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生长繁殖 地理分布 生活习性
橙胸姬鹟(学名:Ficedula strophiata,英文名:Rufous-gorgeted Flycatcher)是鹟科姬鹟属的鸟类。成年雄鸟额上有狭窄白色并具小的深红色项纹。见于中国中部及西南。
中文学名:橙胸姬鹟
拉丁学名:Ficedula strophiata
英文俗名:Rufous-gorgeted Flycatcher
命名作者:Hodgson, 1837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鹟科(Muscicapidae)
中文属名:姬鹟属(Ficedula)
繁殖区:东洋界 : Himalayas to n, c China and s Vietnam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737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灰色
次要羽色:橙色
生长繁殖
橙胸姬鹟:形态特征图
体型略小(14厘米)的林栖型鹟。尾黑而基部白,上体多灰褐,翼橄榄色,下体灰。
成年雄鸟额上有狭窄白色并具小的深红色项纹(常不明显)。
雌鸟似雄鸟,但项纹小而色浅。
亚成鸟具褐色纵纹,两胁棕色而具黑色鳞状斑纹。
虹膜-褐色;嘴-黑色;脚-褐色。
叫声:通常叫声为低声的tik-tik或重复高音pink。也发低颤鸣。鸣声为细薄金属般的 tin-ti-ti声,第一声响亮,后两声轻。
橙胸姬鹟
橙胸姬鹟幼鸟
地理分布
橙胸姬鹟: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繁殖于克什米尔及喜马拉雅山脉至中国南方和越南;越冬至东南亚。
分布状况:常见的垂直迁移鸟,见于中国中部及西南、西藏海拔1000~3000米。部分鸟冬季至中国南方越冬。
生活习性
性惧生,栖于密闭森林的地面和较低灌丛。
橙胸姬鹟,摄影成都自由人
橙胸姬鹟
白眉姬鹟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白眉姬鹟(学名:Ficedula zanthopygia,英文名:Yellow-rumped Flycatcher)为雀形目鹟科姬鹟属的鸟类,别名:花头黄、黄鹟、三色鹟、鸭蛋黄,英文名直译为黄腰姬鹟。雄鸟上体黑色,下体黄色,具白色眉纹和白色翼斑。雄鸟和黄眉姬鹟区别在于眉纹白色。雌鸟上体橄榄绿色,无眉纹。在中国大陆,分布于华北和华南等地。是中国夏季常见的一种森林鸟类,不仅羽色艳丽,鸣声婉转悠扬,而且全以昆虫为食,是重要的森林益鸟,在森林保护中具有重要意义。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马来西亚。
中文学名:白眉姬鹟
拉丁学名:Ficedula zanthopygia
英文俗名:Yellow-rumped Flycatcher
命名作者:Hay, 1845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鹟科(Muscicapidae)
中文属名:姬鹟属(Ficedula)
繁殖区:古北界 : e
非繁殖区:Southeast Asia through Jav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733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黄色
次要羽色:黑色
外形特征
白眉姬鹟:形态特征图
体小(13厘米)的黄、白及黑色的鹟。腰、喉、胸及上腹黄色,下腹、尾下覆羽白色,其余黑色,仅眉线及翼斑白色。
雌鸟:上体暗褐,下体色较淡,腰暗黄。
虹膜-褐色;嘴-黑色;脚-黑色。
叫声:深喘息声tr-r-r-rt,较红头姬鹟音低。
白眉姬鹟:雄鸟
白眉姬鹟:雌鸟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黄眉姬鹟:雄鸟眉纹黄色,雌鸟无黄色
白眉姬鹟雄鸟与黄眉姬鹟雄鸟的区别:白眉姬鹟眉纹白色,背黑色;黄眉姬鹟眉纹黄色。两者的白色翼斑形状也不同。
白眉姬鹟雌鸟与黄眉姬鹟雌鸟的区别:白眉姬鹟雌鸟腰黄色;黄眉姬鹟腰和上体颜色一致。
地理分布
白眉姬鹟: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喜马拉雅山脉、缅甸北部、中国西南;越冬于泰国北部。
分布状况:亚种aestigma不常见,夏季于西藏南部至四川的丘陵及高山森林,高可至海拔3000米。冬候鸟于云南南部。
生活习性
白眉姬鹟
白眉姬鹟:雌鸟
生境: 主要栖息于海拔1200m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脚地带的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中,尤其是河谷与林缘地带有老龄树木的疏林中较常见,也出入于次生林和人工林内,迁徙期间有时也见于居民点附近的小树丛和果园中。
食性: 白眉姬鹟食物主要有天牛科、拟天牛科成虫、叩头虫、瓢虫、象甲、金花虫等鞘翅目昆虫,以及尺蠖蛾科、松鞘蛾、波纹夜蛾幼虫、毛虫和其他鳞翅目幼虫,雏鸟几乎全部以昆虫幼虫为食。
习性: 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多在树冠下层低枝处活动和觅食,也常飞到空中捕食飞行性昆虫,捉到昆虫后又落于较高的枝头上。有时也在林下幼树和灌木上活动和觅食。繁殖期间雄鸟常躲藏在大树茂密的树冠层中鸣唱,鸣声清脆、委婉悠扬,其声似‘pi-pi, piaokaopi-pilixiao-ao-, pi-, qiciqilili’或‘cikucikuao-xi’,平时叫声低沉而短促,其声似‘xi,xi,xi’。性胆怯而机警,一遇危险,迅速藏匿。
生长繁殖
白眉姬鹟
繁殖: 繁殖期5-7月。通常在4月下旬5月初即见雌雄鸟相互追逐,雄鸟亦开始鸣叫迁徙白眉姬鹟在我国长江以北以及四川和贵州地区主要为夏候鸟,长江以南地区多为旅鸟。每年4月中下旬开始迁来我国繁殖,到达东北繁殖地多在4月末5月初,秋季于9月上中旬开始南迁,少数迟至9月末还未迁走。 晨昏时雄鸟长时间地站在树枝头高声鸣唱,雌鸟时隐时现活动在附近,在雄鸟周围飞来飞去,或出没于天然树洞觅找巢位。通常营巢于阔叶疏林和林缘地带,也营巢于次生林,混交林、果园和人类住宅附近。
保护现状
白眉姬鹟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白眉姬鹟是中国夏季常见的一种森林鸟类,不仅羽色艳丽,鸣声婉转悠扬,而且全以昆虫为食,是重要的森林益鸟,在森林保护中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种群数量较丰富,在长白山的调查,每小时遇见率在次生林为2.4只,在阔叶林为2只。
蓝胸翠鸟的名称类别、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
蓝胸翠鸟(学名:Ceyx cyanopectus,英文名:Indigo-banded Kingfisher)是翠鸟科三趾翠鸟属的鸟类。
蓝胸翠鸟分布于太平洋诸岛屿。
中文学名:蓝胸翠鸟
拉丁学名:Ceyx cyanopectus
英文俗名:Indigo-banded Kingfisher
命名作者:Lafresnaye, 1840
中文目名:佛法僧目(Coraciiformes)
中文科名:翠鸟科(Alcedinidae)
中文属名:三趾翠鸟属(Ceyx)
繁殖区:东洋界 : Philippines
名称类别
蓝胸翠鸟
中文名称 蓝胸翠鸟
中文别名 青带翠鸟
拉丁学名 Alcedo cyanopecta
命名时间 Lafresnaye, 1840
英文名称 Dwarf River Kingfisher、Indigo-banded Kingfisher
科属分类 鸟纲 、佛法僧目、翠鸟科、翠鸟属
外形特征
蓝胸翠鸟
蓝胸翠鸟是一种体型较小的翠鸟,头、背、翅膀是较深的宝石蓝色,有黑色斑点和纵纹。下体橙黄色,胸部蓝色、颈项两侧处有桔黄色块斑。眼先、鸟喙、腿爪桔红色。嘴粗直,长而坚,嘴脊圆形;鼻沟不著;翼尖长,第1片初级飞羽稍短,第 3、4片最长;尾短圆;体羽艳丽而具光辉,常有蓝或绿色。头大颈短,翼短圆,尾亦大都短小;嘴形长大而尖,嘴峰圆钝,脚甚短,趾细弱,第4趾与第3趾大部分并连,与第2趾仅基部并连。尾脂腺被(冉羽)。两侧存在乌喙骨,胸骨后缘有4个缺刻,胸骨柄单纯为外棘所成。
地理分布
蓝胸翠鸟分布图
分布于太平洋诸岛屿(包括中国的台湾省、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爪哇岛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
生活习性
蓝胸翠鸟
栖息于有灌丛或疏林、水清澈而缓流的小河、溪涧、湖泊以及灌溉渠等水域。性孤独,平时常独栖在近水边的树枝上或岩石上,伺机猎食,食物以小鱼为主,兼吃甲壳类和多种水生昆虫及其幼虫,也啄食小型蛙类和少量水生植物。翠鸟扎入水中后,还能保持极佳的视力,因为它进入水中后,眼睛能迅速调整水中因为光线造成的视角反差。所以捕鱼本领很强。
生长繁殖
蓝胸翠鸟
营巢于土崖壁上,或田野和小溪的堤坝上,用嘴挖掘隧道式的洞穴作巢,这些洞穴一般不加铺垫物。卵直接产在巢穴地上。每窝产卵6~7枚。卵色纯白,辉亮,稍具斑点,大小约28毫米×18毫米,每年1~2窝;孵化期约21天,雌雄共同孵卵,但只由雌鸟喂雏。
地理分布
1.Alcedo cyanopecta cyanopectus 分布于吕宋岛,波利尼西亚,菲律宾 。
2.Alcedo cyanopecta nigrirostris 分布于菲律宾帕奈,内格罗斯和宿务 。
本文Hash:0d4609458324bb22880ae2731f91bddb424df9d9
声明:此文由 lea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