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鸟种简介 生长繁殖 保护现状 鸟种简介
白颊黄眉企鹅(学名:Eudyptes schlegeli,英文名:Royal Penguin)是企鹅科冠企鹅属的鸟类。
皇家企鹅(Royal Penguin),身高可达约76公分,它们以极大规模的族群聚集,通常在每年春末繁殖,皇家企鹅是澳属亚南极的码奎丽岛之独有品种,现今其总数约有300万只。
中文学名:白颊黄眉企鹅
拉丁学名:Eudyptes schlegeli
英文俗名:Royal Penguin
命名作者:Finsch, 1876
中文目名:企鹅目(Sphenisciformes)
中文科名:企鹅科(Spheniscidae)
中文属名:冠企鹅属(Eudyptes)
繁殖区:澳洲界 : Macquarie I and nearby islets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易危物种
Vulnerable(VU)
快成为濒危物种,有较高的灭绝危险!
主要羽色:黑色
次要羽色:白色
鸟种简介
皇家企鹅
皇家企鹅(Royal Penguin),身高可达约76公分,像马可罗尼企鹅,惟其脸较白且喙较小。它们以极大规模的族群聚集。
生长繁殖
通常在每年春末繁殖,每次产二个蛋,只有第二个蛋会被孵抱,孵化期约6周,幼企鹅在次年1、2月左右即成熟独立。
保护现状
皇家企鹅是澳属亚南极的玛奎丽岛之独有品种,其曾受相当的捕杀,现今其总数约有300万只。
鸟种简介
皇家企鹅皇家企鵝
皇室企鹅/皇家企鹅(Royalpenguin)
学名:Eudyptesschlegeli
体长:65-75cm
重量:5-6kg
数量:约85万对
分布:澳属玛奎丽岛(MacquareIsland)独有的品种。
白颊燕鸥的简介、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亚种分化、保护现状
白颊燕鸥(学名:Sterna repressa,英文名:White-cheeked Tern)是鸥科燕鸥属的鸟类。
白额燕鸥(学名:Sterna albifrons)是鸻形目燕鸥科的鸟类。全长约46cm。夏羽头顶、颈背及贯眼纹黑色,额白。冬羽头顶及颈背地黑色减少至月牙形。幼鸟似非繁殖期成鸟但头顶及上背具褐色杂斑,尾白而尾端褐。栖息于海岸、河口、沼泽。常集群活动,以鱼虾、水生昆虫为主食。为中国常见的夏季繁殖鸟。从东北至西南及华南沿海和海南以及内陆沿海的大部分地区均有繁殖。
中文学名:白颊燕鸥
拉丁学名:Sterna repressa
英文俗名:White-cheeked Tern
命名作者:Hartert, 1916
中文目名:鸻形目(Charadriiformes)
中文科名:鸥科(Laridae)
中文属名:燕鸥属(Sterna)
繁殖区:非洲, 古北界 : Middle East, coasts
非繁殖区:w India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白色
次要羽色:灰色
鸟种简介
白颊燕鸥燕鸥
中文学名: 白额燕鸥
拉丁学名: Sterna albifrons
别称: 小燕鸥、小海燕
界: 动物界
门: 脊椎动物亚门
纲: 鸟纲
目: 鸻形目
科: 燕鸥科
亚种: 6种
分布区域: 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印度次大陆及中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命名时间: Pallas, 1764
英文名称: Little Tern
白额燕鸥身长22-27 cm,体重55 – 60克。
成鸟夏羽:自上嘴基沿眼先上方达眼和头顶前部的额为白色,头顶至枕及后颈均黑色;背、肩、腰淡灰色,尾上覆羽和尾羽白色;眼先及穿眼纹黑色,在眼后与头及枕部的黑色相联;眼以下头侧、颈侧白色;翼上覆羽灰色,与背同色;第1—2枚初级飞羽黑褐色,第1枚的羽干白色,内翈羽缘有宽阔的楔形白斑,至羽端逐渐消失,第2—3枚初级飞羽羽干淡褐色,第3—5枚初级飞羽银灰色,内翈先段稍沾黑灰,羽缘白色,其余飞羽灰色;颏、喉及整个下体包括腋羽和翼下覆羽全为白色。
成鸟冬羽:与夏羽相似,头顶白色向后方扩大,黑色变淡变窄向后退缩。幼鸟:头顶部褐白斑驳,后枕黑褐色,上体灰色,因各羽具有褐色羽缘或大片褐色而使上体缀有褐色横斑和皮黄色或白色羽缘,尾较短,白色,端部褐色。虹膜褐色:夏季嘴黄色,尖端黑色;冬季嘴黑色,基部黄,夏季脚橙黄色,冬季黄褐色或暗红色。
地理分布
白颊燕鸥白额燕鸥
白颊燕鸥白额燕鸥(分布图)
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包括整个欧洲、北回归线以北的非洲地区、阿拉伯半岛以及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岷山-秦岭-淮河以北的亚洲地区。非洲中南部地区,包括阿拉伯半岛的南部、撒哈拉沙漠(北回归线)以南的整个非洲大陆。印度次大陆及中国的西南地区,包括印度、孟加拉、不丹、锡金、尼泊尔、巴基斯担、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以及中国西藏的东南部地区等。中南半岛和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包括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以及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香港、海南岛。太平洋诸岛屿,包括中国的台湾省、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爪哇岛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塔斯马尼亚及其附近的岛屿。
生活习性
栖居于海边沙滩、湖泊、河流、沼泽等内陆水域附近的草丛、苇丛及灌木丛中,以及沿海海岸、近海无人岛礁等处。与其他燕鸥混群。常成群结队,频繁地振翼快速,常作徘徊飞行,潜水方式独特,入水快,飞升也快。以鱼虾、水生昆虫为主食。
生长繁殖
白颊燕鸥白额燕鸥
常见夏季繁殖鸟。指名亚种繁殖于中国新疆西部喀什地区;广泛繁殖于中国大部地区,从东北至西南及华南沿海和海南岛。内陆沿海均有繁殖。有记录迁徙时见于台湾。每年春夏之交,它们成群结队、越过重洋;夏天,它们在海滨湿地周边繁衍生息、生儿育女;秋风吹起,它们拖家带口,远赴万里之外。几百上千年以来,白额燕鸥就是这样,世世代代在南半球和北半球之间来来回回。繁殖期为5~7月间,营巢于近水处的草丛或沙地浅坑中,每窝产卵2~4枚,孵化期19~22天。
亚种分化
1、Sterna albifrons albifrons 分布于欧洲,经西亚至北非及印度西北部和尼泊尔;
2、Sterna albifrons guineae 分布于非洲加纳至加蓬、毛里塔尼亚和塞内加尔;
3、Sterna albifrons innominata 分布于波斯湾中岛屿;
4、Sterna albifrons pusilla 分布于印度东北部、缅甸、苏门答腊、爪哇,可能达斯里兰卡;
5、Sterna albifrons sinensis 分布于俄罗斯东南部、日本、东亚、东南亚、菲律宾和新几内亚、密克罗尼西亚东至夏威夷、可能达澳大利亚、新不列颠岛和其周围水域;北方种群大部分在马来西亚越冬;
6、Sterna albifrons placens 分布于澳大利亚东部和塔斯马尼亚岛东部。
保护现状
白额燕鸥(图7)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10年鸟类红色名录。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白头曲嘴鹪鹩的简介、简介、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保护现状
白头曲嘴鹪鹩(学名:Campylorhynchus albobrunneus,英文名:White-headed Wren)是鹪鹩科曲嘴鹪鹩属的鸟类。
白头曲嘴鹪鹩是一种鸣禽,身长18 -19 cm。成鸟整个头部,喉咙,胸部和腹部大部分是纯白色无斑点。肛门区和大腿棕灰色色调。肩膀,背部,臀部和尾巴正面是均匀暗灰褐色,有时在肩上一些白色的羽毛。尾部羽毛显示很细的深褐色的波纹斑。初级和中级飞羽都是比较暗的棕黑色,相同的部位还有背部和尾巴。双翼的下部是灰白色。虹膜各不相同有褐色和深红色。下颌骨上层是深褐色,下颌骨是灰白色。腿铅灰色。白色的头和脸常常有污染或呈褐色色调。
中文学名:白头曲嘴鹪鹩
拉丁学名:Campylorhynchus albobrunneus
英文俗名:White-headed Wren
命名作者:Lawrence, 1862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鹪鹩科(Troglodytidae)
中文属名:曲嘴鹪鹩属(Campylorhynchus)
繁殖区:拉丁美洲 : Panama, Colombia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鸟种简介
白头曲嘴鹪鹩:属小型鸟类。嘴长直而较细弱,先端稍曲,无嘴须。鼻孔裸露被有鼻膜。翅短而圆,初级飞羽10枚。尾短小而柔软,尾羽12枚。跗蹠强健,具盾状鳞,趾及爪发达。羽被柔软厚密,为褐色或灰色,翅膀和尾巴有黑色条斑。喜欢居住在潮湿的地方,在森林下部活动,主要以昆虫和蜘蛛为生。
鸟种简介
中文名称:白头曲嘴鹪鹩
白头曲嘴鹪鹩
外文名称:White-headedWren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鸟纲
目:雀形目
科:鹪鹩科
属:曲嘴鹪鹩属
拉丁学名:Campylorhynchusalbobrunneus
命名时间:Lawrence,1862
外形特征
白头曲嘴鹪鹩是一种鸣禽,身长18-19cm。成鸟整个头部,喉咙,胸部和腹部大部分是纯白色无斑点。肛门区和大腿棕灰色色调。肩膀,背部,臀部和尾巴正面是均匀暗灰褐色,有时在肩上一些白色的羽毛。尾部羽毛显示很细的深褐色的波纹斑。初级和中级飞羽都是比较暗的棕黑色,相同的部位还有背部和尾巴。双翼的下部是灰白色。虹膜各不相同有褐色和深红色。下颌骨上层是深褐色,下颌骨是灰白色。腿铅灰色。白色的头和脸常常有污染或呈褐色色调。
白头曲嘴鹪鹩
地理分布
分布于中美洲(地处北美与南美之间,包括危地马拉、伯里兹、洪都拉斯、萨尔瓦多、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巴拿马、巴哈马、古巴、海地、牙买加、多米尼加、安提瓜和巴布达、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圣卢西亚、巴巴多斯、格林纳达、特立尼达与多巴哥等国家和地区),南美洲(包括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苏里南、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巴拉圭、巴西、智利、阿根廷、乌拉圭以及马尔维纳斯群岛(也称福克兰群岛))
生活习性
活动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干燥的地区,栖息于光秃的寄生性植物顶端、雨林树干、并往往以洞穴取代。尤其是在树木的中间层和上层可以观察到,很少离开这种高度。它的生活以家庭聚小群,定居。
白头曲嘴鹪鹩白头曲嘴鹪鹩分布图
喜栖于阴暗潮湿的林区、灌丛、沼地、岸边等地。性活泼,见人临近隐匿起来。栖止时,常从低枝逐渐跃向高枝。鸣声清脆响亮。取食蜘蛛、毒蛾、螟蛾、天牛、小蠹、象甲、蝽象等昆虫。
生长繁殖
营巢于树洞、岩洞、建筑物、岸边洞隙、杂草丛、灌丛上等多种环境。巢以细枝、草叶、苔藓、羽毛等物交织而成,呈圆屋顶状。繁殖期在11月—2月左右,产卵2—6枚,褐色有斑点。
地理分布
(2种)
1.Campylorhynchusalbobrunneusalbobrunneusw分布于巴拿马,从运河区东部到西达里恩。
2.Campylorhynchusalbobrunneusharterti分布于巴拿马东部、哥伦比亚。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3.1:2008年鸟类红色名录。
本文Hash:c6f57bba823c240883fcf5ecbacbedb9c9411d9f
声明:此文由 一正一邪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