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海鸥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

导读: 外形特征 地理分布 生活习性

里海鸥的图片

里海鸥(学名:Larus cachinnans,英文名:Caspian Gull)是鸥科鸥属的鸟类,又叫黄脚银鸥(中国鸟类野外手册)、蒙古银鸥。是银鸥/小黑背鸥的复合体(Herring Gull/Lesser Black-backed Gull complex)。复合体中体大(60厘米)的鸥。上体浅灰至中灰,腿黄色。冬鸟头及颈背无褐色纵纹。里海鸥繁殖于黑海和里海,向东至中亚和中国西北部。里海鸥的michahellis亚种已提升为独立鸟种——黄脚鸥(学名:Larus michahellis,英文;Yellow-legged Gull ),里海鸥与黄腿鸥的中文译名随其英文名而调整。

中文学名:里海鸥

拉丁学名:Larus cachinnans

英文俗名:Caspian Gull

命名作者:Pallas, 1811

中文目名:鸻形目(Charadriiformes)

中文科名:鸥科(Laridae)

中文属名:鸥属(Larus)

繁殖区:古北界 : c Eurasia to ne China

非繁殖区:sw, e Asi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421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白色

次要羽色:灰色

外形特征

黄脚银鸥
黄脚银鸥
黄腿鸥
黄腿鸥

银鸥复合体中体大(60厘米)的鸥。上体浅灰至中灰,腿黄色。冬鸟头及颈背无褐色纵纹。

三个亚种细部上有别。亚种cachinnans上体灰色最浅,冬季腿鲜黄至肉色。Mongolicus灰色比L.c. cachinnans深,但较L.vegae vegae浅。冬鸟的灰色型与L. vegae birulae大致相同但为白色;三级飞羽及肩羽具白色的宽月牙形斑;翼合拢时通常可见三个大小相同的白色羽尖;飞行时初级飞羽外侧具大翼镜,较越冬的L. vegae birulae或 L. heuglini taimyrensis的翼镜大;腿浅粉红色。越冬的亚种barbensis 色深而体型略小,三级飞羽及肩羽的月牙形斑较窄,外侧两枚初级飞羽具翼镜;腿从粉红至黯淡黄色,但通常为亮丽橙黄色;眼深黄色;看似嘴小而头圆,嘴上有时略具黑色带。

虹膜黄色;嘴黄色,上具红点;脚粉红至黄色。叫声似银鸥。

黄脚银鸥,作者潮来轩
黄脚银鸥,作者潮来轩
黄腿银鸥,作者自然之美
黄腿银鸥,作者自然之美

地理分布

黄脚银鸥
黄脚银鸥

繁殖从黑海至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南部、中国西北部及蒙古至中国东北。冬季南移至以色列、波斯湾、印度洋及东亚国家。指名亚种繁殖于新疆西部的天山及喀什。越冬在印度洋。亚种mongolicus繁殖于内蒙古东部呼伦池,冬季经中国至印度洋越冬,极少数见于中国南方沿海。少量在香港越冬的鸟为哈萨克斯坦北部繁殖的亚种barbensis。

生活习性

黄腿银鸥,作者自然之美
黄腿银鸥,作者自然之美

同银鸥。

斑海雀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保护现状

斑海雀的图片

斑海雀(学名:Brachyramphus marmoratus,英文名:Marbled Murrelet)是海雀科斑海雀属的鸟类。

斑海雀(学名:Brachyramphus marmoratus)为鹳形目鸥科的一种鸟类。体小(24厘米)的黑褐色及白色海雀,眼圈白嘴细长,颏、喉、颈、颈背、下体及肩羽白色,与体羽其余部分的深色成明显对比。栖于沿海及海岸附近。以小型鱼类和无脊椎动物为食。

中文学名:斑海雀

拉丁学名:Brachyramphus marmoratus

英文俗名:Marbled Murrelet

命名作者:Gmelin, JF, 1789

中文目名:鸻形目(Charadriiformes)

中文科名:海雀科(Alcidae)

中文属名:斑海雀属(Brachyramphus)

繁殖区:北美洲 : nw coasts

非繁殖区:ne 太平洋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451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濒危物种

Endangered(EN)

有灭绝危机的物种!

主要羽色:黑色

次要羽色:白色

外形特征

斑海雀
斑海雀斑海雀嘴较细,尾短,几被藏于尾上覆羽之下。尾羽14枚。夏羽上体黑色,颈、背、腰、肩和尾上覆羽具赭褐色或淡黄褐色羽尖,在上体形成黄褐色或赭褐色横斑;头具窄的白色羽缘;飞羽黑色,翅上覆羽黑色而具灰色羽缘;头两侧黑灰色而缀有白色。尾羽黑色,外侧一对尾羽具有白色大理石样的斑。下体白色而具暗灰褐色羽缘。翅下覆羽褐灰色。冬羽上体暗灰色,基部较淡,头顶较暗,呈黑色,眼周围有一白圈,颈具白色领圈或羽簇,肩缀有白色,胸和下体白色。喉灰褐色,翅下覆羽灰色。

幼鸟和冬羽相似。但下喉和胸具褐灰色羽缘。背具窄的白色羽缘。

虹膜暗褐色。嘴黑色,脚前面暗灰色,缀有蓝色,后面和蹼黑色。爪黑色。

大小量度为:体重雄性100克,雌性140克,体长雄性263—289毫米,雌性265—295毫米。嘴峰雄性16一19毫米,雌性16—20毫米;翅雄性138~145毫米,雌性138—143毫米;尾雄性37毫米,雌性36毫米。跗跖雄性22毫米,雌性24毫米。

地理分布

斑海雀
斑海雀中国国内分布:辽宁(本溪桓仁、旅顺)、吉林(松花湖)、黑龙江(扎龙、松嫩平原、齐齐哈尔、兴凯湖)、山东(青岛);福建(福州);包括渤海、黄海和东海;

中国国外分布于俄罗斯远东沿海自堪察加半岛沿鄂霍次克海岸向南,包括萨哈林岛、千岛群岛与日本北海道,向东经过阿留申群岛至北美洲西海岸,自阿拉斯加至洛杉矶北部,在上述地区之间的太平洋海域至日本海,渤海,黄海,东海,包括琉球群岛等海区越冬。

生活习性

斑海雀
斑海雀斑海雀繁殖期主要栖息于海岸、岛屿。非繁殖期主要栖息于海洋和沿海地区,有时也出现于大的内陆湖泊中。主要以小鱼为食。也吃虾、甲壳类和软体动物。

斑海雀的繁殖期为6~7月。营巢于海岛松树枝杈上,距地高7米。巢由苔藓筑成。每窝产卵1枚。卵的颜色为淡蓝绿色,具暗色斑点。卵的大小为62.5×41.2毫米。

在中国为旅鸟。据以往的资料记载仅分布在青岛和大连沿海。在中国于1984年5月18日在吉林地区的松花湖发现一只雌性个体,标本保存在永吉县旺起林场。

保护现状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纹胸啄木鸟的属科、外形特征、外形特征、叫声、地理分布、地理分布、生活习性

纹胸啄木鸟的图片

纹胸啄木鸟(学名:Dendrocopos atratus,英文名:Stripe-breasted Woodpecker)是啄木鸟科啄木鸟属的鸟类。

纹胸啄木鸟(学名:Picoides atratus)为啄木鸟科啄木鸟属的鸟类。在中国大陆,分布于云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缅甸。

中文学名:纹胸啄木鸟

拉丁学名:Dendrocopos atratus

英文俗名:Stripe-breasted Woodpecker

命名作者:Blyth, 1849

中文目名:鴷形目(Piciformes)

中文科名:啄木鸟科(Picidae)

中文属名:啄木鸟属(Dendrocopos)

繁殖区:东洋界 : Southeast Asi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26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主要羽色:黑色

次要羽色:白色

属科

纹胸啄木鸟
纹胸啄木鸟

䴕形目 >啄木鸟科 > 啄木鸟属

PICIFORMES > Picidae > Dendrocopos atratus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外形特征

中等体型(22厘米),多具黑色、白色及红色的啄木鸟。上体黑而具成排的白色点斑。下体茶黄而臀棕,黑色的须状条纹上延至颈部。胸部具黑色纵纹。前顶白色。雄鸟红色的顶冠延至枕部且顶冠前方有一黑色带。与茶胸斑啄木鸟区别在于胸部条纹浓密,尾较黑而脸较白。虹膜-红褐;嘴-淡角质绿色,嘴尖近黑;脚-灰绿。

纹胸啄木鸟
纹胸啄木鸟

外形特征

纹胸啄木鸟以昆虫为食。

纹胸啄木鸟为卵生,营巢在树洞中。

纹胸啄木鸟常栖息于灌丛中或阔叶乔木上

叫声

如tchick的爆破音及尖厉的降调嘶声。另有怪异的吱吱喘息声。

地理分布

印度东北部至中国西南及东南亚。

地理分布

在中国为罕见留鸟。记录于云南西部、西北部及南部。

生活习性

喜海拔800~2200米的热带常绿林。

本文Hash:b0e338c12ec7bb09f6fceeb1551ccb9712a038f2

声明:此文由 Scarlett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