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外形特征 地理分布 生活习性
学名:Trichoglossus rubiginosus)羽色鲜艳,主要以花粉、花蜜与果实为食物,鸟喙比一般鹦鹉的长、更特别的是细长的舌头上有刷状的毛,称为刷状舌,方便该鹦鹉深入花朵中取得食物。身体内部的构造也很特别,它们的体内有一种特别的消化酵素存在,以便分解食物。但由于该吸蜜鹦鹉没有消化谷物饲料的必要,它们的沙囊处理硬食物的能力较其他鹦鹉弱了许多。
外形特征
这种鹦鹉身上的羽毛宛如腥红色大氅,成鸟的颜色普遍略深些。翅膀的边缘有深蓝色翼羽。有漂亮的金黄色尾巴。桔红色喙,黑爪。雄鸟的眼睛是黑棕色,白眼圈。而雌鸟偏多黄色,小鸟眼睛棕色。呼叫声很响,声调高,唧唧喳喳。在黄昏时也用嘘声尖叫。
紫红吸蜜鹦鹉
地理分布
是波纳佩岛特有物种。
波纳佩岛是密克罗尼西亚联邦首都所在地,位于北太平洋,距离赤道较近,属于加罗林群岛。
左面那枚邮票:密克罗尼西亚联邦发行于1991年11月18号,名称:波纳佩雨林。
右面那枚邮票:密克罗尼西亚联邦发行于1998年6月30号,名称:特有鸟类。
紫红吸蜜鹦鹉
生活习性
主要栖息于浓密的山区森林、森林边缘地区、介于500米到2000米之间部分开垦过的区域。它们在繁殖季大多成对或是以小群体活动,集结于低纬度森林边缘地带,于花朵盛开的树木上觅食;在浓密的林叶间活动相当难以被察觉,因为它们的体色偏暗提供了良好的掩蔽;如果被惊扰会整群飞起,并且伴随刺耳的尖叫声。主要以花蜜、花朵、水果、昆虫和种子为食。
红耳绿吸蜜鹦鹉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地理分布、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红耳绿吸蜜鹦鹉(学名:Glossopsitta concinna)羽色鲜艳,主要以花粉、花蜜与果实为食物,鸟喙比一般鹦鹉的长、更特别的是细长的舌头上有刷状的毛,称为刷状舌,方便该鹦鹉深入花朵中取得食物。
外形特征
红耳绿吸蜜鹦鹉身长:22cm。鹦鹉鸟体为绿色,鸟喙和眼睛之间、前额、眼睛后方横越过耳羽的带状羽毛、颈部两侧
红耳绿吸蜜鹦鹉为红色;头顶和颈部为蓝色;背部古铜棕色,并带有浅绿色;胸前两侧和翅膀内侧分布些黄色的羽毛;翅膀内侧覆羽为黄绿色;尾巴内侧橄榄黄,内侧带有橘红色;鸟喙黑底橘红色,虹膜橙色。幼鸟的鸟喙颜色较深,体色也比较暗,胸部两侧的黄羽分布也较少
生活习性
麝香吸蜜主要栖息於任何充满盛开花朵的树林区、灌木丛、沿著水源处的树木林区、公园、果园等处;偶尔也会前往
红耳绿吸蜜鹦鹉山区森林和人类居住的地方附近。在繁殖季他们大多成对或是以小群体活动;他们通常会定期前往几个固定的觅食地区;时常和其他的吸蜜鹦鹉一起集结活动,或是快速鹦鹉(Swift Parrots)等。他们对人类相当友善,戒心不重,在觅食的时候可以近距离靠近他们,有时候甚至连农夫开枪瞄准射杀他们都不自觉。觅食的时候会彼此发出喋喋不休的交谈,对鸟会紧密的在群体中待在一起,飞行的时候会发出刺耳的鸣叫,因此相当显而易见。
食物:麝香吸蜜主要以花蜜、花粉、花朵(尤其是桉(树)属植物)、软性水果、浆果、种子、植被、昆虫以及其幼虫等为食;此外,半熟的玉米和谷粒也是他们所喜爱的食物。
地理分布
分布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塔斯马尼亚及其附近的岛屿。澳洲东部和东南部、塔斯马尼亚岛和袋鼠岛。
生长繁殖
他们在野外的繁殖季为8月到1月,会将巢筑在距离水源很近的空心桉树洞内,有时候他们会和澳洲虹彩吸蜜鹦鹉(Rainbow Lorikeets)、紫冠吸蜜鹦鹉(Purple-crowned Lorikeets)、鳞胸吸蜜鹦鹉(Scaly-breasted Lorikeets)或是迷你吸蜜鹦鹉(Little Lorikeet)在野外产下混血的後代;人工豢养的麝香吸蜜一次会产下2枚卵,可以提供25*25*30公分的厚木巢箱。孵化期为22天,有时候会介于19到27天之间,时间完全视当地的温度而定;亲鸟通常一次只会扶养一只幼雏,因此可以将另外一只取出手养;幼鸟羽毛长成约需48天。12个月大幼鸟就已经成熟,但是要等到2岁以後才能够有繁殖能力。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3.1: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
红尾绿鹦鹉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地理分布
红尾绿鹦鹉(学名:Lathamus discolor,英文名:Swift Parrot)是鹦鹉科红尾绿鹦鹉属的鸟类。
红尾绿鹦鹉(学名:Lathamus discolor)又称雨燕鹦鹉、快速鹦鹉,因行动迅速敏捷而得名。生命力也较强韧,叫声清脆不吵杂,是十分活泼种类。在野外,雨燕鹦鹉的食物与吸蜜鹦鹉很类似,昆虫、水果、浆果、种子及许多植物都是其主要的食物。母鸟的羽色较公鸟深,较呈暗色,面部的红色也较稀疏。分布在澳洲东南部,即维多利亚州与新南威尔斯州东南部,以及塔斯马尼亚岛及贝斯海峡上的弗里克斯群岛。
中文学名:红尾绿鹦鹉
拉丁学名:Lathamus discolor
英文俗名:Swift Parrot
命名作者:Shaw, 1790
中文目名:鹦形目(Psittaciformes)
中文科名:鹦鹉科(Psittacidae)
中文属名:红尾绿鹦鹉属(Lathamus)
繁殖区:澳洲界 : se Australia
华盛顿公约(CITES)
濒危物种保护级别:二级保护物种
(目前无灭绝危机,管制其国际贸易)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濒危物种
Endangered(EN)
有灭绝危机的物种!
外形特征
体长25cm。红尾绿鹦鹉鸟体为绿色;胸部和腹部为浅绿,有些鸟还零星的分布些红羽;嫋喙和眼睛之间、额头、喉咙、脸颊前端、翅膀弯曲的地方、翅膀的小覆羽、翅膀内侧的覆羽均为红色;鸟喙和眼睛之间的红羽、脸颊和喉咙附近的羽毛带有黄色滚边;耳羽蓝绿色;头顶深蓝色;尾巴内侧覆羽红色,尖端带有不同程度的黄色或是黄绿色;翅膀外侧中间覆羽和次要飞行羽覆羽为蓝绿色;主要飞行与覆羽为紫色,主要飞行与附近的小覆羽为紫色,并带有不同程度细窄的黄色滚边;内侧中间尾羽红棕色,尖端深蓝;外侧尾羽深蓝,并带有些红棕色。尾巴内侧灰色;鸟喙黄褐色;虹膜橙色。
母鸟体色较深,翅膀内侧带有浅色的斑纹,许多母鸟的虹膜为黄棕色,有些鸟的性别并不容易用外观区别。幼鸟和母鸟体色相同,虹膜棕色。
生活习性
栖息环境和习性:快速鹦鹉主要栖息於各种型态的林区,偏好开阔地区花朵盛开的树木;有时也会前往果园、花园或市公园等处。他们大多成对或是以小群体四处游牧,没有固定的居所,在繁殖期偶尔会聚集比较庞大的数量於觅食处;生性活泼,时常在枝叶间到处攀爬,由於身体的羽色提供了相当良好的掩蔽,因此在浓密林间活动时并不容易被察觉;喜欢在桉属植物上活动,食物充足的时候会聚集相当多的数量,有时候会和吸蜜鹦鹉一起集结;在觅食的时候戒心并不重,可以在有限的距离内接近;他们有著季节性迁移的习性,在9或是10月到达塔斯马尼亚岛繁殖,然後在隔年3或4月开始回到澳洲本岛上。
他们飞行的速度相当快,时常会伴随尖锐的叫声以便同伴彼此间相互联系。
食物:快速鹦鹉主要以花粉、花蜜、水果、浆果、花朵、种子、植被、昆虫以及幼虫等为食。
地理分布
栖息地:塔斯马尼亚和贝斯海峡附近较大的岛屿、澳洲东南从昆士兰东南穿越新南威尔斯东部、维多利亚省和和澳洲南部的东南部。
本文Hash:076b9d57e5178bf58612df8b245669c9fc39dcbb
声明:此文由 BitettFan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