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外形特征 地理分布 生活习性 生长繁殖 亚种分化 保护现状
普通楼燕(学名:Apus apus,英文名:Common Swift)为雨燕目雨燕科雨燕属的鸟类,又叫做普通雨燕、雨燕、楼燕、北京雨燕。雨燕体形似家燕而稍大,两翼窄而长,飞时向后弯曲如镰刀,体羽几纯黑褐色。白色的喉及胸部为一道深褐色的横带所隔开。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瑞典。楼燕和其他雨燕一样,无法从地面起飞,需从高处俯冲而下才能飞起来,救助放生时注意勿从平地抛向空中以免摔伤摔死。
中文学名:普通楼燕
拉丁学名:Apus apus
英文俗名:Common Swift
命名作者:Linnaeus, 1758
中文目名:雨燕目(Apodiformes)
中文科名:雨燕科(Apodidae)
中文属名:雨燕属(Apus)
繁殖区:古北界 : 广泛分布
非繁殖区:s 非洲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220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灰色
次要羽色:白色
外形特征
普通楼燕:形态特征图
描述:体大(21厘米)的雨燕尾略叉开,全身除颈和喉为污白色外,几乎纯为黑色。特征为白色的喉及胸部为一道深褐色的横带所隔开。两翼相当宽。
虹膜-褐色;嘴-黑色;脚-黑色。
鸣叫声尖锐,尾声高扬。
普通楼燕:亚成鸟
普通楼燕
普通楼燕:救助喂食
普通楼燕:救助喂水
地理分布
普通楼燕: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东南欧、北非、中东、中亚、喜马拉雅山脉及印度。越冬区在热带非洲。
分布状况:罕见季节性候鸟。亚种nubifuga于喜马拉雅山脉,上至海拔2500米。在印度阿萨姆的北部有记录,西藏东南部也应有见。另外,也可能见于新疆西北部。
生活习性
普通楼燕
栖于多山地区。振翅频率相对较幔。常于暴雨前后在高空或地面疾飞,飞行时速可达110公里。
别看楼燕美丽矫健,可它们的腿短无力,不能像别的鸟儿那样可以从地面水面一跃而起,只能从悬崖或高楼上先跌落俯冲下来才能飞起,若一不小心栽到地上,无人帮它扔向空中的话,只能在地上扑腾挣扎,飞不起来,只有死亡,所以它必须在高处筑巢才能生存。
生长繁殖
普通楼燕喜在北京城区高大的建筑(特别是古建筑)中筑巢,因此而得名。北京是普通楼燕北京亚种的模式种产地,也是该种鸟类分布最集中的地区之一,但是普通楼燕在北京的分布区(繁殖地)非常有限而且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依据北京观鸟会《北京燕及雨燕调查与保护》项目5年来的结果)。
普通楼燕
普通楼燕
亚种分化
普通楼燕包括以下亚种:
普通楼燕指名亚种(学名:Apus apus apus (Linnaeus, 1758))
普通楼燕北京亚种(学名:Apus apus pekinensis)。在中国大陆,分布于华北、西藏、江苏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北京。
保护现状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普通夜鹰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亚种分化、保护现状
普通夜鹰(学名:Caprimulgus jotaka,英文名:Grey Nightjar)是夜鹰科夜鹰属的鸟类,又名蚊母鸟、贴树皮、鬼鸟、夜燕。分布很广,北起西伯利亚,南至日本、印度、东南亚。体长约270毫米,翅长约210毫米。通体几乎全为暗褐斑杂状,喉具白斑,具有极佳的保护色。常在夜间活动,黄昏在空中飞捕昆虫最为活跃,白天蹲伏在草地或树枝上。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
中文学名:普通夜鹰
拉丁学名:Caprimulgus jotaka
英文俗名:Grey Nightjar
命名作者:Temminck & Schlegel, 1845
中文目名:夜鹰目(Caprimulgiformes)
中文科名:夜鹰科(Caprimulgidae)
中文属名:夜鹰属(Caprimulgus)
繁殖区:东洋界 : Himalayas to e, se Asia
非繁殖区:Indian subcontinent, se Asia s to Indonesia, Philippines.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257
外形特征
普通夜鹰:形态特征图
中等体型(28厘米)的偏灰色夜鹰。
雄鸟:缺少长尾夜鹰的锈色颈圈;外侧四对尾羽具白色斑纹,飞翔时尤为明显。雌鸟似雄鸟,但白色块斑呈皮黄色。
虹膜-褐色;嘴-偏黑;脚-巧克力色。
叫声:生硬、尖厉而高速重复的chuck声,以每秒约六次为稳定频率,以chrrrr声结尾。越冬鸟几乎不叫。
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普通夜鹰和欧夜鹰的区别:
普通夜鹰和林夜鹰的区别:
生活习性
普通夜鹰
常在夜间活动,黄昏在空中飞捕昆虫最为活跃。以昆虫为食。
飞行
飞时无声,两翅鼓动缓慢,有时甚至翅不动,仅浮翔或滑翔。有时由于捕虫,突然曲曲折折地绕飞。
普通夜鹰,摄影自然之美
普通夜鹰,摄影自然之美贴树皮
普通夜鹰典型的贴树皮姿态,摄影自然之美
白天大都蹲伏在山坡的草地上或树枝上。栖息时,身体主轴与树枝平行,伏贴在树上,故有“贴树皮”之称。因羽色酷似树皮,在树枝上很难发现。
生长繁殖
在废木材中孵卵育雏的普通夜鹰,摄影东木
不营巢,卵产在地面或岩石上,或在茂密的针叶林、竹林或树丛间,或在开阔的裸露地方。每窝产卵2枚。卵白色,杂以灰褐色和暗灰色。因嗜食昆虫而为益鸟。
地理分布
普通夜鹰: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印度次大陆、中国、东南亚及菲律宾;南迁至印度尼西亚及新几内亚。
分布状况:亚种jotaka繁殖于华东和华南的绝大多数地区,南迁越冬;迁徙时见于海南;亚种hazarae为西藏东南部的留鸟,分布至海拔3300米。
亚种分化
普通夜鹰
普通夜鹰西藏亚种(学名:Caprimulgus indicus hazarae)。在中国大陆,分布于西藏、云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巴基斯坦。
普通夜鹰普通亚种(学名:Caprimulgus indicus jotaka)。在中国大陆,分布于内蒙古、东北、南至广西、云南、西至甘肃、四川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日本。
保护现状
普通夜鹰
普通夜鹰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金腰燕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亚种分化
金腰燕(学名:Cecropis daurica,英文名:Red-rumped Swallow)是燕科斑燕属的鸟类。多见于山间村镇附近的树枝或电线上。其最显著的标志是有一条栗黄色的腰带,因此又名赤腰燕。生活习性与家燕相似,不同的是它常停栖在山区海拔较高的地方。有时和家燕混飞在一起,飞行却不如家燕迅速,常常停翔在高空,鸣声较家燕稍响亮。分布于西伯利亚、额尔齐斯、蒙古、朝鲜、日本、中南半岛、印度、尼泊尔以及中国大陆。
中文学名:金腰燕
拉丁学名:Cecropis daurica
英文俗名:Red-rumped Swallow
命名作者:Laxmann, 1769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燕科(Hirundinidae)
中文属名:斑燕属(Cecropis)
繁殖区:古北界, 东洋界, 非洲 : 广泛分布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884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主要羽色:蓝色
次要羽色:栗色/棕色
外形特征
金腰燕:形态特征图
体大(18厘米)的燕。浅栗色的腰与深钢蓝色的上体成对比,下体白而多具黑色细纹,尾长而叉深。
虹膜-褐色;嘴及脚-黑色。
叫声:飞行时发出尖叫。
金腰燕飞行图
金腰燕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金腰燕与斑腰燕的区别:两者都在下体具有纵纹,在野外易混淆,注:有著者将斑腰燕也列入此种,参见Vaurie(1951,Annex. Mus. Novitates,1529:1-47)。但区别有:
(1)斑腰燕在中国的分布极有限(指名亚种C. s. striolata,分布于台湾;云南亚种C.s.stanfordi,分布于云南)。
(2)金腰燕颈侧棕栗色向颈背延伸较多,甚至两侧相互连接成环,颈背蓝色边缘多不完整;斑腰燕颈侧棕栗色向颈背延伸较少,颈背蓝色边缘完整,两侧无相互连接。
(3)金腰燕通常腰侧不具纵纹;即使腰侧具纵纹,所有纵纹末端均无点斑;斑腰燕通常腰侧具纵纹,特别是有若干纵纹末端转变成点斑。
金腰燕
斑腰燕
地理分布
金腰燕: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繁殖于欧亚大陆及印度的部分地区;冬季迁至非洲、印度南部及东南亚。
分布状况:甚常见于中国的大部分地区。指名亚种繁殖于东北;japonica繁殖于整个东部并为留鸟种群见于广东和福建;nipalensis繁殖于西藏南部及云南西部;gephrya繁殖于青藏高原东部至甘肃、宁夏、四川及云南北部;有记录迁徙时经中国东南部。
中国除台湾和西北部外,分布于国内的大部分地区,多为夏侯鸟。种群数量较多。
生活习性
金腰燕
生活习性与家燕相似,栖息于低山及平原的居民点附近,以昆虫为食。生活于山脚坡地、草坪、也围绕树林附近有轮廓的平房、高大建筑物、工厂飞翔、栖在空旷地区的树上以及喜栖在无叶的枝条或枯枝。通常出现于平地至低海拔之空中或电线上。
结小群活动,飞行时振翼较缓慢且比其他燕更喜高空翱翔。善飞行,飞行迅速敏捷,主要以昆虫为食,食物种类常见有双翅目、鳞翅目、膜翅目、鞘翅目、同翅目、蜻蜓目等昆虫。
生长繁殖
金腰燕
金腰燕
4~9月繁殖,用泥丸混以草茎筑瓶状巢于建筑物隐蔽处,每年可繁殖2次,每窝产卵4~6枚,卵近白色,具黑棕色斑点。
卵的大小及重量与家燕相同。通常卵产齐后才孵卵,孵化期约17天,在巢期26~28天。
筑巢多在山地村落间,巢多呈长颈瓶状,筑巢精巧,我国民间自古称之为巧燕。
巢址的选择上与家燕有别:家燕主要营巢在屋内,金腰燕主要在屋外墙壁上,且喜选木结构房屋,如在二道白河统计的119对中,营巢在木结构的有116对,砖瓦房仅三对。在此处,还发现巢连着巢的“群居”现象,一木头房上,有26对之多,甚至六对金腰燕把巢堆在一处,宛如蜂窝,是罕见的奇观。
保护现状
金腰燕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3.1: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
亚种分化
金腰燕
金腰燕
(12种)
1.金腰燕欧亚亚种(学名:Hirundodauricarufula)
2.金腰燕指名亚种(学名:Hirundodauricadaurica)
3.金腰燕普通亚种(学名:Hirundodauricajaponica)
4.金腰燕西南亚种(学名:Hirundodauricanipalensis)
5.金腰燕印度亚种(学名:Hirundodauricaerythropygia)
6.金腰燕斯里兰卡亚种(学名:Hirundodauricahyperythra)
7.金腰燕亚非亚种(学名:Hirundodauricadomicella)
8.金腰燕喀麦隆亚种(学名:Hirundodauricakumboensis)
9.金腰燕埃塞俄比亚亚种(学名:Hirundodauricamelanocrissus)
10.金腰燕东非亚种(学名:Hirundodauricaemini)
11.金腰燕青藏亚种(学名:Hirundodauricagephrya)
12.金腰燕塞拉里昂亚种(学名:Hirundodauricadisjuncta)
崖沙燕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亚种分化、保护现状
崖沙燕(学名:Riparia riparia,英文名:Sand Martin)是燕科沙燕属的鸟类。
崖沙燕(学名:Riparia riparia)为雀形目燕科沙燕属的鸟类,俗名水燕子、土燕、灰沙燕。体长约13厘米。翅狭长而尖,脚短而细弱,趾三前一后。尾略分叉,是一种褐色燕。下体白色并具一道特征性的褐色胸带。世界性分布。主要栖息于河川、湖沼的泥沙滩上或其附近的岩石间以及常停栖在沼泽地、稻田、村镇道路旁的电线上。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瑞典。
中文学名:崖沙燕
拉丁学名:Riparia riparia
英文俗名:Sand Martin
命名作者:Linnaeus, 1758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燕科(Hirundinidae)
中文属名:沙燕属(Riparia)
繁殖区:Worldwide : 广泛分布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878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栗色/棕色
次要羽色:白色
外形特征
崖沙燕
体小(12厘米)的褐色燕。下体白色并具一道特征性的褐色胸带。上喙近先端有一缺刻;口裂极深,嘴须不发达。翅狭长而尖,脚短而细弱,趾三前一后。尾略分叉,是一种褐色燕。
亚成鸟:喉皮黄色。
虹膜-褐色;嘴及脚-黑色。 叫声:唧喳尖声。
崖沙燕:亚成鸟
崖沙燕:亚成鸟
地理分布
崖沙燕
分布范围:全世界(除澳大利亚)。欧亚大陆的鸟冬季南迁至东南亚及菲律宾。
分布状况:地区性常见于各海拔高度有沙滩的河流。亚种diluta繁殖于中国西北;tibetana于青藏高原;ijimae于中国东北;fokiensis于华中及华东。所有亚种均南迁越冬,亚种ijimae及fokiensis在华南越冬。
生活习性
崖沙燕
习性:生活于沼泽及河流之上,在水上疾掠而过或停栖于突出树枝。
喜栖于湖泊、泡沼和江河的泥质沙滩或附近的土崖上,主要栖息于沟壑陡壁,山地岩石带。晨昏间最为活跃,常结群在水面上空穿梭飞行。有时也和家燕、金腰燕等混在一起飞行,但很少高飞。
在飞行中捕食鞘翅目、双翅目、半翅目、膜翅目昆虫。
生长繁殖
崖沙燕
筑巢于水边的沙质硬土悬壁上和河岸沙岩上。横向巢间距为1-11cm,纵向巢间距为1-18cm,密集处巢密度为32,洞穴长度为60-130cm,巢窝大小为(14-17)cm×(12-14)cm。营群巢。
每巢产卵3枚,白色,孵化期12-14天。孵化期约17天,在巢期26-28天。
崖沙燕的巢穴
巢穴中的崖沙燕幼鸟
亚种分化
崖沙燕
崖沙燕鸟群
崖沙燕
(8种)注:亚种diluta,tibetana及fokiensis现已另作一种R. diluta。
1、崖沙燕指名亚种(学名:Ripariaripariariparia)(Linnaeus,1758)分布于美国阿拉斯加,加拿大,墨西哥,爱尔兰,英国和斯堪的纳维亚,欧亚大陆,西伯利亚,地中海,土耳其,叙利亚,伊拉克,伊朗和亚洲西南部,南美洲和非洲。
2、崖沙燕普通亚种(学名:Ripariaripariainnominata)(Zarudny,1916)分布于哈萨克斯坦,在非洲,亚洲西南部或南部越季。
3、崖沙燕东北亚种(学名:Ripariaripariaijimae)(Lönnberg,1908)分布于贝加尔湖地区,蒙古,库页岛,日本北海道和千岛,繁殖于印度东北(阿萨姆),冬天在东南亚,包括菲律宾越冬。
4、崖沙燕埃及亚种(学名:Ripariaripariashelleyi)(Sharpe,1885)分布于埃及包括尼罗河河谷,冬季到苏丹和厄立特里亚。崖沙燕
5、崖沙燕以色列亚种(学名:Ripariaripariaeilata)(Shirihai&Colston,1992)分布于以色列。
6、崖沙燕新疆亚种(学名:Ripariaripariadiluta)(Sharpe&Wyatt,1893)分布于中国新疆。
7、崖沙燕福建亚种(学名:Ripariaripariafokienensis)(LaTouche,1908)分布于东南亚和中国福建。
8、崖沙燕青藏亚种(学名:Ripariaripariatibetana)(Stegmann,1925)分布于青藏高原。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3.1: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本文Hash:82c61aade23fc84a65645eeaaa21977b02b70633
声明:此文由 BitettFan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