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鸟种简介 外形特征 地理分布 迁 徙 生 境 食 性 生活习性 生长繁殖 野外鉴别 生存状况 相关条目
海南蓝仙鹟(学名:Cyornis hainanus,英文名:Hainan Blue Flycatcher)是鹟科蓝仙鹟属的鸟类。
海南蓝仙鹟,体小(15厘米)的深色鹟。雄鸟:暗蓝色,褪至下体的白色,额及肩部色较鲜亮。亚成体雄鸟的喉近白。雌鸟:上体褐色,腰、尾及次级飞羽沾棕色,眼先及眼圈皮黄,下体胸部暖皮黄色渐变至腹部及尾下的白色。
中文学名:海南蓝仙鹟
拉丁学名:Cyornis hainanus
英文俗名:Hainan Blue Flycatcher
命名作者:Ogilvie-Grant, 1900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鹟科(Muscicapidae)
中文属名:蓝仙鹟属(Cyornis)
繁殖区:东洋界 : Burma to s China and Thailand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753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鸟种简介
海南蓝仙鹟中文名:海南蓝仙鹟
拉丁名:Niltavahainana
英文名:HainanNiltava
属中文名:仙鹟属
雀形目 > 鹟科 > 仙鹟属
PASSERIFORMES > Muscicapidae > Cyornis hainanus 是否药用动物:否
是否经济动物:否
Iucn2003:LC.IUCN2003:Notlisted
外形特征
体型:体重♂12-14g,♀10-14g;体长♂133-148mm,♀139-142mm;嘴峰♂10-13mm,♀10-11mm;翅♂65-71mm,♀66-69mm;尾♂52-61mm,♀52-64mm;跗蹠♂15-19mm,♀17-8mm。 雄鸟上体包括两翅和尾表面蓝色或暗蓝色,前额和眉斑较鲜亮多呈浅青蓝色,额基、眼先、耳羽、头侧由黑色逐渐变为蓝黑色。两翅暗褐色,羽缘蓝色,翅褶合后其外表呈蓝色。中央尾羽蓝色,其余尾羽黑色,外翈蓝色。颏、喉和胸与背相似亦为暗蓝色,下胸和两胁为蓝灰色或灰色,腹和尾下覆羽污白色。雌鸟上体橄榄褐色,眼先、前额、颏尖白色,眉斑不明显,眼圈皮黄色,眼先淡灰色,头部亦较灰。尾上覆羽和尾羽显露部分锈褐色或栗色,翅暗褐色,羽缘栗棕色或栗色,翅褶合时翅表亦为栗色或栗棕色。喉、胸橙皮黄色或黄栗色,颈侧、胸侧橄榄褐色微缀锈色,腹和尾下覆羽白色。虹膜暗褐色,嘴黑色,脚紫黑色或肉黄色。
地理分布
·国内分布:国内分布于云南南部西双版纳、绿春、江城、东南部蒙自、屏边、文山,广西瑶山,广东和香港及海南岛。
·国外分布:国外分布于缅甸、泰国和中南半岛。
迁 徙
留鸟,或许部分迁徙
生 境
主要栖息于低山常绿阔叶林、次生林和林缘灌丛。
食 性
主要以甲虫、象甲、鳞翅目幼虫、蚂蚁等昆虫为食。
生活习性
常单独或成对,偶尔亦见3-5只在一起活动和觅食。频繁地穿梭于树枝和灌丛间,或在树枝上跳来跳去,不时发出‘踢、踢’的警戒声。繁殖期间鸣声响亮婉转,甚为悦耳动听,其声为五音节声音、头三声较高、第四音降低,第五音又升高,据说有似英语的‘HelloMummy’声。
生长繁殖
繁殖期4-6月。4月开始繁殖期鸣叫,6-7月即见家族群,其他有关繁殖情况尚不清楚。
野外鉴别
小型鸟类,体长13-15cm。上体包括两翅和尾表面暗蓝色,前额和眼上眉斑较鲜亮。喉、胸暗蓝色,下胸和两胁蓝灰色,其余下体白色。雌鸟上体橄榄褐色,头和头侧沾灰,眼圈皮黄色,两翅和尾表面栗褐色。喉、胸橙皮黄色,其余下体白色。相似种纯蓝仙鹟雄鸟上体和喉胸均淡蓝色,雌鸟喉、胸灰色;白尾蓝仙鹟雄雄鸟外侧尾羽有白斑,雌鸟胸中部亦有一白斑。区别均甚明显,野外不难识别。
生存状况
海南蓝仙鹟在我国种群数量不丰富。该鸟不仅羽色艳丽、鸣声悦耳动听,是很好的笼养鸟,而且嗜吃昆虫,在森林保护中意义也很大。应控制猎取,注意保护。
相关条目
鸟类
山蓝仙鹟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境、食性、生活习性、生长繁殖、野外鉴别
山蓝仙鹟(学名:Cyornis banyumas,英文名:Hill Blue Flycatcher)是鹟科蓝仙鹟属的鸟类。
中文学名:山蓝仙鹟
拉丁学名:Cyornis banyumas
英文俗名:Hill Blue Flycatcher
命名作者:Horsfield, 1821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鹟科(Muscicapidae)
中文属名:蓝仙鹟属(Cyornis)
繁殖区:东洋界 : sw China and ne India to Southeast Asia to Bo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757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鸟种
中文名:山蓝仙鹟
物种分类:鸟类→雀形目→鹟科→仙鹟属
拉丁名:Niltavabanyumas
山蓝仙鹟
英文名:HillNiltava
属中文名:仙鹟属
山蓝仙鹟 Hill Blue-Flycatcher
是否药用动物:否
是否经济动物:否
迁徙:留鸟
外形特征
体型:体重♂12-18g,♀16-20g;体长♂129-154mm,♀131-151mm;嘴峰♂11-13mm,♀11-12mm;翅♂69-76mm,♀67-72mm;尾♂60-68mm,♀56-64mm;跗蹠17-19mm,♀16-18mm。形态: 雄鸟额基和眼先黑色,额和眉纹辉天蓝色,其余上体包括两翅和尾表面青蓝色或暗蓝色;颊、耳羽、头侧黑色。尾黑褐色,除最外侧一对尾羽外,其余尾羽外翈蓝色,两翅黑褐色。下体仅颏基黑色,其余颏、喉、胸、上腹和两胁橙棕色或橙色,下腹和尾下覆羽白色。雌鸟上体橄榄褐色或橄榄灰褐色,额基、眼圈淡棕色,两翅和尾暗褐色,羽缘淡棕色,尾上覆羽和尾更显得棕红。下体颏、喉、胸棕红色或淡赭色,两胁淡棕色,腹中央和尾下覆羽白色,有时尾下覆羽沾淡棕色。虹膜褐色或淡褐色,嘴黑色,脚淡褐色。
地理分布
国内分布:国内分布于四川中部大邑、峨眉、西南部会东、南部屏山,云南西部腾冲、盈江、潞西、保山、耿马、镇康、双江、临沧、西南部西盟、南部西双版纳、思茅、江城、元阳、东南部蒙自、河口、西畴、富宁、中部景东、昆明、贵州西南部兴义、南部册亨、望谟、罗甸、平塘、东南部榕江、中部贵定。
国外分布:国外分布于尼泊尔、锡金、不丹、印度阿萨姆、缅甸、泰国、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
生 境
主要栖息于海拔1200m以下的常绿和落叶阔叶林、次生林和竹林中,在云南西部,夏天有时可上到海拔2500m左右的中山地区。种群数量较丰富。
食 性
主要以蚂蚁、甲虫等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也吃少量植物果实和种子。
生活习性
除繁殖期成对外,其他季节多单独活动。常在山边、林缘矮树上或竹丛与灌丛中,也在林下灌丛和幼树上活动和觅食,一般很少到高大的乔木树上活动。性活泼而胆怯,鸣声婉转动听。
生长繁殖
繁殖期4-6月,吴至康等曾于1977年4月19日在贵州采得一巢,筑于离地1.2m高的苦竹上;巢呈浅杯状,由细草茎和藤编织而成;巢外径11.7cm,内径7.7cm,高5.5cm,深3.2cm;有卵3枚,卵为淡蓝绿色,大小分别为24mm×18mm、23mm×19mm和23mm×18mm,卵重分别为5.5g,5.5g和4.5g,发现时正在孵卵,说明卵已产齐。也有报告营巢于岸边洞穴中,窝卵数为4-5枚。描述:中等体型(15厘米)的蓝、橘黄及白色(雄鸟)或近褐色(雌鸟)鹟。雄鸟:上体深蓝;额及短眉纹钴蓝;眼先、眼周、颊及颏点黑色;喉、胸及两胁橙黄;腹白;颏及整个喉橘黄,且腰无闪光而有别于所有其他胸部橘黄的蓝仙鹟。雌鸟:上体褐色,眼圈皮黄,下体似雄鸟但较淡。与雌蓝喉仙鹟的区别在胸多棕色,喉棕非皮黄。幼鸟褐色斑驳,上体具皮黄橙色点斑。 虹膜-褐色;嘴-黑色;脚-褐色。叫声:甜美悦耳的颤鸣声,音程甚复杂。告警叫声为粗哑的chek-chek。 分布范围:尼泊尔至中国西南、巴拉望岛、东南亚及大巽他群岛。 分布状况:通常罕见,见于四川南部、云南及贵州南部的落叶林和开阔林,高可至海拔2400米。 习性:常静立不动。从低栖处捕食。
野外鉴别
小型鸟类,体长13-15cm。本种和蓝喉仙鹟很相似,区别在于本种雄鸟上俄交淡,颏橙棕色,仅颏尖为蓝黑色,喉、胸、上腹和两胁亦为橙棕色,因而下体白色范围较小,仅局限于下腹和尾下覆羽。雌鸟上体少黄色,颏、喉、胸概为锈红色,喉无白色。
长嘴捕蛛鸟的简介、地理分布、生境、体型、食性、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叫声、外形特征、保护现状、外形特征
长嘴捕蛛鸟(学名:Arachnothera longirostra,英文名:Little Spiderhunter)是太阳鸟科捕蛛鸟属的鸟类。
长嘴捕蛛鸟,所属动物界,上体橄榄绿色,下体艳黄色,主要以蜘蛛和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主要分布于印度至中国、东南亚、菲律宾、马来半岛及大巽他群岛。所属动物界。
中文学名:长嘴捕蛛鸟
拉丁学名:Arachnothera longirostra
英文俗名:Little Spiderhunter
命名作者:Latham, 1790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太阳鸟科(Nectariniidae)
中文属名:捕蛛鸟属(Arachnothera)
繁殖区:东洋界 : 广泛分布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192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鸟种简介
长嘴捕蛛鸟
物种名:长嘴捕蛛鸟 Little Spiderhunter
类:鸟类
目:雀形目
科:太阳鸟科
属:捕蛛鸟属
拉 丁 名:Arachnothera longirostris
英 文 名:White-throated Spider Hunter
迁徙:留鸟
地理分布
国内分布:国内分布于云南南部和东南部。
国外分布:国外分布于尼泊尔、印度西南部,往东到阿萨姆、孟加拉国、中南半岛、缅甸、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地。
长嘴捕蛛鸟
生境
主要栖息于海拔1200m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的常绿阔叶林和热带雨林中,尤其喜欢在林缘和疏林等较为开阔的地方活动和觅食,
长嘴捕蛛鸟
有时也见于地边和村寨附近的树上。
体型
体重♂12-15g,♀11g;体长♂140-165mm,♀136mm;嘴峰♂32-38.5mm,♀34.5mm;翅♂64.5-70mm,♀61mm;尾♂45-45.5mm,♀40.5mm;跗蹠♂16-17.5mm,♀15.5mm。
食性
主要以蜘蛛和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
生活习性
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很少成群。性活泼,但较为安静,常在树丛间穿梭飞翔,飞行较直,鸣声柔和。
生长繁殖
繁殖期4-6月。多营巢于海拔400-1000m的茂密常绿阔叶林中,巢由叶脉构成,固定于大的叶片下面。每窝产卵2枚,卵白色微沾粉红色,被有红褐色斑点,在钝端较密,常常围着钝端形成一个环带,也有的卵为白色而被有紫黑色斑点。卵的大小为17.0-19.1mm×12.5-13.9mm。
叫声
飞行时发出尖声weechoo或cheek-cheek-cheek或简单高音鸣声tik-ti-ti-ti,第一声较高且音重,不断重复,每秒约3个音。
外形特征
雌雄羽色相似。整个上体包括翅上小覆羽橄榄绿色,额和头顶羽毛中央较暗褐,眼先和一条短的眉纹灰白色,自嘴基沿喉侧有一条黑纵纹,头侧灰褐而缀绿色。
长嘴捕蛛鸟
两翅中覆羽、大覆羽、初级覆羽和飞羽暗褐色,羽缘橄榄绿色。尾短圆、暗褐色,外翈羽缘亦为橄榄绿色,外侧尾羽外翈灰褐色。颏、喉灰白色有时微沽黄色,其余下体鲜黄色,胸簇羽橘黄色(雌鸟无鲜艳胸簇羽),腋羽和翅下覆羽白色或黄白色。虹膜暗褐色,上嘴暗褐至黑色,下嘴石板灰色,脚石板灰色或暗铅色。
保护现状
种群数量极为稀少,不常见,应注意保护。
外形特征
小型鸟类,体长14-16cm。嘴长而尖向下弯曲。上体橄榄绿色,眼先和短眉灰白色,两翅和尾暗褐色,外翈羽缘橄榄绿色,羽端灰褐色,自嘴基沿喉侧有一黑色纵纹。
长嘴捕蛛鸟颏、喉灰白色,其余下体鲜黄色,胸簇羽桔黄色。雌鸟无鲜艳的胸簇羽。特征明显,野外易于识别。
本文Hash:f598812d7e618f61f5e6057cdc559ac6d7692f7a
声明:此文由 Mike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