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蓝姬鹟的叫声、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相关条目

导读: 叫声 地理分布 生活习性 相关条目

灰蓝姬鹟的图片

灰蓝姬鹟(学名:Ficedula tricolor,英文名:Slaty-blue Flycatcher)是鹟科姬鹟属的鸟类。

多栖息于林下灌丛的一种鹟类动物

中文名:灰蓝【姬】鹟

英文名:Slaty-blueFlycatcher

雀形目 > 鹟科 > 姬鹟属

PASSERIFORMES > Muscicapidae > Ficedula tricolor

描述:体小(13厘米)的青石蓝色鹟。下体近白,尾黑,外侧基部白,头侧及喉深灰并延至胸侧。亚种cerviniventris(包括minuta)下体沾棕色。雄鸟喉部具三角形橄榄色块斑。

虹膜-褐色;嘴-黑色;脚-黑色。

中文学名:灰蓝姬鹟

拉丁学名:Ficedula tricolor

英文俗名:Slaty-blue Flycatcher

命名作者:Hodgson, 1845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鹟科(Muscicapidae)

中文属名:姬鹟属(Ficedula)

繁殖区:东洋界 : Himalayas to Thailand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743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叫声

告警叫声为ee-tick;也作快速的ee-tick-tick-tick-tick。

地理分布

喜马拉雅山脉、印度的阿萨姆、中国南方、缅甸;越冬至印度支那北部。

分布状况:指名亚种为西藏西南部的留鸟;cerviniventris于西藏东南部;diversa 于华中及西南。于山区的常绿林中并不罕见。迷鸟记录于河北的北戴河。

生活习性

多栖于林下灌丛,冬季栖于针叶林。两翼下悬,尾不停抽动。

注:以往被录为 F. leucomelanura(参见郑作新,1987, 1994)。

相关条目

野生动物

藏黄雀的简介、外形特征、叫声、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相关条目

藏黄雀的图片

藏黄雀(学名:Spinus thibetana,英文名:Tibetan Serin)是燕雀科黄雀属的鸟类。

主要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东部至中国西部的鸟类

中文学名:藏黄雀

拉丁学名:Spinus thibetana

英文俗名:Tibetan Serin

命名作者:Hume, 1872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燕雀科(Fringillidae)

中文属名:黄雀属(Spinus)

繁殖区:东洋界 : Nepal to sw China and n Burm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250

主要羽色:黄色

次要羽色:黑色

鸟种简介

藏黄雀
藏黄雀

中文名:藏黄雀

英文名:Tibetan Serin

雀形目 > 燕雀科 > 金翅属

PASSERIFORMES > Fringillidae > Carduelis thibetana

外形特征

体小(12厘米)的绿黄色雀鸟。似金丝雀。繁殖期雄鸟纯橄榄绿色,眉纹、腰及腹部黄色。雌鸟暗绿,上体及两胁多纵纹,臀近白。幼鸟似成年雌鸟但色黯淡且多纵纹。

虹膜-褐色;嘴-角质褐色至灰色;脚-肉褐色。

叫声

鸣声为鼻音吱吱声 zeezle-eezle-eeze,间杂以颤音。叫声为较干涩的吱吱声偶杂以喘息声twang。群鸟飞行时发出唧啾的混乱喘息声。

地理分布

喜马拉雅山脉东部至中国西部。

分布状况:不常见留鸟于西藏南部及东南部、云南西北部、四川西南部海拔2800~4000米。冬季下迁。

生活习性

垂直迁移的候鸟,结小至大群于亚高山森林带。多在树上取食

相关条目

鸟类

黑喉岩鹨的简介、外形特征、叫声、地理分布、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相关条目

黑喉岩鹨的图片

黑喉岩鹨(学名:Prunella atrogularis,英文名:Black-throated Accentor)是岩鹨科岩鹨属的鸟类。

体型略小(15厘米)的褐色岩鹨。头具明显的黑白色图纹,顶冠褐或灰色,头侧及喉黑色(第一冬鸟喉污白),粗重的眉纹及细小的髭纹白色(第一冬鸟沾黄)。上体余部褐色而具模糊的暗黑色纵纹。下体胸及两胁偏粉色,至臀部而近白。第一冬的鸟与棕眉山岩鹨易混淆,但特征为喉污白色。虹膜-浅褐;嘴-黑色;脚-暗黄色。

中文学名:黑喉岩鹨

拉丁学名:Prunella atrogularis

英文俗名:Black-throated Accentor

命名作者:Brandt, JF, 1843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岩鹨科(Prunellidae)

中文属名:岩鹨属(Prunella)

繁殖区:古北界 : c, sw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232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鸟种简介

黑喉岩鹨
黑喉岩鹨黑喉岩鹨 Black-throated Accentor

雀形目 > 麻雀科 > 岩鹨属

PASSERIFORMES > Passeridae > Prunella atrogularis

外形特征

体型略小(15厘米)的褐色岩鹨。头具明显的黑白色图纹,顶冠褐或灰色,头侧及喉黑色(第一冬鸟喉污白),粗重的眉纹及细小的髭纹白色(第一冬鸟沾黄)。上体余部褐色而具模糊的暗黑色纵纹。下体胸及两胁偏粉色,至臀部而近白。第一冬的鸟与棕眉山岩鹨易混淆,但特征为喉污白色。

虹膜-浅褐;嘴-黑色;脚-暗黄色。

叫声

轻声的trrt及微弱而清晰的颤音si-si-si-si。

地理分布

乌拉尔至土耳其、印度西北部、中国西北。越冬至伊朗及印度西北部和喜马拉雅山脉。

地理分布

稀少。亚种huttoni繁殖于中国西北部高至海拔3000米的山区,冬季南迁至较低海拔处;atrogularis为冬季的留鸟于新疆西部的西天山。

生活习性

栖于林地的灌木密丛。

相关条目

动物

玉头姬鹟的外形特征、叫声、地理分布、生活习性

玉头姬鹟的图片

玉头姬鹟(学名:Ficedula sapphira,英文名:Sapphire Flycatcher)是鹟科姬鹟属的鸟类。

玉头姬鹟是雀形目的姬鹟类动物,体长11厘米左右,分布于中国西南。雄鸟上体鲜亮青色,下体近白,喉中心下方至中胸具一栗褐色块斑,头侧及胸侧亮蓝色。雌鸟上体橄榄褐,下体的喉及胸中部橙褐,喉侧、胸及两胁皮黄,腹部及尾下覆羽白,腰棕色。

中文学名:玉头姬鹟

拉丁学名:Ficedula sapphira

英文俗名:Sapphire Flycatcher

命名作者:Blyth, 1843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鹟科(Muscicapidae)

中文属名:姬鹟属(Ficedula)

繁殖区:东洋界 : Himalayas to c China and c Laos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744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玉头姬鹟
玉头姬鹟

描述:雄鸟:体小(11厘米)的鹟。上体鲜亮青色,下体近白,喉中心下方至中胸具一栗褐色块斑,头侧及胸侧亮蓝色。第一年雄鸟的胸部全栗褐,头顶、颈背及上背橄榄褐。雌鸟:上体橄榄褐,下体的喉及胸中部橙褐,喉侧、胸及两胁皮黄,腹部及尾下覆羽白,腰棕色。

虹膜-褐色;嘴-黑色;脚-蓝灰。

叫声

低沉的tit-tit-tit 嘟声,较Ficedula 的多数种类深沉。鸣声为金属般高音的似昆虫鸣声chiki-riki-chiki。

地理分布

尼泊尔至中国西南、缅甸北部、印度支那北部。

分布状况:亚种tienchuanesis为留鸟, 见于从甘肃南部经四川西部至陕西南部秦岭山脉南坡。指名亚种为西藏东南部、四川南部及云南的留鸟。亚种laotiana见于云南西部。通常为罕见鸟, 栖于海拔900~2000米的丘陵森林中。

生活习性

甚活跃但并不惧人。栖于森林的中至上层。能被”呸”声引出。

本文Hash:1f738f41766b8186cff5df02f42a647af999509c

声明:此文由 区块大康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