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雉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亚种分化、日本选国鸟的故事、绿雉与日元图案

导读: 外形特征 生活习性 生长繁殖 地理分布 亚种分化 日本选国鸟的故事 绿雉与日元图案

绿雉的图片

绿雉(学名:Phasianus versicolor,英文名:Green Pheasant)属鸡形目雉科雉属。雄雉脸部为红色,劲部、胸部、腹部为暗绿色。一些鸟类分类学者把绿雉列为环颈雉 (Phasianus colchicus)的亚种(Phasianus colchicus versicolor)。绿雉仅分布于日本,1947年被定为日本的国鸟。注意,绿雉不是绿尾虹雉。

中文学名:绿雉

拉丁学名:Phasianus versicolor

英文俗名:Green Pheasant

命名作者:Vieillot, 1825

中文目名:鸡形目(Galliformes)

中文科名:雉科(Phasianidae)

中文属名:雉属(Phasianus)

繁殖区:东洋界 : Japan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绿雉
绿雉

绿雉是日本特有的鸟,雌雄之间的大小,色彩差异明显,雄雉脸部为红色,劲部、胸部、腹部为暗绿色,尾长,有不少黑色的带状羽毛。雌鸟为淡褐色,身上带黑色的斑纹,尾部短。

生活习性

绿雉生活地草原以及农田附近的灌木丛中,巢建在地面上,以果实、昆虫为食。

生长繁殖

绿雉
绿雉

每年三至五月间,绿雉开始进入繁殖期,雄鸟“咯咯”蹄鸣不止,声音清脆洪亮,远处可闻,这时,雄鸟频频拍动翅膀,一轻盈的舞姿向雌鸟求爱。而这一时期的雌鸟会选择在人迹罕至的野草和山林丛中,用草茎、枝叶构筑简单的巢。雌鸟每次产卵6-12枚,卵呈椭圆形,壳为灰褐或淡青绿色,有光泽,被一些淡棕色或紫褐色斑的斑点,孵化期23至25天。

地理分布

绿雉是日本特有鸟类。分布于日本九州岛、本州、四国、三浦半岛、伊豆群岛、屋久岛、佐渡岛和环濑户内海沿岸。

亚种分化

绿雉佐渡岛亚种:北雉 (キタギジ)–P. v. robustipes:分布于本州北部与佐渡岛。

绿雉伊豆亚种:岛雉 (シマキジ)–P. v. tanensis:分布于本州南部的伊豆半岛和三浦半岛、伊豆群岛、九州的种子岛和屋久岛。

绿雉四国岛亚种:雉 (キジ)–P. v. tohkaidi:分布于本州中、西部与四国岛。

绿雉指名亚种:九州雉 (キュウシュウキジ)–P. v. versicolor:分布于九州岛及本州、四国的环濑户内海沿岸。

日本选国鸟的故事

绿雉成为国鸟的过程:日本制定国鸟是在1947年,当时日本国内保护鸟类的思想并不普及,到处都有捕捉野鸟的情况。驻守日本的盟军司令部任命的奥斯丁博士(Dr Oliver L. Austin)为了要改变这个陋习,促使当时的农林省制定更严格的狩猎法律,同时文部省(教育部)也要加强爱鸟教育。爱鸟日(4月10日)就是那时候开始,以后演变为爱鸟周(5月中旬)。

当时日本的文部省为了推广保护鸟类,决定要选国鸟。在1947年3月22日,日本鸟学会举行第81回例会,共有22名鸟类学家参加。就在那次会议讨论,经过投票选出了绿雉(其他提出来的种类包括鸽子、云雀、树莺、铜长尾雉等)。

选绿雉作国鸟的理由:

这是日本的特产,在本州、四国、九州几个大岛是留鸟,容易见到。 雄鸟色彩美丽、个性勇敢,雌鸟有强烈的母爱(日本传说中,在大火燎原的时候,母雉仍不会舍巢而去,会不顾危险伏在巢上保护它的卵)。 在日本的文学与艺术当中占重要位置。日本古老童话里有个故事叫桃太郎的,绿雉就是桃太郎其中一个伴(另外还有一只猴子和一只狗)。男女老少都知道这故事。 绿雉是狩猎鸟,而且好吃。(现在看起来,这个理由真不可思议,但那时是个一本正经的理由)

就是这样,绿雉就成了日本国鸟。

绿雉与日元图案

日元:绿雉
日元:绿雉

绿雉长得很漂亮,羽毛非常美丽,与一般雉类的形状一样,只是羽毛特别鲜艳。繁殖季节雄雉头部有竖起的冠羽;体羽蓝绿色具金属光辉,尾羽很长,而且色彩丰富。因此常被古代武将用做头盔上的装饰。雄鸟十分勇猛,雌鸟又很爱小鸟。雌雉繁殖时营巢于地面,常在山野草丛里筑巢产卵孵幼雉。孵化出来的幼雉,一出蛋壳便能跟随雌雉走动和自己觅食,十分可爱。作为爱鸟的重要措施之一,当今世界有不少国家的国旗或国徽图案,都是以鸟类为标志的。不仅如此,目前在很多国家的流通货币上都可以寻觅到本国国鸟的“倩影”。在这方面,日本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在日本于1984年(昭和59年)11月1日发行的,目前仍在继续流通的10000日圆(票幅尺寸为76×160毫米)纸钞的背面图案中,就出现了一只雄雉和一只雌雉(注:该纸钞的正面图案人物为日本明治时代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1834——1901〉)。

蓝绿鹊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亚种分化、保护现状

蓝绿鹊的图片

蓝绿鹊(学名:Cissa chinensis,英文名:Common Green Magpie)是鸦科蓝绿鹊属的鸟类。

蓝绿鹊(学名:Cissa chinensis)是一种美丽的鸦科鸟类,体长36-38cm。外形极为美丽,尾长,嘴、脚鲜红色。通体羽色主要为草绿色,宽阔的黑色贯眼纹向后延伸到后颈,在绿色的头侧极为醒目。性隐蔽,以小家族群栖于原始林及过伐林和次生林高大的乔木中,单独或成对活动,主要以昆虫为食。常闻其声但不见其身。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中国南部、东南亚、苏门答腊及婆罗洲。人工圈养和动物园饲养的蓝绿鹊,其羽色会由黄色褪变为蓝色,野外也偶有看到蓝色的蓝绿鹊。野外蓝绿鹊的体色变化条件尚不清晰。

中文学名:蓝绿鹊

拉丁学名:Cissa chinensis

英文俗名:Common Green Magpie

命名作者:Boddaert, 1783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鸦科(Corvidae)

中文属名:蓝绿鹊属(Cissa)

繁殖区:东洋界 : 广泛分布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628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绿色

外形特征

蓝绿鹊
蓝绿鹊

中型鸟类,体长36-38cm。尾长,嘴、脚红色。通体羽色主要为草绿色,宽阔的黑色贯眼纹向后延伸到后颈,在绿色的头侧极为醒目。两翅栗红色,内侧飞羽具黑色次端斑和白色尖端。尾绿色,具黑色次端带斑和白色尖端,特征极明显,容易识别。

虹膜血红色,嘴、脚红色,爪角红色。

叫声:连串尖厉刺耳的哨音keep keep keep,紧接以粗哑的chuck声。也作粗重的似长号的叫声、快速的吱吱嘎嘎及模仿其他种类的叫声。似短尾绿鹊叫声但尖厉而少哀婉。

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与短尾绿鹊的区别在尾较长,头顶多黄色,三级飞羽羽端黑色。

蓝绿鹊,三级飞羽羽端黑色
蓝绿鹊,三级飞羽羽端黑色
短尾绿鹊,三级飞羽羽端无黑色
短尾绿鹊,三级飞羽羽端无黑色

生活习性

主要栖息于低山丘陵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内,也出现于落叶阔叶林、次生林、竹林、橡树林和开阔的林缘灌丛地带,有时也出现于农田地边树上。

主要以鳞翅目、膜翅目、甲虫、蝗虫等昆虫为食,也吃小型脊椎动物。觅食主要在树上,也在地上和灌木上觅食。

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有时亦集成3-5只的小群。叫声粗犷、洪亮,较为嘈杂。

蓝绿鹊
蓝绿鹊
蓝绿鹊,作者驼峰,摄于泰国
蓝绿鹊,作者驼峰,摄于泰国
蓝绿鹊一对,作者驼峰,摄于泰国
蓝绿鹊一对,作者驼峰,摄于泰国
蓝绿鹊,作者驼峰,摄于泰国
蓝绿鹊,作者驼峰,摄于泰国

生长繁殖

蓝绿鹊雏鸟
蓝绿鹊雏鸟

繁殖期4-7月。通常置巢于树上或高的灌木上,也在竹丛上营巢。巢呈杯状,主要由枯枝、枯草茎、草叶、根、竹叶等材料构成,内垫有细的草根。

每窝产卵3-7枚,多为4-5枚,卵灰白色、白色或淡红色,大小为 30.2mm×22.9mm。

地理分布

蓝绿鹊分布图
蓝绿鹊分布图

国内分布: 国内分布于云南西部盈江、沧源、南部西双版纳、绿春,以及云南东南部、广西、西藏墨脱和昌都地区西南部。

国外分布: 国外分布于喜马拉雅山南坡、印度阿萨姆、孟加拉国、缅甸、泰国、老挝、越南、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地。

亚种分化

蓝绿鹊,National Zoo - Washington, DC, USA ? 2004 Jeff Whitlock
蓝绿鹊,National Zoo – Washington, DC, USA ? 2004 Jeff Whitlock

亚种共5种:

1、Cissa chinensis chinensis 分布于印度,孟加拉国,缅甸,中国南部(云南和广西),老挝和越南

2、Cissa chinensis klossi 分布于越南和老挝。

3、Cissa chinensis margaritae分布于越南。

4、Cissa chinensis robinsoni分布于泰国和马来西亚半岛

5、Cissa chinensis minor分布于苏门答腊和婆罗洲。

保护现状

蓝绿鹊,作者驼峰,摄于泰国
蓝绿鹊,作者驼峰,摄于泰国

蓝绿鹊是一种美丽的鸟类,在我国分布不广,种群数量不丰富,特别是近十几年来,种群数量更明显下降,不少地方已很难见到,应注意保护。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即三有保护鸟类)。

绿皇鸠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亚种分化

绿皇鸠的图片

绿皇鸠(学名:Ducula aenea,英文名:Green Imperial Pigeon)是鸽鸠科皇鸠属的鸟类。

绿皇鸠(学名:Ducula aenea,英文名:Green Imperial Pigeon)是鸠鸽科皇鸠属的鸟类,别名大绿斑鸠、绿南鸠、大绿鸠、大青咖追。雄鸟头,颈,上背及下体大致为淡灰蓝色,背部、腰部为铜绿色,雌雄鸟外形相似。肩部以及翼覆羽铜绿色或墨绿色。生活于低山丘陵地带的阔叶林内,春夏季单只或成对活动,秋冬季结小群活动,主要在树上活动,极少下地觅食。食物以各种树木果实为主。留鸟。数量近来急剧减少。分布于云南西双版纳、思茅、广东等地,是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中文学名:绿皇鸠

拉丁学名:Ducula aenea

英文俗名:Green Imperial Pigeon

命名作者:Linnaeus, 1766

中文目名:鸽形目(Columbiformes)

中文科名:鸽鸠科(Columbidae)

中文属名:皇鸠属(Ducula)

繁殖区:东洋界 : 广泛分布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292

中国法律保护级别: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绿色

次要羽色:灰色

外形特征

绿皇鸠:形态特征图
绿皇鸠:形态特征图

体大(43厘米)的绿色及灰色鸽。体形比绿鸠类和果鸠类大,嘴也较大,嘴基扩张,身体上的杂色通常较少。头、颈及下体浅粉灰色,尾下覆羽栗色,上体深绿并具特征性亮铜色。上背和两肩有时还带有紫红色的红铜色光泽。

虹膜—红褐;嘴—蓝灰;脚—深红。

叫声:响亮的单音oom,洪亮的kruk-kroorr,以及由数种咯咯叫声组成的全响叫声,最后以啭音收尾。

地理分布

绿皇鸠:地理分布图
绿皇鸠:地理分布图

绿皇鸠在国外分布于印度、缅甸、泰国、巴基斯坦、中南半岛、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中国有2亚种,云南亚种分布于云南,广东亚种分布于广东和海南。这2个亚种的区别主要是体形大小不同,其中云南亚种较大,翅膀的长度为238一252毫米,广东亚种较小,翅膀的长度为215一233毫米。

分布范围:印度至中国南部、东南亚、菲律宾、大巽他群岛及苏拉威西。

分布状况:低地常绿林中罕见的留鸟。亚种sylvatica于云南南部(西双版纳)及海南岛;kwantungensis于广东南部(罗孚山)。

生活习性

绿皇鸠
绿皇鸠

绿皇鸠为留鸟,栖息于平原、河谷和丘陵地带的阔叶林和次生林中,也出现于居民点附近的小块丛林及榕树和橄榄树上。常单个或成对活动,冬天也成群活动。常在树冠层活动,特别是早晨和黄昏,常栖于大树顶端的枯枝上,一般很少下地,通常仅在需要啄食泥上和沙粒时才下地。飞行快速而有力,多在高空中,但拍翼并不频繁。叫声为“咕,咕,咕,……”,比较深沉,即使在附近鸣叫,听起来也好象是从远处传来的声音,终止前的一声比较延长,声音也很特别,很象是人类窃笑的声音。

主要以榕果等植物果实为食,特别是乌榄,即使体积大于它的头部,也能被它全部吞下。偶尔也吃昆虫。常与其他鸠鸽类在一起觅食,但种类却随着取食场所的不同而有差异,例如在榕树等结小形树果的树上大多与绿鸠类在一起,而在橄榄树以及结大形无花果的树上则大多与山皇鸠等大形鸠鸽类在一起。

生长繁殖

绿皇鸠
绿皇鸠

繁殖期为4—7月。雄鸟求偶时频频向雌鸟挺胸、点头、松开颈部的羽毛进行炫耀,并且绕着圈子走等。营巢于森林中的树木枝杈上。巢主要由枯枝构成,呈浅盘状,较为简陋,巢内也没有铺垫物。每窝产卵1一2枚。卵的颜色为白色,大小为41一51×31一37毫米。由雄鸟和雌鸟轮流孵卵。

保护现状

绿皇鸠
绿皇鸠

国家重点保护等级: 二级

生效年代: 1989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易危

生效年代: 1996

栖息地破坏:森林过度砍伐,破坏了其赖以生存的栖息环境。

亚种分化

绿皇鸠
绿皇鸠

绿皇鸠广东亚种(学名:Ducula aenea kwantungensis)。在中国大陆,分布于广东、海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广东罗浮山一带。

绿皇鸠云南亚种(学名:Ducula aenea sylvatica)。分布于尼泊尔、孟加拉、印度、缅甸、泰国、老挝、越南、柬埔寨以及中国大陆的云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

本文Hash:082b7d17b430d6ff44c71b1c04f2b67fe35edf3b

声明:此文由 nihao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