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外形特征 地理分布 生活习性 生长繁殖 保护现状
蓝顶吸蜜鹦鹉(学名:Charmosyna toxopei)羽色鲜艳,主要以花粉、花蜜与果实为食物,鸟喙比一般鹦鹉的长、更特别的是细长的舌头上有刷状的毛,称为刷状舌,方便该鹦鹉深入花朵中取得食物。身体内部的构造也很特别,它们的体内有一种特别的消化酵素存在,以便分解食物。但由于该吸蜜鹦鹉没有消化谷物饲料的必要,它们的沙囊处理硬食物的能力较其他鹦鹉弱了许多。
外形特征
蓝额吸蜜鹦鹉蓝顶吸蜜鹦鹉蓝顶吸蜜鹦鹉蓝顶吸蜜鹦鹉身长16cm。这种鹦鹉鸟体为绿色,下巴和喉咙带有点黄色;胸部、腹部和翅膀内侧主要覆羽和尾部覆羽为黄绿色;头顶前端为蓝色;翅膀内侧飞行羽带有黄色条纹;尾巴上方为绿色,尖端带有细窄的黄色条纹,尾巴内侧为橄榄黄色,并带有橘红的底色;鸟喙橘红色,虹膜橙黄色。母鸟头顶的蓝羽较少,尾巴内侧覆羽的黄色条纹也比较明显。
地理分布
蓝额吸蜜鹦鹉蓝顶吸蜜鹦鹉分布图蓝额吸蜜鹦鹉分布图分布于华莱士区(指传统的华莱士线(从棉兰老岛的东侧海域经望加锡海峡至巴厘岛与龙目岛之间)以东、巴布亚新几内亚以西的区域,包括印度尼西亚的苏拉威西岛、努沙登加拉群岛、西南群岛、摩鹿加群岛(马鲁古群岛)、东帝汶等岛屿。)
生活习性
蓝顶吸蜜鹦鹉主要栖息于岛上的山区林地。平时它们大多成对或是以小群体活动,飞行于空中的时候,尾巴内侧的橘红底羽毛相当显而易见。飞行的时候会伴随尖锐的叫声,类似Fi~ Fi ~Fi~的声音。食物主要以花蜜、花朵、花粉、软性水果等为食。
生长繁殖
由于它们的数量实在过于稀少,因此野外的资料不详;人工豢养方面也并无任何可以参考的资料。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8年鸟类红色名录——极危(CR)。
红耳绿吸蜜鹦鹉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地理分布、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红耳绿吸蜜鹦鹉(学名:Glossopsitta concinna)羽色鲜艳,主要以花粉、花蜜与果实为食物,鸟喙比一般鹦鹉的长、更特别的是细长的舌头上有刷状的毛,称为刷状舌,方便该鹦鹉深入花朵中取得食物。
外形特征
红耳绿吸蜜鹦鹉身长:22cm。鹦鹉鸟体为绿色,鸟喙和眼睛之间、前额、眼睛后方横越过耳羽的带状羽毛、颈部两侧
红耳绿吸蜜鹦鹉为红色;头顶和颈部为蓝色;背部古铜棕色,并带有浅绿色;胸前两侧和翅膀内侧分布些黄色的羽毛;翅膀内侧覆羽为黄绿色;尾巴内侧橄榄黄,内侧带有橘红色;鸟喙黑底橘红色,虹膜橙色。幼鸟的鸟喙颜色较深,体色也比较暗,胸部两侧的黄羽分布也较少
生活习性
麝香吸蜜主要栖息於任何充满盛开花朵的树林区、灌木丛、沿著水源处的树木林区、公园、果园等处;偶尔也会前往
红耳绿吸蜜鹦鹉山区森林和人类居住的地方附近。在繁殖季他们大多成对或是以小群体活动;他们通常会定期前往几个固定的觅食地区;时常和其他的吸蜜鹦鹉一起集结活动,或是快速鹦鹉(Swift Parrots)等。他们对人类相当友善,戒心不重,在觅食的时候可以近距离靠近他们,有时候甚至连农夫开枪瞄准射杀他们都不自觉。觅食的时候会彼此发出喋喋不休的交谈,对鸟会紧密的在群体中待在一起,飞行的时候会发出刺耳的鸣叫,因此相当显而易见。
食物:麝香吸蜜主要以花蜜、花粉、花朵(尤其是桉(树)属植物)、软性水果、浆果、种子、植被、昆虫以及其幼虫等为食;此外,半熟的玉米和谷粒也是他们所喜爱的食物。
地理分布
分布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塔斯马尼亚及其附近的岛屿。澳洲东部和东南部、塔斯马尼亚岛和袋鼠岛。
生长繁殖
他们在野外的繁殖季为8月到1月,会将巢筑在距离水源很近的空心桉树洞内,有时候他们会和澳洲虹彩吸蜜鹦鹉(Rainbow Lorikeets)、紫冠吸蜜鹦鹉(Purple-crowned Lorikeets)、鳞胸吸蜜鹦鹉(Scaly-breasted Lorikeets)或是迷你吸蜜鹦鹉(Little Lorikeet)在野外产下混血的後代;人工豢养的麝香吸蜜一次会产下2枚卵,可以提供25*25*30公分的厚木巢箱。孵化期为22天,有时候会介于19到27天之间,时间完全视当地的温度而定;亲鸟通常一次只会扶养一只幼雏,因此可以将另外一只取出手养;幼鸟羽毛长成约需48天。12个月大幼鸟就已经成熟,但是要等到2岁以後才能够有繁殖能力。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3.1: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
蓝翅金刚鹦鹉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保护现状、保护现状
蓝翅金刚鹦鹉(学名:Primolius maracana,英文名:Blue-winged Macaw)是鹦鹉科小金刚鹦鹉属的鸟类。
蓝翅金刚鹦鹉(学名:Propyrrhura maracana)是分布在南美洲东部及中部的金刚鹦鹉。寿命可以长达50-60岁。是面部黄色的金刚鹦鹉,但饲养下的则会变成白色。分布与巴西东部及南部、巴拉圭东部及阿根廷东北部。栖息在常绿林及落叶林。主要吃种子、果实及坚果。蓝翅金刚鹦鹉受到伐林的影响,也曾被捕猎作为宠物,数量下降,列为近危物种。
中文学名:蓝翅金刚鹦鹉
拉丁学名:Primolius maracana
英文俗名:Blue-winged Macaw
命名作者:Vieillot, 1816
中文目名:鹦形目(Psittaciformes)
中文科名:鹦鹉科(Psittacidae)
中文属名:小金刚鹦鹉属(Primolius)
繁殖区:南美洲 : e, se
华盛顿公约(CITES)
濒危物种保护级别:一级保护物种
(极其濒危,禁止其国际贸易)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近危物种
Near Threatened(NT)
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有濒危或灭绝危险
外形特征
蓝翅金刚鹦鹉蓝翅金刚鹦鹉长约40厘米。鸟体大部份为绿色,前额有红色小片的羽毛,下腹部两侧有类似V字型的橘红色羽毛,头顶靠近鸟喙的地方为深蓝色,颈背和脸颊两侧带有点蓝绿色,翅膀和其主要覆羽为蓝色,翅膀边缘则为蓝绿色,翅膀内侧的覆羽为橄榄绿,尾羽为蓝色,尖端并带有一点红棕色,尾羽内侧为橄榄黄,鸟喙为黑色,脸部的裸皮为白色,虹膜为橘红色。成年公鸟的前额红色羽毛比较多,而母鸟前额的红毛则很少。但是幼鸟的前额红色羽毛也很少,所以无法分辨公母。
生活习性
蓝翅金刚鹦鹉
蓝翅金刚鹦鹉主要栖息在热带与亚热带的常青树林与落叶性树林内,特别喜爱栖息于森林边缘地带以及近水源地的林地,在巴西的北部—巴西亚,大多栖息于海拔1000m以下的森林内,空旷的地区较难见到其踪迹,在巴西亚的族群栖息地部分地区与斯皮克斯金刚鹦鹉相邻或重叠。由于栖息地的过度开发及破坏与人为盗捕使其数量大量减少,在巴拉圭的族群已濒临绝种,也受当地政府的法律保护。
喜欢在森林中靠近水源的地方和沿着靠近海岸的森林活动,在繁殖季节通常成对或是小群体活动,急速的飞行的方式很特别,和一般的小金刚并不相同。叫声粗嘎刺耳,通常早晨和黄昏会定时大声鸣叫。
天然食物有种子、水果等,也会至玉米田与谷物田中觅食,无其它更详尽的记载。
生长繁殖
蓝翅金刚鹦鹉
野生蓝翅金刚鹦鹉2-4岁就达至性成熟。雌鸟每次会生2只蛋,孵化期为29日。它们11个星期大就会学飞,之后会留在双亲身边1年。
蓝翅金刚鹦鹉是最多产的金刚鹦鹉之一,其窝卵数也是金刚鹦鹉中最多的种类之一,在国际间的繁殖成果十分成功,繁殖难度较许多金刚鹦鹉低些,繁殖期间不应时常打扰,它们对巢箱的检查十分敏感,过度的人为干扰行为会使得它们紧张与不安,若饲主在繁殖其间时常开翻巢箱可能会导致亲鸟不小心弄破蛋的情形,一窝约产4-5颗蛋,不同于一般中大型鹦鹉,每颗蛋生出的时间通常间隔3天,与一般中大型鹦鹉的2 天不同,所以孵化后的幼鸟年纪可能相差10天甚至10多天,孵化期约24-26天,10-12周后羽毛长成。
地理分布
蓝翅金刚鹦鹉蓝翅金刚鹦鹉分布图 分布于南美洲,包括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苏里南、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巴拉圭、巴西、智利、阿根廷、乌拉圭以及马尔维纳斯群岛(也称福克兰群岛)。
保护现状
蓝翅金刚鹦鹉蓝翅金刚鹦鹉受到伐林的影响。它们也曾被捕猎作为宠物。它们南部的数量下降,且已从阿根廷的米西奥内斯省消失。故此以往它们被列为易危。根据巴西的资料显示,它们已广泛分布及重新在里约热内卢州发展群落,故被下调为近危。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国际鸟类红皮书,2009年名录ver3.1——近危(NT)。
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保护级别:一类。
本文Hash:69606085c687867d9fb7aea20d384441335d19ba
声明:此文由 谢绝崇拜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