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林鸮的简介、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分类地位、相关

导读: 鸟种简介 外形特征 地理分布 生活习性 生长繁殖 保护现状 分类地位 相关

四川林鸮的图片

四川林鸮(学名:Strix davidi,英文名:Pere David’s Owl)是鸱鸮科林鸮属的鸟类。

四川林鸮体大(54厘米)的灰褐色鸮类。无耳羽簇,面庞灰色,眼褐色。看似一只体大的灰林鸮,但下体纵纹较简单。

中文学名:四川林鸮

拉丁学名:Strix davidi

英文俗名:Pere David’s Owl

命名作者:Sharpe, 1875

中文目名:鸮形目(Strigiformes)

中文科名:鸱鸮科(Strigidae)

中文属名:林鸮属(Strix)

繁殖区:古北界 : c Chin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243

中国法律保护级别: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华盛顿公约(CITES)

濒危物种保护级别:二级保护物种

(目前无灭绝危机,管制其国际贸易)

主要羽色:褐色

鸟种简介

四川林鸮
四川林鸮

【中文名称】四川林鸮

【拉丁名称】Strix davidi

【英文名称】Sichuanwoodowl

【别名】哼唿、猫公鸟、猫头鹰

外形特征

体大(54厘米)的灰褐色鸮类。无耳羽簇,面庞灰色,眼褐色。看似一只体大的灰林鸮,但下体纵纹较简单。似异域分布的长尾林鸮,但体羽颜色上有差异,通常颜色更深。虹膜-褐色;嘴-黄色;脚-被羽,具灰色及褐色横带。叫声类同于长尾林鸮。

地理分布

分布区极为狭窄的稀有留鸟,分布在青海东南部和四川北部、中部及西部以及甘肃省南部,从海拔2700 -4200米的开阔针叶林及亚高山混交林。为中国唯一一种特有分布的鸮形目鸟类。

生活习性

栖息于海拔2500m以上针叶林中,偶尔也出现于林缘次生林和疏林地带。除繁殖期成对活动外,通常单独活动。白天大多栖息在密林深处,直立地站在靠近树干的水平粗枝上,由于体色与树的颜色很相似,因此虽然不算十分隐蔽,也很难被发现。有时白天也活动和捕食。寒冷的冬天常在树洞中躲避风雪,有时甚至敲击树干也不飞出。多活动于树林的中上层,在进行远距离飞行时才越过树冠之上。飞行时两翅煽动幅度较大,飞行轻快而无声响。多呈波浪式飞行。一般飞行距离不远,每次多在50一60米左右。繁殖期鸣叫频繁,雄鸟与雌鸟以叫声作为沟通媒介。叫声深沉悠远,传播范围广。主要以鼠兔、甘肃仓鼠等为食,也吃一些其他鸟类。

叫声:求偶叫声为深沉悠远的woo——,后转为hoohoohoo;或连续鸣叫woo-hoohoohoo。雌鸟叫声类似但较尖锐,直转,通常对雄鸟进行回应。在巢区附近,雌鸟多有告警叫声,似犬吠。而育雏其间,雌鸟多发出gege叫声。

生长繁殖

繁殖期为3一6月。通常营巢于较大树洞中,也在较高石崖上营巢。每窝产卵2一4枚。卵为白色。孵卵由雌鸟承担,第一枚卵产出后即开始孵卵,孵化期为27一28天。雏鸟为晚成性,出壳后至十几育龄羽色为白色,浑身覆满绒羽,大约经过30—35天雏鸟出巢。繁殖期由雄鸟提供食物,,雌鸟在育雏期间与雄鸟联系紧密,承担暖雏、喂食、护巢等任务。幼鸟初飞后数月内,雌鸟与幼鸟联系紧密,担任警戒与引导的责任,此期间,食物主要由雄鸟提供。直到秋季后期,幼鸟绒羽褪去,开始往越冬地迁徙。

保护现状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国际鸟类联盟(Birdlife International)的鸟类红皮书列为易危种(Vulnerable)

分类地位

有时作为长尾林鸮的一个亚种,但由于已经与其他长尾林鸮亚种发生了长时间的地理隔离,越来越多的文献资料认为四川林鸮已经独立进化成一个单独的物种。

相关

四川林鸮
四川林鸮陕西宁陕县惊现四川林鸮

陕西宁陕县惊现四川林鸮

2007年2月25日,新年过后上班的第一天,宁陕县动植物资源管理中心接到电话,称有一只“猫头鹰”受伤不能飞行,急需抢救。随后,受伤的“猫头鹰”被宁陕中学学生张锐、王鑫两同学在放学回家途径城关镇三星小区时发现,当时已不能飞行,出于对野生动物的保护之情,他们便用纸箱子把“猫头鹰”装着送到宁陕县动植物资源管理中心。后经该中心专业人员对猫头鹰进行检查发现,左翅膀被天地咬伤不能飞行,虽经过中心工作人员救治后,但估计该鸟救活的可能性较小。中心随即对该“猫头鹰”进行鉴定,核对《中国鸟类图鉴》及查阅相关资料,鉴定为鸮形目鸱鸮科四川林鸮(Strixdavidi),属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该动物分布在四川西部(松潘、宝兴、巴塘)和青海东南部(斑玛),宁陕县首次发现陕西省鸟类新纪录——四川林鸮。

林八哥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分类地位、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林八哥的图片

林八哥(学名:Acridotheres grandis,英文名:Great Myna)属椋鸟科八哥属,英文名直译为大八哥。中等体型(26厘米)的黑色八哥。体羽深灰而近黑,仅初级飞羽具明显的白色斑块,飞行时尤显,略具冠羽。与八哥的区别在尾端白色较宽,嘴全黄色而臀白。亚成鸟褐色较重。吱吱的沙哑叫声;哨音及卷舌音。有时模仿其他鸟的叫声。喜欢结成小至大群生活,取食多在地面,于开阔的多草地及稻田。国内罕见于云南、广西。

中文学名:林八哥

拉丁学名:Acridotheres grandis

英文俗名:Great Myna

命名作者:Moore, F, 1858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椋鸟科(Sturnidae)

中文属名:八哥属(Acridotheres)

繁殖区:东洋界 : ne India through Southeast Asi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827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林八哥
林八哥

中等体型(26厘米)的黑色八哥。体羽深灰而近黑,仅初级飞羽具明显的白色斑块,飞行时尤显,臀及尾端白色;略具冠羽。

亚成鸟:褐色较重。

虹膜-橘黄;嘴-橘黄;脚-黄色。

叫声:吱吱的沙哑叫声;哨音及卷舌音。有时模仿其他鸟的叫声。

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林八哥与八哥的区别:林八哥尾端白色较宽,嘴全黄色而臀白。

地理分布

林八哥地理分布图
林八哥地理分布图

国内分布:国内分布于云南东南部、西部腾冲、盈江、潞西、耿马、南部西双版纳和广西西部百色等地。

国外分布:国外分布于印度、缅甸、泰国和中南半岛。

分布范围:印度阿萨姆、东亚、东南亚、苏拉威西岛、苏门答腊(经引种)、爪哇及巴厘岛。

分布状况:亚种grandis为罕见留鸟,见于云南西部及南部和广西西南部。

在台湾,林八哥原为东南亚引进观赏用,因放生、弃养、逃逸,已在台湾大量繁衍,造成本土八哥的生存竞争压力。

分类地位

注:有时被作为从林八哥(Jungle Myna)A. Fuscans的一亚种,但更像是javanicus及grandis的同种– King et al.(1975)认为是独立的种但Inskipp et al.(1996)将它们视为同种。

生活习性

林八哥
林八哥

迁徙:留鸟。

生境:主要栖息于林缘和有零星树木的农田、牧场、草地、旷野等开阔地带,也栖息于村寨、城镇等人类居住环境附近高大的乔木上。

食性:主要以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也吃谷粒、植物果实与种子。

习性:常成对或成小群活动,有时也伴随家畜活动和觅食。

生长繁殖

林八哥
林八哥

繁殖期4-7月。营巢于树洞中,内垫有草茎、草叶和羽毛等材料。每窝产卵4-6枚。卵蓝色,大小为26.8-31.0mm×19.8-21.9mm。

保护现状

林八哥
林八哥

林八哥在我国不常见,不仅分布区域狭窄,数量也极为稀少,应注意保护。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乌林鸮的简介、外形特征、捕猎、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保护现状

乌林鸮的图片

乌林鸮(学名:Strix nebulosa,英文名:Great Grey Owl)是鸱鸮科林鸮属的鸟类。

乌林鸮(读音:wū lín xiāo)为分布在北半球非常大型的猫头鹰。属于脊索动物门,鸟纲,鸮形目,是世界濒危物种其中一种,为联合国《濒危野生动物名录》其中之一。

中文学名:乌林鸮

拉丁学名:Strix nebulosa

英文俗名:Great Grey Owl

命名作者:Forster, JR, 1772

中文目名:鸮形目(Strigiformes)

中文科名:鸱鸮科(Strigidae)

中文属名:林鸮属(Strix)

繁殖区:北美洲, 古北界 : n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244

中国法律保护级别: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华盛顿公约(CITES)

濒危物种保护级别:二级保护物种

(目前无灭绝危机,管制其国际贸易)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褐色

鸟种简介

乌林鸮
乌林鸮

乌林鸮(拼音:wūlínxiāo)(学名Strixnebulosa)是分布在北半球非常大型的猫头鹰。英文名:GreatGreyOwl;DarkWoodOwl

外形特征

乌林鸮
乌林鸮乌林鸮

乌林鸮体长56~65cm,体重750~1005g。头部较大,没有耳簇羽,面盘显著,呈圆形,颜色为灰色或灰白色,具一些呈波状的黑色同心圆圈,眼先、眼上和眼下白色,并连结一起形成显著的新月形斑。皱领羽毛特别密集,黑褐色而杂有白色横斑。上体为灰褐色,具白色横斑以及虫蠹状斑和褐色的羽干纹,尤其是背部的纵纹较为粗著。飞羽为暗褐色,具浅褐色横斑。尾上的覆羽较短,具显著横斑。尾羽为灰褐色,具5道不明显的浅白色横斑和白色斑点。颊部为暗褐色,具少许白色斑点,喉部为黑色,两侧各有一块白斑。其余下体为污白色,有宽阔的褐色纵纹,在一些松散的羽枝上有细而疏的横斑,与纵纹垂直相交。跗跖和趾被羽,颜色为灰白色,具淡褐色横斑。尾下覆羽白色,被有稀疏的横斑。虹膜黄色,嘴黄色,爪黑色。

捕猎

乌林鸮
乌林鸮

乌林鸮会等待及留意猎物的动静,继而向下俯冲捕猎;它们也会低飞寻找猎物。它们的面盘可以聚合声音,而对称的耳朵也可以帮助猎物定位。在繁殖期,它们主要在晚间及近暮晨猎食;其他时份它们主要会在夜间猎食。它们的听觉甚强,可以确定雪底下移动的猎物。它们可以冲破达180磅重量的雪。它们主要吃细小的啮齿目,特别是田鼠。其他猎物包括野兔、鼹鼠、鼩鼱科、鼬鼠、鸫科、松鸡科、灰噪鸦、小鹰及鸭。虽然较为少有,但乌林鸮雏鸟及幼鸟有时也会成为棕熊、渔貂、大鹰及苍鹰的猎物;而成鸟则会是雕鸮属及猞猁属的猎物。乌林鸮平时较为寂静。当与地盘或与雏鸟交谈时才会发声。

生活习性

乌林鸮
乌林鸮

乌林鸮为罕见的留鸟,活动于800~1800m的针叶林、针阔混交林中,栖息在以落叶松、白桦、山杨为主的混交林,有时也到沟谷阔叶杂木林中活动。性机警,飞翔迅速无声,昼伏夜出。除繁殖期外,常单独活动,飞翔迅速而无声,常停息在高大乔木顶端,等待和观察猎物。

乌林鸮主要以啮齿动物为食,也吃小鸟和鸡类等中型鸟类。叫声粗犷而单调,多在晚上鸣叫,其声似“呼-呼-呼-”。它的听觉也非常敏锐,最大的听觉感受区在3000~6000赫兹之间(而人耳则在1000赫兹左右)所以它能够清晰地听到啮齿类动物的高频尖叫声。

生长繁殖

乌林鸮
乌林鸮繁殖期 为5-7月。通常营巢于树上,多在破裂的树木顶端营巢。一般自己不筑巢,而是侵占其他猛禽和大型鸟类的巢。巢甚简陋,主要由枯枝构成,简陋蓬松,似乌鸦巢但较大,内垫少量松针和羽毛。每窝产卵3-5枚,多为4枚,卵白色或灰白色,卵圆形。雌鸟孵卵。通常第一枚卵产出后即开始孵卵。孵化期30天。

地理分布

乌林鸮
乌林鸮乌林鸮的分布地

乌林鸮在中国极其罕见,仅分布于内蒙古、吉林、黑龙江、陕西、新疆等地。

亚种lapponica为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和大兴安岭留鸟。

国外分布于欧洲、俄罗斯、蒙古北部、加拿大和美国的阿拉斯加、加利福尼亚、爱达荷、蒙塔那等地。

保护现状

乌林鸮
乌林鸮

列为中国国家II级重点保护动物;《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鸟类》定为未定;CITES1995年列入附录II。为世界濒危物种其中之一,是联合国《濒危野生动物名录》其中一种。

本文Hash:5c0341600343233fba2eac0e9470f43559ef4cb8

声明:此文由 Mike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