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鸟种简介 外形特征
菲律宾鹰雕(学名:Nisaetus philippensis,英文名:Philippine Hawk-Eagle)是鹰科鹰雕属的鸟类。
鹰雕在繁殖季节大多栖息于不同海拔高度的山地森林地带.最高可达海拔4000米以上,常在阔叶林和混交林中活动,也出现在浓密的针叶林中
中文学名:菲律宾鹰雕
拉丁学名:Nisaetus philippensis
英文俗名:Philippine Hawk-Eagle
命名作者:Gould, 1863
中文目名:鹰形目(Accipitriformes)
中文科名:鹰科(Accipitridae)
中文属名:鹰雕属(Nisaetus)
繁殖区:东洋界 : Luzon, Philippines
鸟种简介
菲律宾鹰雕(学名:Spizaetus philippensis)是一种猛禽。它们一般栖息于亚热带或热带的潮湿低地森林,由于栖息地的日益减少,目前处于濒危状态。
外形特征
鹰雕最明显的特征是头后有长的黑色羽冠,比棕腹隼雕的羽冠要显著得多,常常垂直地竖立于头上。它是大型猛禽,体长为64—80厘米,体重2190克左右。虹膜为金黄色,嘴为黑色,蜡膜为黑灰色,脚和趾为黄色,爪为黑色。上体为褐色,有时缀有紫铜色,腰部和尾上的覆羽有淡白色的横斑,尾羽上有宽阔的黑色和灰白色交错排列的横带,头侧和颈侧有黑色和皮黄色的条纹,喉部和胸部为白色,喉部还有显著的黑色中央纵纹,胸部有黑褐色的纵纹,腹部密被淡褐色和白色交错排列的横斑,跗跖上被有羽毛,同覆腿羽一样,都具有淡褐色和白色交错排列的横斑。飞翔时翅膀显得十分宽阔,翅膀下面和尾羽的下面的黑色和白色交错的横斑极为醒目。
菲律宾翡翠的简介、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保护现状
菲律宾翡翠(学名:Todiramphus winchelli,英文名:Winchell’s Kingfisher)是翠鸟科林翡翠属的鸟类。
菲律宾翡翠(拉丁学名:Todirhamphus winchelli)命名时间为1877年,身长25厘米,雄鸟体重60 – 64克,雌鸟体重67 – 80克。它眼睛前面有大块红褐色斑点,所以也叫红褐斑翡翠。菲律宾翡翠有五个亚种,其中的每一的不同点是上体的蓝色的强度不同,雌鸟的腹部的颜色也不一样。
中文学名:菲律宾翡翠
拉丁学名:Todiramphus winchelli
英文俗名:Winchell’s Kingfisher
命名作者:Sharpe, 1877
中文目名:佛法僧目(Coraciiformes)
中文科名:翠鸟科(Alcedinidae)
中文属名:林翡翠属(Todiramphus)
繁殖区:东洋界 : Philippines
鸟种简介
【中文名称】菲律宾翡翠
【中文别名】红褐斑翡翠
【拉丁学名】Todirhamphuswinchelli、Halcyonwinchelli
【命名时间】Sharpe,1877
【英文名称】Rufous-loredKingfisher、Winchell’sKingfisher
【科属分类】鸟纲、佛法僧目、翠鸟科、白领翡翠属
外形特征
菲律宾翡翠菲律宾翡翠
菲律宾翡翠身长25厘米,雄鸟体重60 – 64克,雌鸟体重67 – 80克。它眼睛前面有大块红褐色斑点,所以也叫红褐斑翡翠。这种美丽的翡翠全身有令人目炫的羽毛,是稍带黑并呈虹彩蓝色光泽,尤其在头和臀部的上面发光特别明亮。而那雌鸟的前额是淡黄橙色,雄鸟有白色腹部。幼鸟全身羽毛比成鸟暗,胸部和领是橙色。嘴粗长似凿,基部较宽,嘴峰直,峰脊圆,两侧无鼻沟;翼圆,第1片初级飞羽与第7片初级飞羽等长或稍短,第2、3、4片几近等长;初级飞羽基部具白色斑;尾圆形。
地理分布
菲律宾翡翠分布于太平洋诸岛屿(包括中国的台湾省、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爪哇岛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
生活习性
菲律宾翡翠菲律宾翡翠
这个种类居住在小海岛上和沿海低地,它们选择在距海边冰砾和峭壁附近的森林大树上栖息。在有些海岛记录在1,000海拔米的高度也有分布。通常栖息于茂密的森林和岸边近水的地方,一般单独或情侣共同捕食。同大多数森林猎翠鸟一样,完全是肉食性。常在树叶或泥土中寻找猎物。主要食物是无脊椎动物,如蟋蟀、蜘蛛、蝎子、和蜗牛。它也吃小型脊椎动物,如小鱼,小蛇和蜥蜴。
生长繁殖
每年的4月和5月是繁殖期,雏鸟在4月和8月之间离巢,营巢于土崖壁上或河流的堤坝上,用嘴挖掘隧道式的洞穴作巢,深60厘米,宽20厘米,高10厘米长,椭圆形。这些洞穴一般不加铺垫物。卵直接产在巢穴地上。有些也在树干上钻洞穴为巢。卵近圆形,纯白色,大小约29.4×26.2毫米。
地理分布
1.Todirhamphus winchelli nesydrionetes 分布于菲律宾塔。
2.Todirhamphus winchelli nigrorum 分布于萨马、比利兰、莱特岛、内格罗斯、宿雾、锡基霍尔和波荷。
3.Todirhamphus winchelli mindanensis 分布于棉兰老岛。
4.Todirhamphus winchelli winchelli 分布于巴西兰岛。
5.Todirhamphus winchelli alfredi 分布于苏禄群岛(邦奥、沙雅沙雅、塔威塔威、霍洛岛)。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8年鸟类红色名录。
短尾雕的简介、地理分布、外形特征
短尾雕(学名:Terathopius ecaudatus,英文名:Bateleur)是鹰科短尾雕属的鸟类。
短尾雕(Terathopius ecaudatus)是中等体型的鹰,短尾雕属下的唯一种,有可能是津巴布韦国家象征津巴布韦鸟的起源。
中文学名:短尾雕
拉丁学名:Terathopius ecaudatus
英文俗名:Bateleur
命名作者:Daudin, 1800
中文目名:鹰形目(Accipitriformes)
中文科名:鹰科(Accipitridae)
中文属名:短尾雕属(Terathopius)
繁殖区:非洲 : 广泛分布
华盛顿公约(CITES)
濒危物种保护级别:二级保护物种
(目前无灭绝危机,管制其国际贸易)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近危物种
Near Threatened(NT)
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有濒危或灭绝危险
鸟种简介
短尾雕bateleur鹰科(Accipitridae)、蛇雕亚科(Circaetinae)的小型雕,学名为Terathopiusecaudatus,产于非洲和阿拉伯地区。体长约60公分(2呎)。头、颈和腹部有黑色金属光泽。背赤褐色。肩浅白至红褐色;脸红色裸露。脚强壮,橘红色。尾长仅10公分(4吋,幼鸟尾较长)。翅上黑下白,长而尖,极宽。头部因有短而丰满的冠而显得大。在非洲的天空常见短尾雕在飞翔。常在空中翻筋斗,大声拍动翅膀,发出鸦啼或犬吠般的鸣声,尖叫著俯冲。在开阔的田野间猎食小型哺乳类和爬虫类,也吃卵、蚱蜢和腐肉。似嗜食蛇。营巢于低矮、枝条伸展的树上,巢由树枝构成,内垫以树叶。每窝产一卵。由雌鸟孵卵,孵化期40天或更长。幼鸟孵出3或4个月後羽毛方丰满。5或6年达到性成熟。
地理分布
短尾雕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大草原很普遍。它们在树上筑巢,每次只会生下一颗蛋,会由雌雕孵化42-43天,雏雕出生后的90-125天会长出羽毛。短尾雕一生都会与伴侣生活,在同一个巢居住好些年日。未结伴的雕会帮助筑巢。
短尾雕
外形特征
短尾雕的色彩丰富,而尾巴如其名般很短,飞行时很易辨别。雄雕长约60-75厘米,双翼展开长175厘米。它们的羽毛呈黑色,栗色的展翼及尾巴,肩膀灰色,而面部皮肤、鸟喙及脚都是红色的。雌雕与雄雕相似,但次要飞羽则是灰色的。雏雕呈褐色,有白色斑汶及绿色的面部皮肤。雏雕要7-8年才会完全成熟。
短尾雕每天会在250平方里的区域猎食。猎物主要是鸟类,包括白鸽及沙鸡,并细小哺乳动物。它们亦会吃腐肉。
短尾雕在飞行时,习惯会将翼端互贴,用来保持平衡。
短尾雕一般都很寂静,但亦会咆哮及尖叫。
短尾雕
本文Hash:e7fa6e404aa0c00f9cc83d36ab1c286e51ad505b
声明:此文由 飞舞九天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