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背翡翠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亚种分化、保护现状

导读: 外形特征 地理分布 生活习性 生长繁殖 亚种分化 保护现状

绿背翡翠的图片

绿背翡翠(学名:Actenoides monachus,英文名:Green-backed Kingfisher)是翠鸟科栗领翡翠属的鸟类。绿背翡翠身长31 cm,成年雄鸟的头是深蓝色或绿松石色,在树干上钻洞穴为巢。

中文学名:绿背翡翠

拉丁学名:Actenoides monachus

英文俗名:Green-backed Kingfisher

命名作者:Bonaparte, 1850

中文目名:佛法僧目(Coraciiformes)

中文科名:翠鸟科(Alcedinidae)

中文属名:栗领翡翠属(Actenoides)

繁殖区:澳洲界 : Sulawesi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近危物种

Near Threatened(NT)

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有濒危或灭绝危险

主要羽色:栗色/棕色

次要羽色:蓝色

外形特征

绿背翡翠身长31 cm。成年雄鸟的头是深蓝色或绿松石色,眼先黑色。该鸟的脸颊蓝色略多,清楚地标出和头顶的分界,下颏和喉咙白色。颈部是狭窄的暗红色领隔开了蓝头和翕。背部,翅膀和尾巴是黑橄榄绿色。胸部暗红色连接到衣领。侧面和尾部红色有一点泛白。底面的翅膀是浅黄色和肉桂红色。嘴亮红色。虹膜为深褐色,腿部橙红色。雌鸟和雄鸟没有很大区别。但额头和眼眉略宽,呈红橙色。幼鸟酷似雌鸟,但胸部更暗。颏是浅黄灰色,嘴角黄色。

亚种有地域差异。分布于苏拉威西岛北部的绿背翡翠,有一个深蓝色的头,深红色的胸部,红橙色腹部,尾巴带有蓝色。分布于苏拉威西岛南部的绿背翡翠,有一个黑色的头,胸部腹没有区别,都是橙色。没有蓝色的尾巴。

嘴粗长似凿,基部较宽,嘴峰直,峰脊圆,两侧无鼻沟;翼圆,第1片初级飞羽与第7片初级飞羽等长或稍短,第2、3、4片几近等长;初级飞羽基部具白色斑;尾圆形。

地理分布

该物种仅分布于印尼的苏拉威西群岛。

生活习性

绿背翡翠身生活在安静的孤鸟上。它们的鸣声类似悠长的口哨声。狩猎时也可以发送不同的鸟鸣:这是一种和蛙鸣相同的“ rark – rark – kraa ‘”声,感到不安全时也会发出警告声。

通常栖息于低地雨林、茂密的森林和河岸近水的地方,自海平面到约900米的高度均有分布。一般单独或情侣共同捕食。同大多数森林猎翠鸟一样,完全是肉食性。常在树叶或泥土中寻找猎物。主要食物是大蜈蚣和甲虫。它也吃小型脊椎动物,如小鱼,小蛇和蜥蜴。

生长繁殖

在树干上钻洞穴为巢。繁殖期在每年的3月至4月。现在尚不清楚卵的大小和数量及孵化持续时间。

亚种分化

1.Actenoides monachus monachus分布于印尼的苏拉威西岛(Sulawesi),包括美娜多岛(Manadotua)和伦贝岛(Lembeh)。

2.Actenoides monachus capucinus 分布于苏拉威西岛。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8年鸟类红色名录——近危物种。

褐头翡翠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亚种分化、保护现状

褐头翡翠的图片

褐头翡翠(学名:Halcyon albiventris,英文名:Brown-hooded Kingfisher)是佛法僧目翠鸟科翡翠属的鸟类。喉颈及下体白色,背黑色,翼尖、腰、尾蓝色。分布于非洲东部、南部和西南部的稀树草原地带。

中文学名:褐头翡翠

拉丁学名:Halcyon albiventris

英文俗名:Brown-hooded Kingfisher

命名作者:Scopoli, 1786

中文目名:佛法僧目(Coraciiformes)

中文科名:翠鸟科(Alcedinidae)

中文属名:翡翠属(Halcyon)

繁殖区:非洲 : e, se, wc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白色

次要羽色:黑色

外形特征

褐头翡翠
褐头翡翠

褐头翡翠褐头翡翠身长23- 24cm。成年雄鸟,从头顶到颈部是具黑色条纹的褐色羽毛。翕和披风黑色,喉咙、下体至尾巴白色。腹部和两侧或多或少有明显的奶油色,这取决于个体。腰部、尾巴是蓝色。鸟喙红色,喙尖处有小黑斑。

雌鸟稍大于雄鸟,羽毛的颜色也略有不同:头顶部的条纹不是黑色,而尾巴和翅膀泛绿色调。幼鸟酷似雌鸟。它们羽毛较暗。

嘴粗长似凿,基部较宽,嘴峰直,峰脊圆,两侧无鼻沟;翼圆,第1片初级飞羽与第7片初级飞羽等长或稍短,第2、3、4片几近等长;初级飞羽基部具白色斑;尾圆形。

地理分布

褐头翡翠:地理分布图
褐头翡翠:地理分布图

褐头翡翠分布于非洲中南部地区。

生活习性

褐头翡翠
褐头翡翠

褐头翡翠通常栖息于茂密的森林和河岸近水的地方,活动在各风景区、花园、椰子种植园和芒果树林或常绿森林的树林边缘。一般单独或情侣共同捕食。同大多数森林猎翠鸟一样,完全是肉食性。常在树叶或泥土中寻找猎物。主要食物是无脊椎动物,如蟋蟀、蜘蛛、蝎子、和蜗牛。它也吃小型脊椎动物,如小鱼,小蛇和蜥蜴。 褐头翡翠

生长繁殖

褐头翡翠:幼鸟
褐头翡翠:幼鸟

褐头翡翠产卵期在9月至12月。营巢于崖壁上或河流的堤坝上,用嘴挖掘一米长的斜坡式隧道的洞穴作巢。这些洞穴一般不加铺垫物。卵直接产在巢穴地上。雌鸟下4至5枚卵,大小约27.5毫米。孵化持续14天。

亚种分化

褐头翡翠
褐头翡翠

褐头翡翠(4种)

1.Halcyon albiventris prentissgrayi 分布于加蓬、刚果、扎伊尔、安哥拉、肯尼亚、坦桑尼亚和赞比亚。

2.Halcyon albiventris orientalis 分布于索马里、莫桑比克、马拉维、赞比亚、津巴布韦和博茨瓦纳。

3.Halcyon albiventris vociferans Clancey 分布于莫桑比克和博茨瓦纳。

4.Halcyon albiventris albiventris 分布于津巴布韦。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8年鸟类红色名录。

蓝绿鹊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亚种分化、保护现状

蓝绿鹊的图片

蓝绿鹊(学名:Cissa chinensis,英文名:Common Green Magpie)是鸦科蓝绿鹊属的鸟类。

蓝绿鹊(学名:Cissa chinensis)是一种美丽的鸦科鸟类,体长36-38cm。外形极为美丽,尾长,嘴、脚鲜红色。通体羽色主要为草绿色,宽阔的黑色贯眼纹向后延伸到后颈,在绿色的头侧极为醒目。性隐蔽,以小家族群栖于原始林及过伐林和次生林高大的乔木中,单独或成对活动,主要以昆虫为食。常闻其声但不见其身。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中国南部、东南亚、苏门答腊及婆罗洲。人工圈养和动物园饲养的蓝绿鹊,其羽色会由黄色褪变为蓝色,野外也偶有看到蓝色的蓝绿鹊。野外蓝绿鹊的体色变化条件尚不清晰。

中文学名:蓝绿鹊

拉丁学名:Cissa chinensis

英文俗名:Common Green Magpie

命名作者:Boddaert, 1783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鸦科(Corvidae)

中文属名:蓝绿鹊属(Cissa)

繁殖区:东洋界 : 广泛分布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628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绿色

外形特征

蓝绿鹊
蓝绿鹊

中型鸟类,体长36-38cm。尾长,嘴、脚红色。通体羽色主要为草绿色,宽阔的黑色贯眼纹向后延伸到后颈,在绿色的头侧极为醒目。两翅栗红色,内侧飞羽具黑色次端斑和白色尖端。尾绿色,具黑色次端带斑和白色尖端,特征极明显,容易识别。

虹膜血红色,嘴、脚红色,爪角红色。

叫声:连串尖厉刺耳的哨音keep keep keep,紧接以粗哑的chuck声。也作粗重的似长号的叫声、快速的吱吱嘎嘎及模仿其他种类的叫声。似短尾绿鹊叫声但尖厉而少哀婉。

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与短尾绿鹊的区别在尾较长,头顶多黄色,三级飞羽羽端黑色。

蓝绿鹊,三级飞羽羽端黑色
蓝绿鹊,三级飞羽羽端黑色
短尾绿鹊,三级飞羽羽端无黑色
短尾绿鹊,三级飞羽羽端无黑色

生活习性

主要栖息于低山丘陵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内,也出现于落叶阔叶林、次生林、竹林、橡树林和开阔的林缘灌丛地带,有时也出现于农田地边树上。

主要以鳞翅目、膜翅目、甲虫、蝗虫等昆虫为食,也吃小型脊椎动物。觅食主要在树上,也在地上和灌木上觅食。

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有时亦集成3-5只的小群。叫声粗犷、洪亮,较为嘈杂。

蓝绿鹊
蓝绿鹊
蓝绿鹊,作者驼峰,摄于泰国
蓝绿鹊,作者驼峰,摄于泰国
蓝绿鹊一对,作者驼峰,摄于泰国
蓝绿鹊一对,作者驼峰,摄于泰国
蓝绿鹊,作者驼峰,摄于泰国
蓝绿鹊,作者驼峰,摄于泰国

生长繁殖

蓝绿鹊雏鸟
蓝绿鹊雏鸟

繁殖期4-7月。通常置巢于树上或高的灌木上,也在竹丛上营巢。巢呈杯状,主要由枯枝、枯草茎、草叶、根、竹叶等材料构成,内垫有细的草根。

每窝产卵3-7枚,多为4-5枚,卵灰白色、白色或淡红色,大小为 30.2mm×22.9mm。

地理分布

蓝绿鹊分布图
蓝绿鹊分布图

国内分布: 国内分布于云南西部盈江、沧源、南部西双版纳、绿春,以及云南东南部、广西、西藏墨脱和昌都地区西南部。

国外分布: 国外分布于喜马拉雅山南坡、印度阿萨姆、孟加拉国、缅甸、泰国、老挝、越南、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地。

亚种分化

蓝绿鹊,National Zoo - Washington, DC, USA ? 2004 Jeff Whitlock
蓝绿鹊,National Zoo – Washington, DC, USA ? 2004 Jeff Whitlock

亚种共5种:

1、Cissa chinensis chinensis 分布于印度,孟加拉国,缅甸,中国南部(云南和广西),老挝和越南

2、Cissa chinensis klossi 分布于越南和老挝。

3、Cissa chinensis margaritae分布于越南。

4、Cissa chinensis robinsoni分布于泰国和马来西亚半岛

5、Cissa chinensis minor分布于苏门答腊和婆罗洲。

保护现状

蓝绿鹊,作者驼峰,摄于泰国
蓝绿鹊,作者驼峰,摄于泰国

蓝绿鹊是一种美丽的鸟类,在我国分布不广,种群数量不丰富,特别是近十几年来,种群数量更明显下降,不少地方已很难见到,应注意保护。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即三有保护鸟类)。

绿皇鸠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亚种分化

绿皇鸠的图片

绿皇鸠(学名:Ducula aenea,英文名:Green Imperial Pigeon)是鸽鸠科皇鸠属的鸟类。

绿皇鸠(学名:Ducula aenea,英文名:Green Imperial Pigeon)是鸠鸽科皇鸠属的鸟类,别名大绿斑鸠、绿南鸠、大绿鸠、大青咖追。雄鸟头,颈,上背及下体大致为淡灰蓝色,背部、腰部为铜绿色,雌雄鸟外形相似。肩部以及翼覆羽铜绿色或墨绿色。生活于低山丘陵地带的阔叶林内,春夏季单只或成对活动,秋冬季结小群活动,主要在树上活动,极少下地觅食。食物以各种树木果实为主。留鸟。数量近来急剧减少。分布于云南西双版纳、思茅、广东等地,是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中文学名:绿皇鸠

拉丁学名:Ducula aenea

英文俗名:Green Imperial Pigeon

命名作者:Linnaeus, 1766

中文目名:鸽形目(Columbiformes)

中文科名:鸽鸠科(Columbidae)

中文属名:皇鸠属(Ducula)

繁殖区:东洋界 : 广泛分布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292

中国法律保护级别: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绿色

次要羽色:灰色

外形特征

绿皇鸠:形态特征图
绿皇鸠:形态特征图

体大(43厘米)的绿色及灰色鸽。体形比绿鸠类和果鸠类大,嘴也较大,嘴基扩张,身体上的杂色通常较少。头、颈及下体浅粉灰色,尾下覆羽栗色,上体深绿并具特征性亮铜色。上背和两肩有时还带有紫红色的红铜色光泽。

虹膜—红褐;嘴—蓝灰;脚—深红。

叫声:响亮的单音oom,洪亮的kruk-kroorr,以及由数种咯咯叫声组成的全响叫声,最后以啭音收尾。

地理分布

绿皇鸠:地理分布图
绿皇鸠:地理分布图

绿皇鸠在国外分布于印度、缅甸、泰国、巴基斯坦、中南半岛、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中国有2亚种,云南亚种分布于云南,广东亚种分布于广东和海南。这2个亚种的区别主要是体形大小不同,其中云南亚种较大,翅膀的长度为238一252毫米,广东亚种较小,翅膀的长度为215一233毫米。

分布范围:印度至中国南部、东南亚、菲律宾、大巽他群岛及苏拉威西。

分布状况:低地常绿林中罕见的留鸟。亚种sylvatica于云南南部(西双版纳)及海南岛;kwantungensis于广东南部(罗孚山)。

生活习性

绿皇鸠
绿皇鸠

绿皇鸠为留鸟,栖息于平原、河谷和丘陵地带的阔叶林和次生林中,也出现于居民点附近的小块丛林及榕树和橄榄树上。常单个或成对活动,冬天也成群活动。常在树冠层活动,特别是早晨和黄昏,常栖于大树顶端的枯枝上,一般很少下地,通常仅在需要啄食泥上和沙粒时才下地。飞行快速而有力,多在高空中,但拍翼并不频繁。叫声为“咕,咕,咕,……”,比较深沉,即使在附近鸣叫,听起来也好象是从远处传来的声音,终止前的一声比较延长,声音也很特别,很象是人类窃笑的声音。

主要以榕果等植物果实为食,特别是乌榄,即使体积大于它的头部,也能被它全部吞下。偶尔也吃昆虫。常与其他鸠鸽类在一起觅食,但种类却随着取食场所的不同而有差异,例如在榕树等结小形树果的树上大多与绿鸠类在一起,而在橄榄树以及结大形无花果的树上则大多与山皇鸠等大形鸠鸽类在一起。

生长繁殖

绿皇鸠
绿皇鸠

繁殖期为4—7月。雄鸟求偶时频频向雌鸟挺胸、点头、松开颈部的羽毛进行炫耀,并且绕着圈子走等。营巢于森林中的树木枝杈上。巢主要由枯枝构成,呈浅盘状,较为简陋,巢内也没有铺垫物。每窝产卵1一2枚。卵的颜色为白色,大小为41一51×31一37毫米。由雄鸟和雌鸟轮流孵卵。

保护现状

绿皇鸠
绿皇鸠

国家重点保护等级: 二级

生效年代: 1989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易危

生效年代: 1996

栖息地破坏:森林过度砍伐,破坏了其赖以生存的栖息环境。

亚种分化

绿皇鸠
绿皇鸠

绿皇鸠广东亚种(学名:Ducula aenea kwantungensis)。在中国大陆,分布于广东、海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广东罗浮山一带。

绿皇鸠云南亚种(学名:Ducula aenea sylvatica)。分布于尼泊尔、孟加拉、印度、缅甸、泰国、老挝、越南、柬埔寨以及中国大陆的云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

本文Hash:eeebadedb28fabaa19df8a4ff0b7d4985caabd31

声明:此文由 nihao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