:古北界 : 广泛分布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844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旋木雀
体型略小(13厘米)而褐色斑驳的旋木雀。下体白或皮黄,仅两胁略沾棕色且尾覆羽棕色。胸及两胁偏白。
虹膜-褐色;嘴-上颚褐色,下颚色浅;脚-偏褐。
轻声的联络叫声zit,响亮刺耳的卷舌音zrreeht。鸣声调似鹪鹩,有刺耳过门声,结尾为细薄颤音。
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旋木雀眉纹色浅使其有别于锈红腹旋木雀,体型较小喉部色浅而有别于褐喉旋木雀。平淡褐色的尾有别于高山旋木雀。诸亚种仅细微有别。
地理分布
旋木雀
分布范围:分布于欧亚大陆、喜马拉雅山脉至中国北方、西伯利亚及日本。
分布状况:诸亚种均甚常见于其相应分布区的温带阔叶林及针叶林的各海拔高度。亚种tianshanica于中国西北,khamensis于中国中部、西藏南部及西南,bianchii于青海、甘肃及陕西南部,orientalis于东北,daurica于极东北部。
生活习性
旋木雀
本属的典型特性。常加入混合鸟群。
旋木雀(食虫鸟)的体型大小似麻雀,但比麻雀身体细弱,生有长而下弯的细嘴和又长又尖富有弹性的尾羽。是典型的森林鸟类。取食方式特别独特,能沿直立的树干自下而上地呈螺旋形环绕树干攀爬,边爬边用尖嘴啄食隐藏在树皮下的昆虫,“旋木雀”的名字就是从这种特有的生活方式而来的。
我国的旋木雀种类很多,可以普通旋木雀(Certhia familiaris)为代表。普通旋木雀的上体暗褐色为主,各羽都具有淡色的轴纹,下体近白色,嘴及脚均为褐色。主要栖息于海拔很高的针阔混交林中,几乎遍布于我国各地的高山密林内,全以昆虫为食,以鞘翅目以及各种昆虫的幼虫为主。普通旋木雀筑巢方式也很独特,在有这些老树分布的地方才有它的踪迹,因它专在枯裂的阔叶树树皮的缝隙中筑巢,例如槭树、桦树和杨树等,是森林的一种批示性鸟类。它在树皮内以枯枝及树皮、羽毛等物编成杯状巢,巢缘用蜘蛛丝加固。每窝产4枚卵,白色,布有细密的红褐色斑,卵重0.8克,卵的平均大小为15.7×12毫米。
红额金翅雀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亚种分化、生活习性、生长繁殖
红额金翅雀(学名:Carduelis carduelis,英文名:European Goldfinch)是燕雀科红额金翅雀属的鸟类。额及胸兜红色,具醒目的黑、白及黄色翼斑。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是中国新疆西北部和西藏西南部留鸟。较为常见。一般生活于沟谷杨木林、灌丛、溪边柳林、草原、农田、居民点、在新疆栖息于海拔1800~2500米以及在西藏分布在海拔3000米以上。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喜马拉雅山。
中文学名:红额金翅雀
拉丁学名:Carduelis carduelis
英文俗名:European Goldfinch
命名作者:Linnaeus, 1758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燕雀科(Fringillidae)
中文属名:红额金翅雀属(Carduelis)
繁殖区:古北界 : w, c, s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251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红额金翅雀
体略小(14.5厘米)的雀鸟。嘴细,额及胸兜红色,具醒目的黑、白及黄色翼斑。中国的亚种比欧洲的亚种灰色较重且头无黑色。叉形的尾黑色,尾端有狭窄白色。
幼鸟:褐色较重,头顶、背及胸具纵纹,头无红色但具黄色的宽阔翼斑。
虹膜-深褐;嘴-粉橙;脚-粉褐。
叫声:叫声为尖声pee-uu及音有起伏的联络声。鸣声为混合唧啾声杂以重复的tew-tew-tew及tewee-it声。为颇受欢迎的笼鸟。
红额金翅雀:亚成鸟
红额金翅雀:亚成鸟
地理分布
红额金翅雀
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中国为新疆西北部和西藏西南部留鸟。较为常见。
分布范围:欧洲、中东至中亚及中国西部。
分布状况:地方性常见。亚种caniceps为留鸟于西藏极西南部(札达-普兰一线)。亚种paropansi为留鸟于新疆西北部阿尔泰山及天山。
亚种分化
红额金翅雀
红额金翅雀阿里亚种(学名:Carduelis carduelis caniceps)。分布于喜马拉雅西部克什米尔以及中国的西藏等地。模式产地在喜马拉雅山。
红额金翅雀新疆亚种(学名:Carduelis carduelis paropanisi)。分布于俄罗斯、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以及中国的新疆等地。模式产地在天山。
生活习性
红额金翅雀
栖息于较高海拔的林缘、草原、灌丛、农田及村落附近。喜群居,飞行快而直,常栖于针叶树树尖、电线杆等突出处鸣唱。以取食植物性食物为主,也吃少量昆虫。
生长繁殖
红额金翅雀
5~8月繁殖,营杯状巢于果树或松枝上,每窝产卵3~5枚,呈淡绿色,钝端有暗红色斑点。
本文Hash:1984ddf8c27926e020f87bf4699c022972c348a1
声明:此文由 clif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