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鹿加丘鹬的简介、外形特征

导读: 鸟种简介 外形特征

摩鹿加丘鹬(学名:Scolopax rochussenii,英文名:Moluccan Woodcock)是鹬科丘鹬属的鸟类。

摩鹿加丘鹬,属鹬科(Scolopacidae,snipes)是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鸟纲、鸻形目的1科。

中文学名:摩鹿加丘鹬

拉丁学名:Scolopax rochussenii

英文俗名:Moluccan Woodcock

命名作者:Schlegel, 1866

中文目名:鸻形目(Charadriiformes)

中文科名:鹬科(Scolopacidae)

中文属名:丘鹬属(Scolopax)

繁殖区:澳洲界 : Moluccas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濒危物种

Endangered(EN)

有灭绝危机的物种!

主要羽色:褐色

鸟种简介

生活习性:

大多栖息在潮湿、阴暗、落叶层厚的稠密的混交林和阔叶林中。白天常隐伏林中,很少飞出。如果受惊,只飞过一段很短的距离,就又隐伏在树丛中。黄昏常飞到森林附近的湿地、湖畔、河边、水田和沼泽地上觅食。平常很少鸣叫,发情时鸣声多变。取食蚯蚓、鞘翅目、鳞翅目和双翅目等昆虫的幼虫,也吃蜗牛、淡水螺蛳。

叫声:被赶时常悄然无声,但偶尔发出快速的etsh-etsh-etsh声。占域飞行时雄鸟发出oo-oort的嘟哝声,紧接着发出具爆破音的尖叫。

丘鹬是飞越喜玛拉雅山的候鸟。

繁殖习性:

繁殖期一雄多雌。通常在夜间结合,白天分离。回巢区时开始发情飞翔。大都在夕阳西下时,雄鸟飞到树林的上空。发情停止后,雄鸟找雌鸟在地上交配。巢在密林中的地上、小灌木丛的下面或枯枝落叶中,为浅坑洼状,用枯枝、干草、干叶等筑成。4~6月产卵,每窝3~4枚。卵长梨形,壳薄,有棕、黄褐和粉红色,并具天蓝色或淡紫灰色斑点。孵化期22~24天。

外形特征

鸻形目(Charadriiformes)鹬科(Scolopacidae)躯体短粗、喙长、栖息于潮湿稠密林地的5种鸟,与沙锥近缘。是会令人吃一惊的猎禽﹕会蹲伏在枯叶中一动不动,淡黄褐色有斑纹的羽衣与环境一致,直到几乎被人踩上才突然迅速飞走。眼睛在头部的位置比其他任何鸟都靠後,视野为360度。耳孔位于眼眶下而非眼後。独栖,黄昏时最活跃。主要以蚯蚓为食。用脚敲地把蚯蚓引诱到地表,然後用长而敏感的喙(喙尖张开)像镊子一样,将蚯蚓拖出,这种取食习性迫使丘鹬必须迁徙,土地一开始冻结就离开。每个个体每天食量约450克(1磅),相当於其体重两倍,这些吃进腹中的食物,一直被人视为美味佳肴。丘鷸於早春营巢,巢由树叶构成,通常筑於树脚下,每窝产4卵,由雌鸟单独孵化。受惊时,雌鸟能双腿抱著一只幼雏飞去。幼雏一月之内即可长到成鸟大小。

苏拉丘鹬的简介、外形特征

苏拉丘鹬(学名:Scolopax celebensis,英文名:Sulawesi Woodcock)是鹬科丘鹬属的鸟类。

苏拉丘鹬,属鹬科(Scolopacidae,snipes)是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鸟纲、鸻形目的1科。

中文学名:苏拉丘鹬

拉丁学名:Scolopax celebensis

英文俗名:Sulawesi Woodcock

命名作者:Riley, 1921

中文目名:鸻形目(Charadriiformes)

中文科名:鹬科(Scolopacidae)

中文属名:丘鹬属(Scolopax)

繁殖区:澳洲界 : Sulawesi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近危物种

Near Threatened(NT)

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有濒危或灭绝危险

主要羽色:褐色

鸟种简介

生活习性:

大多栖息在潮湿、阴暗、落叶层厚的稠密的混交林和阔叶林中。白天常隐伏林中,很少飞出。如果受惊,只飞过一段很短的距离,就又隐伏在树丛中。黄昏常飞到森林附近的湿地、湖畔、河边、水田和沼泽地上觅食。平常很少鸣叫,发情时鸣声多变。取食蚯蚓、鞘翅目、鳞翅目和双翅目等昆虫的幼虫,也吃蜗牛、淡水螺蛳。

叫声:被赶时常悄然无声,但偶尔发出快速的etsh-etsh-etsh声。占域飞行时雄鸟发出oo-oort的嘟哝声,紧接着发出具爆破音的尖叫。

丘鹬是飞越喜玛拉雅山的候鸟。

繁殖习性:

繁殖期一雄多雌。通常在夜间结合,白天分离。回巢区时开始发情飞翔。大都在夕阳西下时,雄鸟飞到树林的上空。发情停止后,雄鸟找雌鸟在地上交配。巢在密林中的地上、小灌木丛的下面或枯枝落叶中,为浅坑洼状,用枯枝、干草、干叶等筑成。4~6月产卵,每窝3~4枚。卵长梨形,壳薄,有棕、黄褐和粉红色,并具天蓝色或淡紫灰色斑点。孵化期22~24天。

外形特征

中型或小型涉禽体色暗淡而富于条纹在沙滩或草地活动易被天敌发现嘴形多样一般都长而尖直个别上弯或下曲多数种类嘴上有柔软革质先端略微膨大适应穿凿淤泥探寻食物鼻沟长通常超过上嘴长度之半颈部也略长翅稍尖而短尾亦短脚细长跗蹠前缘被盾状鳞片多数具四趾趾间无蹼或趾基微具蹼膜除流苏鹬(Philomachuspugnax)以外大部分种类雌雄羽色相似但有种类雌性比雄性要大些但冬羽与夏羽有区别。

多活动于沼泽湖泊海岸线河流等水域浅滩处通常在北方繁殖去南方渡冬移动范围较大迁徙季节喜结群沿海岸线或较大河川飞行善于长途迁飞飞行姿势头颈前伸双脚向后伸直很多种类边飞边鸣声音尖锐。

食物主要泥土和沙滩中无脊椎动物如甲壳类蠕虫昆虫虾等也觅食鱼类蛙类和小型爬行动物。

多在水域附近营巢繁殖巢筑于地表干燥凹陷处略敷以杂草甚简陋严格?a href=’http://www.baiven.com/baike/223/303528.html’ target=’_blank’ style=’color:#136ec2′>道床⑽拚嬲参焉偈掷嘁嘤灿谑魃媳究粕媲荻嗍掷喾敝吃诒卑肭蛟谀习肭蛭屡厍蕉ǔC课巡?枚雏鸟属于早成性。

南摩鹿加翡翠的简介、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南摩鹿加翡翠的图片

南摩鹿加翡翠(学名:Todiramphus lazuli,英文名:Lazuli Kingfisher)是翠鸟科林翡翠属的鸟类。

南摩鹿加翡翠,拉丁学名Todirhamphus lazuli ,属翠鸟科鸟类。

中文学名:南摩鹿加翡翠

拉丁学名:Todiramphus lazuli

英文俗名:Lazuli Kingfisher

命名作者:Temminck, 1830

中文目名:佛法僧目(Coraciiformes)

中文科名:翠鸟科(Alcedinidae)

中文属名:林翡翠属(Todiramphus)

繁殖区:澳洲界 : s Moluccas

鸟种简介

【中文名称】南摩鹿加翡翠
南摩鹿加翡翠
南摩鹿加翡翠

【中文别名】天青色翡翠

【拉丁学名】Todirhamphus lazuli

【命名时间】Temminck, 1830

【英文名称】South Moluccan Kingfisher、Lazuli Kingfisher

【科属分类】鸟纲 、佛法僧目、翠鸟科、翡翠属

外形特征

南摩鹿加翡翠
南摩鹿加翡翠

南摩鹿加翡翠南摩鹿加翡翠身长22 cm 。成年雄鸟,额头和帽顶是黑色,泛蓝色。眼先前是白色斑点,略高于嘴。颧、脸颊蓝黑色。颈部是蓝黑色。一些蓝黑色羽毛出现在白色宽领的后面。翕上的黑羽毛镶着蓝色。暗条纹的肩胛有淡蓝色。背部和尾部是银蓝色色调或天蓝色。双翼有各种蓝色。尾巴蓝紫色。下颏、喉咙、两侧颈部、胸部及上腹部有一个大片的白色,侧面和尾部是蓝天。上颌骨是黑色,边缘的黄色角较低并有棕黑色。虹膜是深棕色。黑褐色的腿。雌鸟不同,后方两侧颈部蓝紫色。胸部和腹部是浅蓝色。下颏和喉咙是白色,下面的翅膀是深蓝灰色。

嘴粗长似凿,基部较宽,嘴峰直,峰脊圆,两侧无鼻沟;翼圆,第1片初级飞羽与第7片初级飞羽等长或稍短,第2、3、4片几近等长;初级飞羽基部具白色斑;尾圆形。

地理分布

南摩鹿加翡翠分布图分布于华莱士区(指传统的华莱士线(从棉兰老岛的东侧海域经望加锡海峡至巴厘岛与龙目岛之间)以东、巴布亚新几内亚以西的区域,包括印度尼西亚的苏拉威西岛、努沙登加拉群岛、西南群岛、摩鹿加群岛(马鲁古群岛)、东帝汶等岛屿。)
南摩鹿加翡翠
南摩鹿加翡翠南摩鹿加翡翠分布图

生活习性

南摩鹿加翡翠通常栖息于茂密的森林和河岸近水的地方,一般单独或情侣共同捕食。同大多数森林猎翠鸟一样,完全是肉食性。常在树叶或泥土中寻找猎物。主要食物是无脊椎动物,如蟋蟀、蜘蛛、蝎子和蜗牛。它也吃小型脊椎动物,如小鱼,小蛇和蜥蜴 。
南摩鹿加翡翠
南摩鹿加翡翠

生长繁殖

在白蚁蚀空的树干上钻洞穴为巢。卵近圆形,纯白色,大小约29.4×26.2毫米。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8年鸟类红色名录。

本文Hash:26c7e29a6b2ef5a4d3bcc7fd7d4efbc4956051a4

声明:此文由 nihao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