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顶鸨的名称类别、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

导读: 名称类别 外形特征 地理分布 生活习性 生长繁殖

棕顶鸨的图片

棕顶鸨(学名:Neotis nuba,英文名:Nubian Bustard)是鸨科黑冠鸨属的鸟类。

棕顶鸨

中文学名:棕顶鸨

拉丁学名:Neotis nuba

英文俗名:Nubian Bustard

命名作者:Cretzschmar, 1826

中文目名:鸨形目(Otidiformes)

中文科名:鸨科(Otididae)

中文属名:黑冠鸨属(Neotis)

繁殖区:非洲 : ne, nc, nw

华盛顿公约(CITES)

濒危物种保护级别:二级保护物种

(目前无灭绝危机,管制其国际贸易)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近危物种

Near Threatened(NT)

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有濒危或灭绝危险

名称类别

【中文名称】棕顶鸨

【中文别名】努比亚鸨

【拉丁学名】Neotis nuba

【命名时间】Cretzschmar, 1826

【英文名称】Nubian Bustard

【科属分类】动物界、脊索动物门、鸟纲、鹤形目、鸨科

外形特征

棕顶鸨

棕顶鸨
棕顶鸨棕顶鸨具有醒目的棕色冠羽,驼色披羽,青灰色长颈,浅黄色的腿。身体粗壮,向后渐细。头平扁,颈长,颈椎16—18节。雄鸟的颈有特殊的皮下膨胀组织。嘴粗壮,端部侧扁,基部宽,嘴峰有脊并略下弯,嘴长常短于头长;鼻孔裸露。站立或行走时,嘴和身体均呈水平状,而颈垂直向上。翅长而宽,飞行有力而持久,仅在降落时滑翔。初级飞羽10枚,次级飞羽16—24枚。尾宽,短至中等长,尾端呈方形或稍圆,尾羽18—20枚。无尾脂腺。腿长而粗壮,胫的裸出部分和跗跖被网状鳞,足仅有前3趾,后趾消失,趾基联合处宽,形成圆厚的足垫,爪钝而平扁。

地理分布

分布于非洲中南部地区(包括阿拉伯半岛的南部、撒哈拉沙漠(北回归线)以南的整个非洲大陆。);布基纳法索,喀麦隆,查德,马里,毛里塔尼亚,尼日尔,尼日利亚和苏丹。

生活习性

棕顶鸨的自然生活环境是干燥稀树草原,或者副热带和热带干燥灌木林地.它面临生活环境丢失威胁。杂食性,主要以植物的叶、嫩芽和种子等为食,也吃昆虫和蜥蜴、蛙、雏鸟、鼠类等小型脊椎动物。

生长繁殖

喜欢选择温暖干燥开阔草原和草地作为栖息地。农田、灌木丛等,能适应无水环境,但降雨常决定其繁殖的时间和场所。小鸨羽毛很松,说明其生活环境气候炎热。繁殖时配对关系通常为单配,但仅在繁殖季节发生。求偶时雄鸟进行地面或空中炫耀并发出沙哑的叫声。在地面由雌鸟挖坑营巢,每窝产1—2枚或2—6枚卵,每年产1窝,孵卵期20—28天,仅由雌鸟孵卵和照顾幼鸟。1—6岁开始繁殖。

黑脸鸨的名称类别、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

黑脸鸨的图片

黑脸鸨(学名:Neotis heuglinii,英文名:Heuglin’s Bustard)是鸨科黑冠鸨属的鸟类。

黑脸鸨

中文学名:黑脸鸨

拉丁学名:Neotis heuglinii

英文俗名:Heuglin’s Bustard

命名作者:Hartlaub, 1859

中文目名:鸨形目(Otidiformes)

中文科名:鸨科(Otididae)

中文属名:黑冠鸨属(Neotis)

繁殖区:非洲 : e

华盛顿公约(CITES)

濒危物种保护级别:二级保护物种

(目前无灭绝危机,管制其国际贸易)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名称类别

【中文名称】黑脸鸨

【中文别名】亨氏鸨

【拉丁学名】Neotis heuglinii

【命名时间】Hartlaub 1859

【英文名称】Heuglin's Bustard

【科属分类】动物界、脊索动物门、鸟纲、鹤形目、鸨科

外形特征

黑脸鸨的披羽棕色夹有美丽的细纹,白颈,白腿,黑脸,整个大鸟披着华贵的大氅。身体粗壮,向后渐细。头平扁,颈长,颈椎16—18节。雄鸟的颈有特殊的皮下膨胀组织。嘴粗壮,端部侧扁,基部宽,嘴峰有脊并略下弯,嘴长常短于头长;鼻孔裸露。站立或行走时,嘴和身体均呈水平状,而颈垂直向上。翅长而宽,飞行有力而持久,仅在降落时滑翔。初级飞羽10枚,次级飞羽16—24枚。尾宽,短至中等长,尾端呈方形或稍圆,尾羽18—20枚。无尾脂腺。腿长而粗壮,胫的裸出部分和跗跖被网状鳞,足仅有前3趾,后趾消失,趾基联合处宽,形成圆厚的足垫,爪钝而平扁。

地理分布

分布于非洲中南部地区(包括阿拉伯半岛的南部、撒哈拉沙漠(北回归线)以南的整个非洲大陆。)

生活习性

杂食性,主要以植物的叶、嫩芽和种子等为食,也吃昆虫和蜥蜴、蛙、雏鸟、鼠类等小型脊椎动物。

生长繁殖

喜欢选择温暖干燥开阔草原和草地作为栖息地。农田、灌木丛等,能适应无水环境,但降雨常决定其繁殖的时间和场所。小鸨羽毛很松,说明其生活环境气候炎热。繁殖时配对关系通常为单配,但仅在繁殖季节发生。求偶时雄鸟进行地面或空中炫耀并发出沙哑的叫声。在地面由雌鸟挖坑营巢,每窝产1—2枚或2—6枚卵,每年产1窝,孵卵期20—28天,仅由雌鸟孵卵和照顾幼鸟。1—6岁开始繁殖。

大骨顶的名称类别、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

大骨顶的图片

大骨顶(学名:Fulica gigantea,英文名:Giant Coot)是秧鸡科骨顶属的鸟类。

大骨顶

中文学名:大骨顶

拉丁学名:Fulica gigantea

英文俗名:Giant Coot

命名作者:Eydoux & Souleyet, 1841

中文目名:鹤形目(Gruiformes)

中文科名:秧鸡科(Rallidae)

中文属名:骨顶属(Fulica)

繁殖区:南美洲 : Peru to nw Argentina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名称类别

【中文名称】大骨顶

【中文别名】大骨顶鸡、大骨顶鸟

【拉丁学名】Fulica gigantea

【命名时间】Eydoux & Souleyet, 1841

【英文名称】Giant Coot

【科属分类】动物界、脊索动物门、鸟纲、鹤形目、秧鸡科、骨顶鸡属

外形特征

大骨顶
大骨顶

中型游禽。嘴长度适中,高而侧扁。头具额甲,白色,端部钝圆。跗跖短,短于中趾不连爪。大多数潜水取食沉水植物,趾均具宽而分离的瓣蹼。体羽全黑或暗灰黑色,多数尾下覆羽有白色,上体有条纹,下体有横纹。两性相似。身体短而侧扁,以利于在浓密的植物丛中穿行。头小,颈短或适中,颈椎14~15节。翅很宽短圆,第1枚初级飞羽较第2枚为短。第2枚初级飞羽最长,第1枚初级飞羽与第5枚或第6枚初级飞羽等长。 尾短,尾羽6~16枚,通常12枚,尾端方形或圆形,常摇摆或翘起尾羽以显示尾下覆羽的信号色。通常腿、趾均细长,有后趾,用来在漂浮的植物上行走,趾两侧延伸成瓣蹼用来游泳。

地理分布

分布于南美洲(包括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苏里南、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巴拉圭、

大骨顶
大骨顶

大骨顶巴西、智利、阿根廷、乌拉圭以及马尔维纳斯群岛(也称福克兰群岛))

生活习性

大骨顶
大骨顶

大骨顶常在稻田里的秧丛中和谷茬上筑巢栖息。主要栖息地是沼泽,在距水面不高的密草丛中筑巢。繁殖生活于北方,迁南方过冬。对栖息地的选择较广,有湿地、草地、森林和灌丛等生活型,在非繁殖季节通常单个栖息,繁殖季节为季节性配对或家庭栖息,但在结群物种中为群居,在秋、冬季最明显。

杂食性,在软土中或枯叶中探食,主要寻找无脊椎动物;粗喙的种类能扯下植物,吃种子、核果、嫩枝、叶等;能频繁潜水寻食。也吃各种昆虫及其幼虫、蜘蛛、马陆、蠕虫、软体动物、甲壳类、小鱼以及小鸟及其卵和雏鸟。

生长繁殖

大骨顶
大骨顶

大骨顶单配制,配对关系仅在繁殖季节发生。善于游泳和鸣叫,叫声在求偶和配对关系上有重要作用,但在非繁殖季节基本上不鸣叫。在水边或水中的植物丛中营巢,两性营巢,每窝产卵5~10枚,每年产1~2窝,孵卵期14~24天。两性都参加孵卵,通常由双亲喂食和照顾幼鸟。1岁或不足1岁便开始繁殖。

褐黑腹鸨的名称类别、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

褐黑腹鸨的图片

褐黑腹鸨(学名:Lissotis melanogaster,英文名:Black-bellied Bustard)是鸨科黑腹鸨属的鸟类。

褐黑腹鸨

中文学名:褐黑腹鸨

拉丁学名:Lissotis melanogaster

英文俗名:Black-bellied Bustard

命名作者:Rüppell, 1835

中文目名:鸨形目(Otidiformes)

中文科名:鸨科(Otididae)

中文属名:黑腹鸨属(Lissotis)

繁殖区:非洲 : 广泛分布

华盛顿公约(CITES)

濒危物种保护级别:二级保护物种

(目前无灭绝危机,管制其国际贸易)

名称类别

【中文名称】褐黑腹鸨

【中文别名】黑腹鸨

【拉丁学名】Lissotis melanogaster

【命名时间】Ruppell, 1835

【英文名称】Black-bellied Bustard

【科属分类】动物界、脊索动物门、鸟纲、鹤形目、鸨科

外形特征

褐黑腹鸨有褐色的背羽和翅膀,上面布满精细的花纹。黑腹,蓝颈,头部黑白交错的斑纹如小丑的脸谱。

褐黑腹鸨
褐黑腹鸨褐黑腹鸨身体粗壮,向后渐细。头平扁,颈长,颈椎16—18节。雄鸟的颈有特殊的皮下膨胀组织。嘴粗壮,端部侧扁,基部宽,嘴峰有脊并略下弯,嘴长常短于头长;鼻孔裸露。站立或行走时,嘴和身体均呈水平状,而颈垂直向上。翅长而宽,飞行有力而持久,仅在降落时滑翔。初级飞羽10枚,次级飞羽16—24枚。尾宽,短至中等长,尾端呈方形或稍圆,尾羽18—20枚。无尾脂腺。腿长而粗壮,胫的裸出部分和跗跖被网状鳞,足仅有前3趾,后趾消失,趾基联合处宽,形成圆厚的足垫,爪钝而平扁。

地理分布

分布于非洲中南部地区(包括阿拉伯半岛的南部、撒哈拉沙漠(北回归线)以南的整个非洲大陆。)

生活习性

褐黑腹鸨
褐黑腹鸨褐黑腹鸨杂食性,主要以植物的叶、嫩芽和种子等为食,也吃昆虫和蜥蜴、蛙、雏鸟、鼠类等小型脊椎动物。

生长繁殖

褐黑腹鸨
褐黑腹鸨褐黑腹鸨喜欢选择温暖干燥开阔草原和草地作为栖息地。农田、灌木丛等,能适应无水环境,但降雨常决定其繁殖的时间和场所。小鸨羽毛很松,说明其生活环境气候炎热。繁殖时配对关系通常为单配,但仅在繁殖季节发生。求偶时雄鸟进行地面或空中炫耀并发出沙哑的叫声。在地面由雌鸟挖坑营巢,每窝产1—2枚或2—6枚卵,每年产1窝,孵卵期20—28天,仅由雌鸟孵卵和照顾幼鸟。1—6岁开始繁殖。

本文Hash:0a91eaf2b20bb2b4e3234f8fe7cf5699ee917798

声明:此文由 飞舞九天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