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喉蜂虎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亚种分化、保护现状

导读: 外形特征 地理分布 生活习性 亚种分化 保护现状

栗喉蜂虎的图片

栗喉蜂虎(学名:Merops philippinus,英文名:Blue-tailed Bee-eater)是蜂虎科蜂虎属的鸟类,英文名直译为蓝尾蜂虎。外形美丽,喉栗红色,具黑色过眼纹,翅膀和背部绿色,尾翼蓝色,飞行时翅膀下面的羽毛是橙黄色。飞行技术高超,能在空中做出急速飞行、滑翔、悬停、急速回转和仰俯等高难度动作。以蜻蜓、蝴蝶、蜜蜂、甲虫、苍蝇等为主要食物,主要生活在东南亚一带,中国只有云南的局部地区、海南岛、香港和广东、福建的部分沿海地区有分布。

中文学名:栗喉蜂虎

拉丁学名:Merops philippinus

英文俗名:Blue-tailed Bee-eater

命名作者:Linnaeus, 1767

中文目名:佛法僧目(Coraciiformes)

中文科名:蜂虎科(Meropidae)

中文属名:蜂虎属(Merops)

繁殖区:东洋界 : 广泛分布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84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绿色

次要羽色:蓝色

外形特征

栗喉蜂虎
栗喉蜂虎

体型略大(30厘米,包括延长的中央尾羽)、体态优雅的蜂虎。黑色的过眼纹上下均蓝色,头及上背绿,腰、尾蓝,颏黄,喉栗,腹部浅绿。飞行时下翼羽橙黄色。

叫声:飞行时发出哀怨的颤声kwink?kwink, kwink?kwink, kwink?kwink? kwink。

注:蓝喉蜂虎与可能出现在新疆西南部的蓝颊蜂虎M. superciliaris persicus近缘。

栗喉蜂虎:栗喉特征
栗喉蜂虎:栗喉特征
栗喉蜂虎:晒日光浴
栗喉蜂虎:晒日光浴
栗喉蜂虎:幼鸟
栗喉蜂虎:幼鸟
栗喉蜂虎:幼鸟
栗喉蜂虎:幼鸟

地理分布

栗喉蜂虎:地理分布图
栗喉蜂虎: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繁殖于在南亚、菲律宾、苏拉威西及新几内亚。冬季迁移至巽他群岛。

分布状况:指名亚种夏季繁殖于西藏东南部、四川南部、云南、广西及广东;在海南岛为留鸟。常见于海拔1200米以下的开阔生境。

生活习性

栗喉蜂虎
栗喉蜂虎

结群聚于开阔地捕食。栖于裸露树枝或电线,懒散地迂回滑翔寻食昆虫。较其他蜂虎更喜在空中捕食。有时一群蜂虎吱吱喳喳从头顶高飞而过。

亚种分化

栗喉蜂虎
栗喉蜂虎

栗喉蜂虎指名亚种(学名:Merops philippinus philippinus)。在中国大陆,分布于四川、云南、广东、海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菲律宾。

保护现状

栗喉蜂虎
栗喉蜂虎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栗头蜂虎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亚种分化、保护现状

栗头蜂虎的图片

栗头蜂虎(学名:Merops leschenaulti,英文名:Chestnut-headed Bee-eater)是佛法僧目蜂虎科蜂虎属的鸟类。体长约20厘米,羽色艳丽,两性相似,幼鸟似成鸟。羽毛以绿色及棕色为主,头顶、枕及上背亮栗色,喉亮黄色。生活于村庄附近丘陵林地;树栖性;以空中飞虫为食,特别喜吃蜂类;在山地土壁挖隧道为巢;白色卵形状?a href=’http://www.baiven.com/baike/221/243083.html’ target=’_blank’ style=’color:#136ec2′>脑病7植加?a href=’http://www.baiven.com/baike/220/260850.html’ target=’_blank’ style=’color:#136ec2′>中南半岛,斯里兰卡,爪哇岛及中国的云南、西藏等地。是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中文学名:栗头蜂虎

拉丁学名:Merops leschenaulti

英文俗名:Chestnut-headed Bee-eater

命名作者:Vieillot, 1817

中文目名:佛法僧目(Coraciiformes)

中文科名:蜂虎科(Meropidae)

中文属名:蜂虎属(Merops)

繁殖区:东洋界 : 广泛分布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86

中国法律保护级别: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绿色

次要羽色:栗色/棕色

外形特征

栗头蜂虎:形态特征图
栗头蜂虎:形态特征图

体型略小(20厘米)的绿色及棕色蜂虎。中央尾羽不形延长。头顶、枕及上背亮栗色,两翼及尾绿,腰艳蓝,喉黄而缘栗,黑色的前领纹过上颊,腹部浅绿,贯眼纹黑。飞行时翼下可见橙黄色。

虹膜-红褐色;嘴-黑色;脚-深褐。

叫声:飞行时发出流水般悦耳颤音kree?kree?weet? weet?weet及变音。

栗头蜂虎:幼鸟
栗头蜂虎:幼鸟
栗头蜂虎:幼鸟
栗头蜂虎:幼鸟

地理分布

栗头蜂虎:地理分布图
栗头蜂虎: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南亚、东南亚及大巽他群岛。

分布状况:指名亚种为西藏东南部及云南西部的夏季繁殖鸟。常见于开阔的有林区域,至海拔1200米。

生活习性

栗头蜂虎
栗头蜂虎

生活于林区。常见从几只到20、30只的群体飞翔于林缘开阔地或河边阔叶林上空,有时栖息于树顶层的无叶枝桠或枯枝上、电线上、或逐只地或几只几只地飞出捕食飞虫;有时又低飞于水面拍溅起点点水花,或自一低垂的树桠落下水面作饮水、沐浴活动,兴尽后即在附近树枝上松羽、整理羽毛等。日落时即聚集于一开阔林地的树上或河边高大的芦苇丛中过夜。

飞翔快速,拍翼和滑翔交替使用。叫声悦耳,有音乐性,似“pettigriu”的反复。主要以昆虫为食,包括膜蜂、蛾类、小甲虫、直翅类、蝉类,特别是蜂类。

生长繁殖

栗头蜂虎:巢穴(摄于马来西亚)
栗头蜂虎:巢穴(摄于马来西亚)

每年4—6月是繁殖期,卵产于深约1—1.5 m、直径约5 cm隧道内的巢室中,巢室扩至约20 cm×15 cm大小,双亲鸟共同挖成,一般选取林间河谷两岸壁几乎近水平面的位置。若第一窝被水淹坏,则到已干涸的河谷崖壁再作巢洞繁殖。虽然不是集群营巢,往往在一小区域内有多个巢洞。

卵一窝5至6枚,白色,甚近圆形。两性参与孵卵、育雏活动,繁殖期间两亲鸟同栖于巢室。

亚种分化

栗头蜂虎(摄于马来西亚)
栗头蜂虎(摄于马来西亚)

1.栗头蜂虎指名亚种(学名:Merops leschenaulti leschenaulti)分布于印度南部,斯里兰卡,尼泊尔,中国云南,印度支那和马来半岛。

2.栗头蜂虎安岛亚种(学名:Merops leschenaulti andamanensis)分布于安达曼群岛,及安岛附近的大,小可可岛。

3.五彩栗头蜂虎(学名:Merops leschenaulti quinticolor)分布于苏门答腊南部,爪哇岛和巴厘岛。

保护现状

栗头蜂虎(摄于马来西亚)
栗头蜂虎(摄于马来西亚)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

栗耳鹀的外形特征、亚种分化、地理分布、生活习性、保护现状

栗耳鹀的图片

栗耳鹀(学名:Emberiza fucata,英文名:Chestnut-eared Bunting)是鹀科鹀属的鸟类,又叫赤胸鹀,俗名高粱颏儿、赤脸雀。是体型略大(16厘米)的鹀。繁殖期雄鸟具有栗色耳羽,颈部黑色颊纹图案独特,具棕色胸带。分布于俄罗斯、日本、朝鲜半岛、缅甸、印度、台湾岛以及中国大陆的从东北、经沿海至华南、海南、四川、贵州等地,多生活于喜栖于低山区或半山区的河谷沿岸草甸以及森林迹地形成的湿草甸或草甸加杂稀疏的灌丛。在中国大部可见。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西伯利亚。

中文学名:栗耳鹀

拉丁学名:Emberiza fucata

英文俗名:Chestnut-eared Bunting

命名作者:Pallas, 1776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鹀科(Emberizidae)

中文属名:鹀属(Emberiza)

繁殖区:古北界 : c, e

非繁殖区:Southeast Asi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312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栗耳鹀
栗耳鹀
栗耳鹀
栗耳鹀

体型略大(16厘米)的鹀。

繁殖期雄鸟:的栗色耳羽与灰色的顶冠及颈侧成对比;颈部图纹独特,为黑色下颊纹下延至胸部与黑色纵纹形成的项纹相接,并与喉及其余部位的白色以及棕色胸带上的白色成对比。

雌鸟及非繁殖期雄鸟:相似,但色彩较淡而少特征,似第一冬的圃鹀但区别在耳羽及腰多棕色,尾侧多白。亚种arcuata雄鸟较指名亚种色深而多彩,且项纹黑色重,上背黑色纵纹较少,棕色胸带较宽。相似亚种kuatunensis色深且上体较红,具狭窄的胸带。

虹膜-深褐;嘴-上嘴黑色具灰色边缘,下嘴蓝灰且基部粉红;脚-粉红。

叫声:于矮丛顶上作叫,鸣声较其他的鹀快而更为嘁喳,由断续的 zwee声音节加速而成嘁喳一片,以两声triip triip收尾。叫声为爆破音pzick而似田鹀。

亚种分化

栗耳鹀
栗耳鹀

栗耳鹀指名亚种fucata

栗耳鹀挂墩亚种kuatunensis

栗耳鹀西南亚种arcuata

地理分布

栗耳鹀地理分布图
栗耳鹀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喜马拉雅山脉西段至中国、蒙古东部及西伯利亚东部;越冬至朝鲜、日本南部及印度支那北部。

分布状况:常见于中国东北(fucata),华中、西南及西藏东南部(arcuata);不甚常见并繁殖于江苏南部、福建及江西(kuatunensis)。越冬在台湾及海南岛,候鸟途经华东大部。

生活习性

栗耳鹀
栗耳鹀

具本属的典型特性。冬季成群。喜栖于低山区或半山区的河谷沿岸草甸,森林迹地形成的湿草甸或草甸加杂稀疏的灌丛。

保护现状

栗耳鹀
栗耳鹀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本文Hash:66f61efa47c6e83e0ed11ec1eb583134d35957aa

声明:此文由 clif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