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外形特征 地理分布 生活习性
棕腹林鸲(学名:Tarsiger hyperythrus,英文名:Rufous-breasted Bush Robin)是鹟科鸲属的鸟类。体小(14厘米)的深蓝及橘黄色林鸲。分布于尼泊尔、不丹、印度、缅甸以及中国大陆的西藏、东抵云南西北部怒江和澜沧江流域等地,多见于高山沟谷(在云南高黎贡山地区、海拔为1950-3200米)低处常绿阔叶林下的灌丛以及或稀树草地的杜鹃丛间。在中国罕见,繁殖于西藏东南部及云南极西部。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
中文学名:棕腹林鸲
拉丁学名:Tarsiger hyperythrus
英文俗名:Rufous-breasted Bush Robin
命名作者:Blyth, 1847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鹟科(Muscicapidae)
中文属名:鸲属(Tarsiger)
繁殖区:东洋界 : Himalayas to sc Chin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776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棕腹林鸲
体小(14厘米)的深蓝及橘黄色林鸲。
雄鸟:上体暗蓝,额、眉纹、肩及尾上覆羽艳丽海蓝色,头侧黑;下体橙褐,腹中心及尾下覆羽白。
雌鸟:上体偏红的橄榄褐色,腰及尾上覆羽青石蓝,尾缘黑蓝;下体橄榄褐,两胁及臀沾棕,胸中央褐色,尾下覆羽白。
虹膜-褐色;嘴-黑色;脚-灰色。
叫声:叫声为duk-duk-duk-squeak;鸣声为含糊的颤鸣zeew…zee… zwee…zwee。
地理分布
棕腹林鸲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喜马拉雅山脉东段至印度东北部及缅甸北部。
分布状况:罕见。繁殖于西藏东南部及云南极西部。
生活习性
习性:似红胁蓝尾鸲。栖于森林底层或立于开阔栖处。甚不惧人。
棕腹林鸲:雄鸟
棕腹林鸲:雌鸟筑巢
红腹红尾鸲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
红腹红尾鸲(学名:Phoenicurus erythrogastrus,英文名:Guldenstadt’s Redstart)属鹟科红尾鸲属。体型较大的红尾鸲,雄鸟头顶灰白,翼上白斑甚大。耐寒性的红尾鸲,栖于高海拔。性惧生而孤僻。分布于高加索山脉、中亚、土耳其、喜马拉雅山脉、中国西北和中部及青藏高原。
中文学名:红腹红尾鸲
拉丁学名:Phoenicurus erythrogastrus
英文俗名:Guldenstadt’s Redstart
命名作者:Güldenst?dt, 1775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鹟科(Muscicapidae)
中文属名:红尾鸲属(Phoenicurus)
繁殖区:古北界 : sc, ec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788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栗色/棕色
次要羽色:黑色
外形特征
红腹红尾鸲
体大(18厘米)而色彩醒目的红尾鸲。
雄鸟:似北红尾鸲但体型较大,头顶及颈背灰白,尾羽栗色。翼上白斑甚大,黑色部位于冬季有烟灰色的缘饰。
雌鸟:似雌性欧亚红尾鸲但体型较大,褐色的中央尾羽与棕色尾羽对比不强烈。翼上无白斑。
幼鸟:具点斑羽衣的幼鸟已具明显的白色翼斑。
虹膜-褐色;嘴-黑色;脚-黑色。
叫声:叫声包括微弱的lik及较生硬的tek声。鸣声为短促清晰的哨音tit-tit-titer接以突发的似喘息短促音,于突出的栖木上或炫耀飞行时鸣唱。
红腹红尾鸲:雄鸟
红腹红尾鸲:雌鸟
红腹红尾鸲:雄鸟亚成鸟
红腹红尾鸲:雌鸟亚成鸟
地理分布
红腹红尾鸲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高加索山脉、中亚、土耳其、喜马拉雅山脉、中国西北和中部及青藏高原。
分布状况:中国西部及西北部山脉–西藏及青海至甘肃南部和陕西南部秦岭海拔3000~5500米的开阔而多岩的高山旷野。越冬至河北、山西、四川南部及云南北部。
生活习性
红腹红尾鸲:雄鸟飞行图
习性:耐寒性的红尾鸲,栖于高海拔。性惧生而孤僻。炫耀时,雄鸟从突出栖处作高空翱翔,两翼颤抖以显示其醒目的白色翼斑。有时在动物尸体上觅食昆虫。雌鸟冬季往较低海拔处迁移,但雄鸟仍留居高海拔,有时在雪中找食。
棕腹鵙鹛的物种信息、外形特征、地理分布、地理分布、生活习性、保护现状
棕腹鵙鹛(学名:Pteruthius rufiventer,英文名:Black-headed Shrike-babbler)是绿鹃科鵙鹛属的鸟类。
棕腹鵙鹛,上体栗色,头、两翼及尾闪辉黑,颏、喉及上胸灰色明显,胸侧有黄色块斑。下胸及臀酒红褐色,尾端及次级飞羽羽端有狭窄栗色。
中文学名:棕腹鵙鹛
拉丁学名:Pteruthius rufiventer
英文俗名:Black-headed Shrike-babbler
命名作者:Blyth, 1842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绿鹃科(Vireonidae)
中文属名:鵙鹛属(Pteruthius)
繁殖区:东洋界 : Himalayas to nw Vietnam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090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物种信息
棕腹鵙鹛腹鵙鹛
物种名称:腹鵙鹛 Black-headed Shrike-Babbl
中文名称:腹鵙鹛
英文名:Black-headedShrike-Babbl
物种分类:雀形目 > 莺科 > 鵙鹛属
PASSERIFORMES > Sylviidae > Pteruthius rufiventer
外形特征
棕腹鵙鹛腹鵙鹛
体大(21厘米)的鵙鹛。上体栗色,头、两翼及尾闪辉黑,;颏、喉及上胸灰色明显,胸侧有黄色块斑。下胸及臀酒红褐色,尾端及次级飞羽羽端有狭窄栗色。雌鸟似雄鸟但头侧灰色;头顶黑而具灰色斑纹;上体余部亮橄榄绿色,仅腰、尾上覆羽及次级飞羽羽端栗色;尾背面偏绿,腹面偏黑,尾端栗色。
虹膜-灰色;嘴-上嘴黑色,下嘴较淡;脚-偏褐。
叫声:一般沉寂无声。在有一只棕腹鵙鹛存在的鸟群中发出whirr-i-oh的怪叫声即可能是它的叫声。
地理分布
尼泊尔至中国西南、缅甸西部、北部及越南北部。
地理分布
全球性近危(Collar et al., 1994)。为罕见留鸟于云南西部及西北部海拔1500~2500米的山区常绿林。
生活习性
结小群活动;常加入由山雀及其他鹛类组成的“鸟潮”。甚冷漠而不惧生。
保护现状
棕腹鵙鹛腹鵙鹛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金色林鸲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
金色林鸲(学名:Tarsiger chrysaeus,英文名:Golden Bush Robin)属鹟科鸲属。体小(14厘米)而优雅的林鸲,下体金黄色。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印度东北部、缅甸及中国西南,越冬至缅甸东北部、泰国北部及越南北部。
中文学名:金色林鸲
拉丁学名:Tarsiger chrysaeus
英文俗名:Golden Bush Robin
命名作者:Hodgson, 1845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鹟科(Muscicapidae)
中文属名:鸲属(Tarsiger)
繁殖区:东洋界 : Himalayas to c Chin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774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黄色
次要羽色:褐色
外形特征
金色林鸲
体小(14厘米)而优雅的林鸲。
雄鸟:头顶及上背橄榄褐色;眉纹黄,宽黑色带由眼先过眼至脸颊;肩、背侧及腰艳丽橘黄,翼橄榄褐色;尾橘黄,中央尾羽及其余尾羽的羽端黑色;下体全橘黄。
雌鸟:上体橄榄色,近黄色的眉纹模糊,眼圈皮黄,下体赭黄。
虹膜-褐色;嘴-深褐,下颚黄色;脚-浅肉色。
叫声:告警时作trrr叫;也发似责骂声的chirik chirik。有纤弱的高音鸣声 tse, tse, tse, tse, tse, chur-r-r或tze-du-tee-tse chur-r-r
地理分布
金色林鸲
分布范围:喜马拉雅山脉、印度东北部、缅甸及中国西南,越冬至缅甸东北部、泰国北部及越南北部。
分布状况:罕见。指名亚种繁殖于西藏南部及东部、四川西部、青海南部、甘肃南部、陕西南部、云南西北部。3月份于云南南部西双版纳有记录。夏季见于海拔3000~4000米近林线的针叶林及杜鹃灌丛;冬季下至低地灌丛。
生活习性
金色林鸲
作垂直迁移的候鸟,冬季多藏匿。
本文Hash:342d38e77621dc1475896e742c0881e5048317f3
声明:此文由 谢绝崇拜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