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外形特征 地理分布 生活习性 保护现状
黑冠椋鸟(学名:Sturnia pagodarum,英文名:Brahminy Starling)是椋鸟科亚洲椋鸟属的鸟类。
黑冠椋鸟(学名:Sturnus pagodarum)为椋鸟科椋鸟属的鸟类。分布于阿富汗、印度、斯里兰卡以及中国大陆的云南等地,主要栖息于开阔落叶阔叶林和灌木林中以及多营巢于树洞中或其他洞穴内。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Malabar和Coromandel。
中文学名:黑冠椋鸟
拉丁学名:Sturnia pagodarum
英文俗名:Brahminy Starling
命名作者:Gmelin, JF, 1789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椋鸟科(Sturnidae)
中文属名:亚洲椋鸟属(Sturnia)
繁殖区:东洋界 : e Afghanistan to Bangladesh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814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外形特征
黑冠椋鸟
黑冠椋鸟是中等体型(21厘米)的椋鸟。头顶及长冠羽黑色,下体栗黄,尾及初级飞羽近黑,上体余部浅灰褐色。全长约190毫米。额至枕,冠羽均呈有金属光泽的黑色,头侧、颈侧、背的两侧、颏、喉、胸及腹皮黄色,各羽均具淡色轴纹;上体余部、翅上覆羽、次级飞羽灰色,初级覆羽和初级飞羽黑色,肩羽边缘白色。中央尾羽灰褐色,外侧尾羽暗褐色,白色的端斑,愈至外侧尾羽愈大。尾下覆羽白色。各种环境均可见。以昆虫和植物种子为食。
虹膜-白色;嘴-基部石板蓝,尖端黄色;脚-棕黄。
叫声
咕咕高叫接常声和假声的变幻。
地理分布
分布范围:印度、中国云南耿马
分布状况:偶见于云南西南部和西藏东南部。
生活习性
黑冠椋鸟常见于印度城镇、村庄及铁路沿线。群鸟共栖。
保护现状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灰背椋鸟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地理分布、保护现状
灰背椋鸟(学名:Sturnia sinensis,英文名:White-shouldered Starling)是椋鸟科亚洲椋鸟属的鸟类。
灰背椋鸟(学名:Sturnus sinensis,英文名:White-shouldered Starling)为椋鸟科椋鸟属的鸟类,别名噪林鸟、白肩椋鸟。体长19公分。整体外型并非显眼,身体大致为灰,翅膀黑色、肩羽处有醒目白斑,尾巴黑色但末端为白,嘴、脚亦呈灰色。分布于台湾岛以及中国大陆南方的四川、贵州、云南、广西、湖南、福建、广东、海南等地,主要栖息于空旷地树上以及营巢于天然树洞、墙洞或裂缝中。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中国。
中文学名:灰背椋鸟
拉丁学名:Sturnia sinensis
英文俗名:White-shouldered Starling
命名作者:Gmelin, JF, 1788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椋鸟科(Sturnidae)
中文属名:亚洲椋鸟属(Sturnia)
繁殖区:东洋界 : s China to Cambodia and Vietnam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818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主要羽色:灰色
次要羽色:黑色
外形特征
灰背椋鸟:形态特征图
体型略小(19厘米)的灰色椋鸟。
雄鸟:与椋鸟科的其他椋鸟的区别在整翼上覆羽及肩部白色,通体灰色,头顶及腹部偏白,飞羽黑,外侧尾羽羽端白色。
雌鸟:翼覆羽的白色较少。
亚成鸟:多褐色。
虹膜-蓝白;嘴-灰色;脚-灰色。
沙哑和尖厉的叫声。
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灰背椋鸟与北椋鸟的区别:北椋鸟亦为体色朴素、外型无抢眼色彩之椋鸟,但:(1)北椋鸟头顶有暗色斑块;(2)北椋鸟翅膀有两条淡色翼带而非白斑,尾上覆羽为白色至橙色;(3)北椋鸟嘴黑色、脚褐色亦与灰背椋鸟不同;(4)北椋鸟虹膜黑褐色,而北椋鸟虹膜蓝白色,区别非常明显。
灰背椋鸟:雄鸟捉虫子育雏。作者:优哉游哉。2012年5月。
北椋鸟
生活习性
灰背椋鸟,夫妻吵架,左边雄鸟,右边雌鸟。作者:优哉游哉。2012年5月。
出现在平原及丘陵之开阔地带,尤其喜好附近有树林之旱田环境,亦在零星住家的周边活动。
多半在地面觅食,也到树上采食浆果,杂食性。
群聚性强,活泼好动,常与其它椋鸟、八哥混群,并在傍晚前聚集于树枝、屋顶或电线等明显目标上,然后进入树林一起夜栖。
地理分布
灰背椋鸟: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繁殖于中国南方及越南北部;冬季迁至东南亚、菲律宾及婆罗洲。
分布状况:繁殖于华南及东南、台湾。部分性候鸟,在台湾及海南岛有越冬群体。
保护现状
灰背椋鸟:雄鸟,翅膀上白斑较多。作者:优哉游哉。2012年5月。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三有保护鸟类。
红嘴椋鸟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亚种分化、保护现状
红嘴椋鸟(学名:Acridotheres burmannicus,英文名:Vinous-breasted Starling)为椋鸟科八哥属的鸟类,原作为椋鸟属的鸟类,英文名直译为酒红胸椋鸟。头近白,嘴红(或黄),过眼纹近黑。分布于缅甸、泰国、柬埔寨以及中国大陆的云南等地,多见于热带开阔地次生林和灌木林中以及活动于河谷耕作区。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缅甸。
中文学名:红嘴椋鸟
拉丁学名:Acridotheres burmannicus
英文俗名:Vinous-breasted Starling
命名作者:Jerdon, 1862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椋鸟科(Sturnidae)
中文属名:八哥属(Acridotheres)
繁殖区:东洋界 : sw China to Cambodia and Vietnem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824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红嘴椋鸟
红嘴椋鸟是体型略大(25厘米)的近灰色椋鸟。头近白,嘴红,过眼纹近黑,胸及腹部酒红色,两翼深灰,飞行时色初级飞羽基部的白斑明显。
虹膜-黄色;嘴-红色(或黄色),嘴基黑色;脚-褐黄。
叫声:结群进食时发出吱吱声。
红嘴椋鸟
地理分布
红嘴椋鸟
分布范围:缅甸及印度支那。
分布状况:罕见于云南极西南部。
生活习性
红嘴椋鸟
喜开阔而干燥郊野、耕地及花园。结群进食,夜晚群栖。
亚种分化
红嘴椋鸟
红嘴椋鸟指名亚种(学名:Sturnus burmannicus burmannicus)。在中国大陆,分布于云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缅甸。
保护现状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本文Hash:75b4827063d1f49ef85e1c5037c947035d5b24df
声明:此文由 谢绝崇拜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