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外形特征 生活习性 生长繁殖 地理分布 亚种分化
普通秧鸡(学名:Rallus indicus,英文名:Brown-cheeked Rail)是秧鸡科秧鸡属的鸟类。
普通秧鸡(学名:Rallus aquaticus,英文名:Brown-cheeked Rail)是秧鸡科秧鸡属的鸟类,又名紫面秧鸡,英文直译为棕颊秧鸡,俗名秋鸡、水鸡。共有4个亚种。中型涉禽,全长29厘米,脸灰,眉纹浅灰而眼线深灰。在世界广泛分布于除极地和无水沙漠以外的地区,也广布于海岛,是陆栖脊椎动物分布最广的科之一。在全北区的种类多进行迁徙,飞到非洲、印度、南美等地越冬。在热带的种类为留鸟,但有的进行扩散和局部迁移,大风可造成远距离扩散。
中文学名:普通秧鸡
拉丁学名:Rallus indicus
英文俗名:Brown-cheeked Rail
命名作者:Blyth, 1849
中文目名:鹤形目(Gruiformes)
中文科名:秧鸡科(Rallidae)
中文属名:秧鸡属(Rallus)
繁殖区:古北界 : e Siberia to Japan
非繁殖区:Nepal to se Asia, Borneo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310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主要羽色:栗色/棕色
次要羽色:灰色
外形特征
普通秧鸡:形态特征图
中等体型(29厘米)的暗深色秧鸡。上体多纵纹,头顶褐色,脸灰,眉纹浅灰而眼线深灰。颏(脸的最下方)白,颈及胸灰色,两胁具黑白色横斑。
亚成鸟翼上覆羽具不明晰的白斑。
虹膜-红色;嘴-红色至黑色;脚-红色。
叫声:轻柔的chip chip chip叫声,及怪异的猪样嗷叫及尖叫声。
生活习性
普通秧鸡。作者:雨后青山。2011年4月。北京。
性羞怯。栖于河湖岸边与沼泽湿地芦苇丛和水草丛中筑巢。繁殖生活于北方,迁南方过冬。
对栖息地的选择较广,有湿地、草地、森林和灌丛等生活型,在许多海岛上作为迷鸟分布并能生存下去,但生活在海岛上的种类多数都丧失飞行能力。
在非繁殖季节通常单个栖息,繁殖季节为季节性配对或家庭栖息,单个或成对活动。
以昆虫、小鱼、甲壳类、软体动物等为食。
生长繁殖
普通秧鸡。作者:雨后青山。2011年4月。北京。
大多数为单配制,配对关系仅在繁殖季节发生。在非繁殖季节基本上不鸣叫。
两性或仅由雌鸟营巢,每窝产卵5—10枚,每年产1—2窝,孵卵期14—24天。两性都参加孵卵,少数种类仅由雌鸟孵卵。
通常由双亲喂食和照顾幼鸟。1岁或不足1岁便开始繁殖。
地理分布
普通秧鸡: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古北界;迁徙至东南亚及婆罗洲。国内分布于东北、内蒙古、河北、青海和四川西南部(留鸟);浙江、湖北、福建和广东、台湾、新疆、甘肃等。
分布状况:于分布区甚常见。亚种korejewi于中国西北、华北及四川;indicus 繁殖于中国东北,南迁至中国东南及台湾越冬。
亚种分化
普通秧鸡。作者:雨后青山。2011年4月。北京。
1.普通秧鸡冰岛亚种(学名:Rallusaquaticushibernans)
2.普通秧鸡指名亚种(学名:Rallusaquaticusaquaticus)
3.普通秧鸡新疆亚种(学名:Rallusaquaticuskorejewi):国内分布于新疆、甘肃、青海、四川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中亚和伊朗。
4.普通秧鸡东北亚种(学名:Rallusaquaticusindicus):国内分布于华南、华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孟加拉国和印度。
普通秧鸡的东北亚种由于形态和叫声不同,已经被单独提出,列为新种。这样,东北亚种仍然叫做普通秧鸡,其他亚种叫做西方秧鸡。
鸟友“千年猫”在北京拍摄到了普通秧鸡的东北亚种和新疆亚种,并图解分析了这两个亚种的辨识区分方法,点击查看大图:
普通秧鸡东北亚种。作者:千年猫。北京。
普通秧鸡新疆亚种(西方秧鸡)。作者:千年猫。北京。
普通夜鹰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亚种分化、保护现状
普通夜鹰(学名:Caprimulgus jotaka,英文名:Grey Nightjar)是夜鹰科夜鹰属的鸟类,又名蚊母鸟、贴树皮、鬼鸟、夜燕。分布很广,北起西伯利亚,南至日本、印度、东南亚。体长约270毫米,翅长约210毫米。通体几乎全为暗褐斑杂状,喉具白斑,具有极佳的保护色。常在夜间活动,黄昏在空中飞捕昆虫最为活跃,白天蹲伏在草地或树枝上。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
中文学名:普通夜鹰
拉丁学名:Caprimulgus jotaka
英文俗名:Grey Nightjar
命名作者:Temminck & Schlegel, 1845
中文目名:夜鹰目(Caprimulgiformes)
中文科名:夜鹰科(Caprimulgidae)
中文属名:夜鹰属(Caprimulgus)
繁殖区:东洋界 : Himalayas to e, se Asia
非繁殖区:Indian subcontinent, se Asia s to Indonesia, Philippines.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257
外形特征
普通夜鹰:形态特征图
中等体型(28厘米)的偏灰色夜鹰。
雄鸟:缺少长尾夜鹰的锈色颈圈;外侧四对尾羽具白色斑纹,飞翔时尤为明显。雌鸟似雄鸟,但白色块斑呈皮黄色。
虹膜-褐色;嘴-偏黑;脚-巧克力色。
叫声:生硬、尖厉而高速重复的chuck声,以每秒约六次为稳定频率,以chrrrr声结尾。越冬鸟几乎不叫。
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普通夜鹰和欧夜鹰的区别:
普通夜鹰和林夜鹰的区别:
生活习性
普通夜鹰
常在夜间活动,黄昏在空中飞捕昆虫最为活跃。以昆虫为食。
飞行
飞时无声,两翅鼓动缓慢,有时甚至翅不动,仅浮翔或滑翔。有时由于捕虫,突然曲曲折折地绕飞。
普通夜鹰,摄影自然之美
普通夜鹰,摄影自然之美贴树皮
普通夜鹰典型的贴树皮姿态,摄影自然之美
白天大都蹲伏在山坡的草地上或树枝上。栖息时,身体主轴与树枝平行,伏贴在树上,故有“贴树皮”之称。因羽色酷似树皮,在树枝上很难发现。
生长繁殖
在废木材中孵卵育雏的普通夜鹰,摄影东木
不营巢,卵产在地面或岩石上,或在茂密的针叶林、竹林或树丛间,或在开阔的裸露地方。每窝产卵2枚。卵白色,杂以灰褐色和暗灰色。因嗜食昆虫而为益鸟。
地理分布
普通夜鹰: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印度次大陆、中国、东南亚及菲律宾;南迁至印度尼西亚及新几内亚。
分布状况:亚种jotaka繁殖于华东和华南的绝大多数地区,南迁越冬;迁徙时见于海南;亚种hazarae为西藏东南部的留鸟,分布至海拔3300米。
亚种分化
普通夜鹰
普通夜鹰西藏亚种(学名:Caprimulgus indicus hazarae)。在中国大陆,分布于西藏、云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巴基斯坦。
普通夜鹰普通亚种(学名:Caprimulgus indicus jotaka)。在中国大陆,分布于内蒙古、东北、南至广西、云南、西至甘肃、四川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日本。
保护现状
普通夜鹰
普通夜鹰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白喉斑秧鸡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地理分布、生长繁殖、亚种分化、保护现状
白喉斑秧鸡(学名:Rallina eurizonoides,英文名:Slaty-legged Crake)属秧鸡科斑秧鸡属,俗名灰脚秧鸡。留鸟,留居在广西西南部和海南的吊罗山,台湾的台中、南投、嘉义平原、阿里山、高雄及兰屿。国外见于印度、锡金、缅甸到琉球群岛和菲律宾,向南至印度尼西亚。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菲律宾。
中文学名:白喉斑秧鸡
拉丁学名:Rallina eurizonoides
英文俗名:Slaty-legged Crake
命名作者:Lafresnaye, 1845
中文目名:鹤形目(Gruiformes)
中文科名:秧鸡科(Rallidae)
中文属名:斑秧鸡属(Rallina)
繁殖区:东洋界 : 广泛分布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308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灰色
次要羽色:栗色/棕色
外形特征
白喉斑秧鸡:形态特征图
中等体型(25厘米)的偏褐色秧鸡。头及胸栗色,颏偏白,近黑色腹部及尾下具狭窄的白色横纹。翼上白色仅限于内侧的次级飞羽及初级飞羽具零星横斑。
虹膜-红色;嘴-绿黄;脚-灰色。
叫声:夜晚发出双音节的beep-beep叫声。
白喉斑秧鸡:雌鸟?
白喉斑秧鸡:雏鸟
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白喉斑秧鸡与红腿斑秧鸡的区别:十分相似,但显著区别在于白喉斑秧鸡的翼覆羽无横斑,头顶和颈项棕栗色。白喉斑秧鸡的脚黑色;红腿斑秧鸡的脚红色。
白喉斑秧鸡与斑胁田鸡的区别:白喉斑秧鸡的脚黑色;斑胁田鸡的叫声红色。
生活习性
白喉斑秧鸡
栖息于潮湿沼泽地、稻田等处。多于黎明、薄暮或夜间出来活动、觅食。性羞怯,遇人走动,即迅速没入隐密之草丛中。食物为昆虫及其幼虫、小型软体动物、植物的嫩叶和种子等。
地理分布
白喉斑秧鸡: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繁殖于印度次大陆、中国东南部、东南亚、菲律宾及苏拉威西岛。有些鸟冬季至斯里兰卡、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及爪哇西部。
分布状况:亚种amauroptera为广西南部的不常见留鸟,分布至海拔700米,迷鸟有至海南岛;有记录夏季繁殖鸟至香港。对其分布以往可能有遗漏,现今分布可能较广泛。亚种formosana为台湾的留鸟。
生长繁殖
白喉斑秧鸡
繁殖期各地不同,印度尼西亚3月。单配制,繁殖季节有领域性,用树叶和草营建粗放的巢,巢远离水,在灌木或矮树上,每窝产卵3—6枚。卵呈卵圆形,石灰白色,有光泽,有时有少数模糊的暗红棕色斑点。两性孵卵。
单配制,繁殖季节有领域性。繁殖期各地有所差异,琉球群岛4—7月,越南8月,印度6—9月。在灌丛中地面或竹丛上营巢,巢不一定靠近水。巢较简陋,由草叶、草茎和细树枝构成,中央稍凹陷。每窝产卵4—8枚,淡乳白色并有光泽,卵的平均大小为30.6mm×26.0mm,重12.8g。雏鸟早成性,两性轮流孵卵并照顾幼鸟。
亚种分化
白喉斑秧鸡
1.白喉斑秧鸡海南亚种(学名:Rallinaeurizonoidesingrolineata)。在中国大陆,分布于广西、海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台湾亚种(学名:Rallina eurizonoides formosana)。
2.白喉斑秧鸡印度亚种(学名:Rallinaeurizonoidesamauroptera)
3.白喉斑秧鸡南亚亚种(学名:Rallinaeurizonoidestelmatophila)
4.白喉斑秧鸡琉球亚种(学名:Rallinaeurizonoidessepiaria)
5.白喉斑秧鸡台湾亚种(学名:Rallinaeurizonoidesformosana)。分布于台湾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台湾。
6.白喉斑秧鸡指名亚种(学名:Rallinaeurizonoideseurizonoides)
7.白喉斑秧鸡菲律宾亚种(学名:Rallinaeurizonoidesalvarezi)
8.白喉斑秧鸡苏拉亚种(学名:Rallinaeurizonoidesminahasa)
保护现状
白喉斑秧鸡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3.1: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低危(LC)。
台湾的嘉义地区较常见。在兰屿,种群数量稀少。目前台湾的稻田使用多量的杀虫剂,对此秧鸡的威胁很大。《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鸟类》中列为未定种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本文Hash:6374b3f87b74022dbfaa4ee3d26c97cafd0f0e2c
声明:此文由 lizhen002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