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宽嘴鸫的科属、简介、地理分布、生活习性

导读: 科属 鸟种简介 地理分布 生活习性

紫宽嘴鸫的图片

紫宽嘴鸫(学名:Cochoa purpurea,英文名:Purple Cochoa)是鸫科宽嘴鸫属的鸟类。

紫宽嘴鸫(学名:Cochoa purpurea)为雀形目鸫科的鸟类,俗名紫鸫。是体长约28厘米的褐紫色似鸫的鸟。雄鸟通体淡紫色;头顶和尾羽紫蓝色沾灰,脸侧和颈部黑色;飞羽淡紫色,其羽缘及端部黑色;尾羽具黑色端斑;下体均为淡紫色;雌雄羽色不同。亚成鸟:顶冠黑而具白色点斑,上体褐,喉皮黄,腹部具黑色及棕色横斑。栖于常绿阔叶林内,林栖型,显懒散。通常在最高的果树上觅食,有时也于地面觅食。以食昆虫为主,嘴具钩齿,用于撕碎果实。分布于印度次大陆,中南半岛和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中国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中文学名:紫宽嘴鸫

拉丁学名:Cochoa purpurea

英文俗名:Purple Cochoa

命名作者:Hodgson, 1836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鸫科(Turdidae)

中文属名:宽嘴鸫属(Cochoa)

繁殖区:东洋界 : Himalayas to n Vietnam and n Thailand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801

科属

紫宽嘴鸫
紫宽嘴鸫

紫宽嘴鸫

紫宽嘴鸫 Purple Cochoa

雀形目 > 鹟科 > 宽嘴鸫属

PASSERIFORMES > Muscicapidae > Cochoa purpurea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鸟种简介

紫宽嘴鸫
紫宽嘴鸫

雄鸟:体大(28厘米)的褐紫色似鸫的鸟。顶冠、大覆羽及飞羽羽缘淡紫蓝色,翼端黑色,尾淡紫而端黑。

雌鸟:似雄鸟,但上体红褐,下体浅褐。

亚成鸟:顶冠黑而具白色点斑,上体褐,喉皮黄,腹部具黑色及棕色横斑。

虹膜-深褐;嘴-黑色;脚-黑色。

叫声:低声咯叫。鸣声为似笛音的peeeeee或peeee-you-peeee。

地理分布

分布范围:喜马拉雅山脉至中国南方、缅甸及印度支那。

分布状况:留鸟见于四川山区北至汶川(卧龙)、云南及西藏东南部海拔900~2800米。

生活习性

林栖型,显懒散。通常在最高的果树上觅食,有时也于地面觅食。嘴具钩齿,用于撕碎果实。也食昆虫。

剪嘴鸥科的简介、外观、地理分布、生活习性

剪嘴鸥科的图片

剪嘴鸥科剪嘴鸥科(Rynchopidae)在鸟类传统分类系统中是鸟纲中的鸥形目中的一个科

鸟种简介

剪嘴鸥科
剪嘴鸥科剪嘴鸥科(Rynchopidae)在鸟类传统分类系统中是鸟纲中的鸥形目中的一个科。剪嘴鸥下喙比上喙长,捕食时紧贴水面飞行,将下喙叉入水中分水从而将食物送入嘴中。

剪嘴鸥是热带水鸟,共1属3种,在美洲,非洲和亚洲南部各有一种,即亚洲的剪嘴鸥、非洲的非洲剪嘴鸥和美洲的黑剪嘴鸥,黑剪嘴鸥是剪嘴鸥中分布跨纬度最大的一种,可进入温带水域,北至美国东部,南至南美洲最南部。我国只有一种,即剪嘴鸥,非常罕见。

外观

大中型似燕鸥类水鸟。嘴红色、橙色或黄色,直长而尖,下嘴比上嘴长得多,嘴端侧扁呈薄刀形。翼特别尖长;尾较短,凹形;脚非常短小,具微蹼,爪小而尖利。上体黑色、石板灰色或浅褐色,下体白色或近白色。两性相似,雌体稍小。

地理分布

分布于亚洲、非洲、美洲的热带和亚热带淡水流域和沿海。栖息地是大江大河、湖泊和海滨。部分迁徙。

生活习性

性群居。也在黄昏和夜间活动,飞行敏捷和快速,但并不很强健,在水面飞行中双脚悬于水上,以刀状下嘴“耕犁”水面觅取食物。主要以小鱼、小虾及其他小型甲壳动物、浮游生物为食。叫声粗大如咆哮,求偶时鸣声轻柔。

集群营巢繁殖,巢松散地分布在沙地的凹陷处,每窝产卵2—5枚。两性亲鸟轮流孵卵,中午高温时交替频繁。雏鸟留巢性,体被绒羽,两性亲鸟均育雏。

槲鸫的简介、地理分布、分类地位、生活习性、生长繁殖

槲鸫的图片

槲鸫(学名:Turdus viscivorus,英文名:Mistle Thrush)是鸫科鸫属的鸟类。

槲鸫(学名:Turdus viscivorus)属雀形目鸫科鸫属,体大(28厘米)的褐色鸫,雌雄同色,下体皮黄白而密布黑色点斑。槲鸫的中文名反映了其以槲寄生为食的特点,而学名的种加词viscivorus的意思也是“食槲寄生者”。数量稀少,在中国仅分布于新疆。注意与欧歌鸫区别,和宝兴歌鸫的分布区域不重叠。

中文学名:槲鸫

拉丁学名:Turdus viscivorus

英文俗名:Mistle Thrush

命名作者:Linnaeus, 1758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鸫科(Turdidae)

中文属名:鸫属(Turdus)

繁殖区:古北界 : c, w, also n Africa

非繁殖区:n Africa and s Asi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713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褐色

次要羽色:黑色

鸟种简介

槲鸫
槲鸫

体大(28厘米)的褐色鸫,下体皮黄白而密布黑色点斑。雌鸟似雄鸟。

虹膜-褐色;嘴-黑色,基部黄色;脚-粉褐。

叫声:叫声为干涩的颤音zerrrrr,鸣声为凄凉且抑郁的下降笛音。似乌鸫。

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槲鸫与欧歌鸫的区别:两者在中国都仅分布于新疆等地,且下体都具有仅圆形的黑色点斑。

(1)槲鸫体型较大(28cm);欧歌鸫体型较小(22cm)。

(2)槲鸫上体褐色较浓,外侧尾羽端白,翼下白。覆羽边缘白色。胸腹黄或白色,比欧歌鸫浅很多。

(3)槲鸫胸侧可出现块状黑斑。

地理分布

槲鸫
槲鸫

分布范围:欧洲及亚洲北部至中亚、西伯利亚中部及中国西部。

分布状况:种群数量稀少。亚种bonapartei繁殖于新疆西南部及西北部的天山。

分类地位

槲鸫
槲鸫

此物种是由林奈在其1758年著作《自然系统》(Systemanaturae)被首次描述,使用了目前的学名。

2007年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槲鸫与羽色相近的欧歌鸫(T.philomelos)和宝兴歌鸫(T.mupinensis)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这三种鸫从遍布世界的鸫中分化出形成的分支较早,因此槲鸫与欧洲其他的鸫比如乌鸫(T.merula)亲缘较远。

生活习性

槲鸫
槲鸫

槲鸫为候鸟,冬天会从北方到南方越冬,迁徙时会形成小型鸟群。杂食动物,以多种昆虫、蚯蚓、蜗牛、蛞蝓和浆果为食,尤喜食槲寄生的果实,故因此而得名。冬季时槲鸫会占据果树,并且拒绝其他种类的鸫前来觅食。生性胆小谨慎,站立时体态正直。

叫声为干涩颤音“zerrrrr”及凄郁的下降笛音,似乌鸫,不如欧歌鸫的鸣声婉转。天气恶劣或在夜间,雄性会在树木、屋顶或高高的栖木上发出响亮婉转的鸣叫,一般是在多雨的早春。

生长繁殖

槲鸫
槲鸫

树上筑巢,在以草叶、草根和泥土编织,内铺有干草的杯状巢中产卵,一窝4-5枚卵,卵白色,上有灰褐或红褐色斑点。

本文Hash:6ea744890e1bf26ded2b1ff857ece08dd567eb6f

声明:此文由 nihao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