鸥形目的分类地位、鸥形目、生长繁殖

导读: 分类地位 鸥形目 生长繁殖

鸥形目的图片

鸥形目现已被鸻形目取代,请参考词条鸻形目。下文是原鸥形目的相关内容。

分类地位

近年有人用DNA-DNA杂交法对1000余种鸟类进行分析,对鸟类进行了重新分类,在新的分类中,过去认为较高等的攀禽被降为较低等的类群,而且被划分成很多的目,而原本认为较原始的水禽则多变成了较高等的类群,而且游禽、涉禽和猛禽多被合并入鹳形目及鹤形目。鸟类新的分类更加准确地表达了不同鸟类之间的血缘关系,但在应用中,人们通常还是以传统分类为主,这里也用的是传统分类。

鸥形目

鸟纲的1目,嘴细而侧扁;翅尖长;尾短圆或长而呈叉状;脚短,前趾间具蹼,雄性不具交接器。世界有4科24属115种,中国有4科15属37种。多系海洋鸟类,有些见于内陆江河湖沼。4科是:

①鸥科,有9属86种。分布几遍全球,是沿海一带常见的种类。

②贼鸥科,有1属5种。主要分布于南极、智利、几内亚和两极间许多岛屿上。

③剪嘴鸥科,有1属3种。分布于印度、缅甸、越南以至中国广东。

④海雀科,有13属21种。主要分布于北大西洋和太平洋;中国东海岛屿亦有繁殖。

生长繁殖

喜群居,在繁殖季节,常成千上万集结于僻静的江河、湖海的岛屿或荒滩上营巢育雏。巢一般是在地面的浅穴内铺上少许杂草,有的直接把卵产在地上。一般每窝产卵2~3枚。卵色浅褐、浅青、浅绿和淡灰,具暗褐或红褐斑点。海雀科只产卵2枚,纯白色。

本目鸟类食鱼和其他水生动物。有的种(如贼鸥)掠夺其他海鸟的食物、甚至卵和幼雏。企鹅是贼鸥的最大受害者。

蓝喉原鸡的外形特征、分类地位、生活习性、生长繁殖

蓝喉原鸡的图片

蓝喉原鸡(学名:Gallus lafayetii,英文名: Sri Lanka Junglefowl)属雉科原鸡属,又名黑尾原鸡、斯里兰卡原鸡、锡兰原鸡或锡兰野鸡,是斯里兰卡特有的一种鸡,也是当地的国鸟。它们是原鸡的近亲。其学名是为纪念法国的拉法叶侯爵。

中文学名:蓝喉原鸡

拉丁学名:Gallus lafayetii

英文俗名:Sri Lanka Junglefowl

命名作者:Lesson, 1831

中文目名:鸡形目(Galliformes)

中文科名:雉科(Phasianidae)

中文属名:原鸡属(Gallus)

繁殖区:东洋界 : Sri Lanka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黑尾原鸡表现出强烈的两性异形:雄鸡比雌鸡大很多,羽毛更为鲜艳,而且具有跨张的垂肉及鸡冠。雄鸡长66-73厘米,羽毛呈橙红色,双翼及尾巴呈深紫至黑色。由头部至脊椎底的羽毛呈金色,红色面部没有羽毛但有垂肉。鸡冠是红色的,中央黄色。它们像绿原鸡般没有冬羽。

雌鸡较为细小,只长35厘米。羽毛呈深褐色,下颈部及胸部有一些白斑。

蓝喉原鸡:雄鸟
蓝喉原鸡:雄鸟
蓝喉原鸡:雌鸟
蓝喉原鸡:雌鸟

分类地位

黑尾原鸡是原鸡属下的一个物种。属内它们最为接近绿原鸡,但外观却最似灰原鸡及原鸡。黑尾原鸡像绿原鸡般是岛屿物种,与岛内的掠食者及竞争者一同演化。它们具有一种复杂的对抗掠食者行为策略。

生活习性

蓝喉原鸡
蓝喉原鸡

黑尾原鸡是地盘性的。它们大部份时间都在觅食,主要吃多种种子、掉下来的果实及昆虫。

黑尾原鸡栖息在森林及丛林。它们在基图尔格勒(Kitulgala)、雅拉国家公园(Yala National Park)及辛哈拉加热带雨林(Sinharaja Forest Reserve)最为普遍。

生长繁殖

蓝喉原鸡的鸟卵
蓝喉原鸡的鸟卵
蓝喉原鸡
蓝喉原鸡

黑尾原鸡是地栖的鸟类,每次会生2-4颗蛋。雄鸡并不会帮忙孵化及哺育幼鸡,只靠雌鸡来负责。雄鸡是会负责保护鸟巢的。

黑尾原鸡是兼性一妻多夫制,即雌鸡会与2-3只雄鸡有关联。这些雄鸡往往是亲属。雌鸡会与领袖雄鸡交配,并在高处筑巢。

黑尾原鸡的蛋颜色多变,一般呈奶白色有黄色或粉红色色彩,有时一些会呈红色,也有紫色或褐色斑点的。 雌鸡会负责孵蛋,领袖雄鸡会保护鸟巢。其他雄鸡会留在附近防范入侵者或掠食者,如其他雄鸡、蛇及獴。孵化期可以短至20天。

雏鸡主要吃活的食物,如昆虫及等足目。地蟹科对它们的生长及存活率起了重要的作用。饲养的黑尾原鸡特别容易受细菌性疾病感染。 雏鸡未能处理植物性的蛋白质及脂肪。由于没有适合的商用饲料,故很少会饲养它们。

大山雀的外形特征、分类地位、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大山雀的图片

大山雀(学名:Parus major,英文名:Great Tit)属雀形目山雀科山雀属。一般山雀科的鸟体形都非常小,而大山雀体形较大,全长约有14厘米长。成年大山雀头部整体为黑色,两颊各有一个椭圆形大白斑 ;翼上有一道醒目的白色条纹,一道黑色带沿胸中央而下,易辨认。大山雀是驰名国内外的食虫鸟,主要捕食松毛虫、天牛幼虫、蝗虫、蝇类等害虫,是农业、林业及果区中极为重要的益鸟。注:西域山雀(学名:Parus bokharensis)现作为大山雀的亚种,而非独立鸟种。

中文学名:大山雀

拉丁学名:Parus major

英文俗名:Great Tit

命名作者:Linnaeus, 1758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山雀科(Paridae)

中文属名:山雀属(Parus)

繁殖区:古北界 : w, c Eurasia, n Afric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862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黑色

次要羽色:白色

外形特征

大山雀
大山雀
大山雀幼鸟
大山雀幼鸟

体大(14厘米)而结实的黑、灰及白色山雀。

雄雌同形同色,体形大小与麻雀相似,属于山雀属中体形较大的种类。但本物种的形态与麻雀有较大差别,不似麻雀那般粗笨,显得更加灵秀。

成年大山雀头部整体为黑色,两颊各有一个椭圆形大白斑。

翼上具一道醒目的白色条纹。一道黑色带沿胸中央而下(黑色“拉链”)。雄鸟胸带较宽,

幼鸟:胸带减为胸兜。

虹膜、喙、足均为黑色。

根据亚种的不同,大山雀上背的颜色也有很大变化,从纯灰色到橄榄绿色各自不同。

白化大山雀
白化的大山雀
白化的大山雀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大山雀绿背亚种和绿背山雀的区别:见于中国极北地区的亚种 kapustini下体偏黄而背偏绿,易与绿背山雀混淆,但分布上无重叠且绿背山雀具两道白色翼纹。

分类地位

大山雀分化出三个独立种:大山雀、远东山雀、苍背山雀。

大山雀、远东山雀、苍背山雀的辨识方法及图解 中文名称 学名 英名 上体特征 下体特征 雄鸟特征 雌鸟特征 大山雀 Parus major Great Tit 上背、翼覆羽和腰部黄绿色 腹部淡黄色 雄鸟中央黑纹较宽 雌鸟的中央黑纹没有扩达到腿基 远东山雀 Parus minor Japanese Tit 仅有上背部黄绿色 下体灰白色或浅黄色,比较缺少黄色色调 同大山雀雄鸟 雌鸟中央黑纹可以达到尾下覆羽;但是比较窄细 苍背山雀 Parus cinereus Cinereous Tit 肩、背部及背覆羽中灰色 下体呈单调的中灰色,腋部深灰色 同大山雀雄鸟 中央黑纹较窄且略微暗淡,过腿基而未达到尾下覆羽

大山雀、远东山雀、苍背山雀的区别比较
大山雀、远东山雀、苍背山雀的区别比较

辨识时以上下体色调为主:

(1)上体偏黄绿色且下体黄者多为大山雀;

(2)上体略带黄绿色且下体灰白或淡黄者多为远东山雀;

(3)上体偏灰蓝色且下体灰白者多为苍背山雀。

中央黑纹的粗细可以判断雌(细)雄(粗):

(1)下延不到腿基者为大山雀;

(2)过腿基而未达到尾下覆羽者为苍背山雀;

(3)达到尾下覆羽者为远东山雀。

必须要说明,以上的辨识特征描述,不能代表所有的亚种,事实上还有很多盲点。图解使用的图片系采用特征显著者,多数情况可能并不如意。

地理分布

大山雀
大山雀

分布范围:古北界、印度、中国、日本、东南亚至大巽他群岛。

分布状况:6亚种分为3组,常见于开阔林地及林园:major组–kapustini于中国极东 北及西北;minor组–minor于华中、华东、华北及东北,tibetanus于青藏高原,subtibetanus 于西南及西藏东南部,comixtus于华南、东南及台湾;cinereus组–hainanus于海南岛。

生活习性

大山雀
大山雀

大山雀是一种很活泼的小鸟,胆大易近人,好奇心极强,有非常出色的即兴行为和动作。

大山雀除睡眠外很少静止下来。它们鸣声悦耳,常光顾红树林、林园及开阔林,时而在树顶雀跃,时而在地面蹦跳。

喜爱成对或成小群活动。

生境
大山雀
大山雀

大山雀是一种栖息在山区和平原林间的鸟类,在阔叶林和针叶林中都能听到它们清脆的叫声,夏季他们最高可以分布到海拔3000米的山区,冬季则向低海拔平原地区移动并结成小群活动。

食性
大山雀
大山雀

大山雀的喙尖而细长,是典型的食虫鸟,据中国鸟类学者的研究,大山雀的食物中昆虫所占的比例高达74.14%,而其他节肢动物,如蜘蛛占22.91%,它们取食的昆虫中以鳞翅目昆虫最多,其次为鞘翅目昆虫。冬季以树皮内的虫卵为食,对森林的益处极大。

生长繁殖

大山雀育雏,左为幼鸟
大山雀育雏,左为幼鸟

每年的3~8月是大山雀的繁殖期,它们对于建窝地点并无过多的挑剔,不论是树间、石隙、屋檐、墙缝,还是废旧的鹊巢,只要能栖身产卵即可。

一年产卵两次,每窝下蛋6~9枚,经过双亲两周轮流孵卵,雏鸟就可破壳而出。

亲鸟辛勤育雏,终日捕虫,喂哺吱吱索食的幼雀,每天喂雏的平均次数高达130次,它们在冬季和育雏期间的主要食源便是松毛虫,这就为防虫卫林立下了赫赫奇功。

保护现状

大山雀
大山雀
大山雀
大山雀

大山雀鸣声清脆悦耳,长相清秀,在中国是传统的 类,亦是中国非法鸟市中交易量最大的鸟类之一。但大山雀始终没有实现人工饲养条件下的繁殖,因此鸟类贸易中所有的大山雀均直接从野外捕捉,这种非法鸟类贸易对野生鸟类种群造成极大的威胁。

本物种尚未列入濒危名单,但已受到非法鸟类贸易的严重威胁(仅天津市场每年入冬就有几万只进入鸟市)。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三有保护鸟类。

由于大山雀在自然界是农业害虫的著名天敌,现为江苏省重点保护动物。

爱鸟护鸟的人为了招徕大山雀,通常在树上悬挂巢箱,并在适当的地方放置食物,而大山雀会非常高兴地接受这些居室和食物的施舍。

本文Hash:87362ec2e3f8a1819a6aefa8b146566e6ec5107b

声明:此文由 BitettFan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