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外形特征 地理分布 生活习性 鸟类文化
新疆歌鸲(学名:Luscinia megarhynchos,英文名:Common Nightingale),又叫做普通夜莺、夜莺、夜歌莺,为雀形目鹟科歌鸲属的一种鸟类,体大(16.5厘米)的暖褐色歌鸲。新疆歌鸲是夜莺的中国名字,俗名夜歌鸲,就是传说中的夜莺。是著名的鸣禽。新疆歌鸲属于迁徙性食虫鸟类,是著名的益鸟。它们在低矮的树丛里筑巢,冬天迁徙至非洲肯尼亚一带越冬。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德国。注意,夜莺并非夜鹰。
中文学名:新疆歌鸲
拉丁学名:Luscinia megarhynchos
英文俗名:Common Nightingale
命名作者:Brehm, CL, 1831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鹟科(Muscicapidae)
中文属名:歌鸲属(Luscinia)
繁殖区:古北界 : c, w
非繁殖区:非洲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764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灰色
外形特征
新疆歌鸲:形态特征图
体大(16.5厘米)的暖褐色歌鸲。尾棕色,下体偏白,颈侧及两胁灰皮黄色,臀棕黄色,狭窄的浅色眼圈及模糊的短眉纹偏灰色,体圆而嘴细。
虹膜-深褐;嘴-褐色;脚、腿-浅黄粉色。
叫声:鸣声出色而备受赞赏–悠远清晰哨音,加以多变的弹舌音且叫速快。叫声包括刺耳的errrk,响亮悠长的hweet及生硬的chack声。
地理分布
新疆歌鸲: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南欧及北非经中东至土耳其、印度西北部及中国的极西部。
分布状况:亚种hafizi为稀有繁殖鸟,见于新疆西部的西天山、吐鲁番中部及福海县等地的开阔落叶林稠密林下植被。
生活习性
新疆歌鸲,摄影老爷子,摄于新疆伊犁
习性:性隐蔽,栖于茂密的低矮灌丛及矮树丛,通常离地面不超过2米。强于在地面跳动,两翼轻弹,尾半耸起,且往两侧弹。常在夜间由覆盖茂密处鸣唱,因此得其英文名。
鸟类文化
新疆歌鸲
在西方文学作品里,夜莺最早出现在古希腊剧喜剧作家阿里斯托芬的剧作《鸟》里面。关于夜莺在希腊神话里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潘特柔斯(Pandareus)之女埃冬(Aedon)是底比斯国王泽托斯(Zethus)的妻子。他们有一个女儿埃苔露丝(Itylus),埃冬有一次不幸失手杀死了女儿埃苔露丝,从此埃冬陷入了无尽了悲哀和自责中。神祇们出于怜悯就把她变成了夜莺,从此夜莺每个晚上都要悲鸣以表达对女儿的哀思。
白尾蓝地鸲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亚种分化
白尾蓝地鸲(学名:Myiomela leucura,英文名:White-tailed Robin)是鹟科蓝地鸲属的鸟类。
白尾蓝地鸲(学名:Cinclidium leucurum)属雀形目鹟科地鸲属,又叫白尾地鸲、白尾蓝鸲、白尾燕鸥鸲、白尾蓝欧鸲、白尾斑地鸲。尾基部具白色闪辉。分布范围于印度、东南亚及中国南方。白尾蓝地鸲在我国仅分布于西南地区,种群数量不甚丰富。特征较明显,特别是通过尾部的白斑,野外不难识别。注:过去被列入Cinclidium属(参见郑作新,1987)。
中文学名:白尾蓝地鸲
拉丁学名:Myiomela leucura
英文俗名:White-tailed Robin
命名作者:Hodgson, 1845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鹟科(Muscicapidae)
中文属名:蓝地鸲属(Myiomela)
繁殖区:东洋界 : Himalayas to Thailand and Taiwan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793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蓝色
外形特征
白尾地鸲
雄鸟:体大(18厘米)的至深蓝色地鸲。全身近黑,仅尾基部具白色闪辉,前额钴蓝,喉及胸深蓝,颈侧及胸部的白色点斑常隐而不露。
雌鸟:褐色,喉基部具偏白色横带,尾具白色闪辉同雄鸟。
亚成鸟:似雌鸟但多具棕色纵纹。
虹膜-褐色;嘴-黑色;脚-黑色。
叫声:鸣声为7~8声的细弱甜美哨音。叫声包括细弱哨音及低声tuc。
白尾蓝地鸲:亚成鸟
白尾蓝地鸲:亚成鸟
地理分布
白尾地鸲
国内分布:国内分布于甘肃东南部,陕西南部秦岭,湖北西部,四川东部万源、城口、东南部南川、南部宜宾、屏山、中部峨嵋、成都、汶川、西南部凉山、贵州西部威宁、西南部兴义、北部绥阳、云南西部腾冲、盈江、潞西、镇康、保山、永德、耿马、凤庆、景东、西北部丽江、西南部孟连、南部西双版纳、绿春、蒙自、中部昆明、新平,海南岛和台湾。
国外分布:国外分布于尼泊尔、锡金、不丹、孟加拉国、印度、缅甸、泰国、越南、老挝、柬埔寨、马来西亚等地。
白尾蓝地鸲在我国仅分布于西南地区,种群数量不甚丰富。
指名亚种为留鸟于中国中部及西南、西藏东南部、广东北部和海南岛。可能于中国东南也有出现。亚种montium为台湾的留鸟,繁殖于海拔1000米以上山区森林但冬季移至低地。香港有一次记录,可能为出逃之笼鸟
生活习性
白尾蓝地鸲
主要栖息于海拔3000m以下的常绿阔叶林和混交林中,尤其喜欢在阴暗、潮湿的山溪河谷森林地带栖息。地栖性,主要栖息于林下灌丛中和地上。
主要以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秋冬季节也吃少量植物果实和种子。
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性隐蔽,常在林下灌木低枝上跳来跳去,有时亦站在开阔地区的小树或电柱上,并不停地摆动着尾,当发现地上或空中有昆虫活动时,则立刻飞去捕食。飞行时尾常常张开。繁殖期间鸣声清脆、洪亮悦耳。
生长繁殖
白尾蓝地鸲在4月中旬即开始繁殖期间的鸣叫,雄鸟常在早晨和傍晚长时间地鸣叫,鸣声甜润悦耳。通常在5月初开始营巢,整个繁殖期一直持续到7月,最晚到8月还有少量个体在繁殖。通常营巢于林下灌木低枝上或岩石和倒木下,也在岩边岩石缝隙或洞中营巢。巢呈杯状,主要由枯草茎、草根、草叶、苔藓和细藤等材料构成。内垫有毛发和羽毛。巢的大小据吴至康(1988)测量的一巢为:外径15.7cm,内径6.8cm,高8.6cm,深7.4cm。每窝产卵3-4枚,偶尔5枚。卵长卵圆形,白色、密被淡红色斑点,卵的大小为20.1-25.4mm×16-18.9mm,平均23.7×18.0mm,重3.5-4.0g。
亚种分化
白尾蓝地鸲
白尾蓝地鸲指名亚种(学名:Cinclidium leucurum leucurum)。分布于巴基斯坦、印度、缅甸、孟加拉、泰国柬埔寨、老挝、越南、马来西亚、台湾以及中国大陆的甘肃、陕西、湖北、四川、贵州、云南、广西、海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尼泊尔。
白尾蓝地鸲台湾亚种(学名:Cinclidium leucurum montium),是台湾的特有物种。分布于台湾本岛。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台湾。
蓝歌鸲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
蓝歌鸲(学名:Luscinia cyane,英文名:Siberian Blue Robin)为雀形目鹟科歌鸲属的鸟类,俗名蓝尾巴根子、蓝靛杠、挂银牌、黑老婆、青鸲、轻尾儿、小琉璃等。分布于西伯利亚、朝鲜、日本、中南半岛、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印度、缅甸以及中国大陆的内蒙古、黑龙江、吉林、北京、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安徽、山西、陕西、宁夏、甘肃、四川、贵州、云南、浙江、福建、广东、西藏等地,多栖息于地面以及匿于芦苇荆棘间。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西伯利亚。
中文学名:蓝歌鸲
拉丁学名:Luscinia cyane
英文俗名:Siberian Blue Robin
命名作者:Pallas, 1776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鹟科(Muscicapidae)
中文属名:歌鸲属(Luscinia)
繁殖区:古北界 : e
非繁殖区:Southeast Asi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772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蓝色
次要羽色:白色
外形特征
蓝歌鸲
中等体型(14厘米)的蓝色及白色或褐色歌鸲。
雄鸟:上体青石蓝色,宽宽的黑色过眼纹延至颈侧和胸侧,下体白。
雌鸟:上体橄榄褐,喉及胸褐色并具皮黄色鳞状斑纹,腰及尾上覆羽沾蓝。
亚成鸟及部分雌鸟:尾及腰具些许蓝色。
虹膜-褐色;嘴-黑色;脚-粉白。
叫声:冬季发出生硬的低tak声;也有响亮的se-ic声。
蓝歌鸲:雄鸟
蓝歌鸲:雌鸟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蓝歌鸲雄鸟与白腹蓝姬鹟雄鸟的区别:两者都是上体蓝色、下体白色、面部黑色,但:
(1)蓝歌鸲喉部白色;白腹蓝姬鹟喉部黑色。
(2)蓝歌鸲脚粉白,脚上部覆羽蓝色;白腹蓝姬鹟脚黑色。
蓝歌鸲雄鸟
白腹蓝姬鹟雄鸟
地理分布
蓝歌鸲
分布范围:繁殖于东北亚;冬季迁至印度、中国南方、东南亚及大巽他群岛。
分布状况:指名亚种繁殖于黑龙江。迁徙经华中至西南及华南越冬。亚种bochaiensis迁徙时经华东和东南至华南越冬。季节性常见于高至海拔1800米的森林。
生活习性
习性:栖于密林的地面或近地面处。
蓝歌鸲
蓝歌鸲
本文Hash:a004b7ea573c42ce543e1ea2748fa6d523893d76
声明:此文由 lizhen002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