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头绿鸠的外形特征、栖息生态、生活习性、地理分布、保护现状、保护现状

导读: 外形特征 栖息生态 生活习性 地理分布 保护现状 保护现状

灰头绿鸠的图片

灰头绿鸠(学名:Treron phayrei,英文名:Ashy-headed Green Pigeon)是鸽鸠科绿鸠属的鸟类。

灰头绿鸠(读音:huī tóu lǜ jiū)为鸠鸽科绿鸠属的鸟类,俗名灰头山鸠、灰额绿鸠。属于脊索动物门,鸟纲,鸽形目,分布于印度、斯里兰卡、东至中南半岛、菲律宾群岛、南至印度尼西亚诸岛以及中国的云南等地,一般栖息于热带雨林、多见于乔木上,也栖于灌木丛间。

中文学名:灰头绿鸠

拉丁学名:Treron phayrei

英文俗名:Ashy-headed Green Pigeon

命名作者:Blyth, 1862

中文目名:鸽形目(Columbiformes)

中文科名:鸽鸠科(Columbidae)

中文属名:绿鸠属(Treron)

繁殖区:东洋界 : se Asia, s China,w Indonesi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284

中国法律保护级别: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外形特征

灰头绿鸠
灰头绿鸠灰头绿鸠为小型鸟类,体长24-28厘米,体重141-180克。雄鸟的前额至枕部为蓝灰色或苍灰色,前额颜色较淡。后颈至上背为暗绿色,下背和肩部为浓紫栗色,组成一个宽大的“V”字,是它与其他绿鸠的主要差异之一。腰部为暗绿色,向下逐渐转为黄绿色。尾羽为橄榄绿色,外侧的尾羽具灰白色端斑和黑色次端斑。翼上的小覆羽也是浓紫栗色,与肩部和背部的紫栗色融为一体,形成大的块斑。翅上的覆羽和大覆羽为黑色,具有宽阔的亮黄色羽缘,飞羽为黑色。头侧、颏部、喉部及前颈为亮黄绿色,上胸橙黄色,形成横跨上胸的橙黄色胸带,十分明显。下胸和腹部为黄绿色,两胁较暗,尾下覆羽棕栗色。雌鸟的上体为橄榄绿色,没有栗色渲染。尾下覆羽为棕黄色,具暗绿色条纹。虹膜的外圈为粉红色,内圈为淡蓝色。眼睛周围的裸皮为淡蓝色。嘴角灰色,脚洋红色。

栖息生态

灰头绿鸠是留鸟,栖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热带雨林和次生林中,有时也栖息于灌木林,但不落地,一般多在
灰头绿鸠
灰头绿鸠树上栖息和活动。常成群活动,天亮后即开始活动和觅食,中午多在树上的荫蔽处休息,下午天气凉爽后再继续活动和觅食。早晨和黄昏还成群到小溪或河流中去喝水,活动时极为嘈杂,鸣声为较为柔和的口哨声。主要以榕树的果实为食,也吃其他植物的果实与种子,食量很大。

生活习性

灰头绿鸠
灰头绿鸠繁殖期为4-8月,也可能一年产2窝。通常营巢于林间的乔木或灌木枝杈上,也在竹林或地旁的丛林小树或竹杈上营巢,巢距离地面的高度一般在4米以下。巢甚简陋,主要由小枯枝堆集而成。雄鸟和雌鸟均参与营巢活动,通常由雄鸟负责收集巢材,雌鸟负责筑巢。每窝产卵2枚,卵的颜色为白色。

地理分布

分布于印度、斯里兰卡、东至中南半岛、菲律宾群岛、南至印度尼西亚诸岛以及中国大陆的云南等地。

亚种分布

灰头绿鸠云南亚种(学名:Treron pompadora phayrei)。分布于自孟加拉、印度、南至缅甸、老挝、越南以及中国大陆的云南等地。

保护现状

栖息地破坏: 热带雨林被大量砍伐,栖息地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破坏。

保护现状

中国国家重点保护等级: 二级

生效年代: 1989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 稀有

生效年代: 1996

灰绿金刚鹦鹉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地理分布、保护现状、保护现状、保护现状

灰绿金刚鹦鹉的图片

灰绿金刚鹦鹉(学名:Anodorhynchus glaucus,英文名:Glaucous Macaw)是鹦鹉科琉璃金刚鹦鹉属的鸟类。

灰绿金刚鹦鹉(读音:huī lǜ jīn gāng yīng wǔ)又称为浅蓝绿金刚鹦鹉,产于美洲热带地区,属于脊索动物门,鸟纲,鹦形目,是颜色最丰富、体型最大的鹦鹉之一,尾极长,属大型攀禽。为世界濒危物种其中之一,是联合国《濒危野生动物名录》其中一种。

中文学名:灰绿金刚鹦鹉

拉丁学名:Anodorhynchus glaucus

英文俗名:Glaucous Macaw

命名作者:Vieillot, 1816

中文目名:鹦形目(Psittaciformes)

中文科名:鹦鹉科(Psittacidae)

中文属名:琉璃金刚鹦鹉属(Anodorhynchus)

繁殖区:南美洲 : se Brazil, e Paraguay, w Uruguay, ne Argentin

华盛顿公约(CITES)

濒危物种保护级别:二级保护物种

(目前无灭绝危机,管制其国际贸易)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极危物种

Critically Endangered(CR)

野生种群面临即将绝灭!

主要羽色:蓝色

外形特征

灰绿金刚鹦鹉
灰绿金刚鹦鹉灰绿金刚鹦鹉

灰绿金刚鹦鹉(拼音:huīlǜjīngāngyīngwǔ)(学名:Anodorhynchus glaucus)是南美洲的一种金刚鹦鹉,现时几乎可以肯定已绝种。最后一次可靠的纪录已可追溯至1960年代。此品种与紫蓝金刚鹦鹉(A. hyacinthinus)及靛蓝金刚鹦鹉(A. leari)非常相似。灰绿金刚鹦鹉身长约70厘米,鸟体为浅蓝绿色,头部呈灰色,鸟喙为黑色,眼睛外围有黄色的眼圈,下鸟喙边缘镶有半月形的黄色裸皮。

生活习性

灰绿金刚鹦鹉
灰绿金刚鹦鹉灰绿金刚鹦鹉

喜爱活动于开阔的树林里,避开终年潮湿的森林,爱栖息于有丰富核果的棕榈树林中,通常成对或集小群活动。

在野生条件下和紫蓝金刚鹦鹉一样,喜欢棕榈树的坚硬种子,而灰绿金刚鹦鹉特别偏好一种名为Yatay棕榈树(Syagrusyatay)的种子。此外,树上成熟或是未成熟的果实、浆果和蔬菜也都是该鹦鹉的次要食物。

繁殖速度很慢,一对鹦鹉每年只生产1-2枚卵。巢建在树洞或其他鸟类的洞穴里。

地理分布

灰绿金刚鹦鹉
灰绿金刚鹦鹉灰绿金刚鹦鹉分布图

分布于南美洲,包括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苏里南、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巴拉圭、巴西、智利、阿根廷、乌拉圭以及马尔维纳斯群岛(也称福克兰群岛)。

保护现状

灰绿金刚鹦鹉
灰绿金刚鹦鹉灰绿金刚鹦鹉 此品种以往栖身于阿根廷北部、巴拉圭南部、乌拉圭东北部及巴西。在19世纪,因为捕捉活动及生境被破坏,灰绿金刚鹦鹉 变得非常稀有。于20世纪,只录得2个可信的野外发现纪录。1990年代,鸟类学家前往巴拉圭南部考察,但没有发现任何此品种依然存在的证据。

除著农业发展,棕榈树被大肆砍伐导致生境地减少。其夺目的外表及庞大的体型使其成为猎人主要捕捉的目标,即使雏鸟亦被捕捉卖到宠物市场去。

保护现状

灰绿金刚鹦鹉
灰绿金刚鹦鹉

世界上最后一只已知的灰绿金刚鹦鹉在1938年死于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动物园,剩下仅存的只有阿根廷自然历史博物馆的一具风干标本。

此物种现时为IUCN红色名录的极危物种,并且列于《华盛顿公约》附录一及二,严禁进行交易。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国际鸟类红皮书,2009年名录ver3.1——极危(CR)。

保护现状

灰绿金刚鹦鹉
灰绿金刚鹦鹉保护状况

DD1.极危(IUCN3.1)

2.世界濒危物种其中一种

3.联合国《濒危野生动物名录》其中之一

红顶绿鸠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栖息生态、生活习性、保护现状

红顶绿鸠的图片

红顶绿鸠(学名:Treron formosae,英文名:Whistling Green Pigeon)是鸽鸠科绿鸠属的鸟类。

红顶绿鸠(学名:Treron formosae)为脊索动物门,鸟纲,鸽形目,鸠鸽科绿鸠属的鸟类,俗名台湾绿鸠。主要生活于浓密的原始阔叶林中以及亦见2000米左右的山区。

中文学名:红顶绿鸠

拉丁学名:Treron formosae

英文俗名:Whistling Green Pigeon

命名作者:Swinhoe, 1863

中文目名:鸽形目(Columbiformes)

中文科名:鸽鸠科(Columbidae)

中文属名:绿鸠属(Treron)

繁殖区:古北界, 东洋界 : islands s of Japan to Philippines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290

中国法律保护级别: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近危物种

Near Threatened(NT)

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有濒危或灭绝危险

外形特征

红顶绿鸠
红顶绿鸠红顶绿鸠是中型鸟类,体长32-33厘米,体重为200-340克。雄鸟的额部、头顶和枕部为橙红色。是它区别于其他绿鸠类的主要特征之一。后颈、背部、一直到尾上覆羽为橄榄绿色,其中背部略微带有葡萄红色,尾羽微暗绿色或黄绿色。呈不显著的楔形,两侧没有黑色。飞羽为黑褐色,中覆羽和小覆羽为棕紫栗色,在翅膀上形成显著的棕紫栗色块斑。下体为黄绿色,胸部和腰部的绿色较浓,腰部的中央为黄白色。雌鸟的头部、颈部、背部和翅上的覆羽均为橄榄绿色,中覆羽和小覆羽为橄榄绿色。不为棕紫栗色。下体为深绿色。头上、前颈和胸部不沾橙色。虹膜的外圈为血红色,内圈为紫色或黑色。眼睛周围的裸露皮肤为苍灰色。嘴呈翠绿色,先端为黄色,脚为深紫红色。

亚种

红顶绿鸠指名亚种(学名:Treronformosaeformosae)。分布于琉球群岛以至菲律宾群岛北部、台湾岛等地。

地理分布

分布于琉球群岛以至菲律宾群岛北部、台湾岛等地。

栖息生态

红顶绿鸠
红顶绿鸠红顶绿鸠为留鸟,栖息于海拔2000米以上的茂密常绿阔叶林和混交林中。食性尚不清楚。

生活习性

繁殖期为5-6月。营巢于森林中高木的乔木树上。筑巢于树枝上,呈平盘状,甚为简陋,主要由枯枝堆集而成,每窝产卵二枚,卵的颜色为白色,光滑无斑。

保护现状

中国国家II级重点保护动物;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鸟类》中列为未定种

绿翅灰斑鸭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保护现状

绿翅灰斑鸭的图片

绿翅灰斑鸭(学名:Anas capensis,英文名:Cape Teal)是鸭科鸭属的鸟类。

绿翅灰斑鸭(Anas capensis)是一种长44-46厘米的钻水鸭,栖息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辽阔湿地。

中文学名:绿翅灰斑鸭

拉丁学名:Anas capensis

英文俗名:Cape Teal

命名作者:Gmelin, JF, 1789

中文目名:雁形目(Anseriformes)

中文科名:鸭科(Anatidae)

中文属名:鸭属(Anas)

繁殖区:非洲 : c, sc, s

非繁殖区:w 非洲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绿翅灰斑是候鸟,但只跟随雨水而迁徙。雌鸭及雄鸭相似。它们非常淡色,主要呈灰色,背部褐色,喙是粉红色的。这些特征都使它们很易辨认。

地理分布

分布于非洲中南部地区,包括阿拉伯半岛的南部、撒哈拉沙漠(北回归线)以南的整个非洲大陆。绿翅灰斑鸭的分布地很细小,但广泛分布。它们很少会聚成大群,除了换毛的群族,数量可多达2000只。

绿翅灰斑鸭
绿翅灰斑鸭分布图

生活习性

绿翅灰斑鸭吃水中的植物及细小的生物,如无脊椎动物、甲壳类及两栖类。它们在地上的植物下及近水边筑巢。

绿翅灰斑鸭是很寂静的,但在交配季节就很嘈吵。雄鸭会发出清晰的叫声,雌鸭则会以嘎嘎声回应。绿翅灰斑鸭是受到《非洲-欧亚大陆迁徙水鸟保护协定》保护的物种之一。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国际鸟类红皮书,2009年名录 ver 3.1。

本文Hash:acf8c6bbdb331eddaf3a5c2e475e1755016e05bc

声明:此文由 一正一邪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