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孔氏吸蜜鹦鹉Rimatara lorikeet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动物百科小编被鱼叼着的猫丶给大家整理了孔氏吸蜜鹦鹉的资料,包括孔氏吸蜜鹦鹉的图片资料、孔氏吸蜜鹦鹉的形态特征、孔氏吸蜜鹦鹉的生活习性、孔氏吸蜜鹦鹉的品种和种类、孔氏吸蜜鹦鹉的寿命等与孔氏吸蜜鹦鹉相关的详细信息。
孔氏吸蜜鹦鹉Rimatara lorikeet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纲: 鸟纲
目: 鹦形目
科: 鹦鹉科
亚科: 吸蜜鹦鹉亚科
属: Vini
种: 孔氏吸蜜鹦鹉
分布: 太平洋中部诸岛屿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孔氏吸蜜鹦鹉(拼音:kǒng shì xī mì yīng wǔ);
英文名:Rimatara lorikeet;
学名:Vini kuhlii。
孔氏吸蜜鹦鹉,羽色鲜艳,主要以花粉、花蜜与果实为食物,鸟喙比一般鹦鹉的长、更特别的是细长的舌头上有刷状的毛,称为刷状舌,方便该鹦鹉深入花朵中取得食物。身体内部的构造也很特别,它们的体内有一种特别的消化酵素存在,以便分解食物。但由于该吸蜜鹦鹉没有消化谷物饲料的必要,它们的沙囊处理硬食物的能力较其他鹦鹉弱了许多。 分布于太平洋中部诸岛屿。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濒危(EN)
体长: 头尾长19厘米
身高:
体重: 55克
生命:
食性: 花粉、花蜜、果实为食物
繁殖: 繁殖1月-3月,每次产2枚卵
习性: 喜欢独自活动于雨林中
分布: 太平洋中部诸岛屿
孔氏吸蜜鹦鹉觅食
孔氏吸蜜鹦鹉觅食
孔氏吸蜜鹦鹉飞行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孔氏吸蜜鹦鹉头尾长19厘米,体重55克。这种鹦鹉鸟体上半部为绿色,头顶带有浅绿色的放射状条纹,头部后方为深蓝色,并带有浅蓝色的放射状羽毛;鸟喙和眼睛之间、脸颊、耳羽、喉咙和腹部为红色;大腿蓝紫色;尾巴内侧覆羽和背部下方黄绿色;尾巴上方红色,内侧灰色;鸟喙橙色,虹膜红棕色。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孔氏吸蜜鹦鹉主要栖息于浓密的雨林区、森林的边缘地区、花园和椰子园等地。在繁殖季孔氏吸蜜鹦鹉会成对或是以小群体游牧四处活动;大部分被看见的时候,都是它们飞过树顶或是在棕榈树上的时候,因为红绿相间的羽色对比相当明显;有时候孔氏吸蜜鹦鹉会和非鹦鹉类的吸蜜动物一起在树上觅食,平时喜欢栖息于孤立的树木上休憩,飞行的时候会伴随刺耳的鸣叫,相当显而易见。 孔氏吸蜜鹦鹉主要以花粉和花蜜(偏好椰子花朵)、软性水果等为食。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在野外孔氏吸蜜鹦鹉的繁殖季为1月到3月,会在腐烂的树干或是枯死的树洞中筑巢,有时后甚至会在棕榈树的裂缝或是在树上已经开始腐败的椰子内筑巢;人工饲养的孔氏吸蜜鹦鹉资料非常稀少,正确的繁殖季不详,孔氏吸蜜鹦鹉一次会产下2枚卵,孵化期约26到28天,幼鸟羽毛长成约需7-8周,时常会发生亲鸟不餵养雏鸟的情况,繁殖难度并不低。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孔氏吸蜜鹦鹉分布于太平洋诸岛屿,曾经仅限于雷马塔拉(Rimatara)、图布埃(Tubuai)等岛屿,曾经引进泰若那(Teraina)、塔布岛(Tabueran)、克瑞提马提(Kiritimati)等岛,也曾经在库克群岛(Cook Islands)出现过。
威氏吸蜜鹦鹉的物种名称、简介
威氏吸蜜鹦鹉(学名:Charmosyna wilhelminae)羽色鲜艳,主要以花粉、花蜜与果实为食物,鸟喙比一般鹦鹉的长、更特别的是细长的舌头上有刷状的毛,称为刷状舌,方便该鹦鹉深入花朵中取得食物。身体内部的构造也很特别,它们的体内有一种特别的消化酵素存在,以便分解食物。但由于该吸蜜鹦鹉没有消化谷物饲料的必要,它们的沙囊处理硬食物的能力较其他鹦鹉弱了许多。
物种名称
威氏吸蜜鹦鹉
威氏吸蜜鹦鹉点击查看大图
【又名】威廉明纳氏吸蜜
【拉丁学名】Charmosyna wilhelminae
【英文名称】Wilhelmina`s Lorikeet
【科属分类】 鸟纲(Aves)、鹦形目、鹦鹉科、吸蜜鹦鹉族
鸟种简介
威氏吸蜜鹦鹉
身长:13公分(5吋)
亚种:目前并无已知亚种
外型:这种鹦鹉鸟体为绿色,头顶和颈部为紫棕色;颈部带有蓝色条纹,颈部後方带有浅橄榄色;胸部和腹部为黄绿色,胸部分布著黄色的条纹状羽毛;尾巴红底,其他均为绿色;尾部上方臀部为蓝紫色;背部下方、翅膀内侧覆羽和飞行羽内侧的宽阔条状羽毛均为红色;鸟喙橘红色,尖端黄色;虹膜橙色到红色。母鸟背部下方和飞行羽内侧没有任何红羽。幼鸟颈部没有蓝色条纹,年幼的公鸟背部下方为深紫色。
栖息环境和习性:威廉明纳氏吸蜜主要栖息于森林地区、森林边缘、介于1000米到2200米之间连接热带平原的地区、次要植被区,偶尔会被发现在较低纬度的森林地区活动。在繁殖季他们大多成对或是组成小群体活动,时常和其他种类的吸蜜鹦鹉一起集结活动,偶尔数量会高达上百只;偏好在花朵盛开的树顶和灌木丛觅食;生性相当活泼,在枝叶间会灵活的用鸟喙辅助到处攀爬,在树枝间灵巧的来回移动;飞行的时候会伴随高频率的叫声,有点类似同样体型娇小的侏儒鹦鹉(Pygmy parrots)。
食物:威廉明纳氏吸蜜主要以花粉、花蜜、花朵等为食。
【地理分布】新几内亚境内大部分的高地、巴布亚新几内亚东南部。
【繁殖】
因为他们的数量稀少,因此野外的繁殖季节不详;人工豢养的威廉明纳氏吸蜜因为难度高,加上几乎没有成功的例子,因此目前并无任何资料可以参考。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8年鸟类红色名录。
蓝纹吸蜜鹦鹉
动物百科小编CoCo_小鱼er给大家整理了蓝纹吸蜜鹦鹉的资料,包括蓝纹吸蜜鹦鹉的图片资料、蓝纹吸蜜鹦鹉的形态特征、蓝纹吸蜜鹦鹉的生活习性、蓝纹吸蜜鹦鹉的品种和种类、蓝纹吸蜜鹦鹉的寿命等与蓝纹吸蜜鹦鹉相关的详细信息。
蓝纹吸蜜鹦鹉Blue-streaked lory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纲: 鸟纲
亚纲: 今鸟亚纲
目: 鹦形目
亚目: 鹦鹉科
科: 吸蜜鹦鹉亚科
属: Eos
种: 蓝纹吸蜜鹦鹉
分布: 太平洋诸岛屿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蓝纹吸蜜鹦鹉(拼音:lán wén xī mì yīng wǔ);
英文名:Blue-streaked lory;
学名:Eos reticulata。
蓝纹吸蜜鹦鹉,羽色鲜艳,主要以花粉、花蜜与果实为食物,分布于太平洋诸岛屿,包括中国的台湾省、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爪哇岛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这些鸟相当害羞和安静,在受到干扰时会给家庭成员发出尖锐的口哨以示警告。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近危(NT)
体长: 30-31厘米
身高:
体重: 145-155克
生命: 15年
食性: 果实、种子、花蜜、花粉
繁殖: 一年产卵多次,一次产2枚
习性: 相当害羞和安静
分布: 太平洋诸岛屿
蓝纹吸蜜鹦鹉栖息枝头
蓝纹吸蜜鹦鹉觅食
蓝纹吸蜜鹦鹉Blue-streaked lory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蓝纹吸蜜鹦鹉身长30-31厘米,体重145-155克。有一身漂亮的羽毛,主要是红色。成鸟有一道蓝紫色宽带纹通过眼睛和耳朵一直覆盖到两侧的颈部。下颈部和翕也覆盖着长长的蓝紫色条纹。背部和尾巴是红色,或多或少有蓝色条纹。翅膀上的羽毛有大块黑斑纹。初级飞羽几乎全黑。尾巴呈深褐色和暗红色。大腿完全红色。嘴红珊瑚色,虹膜红橘色。爪灰色。幼鸟,在下身的羽两侧蓝黑色。翕上覆盖着蓝色斑点,而不是条纹。喙是橙棕色。虹膜褐色。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蓝纹吸蜜鹦鹉偶尔尖叫,在飞行途中会推出了一系列的尖叫声并夹杂着一“kshk”干咳声。也能听到吹口哨,一般独居,夫妻成对或集多达10只的小群活动。这些鸟相当害羞和安静,在受到干扰时会给家庭成员发出尖锐的口哨以示警告。蓝纹吸蜜鹦鹉活动于各种森林地区,包括原生林和次生林。也出现于椰子种植园和红树林、棕榈林和耕地区及相对开放和低地地区的季风森林。虽然蓝纹吸蜜鹦鹉的数量不少,但是野外的盗捕行为与栖息地的破坏使它们的数量渐渐减少中,野生的吸蜜鹦鹉是最常被盗捕走私的鹦鹉之一,通常野外如果抓到1000只,到目的地的国家后,约只有100只上下可存活。完全素食。它们吃果实,种子,芽,尚未成熟的种子。是收集花蜜和花粉的专家。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蓝纹吸蜜鹦鹉全年可生好几窝,一次产2枚卵,孵化期约为26天,3个月后羽毛长成,之后再过2个星期幼鸟即会离巢,太晚将幼鸟移出可能会遭亲鸟攻击,寿命15年。人工繁殖的蓝纹吸蜜鹦鹉不大会吵,喂食吸蜜鹦鹉用粉状饲料与青菜水果对它们薄弱的消化系统及健康较为理想。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分布于太平洋诸岛屿,包括中国的台湾省、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爪哇岛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源于印尼的塔尼巴群岛,后来有引进到凯克群岛及大马岛上,而在凯克群岛的蓝纹吸蜜鹦鹉似乎无法成功地繁衍生存,其族群已不复见。
本文Hash:57430b3f51e0f24bb9a9449c1e8eb043ecccf2d2
声明:此文由 Sukin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