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胸苦恶鸟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亚种分化、保护现状、文化内涵

导读: 外形特征 生活习性 生长繁殖 地理分布 亚种分化 保护现状 文化内涵

白胸苦恶鸟的图片

白胸苦恶鸟(学名:Amaurornis phoenicurus,英文名:White-breasted Waterhen)是秧鸡科苦恶鸟属的水鸟,又名白腹秧鸡。繁殖栖息于亚洲南部的沼泽、池塘、沟渠和河岸,从印度、斯里兰卡横跨到中国南部和印度尼西亚,身长约32厘米,在上述地区皆为留鸟,筑巢在沼泽植被的干燥地点,一巢约6~7个蛋。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斯里兰卡。

中文学名:白胸苦恶鸟

拉丁学名:Amaurornis phoenicurus

英文俗名:White-breasted Waterhen

命名作者:Pennant, 1769

中文目名:鹤形目(Gruiformes)

中文科名:秧鸡科(Rallidae)

中文属名:苦恶鸟属(Amaurornis)

繁殖区:东洋界 : 广泛分布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313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白胸苦恶鸟:形态特征图
白胸苦恶鸟:形态特征图

体型略大(33厘米)的深青灰色及白色的苦恶鸟。头顶及上体灰色,脸、额、胸及上腹部白色,下腹及尾下棕色。

虹膜-红色;嘴-偏绿,嘴基红色;脚-黄色。

叫声:单调的uwok-uwok叫声。黎明或夜晚数鸟一起作喧闹而怪诞的合唱,声如turr-kroowak, per-per-a-wak-wak-wak 及其他声响,一次可持续15分钟。

生活习性

白胸苦恶鸟
白胸苦恶鸟
白胸苦恶鸟
白胸苦恶鸟

栖息于长有芦苇或杂草的沼泽地和有灌木的高草丛、竹丛、湿灌木、水稻田、甘蔗田中,以及河流、湖泊、灌渠和池塘边,也生活在人类住地附近,如林边、池塘或公园,在湖泊周围村落附近水域的水草中,普遍有白胸苦恶鸟活动,也见于近水的水稻田、麦田、紫穗槐和野蔷薇丛中。

栖息地的海拔高度从低地到1500米,在中国云南省为300~2700米。一般成对活动。性机警、隐蔽,白天在植物茂密处或水边草丛中活动。善于步行、奔跑及涉水,行走时头颈前后伸缩,尾上下摆动。平时很少见其飞翔,受惊后多奔跑隐入草丛中或短距离飞行。飞时头颈伸直,两腿悬垂,起飞笨拙,急速搧翅。发情期和繁殖期常彻夜鸣叫,鸣声似“苦恶、苦恶”,单调重复,清晰嘹亮。

杂食性,动物性食物有昆虫(甲虫、蚱蜢等)及其幼虫、龙虱幼虫、鞘翅目成虫、螟蛾及其幼虫、蚂蚁、鲎虫、蜗牛、螺、鼠,蠕虫、软体动物、蜘蛛、小鱼等;也吃草籽和水生植物的嫩茎和根。其中植物性食物有苕子种子、野荸荠籽、稗、瓜子、谷、大麦、小麦、植物种子和芦苇茎;另有砂砾取食。

生长繁殖

白胸苦恶鸟
白胸苦恶鸟

繁殖期为4~7月。

营巢于水边或近水岸边草丛或灌木丛中。巢主要由枯草构成,结构较简单,形状为碗状。通常置巢于离地数厘米或十多厘米的灌丛或草丛上,也有直接置巢于草丛中地上。巢非常隐蔽。

每窝产卵4~8枚,卵的形状为椭圆形,颜色为白色或皮黄白色。卵的大小为31~45×25~32毫米,平均40×30毫米。卵产齐后即开始孵卵。孵卵由雌雄亲鸟轮流承担。

地理分布

世界分布
白胸苦恶鸟:地理分布图白胸苦恶鸟:世界分布图

白胸苦恶鸟分布于印度次大陆及中国的西南地区,包括印度、孟加拉、不丹、锡金、尼泊尔、巴基斯担、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以及中国西藏的东南部地区等。中南半岛和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包括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以及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香港、海南岛。太平洋诸岛屿,包括中国的台湾省、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爪哇岛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华莱士区,指传统的华莱士线(从棉兰老岛的东侧海域经望加锡海峡至巴厘岛与龙目岛之间)以东、巴布亚新几内亚以西的区域,包括印度尼西亚的苏拉威西岛、努沙登加拉群岛、西南群岛、摩鹿加群岛(马鲁古群岛)、东帝汶等岛屿。

中国分布

白胸苦恶鸟: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印度、中国南部、东南亚、菲律宾、苏拉威西岛、马鲁古群岛及马来诸岛。

分布状况:亚种chinensis繁殖在中国北纬34°以南低地。越冬于云南、广西、海南岛、广东、福建及台湾。偶见于山东、山西及河北。为适宜生境下的一般性常见鸟,高可至海拔1500米。

亚种分化

白胸苦恶鸟
白胸苦恶鸟

白胸苦恶鸟指名亚种(学名:Amaurornis phoenicurus phoenicurus) 白胸苦恶鸟印度亚种(学名:Amaurornis phoenicurus insularis) 白胸苦恶鸟尼科巴亚种(学名:Amaurornis phoenicurus midnicobaricus) 白胸苦恶鸟印尼亚种(学名:Amaurornis phoenicurus leucomelanus)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文化内涵

白胸苦恶鸟
白胸苦恶鸟

关于苦恶鸟的中国民间传说,是说这种鸟为一个苦媳妇所化,被恶家姑折磨虐待而死,化为怨鸟,所以叫起来总是“姑恶、姑恶”。苏东坡、陆放翁等人都有咏姑恶诗,可见宋朝已经有了这传说。南宋诗人范成大在诗序曰:“姑恶,水禽,以其声得名。世传姑虐其妇,妇死所化。” 苏东坡诗云:“姑恶,姑恶,姑不要,妾命薄”。这里所说的“姑恶”,应该是现在所谓的“苦恶鸟”之名的由来。

黑胸太阳鸟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亚种分化、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黑胸太阳鸟的图片

黑胸太阳鸟(学名:Aethopyga saturata,英文名:Black-throated Sunbird)属太阳鸟科太阳鸟属,英文直译为黑喉太阳鸟。小型鸟类,体长9-15cm。嘴细长而向下曲。常至溪流边的开花矮树丛。在我国种群数量局部地区较丰富,特别是在云南西部高黎贡山和贵州西南部等地较常见。是留鸟。

中文学名:黑胸太阳鸟

拉丁学名:Aethopyga saturata

英文俗名:Black-throated Sunbird

命名作者:Hodgson, 1836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太阳鸟科(Nectariniidae)

中文属名:太阳鸟属(Aethopyga)

繁殖区:东洋界 : Himalayas to s Vietnam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189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红色

次要羽色:多种颜色

外形特征

黑胸太阳鸟
黑胸太阳鸟

雄鸟:体型略大(14厘米)的深色太阳鸟,中央尾羽特长,尾呈楔形,光线不足时看似近黑色且腰及胸色浅;光线好时头顶及尾均为金属蓝色,上背暗淡紫色,喉黑,胸灰橄榄色而具细小的深暗色纵纹。亚种saturata黄色腰带有限;petersi下体的黄色较多;assamensis胸部的黑色扩展。

雌鸟:甚小,腰白黄色。

虹膜-褐色;嘴-黑色;脚-深褐。

叫声:快速的ti-ti-ti-ti-ti-ti-ti…叫声。

黑胸太阳鸟:雄鸟
黑胸太阳鸟:雄鸟
黑胸太阳鸟:雄鸟(assamensis亚种)
黑胸太阳鸟:雄鸟(assamensis亚种)
黑胸太阳鸟:雌鸟
黑胸太阳鸟:雌鸟
黑胸太阳鸟:雌鸟
黑胸太阳鸟:雌鸟
黑胸太阳鸟:幼鸟
黑胸太阳鸟:幼鸟
黑胸太阳鸟:幼鸟
黑胸太阳鸟:幼鸟

地理分布

黑胸太阳鸟
黑胸太阳鸟

国内分布: 国内分布于云南西北部贡山、西部腾冲、盈江、潞西、耿马、镇康、永德、中部景东、新平、西南部澜沧、沧源、孟连、南部西双版纳、江城、元阳、绿春,贵州南部兴义、册亨、望谟、罗甸,广西和西藏东南部,偶见于香港。

国外分布: 国外分布于尼泊尔、锡金、不丹、孟加拉国、印度、缅甸、老挝、越南、柬埔寨、泰国和马来西亚。

分布范围:喜马拉雅山脉及印度阿萨姆至中国西南及华南、缅甸和东南亚。

分布状况:亚种saturata见于喜马拉雅山脉及西藏东南部;assamensis于墨脱东部至云南西部;petersi于云南南部西双版纳及广西。一般不常见于海拔300~1800米的丘陵和较低山林。

亚种分化

黑胸太阳鸟滇西亚种(学名:Aethopyga saturata assamensis)。分布于孟加拉、印度、缅甸以及中国大陆的西藏、云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阿萨姆,限于萨地亚附近。

黑胸太阳鸟西南亚种(学名:Aethopyga saturata petersi)。分布于缅甸、泰国、老挝、越南以及中国大陆的云南、贵州、广西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越南北部PaKla,LaokayProv.。

黑胸太阳鸟指名亚种(学名:Aethopyga saturata saturata)。分布于自印度向东至尼泊尔、不丹以及中国大陆的西藏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尼泊尔。

生活习性

黑胸太阳鸟
黑胸太阳鸟

黑胸太阳鸟主要栖息于海拔1000m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的常绿阔叶林和次生林中,在云南西部和西南部山区,夏季可上到海拔1500-2100m的低中山地区,也出没于混交林、灌丛、果园、茶园、林缘疏林和沟谷林等不同生境类型中,有时还出现在田边、地头和村寨附近的树上。

主要以蜘蛛、甲虫、蚂蚁、花蕊、花瓣、种子和嫩叶等食物为食。

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有时亦见3-5只成群或与柳莺等小鸟混群。喜欢活动在林缘疏林、灌丛、林间空地和溪流沿岸等开阔地方。性活泼,整天不停地在树间飞来飞去,啄食花蜜时常不断地扇动两翅,悬空在花上空啄取,有时又头朝下悬垂于枝叶和花朵上啄食。

生长繁殖

繁殖期5-7月。营巢于森林中树上、灌丛和竹丛上。巢呈梨形,主要由植物纤 维、须根,有时混杂有苔鲜、草茎和竹叶等编织而成,内垫有细的草茎和棉绒,巢口开在中间侧面。

每窝产卵2-3枚,卵有淡粉红色、纯白色两种,被有深褐色斑点,卵的大小为14.2-15.3mm×10.5-12.1mm。

保护现状

黑胸太阳鸟
黑胸太阳鸟

黑胸太阳鸟在中国种群数量局部地区较丰富,特别是在云南西部高黎贡山和贵州西南部等地较常见。

白草雁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亚种分化、保护现状

白草雁的图片

白草雁(学名:Chloephaga hybrida,英文名:Kelp Goose)是鸭科草雁属的鸟类。

为雁形目鸭科的鸟类。喙小腿长;具直立姿态。翅膀的弯曲处有骨质距,为有力的武器。雌雄异色。雄雁白色;雌雁黑色,胸腹部有白色横斑纹。解剖特征虽与雁相似,但不是真正的雁。应是陆栖性较强的鹅类。分布局限于南美洲,一般在草地上进食,其食物以水生植物为主。上体、头部和颈部是巧克力棕色,腹部是黑褐色和白色的大条纹,而臀部、尾羽和翼下也是白色,雁喙粉红色,腿橙色,眼睛周围有一圈细长的白环。生活的范围较小,从智利南部延伸,通过火地岛到阿根廷最南端,栖息于海岸边的岩石或卵石地区,经常在附近的淡水区和沿海泻湖活动,陆栖性较强,性机警而胆怯,人不能靠近,常常很远见人就飞走或游开。

白草雁

拉丁名:Chloephagahybrida

英文名:KelpGoose

物种分类: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鸟纲→今鸟亚纲→今颚总目→雁形目→鸭科

分布:分布于南美洲(包括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苏里南、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巴拉圭、巴西、智利、阿根廷、乌拉圭以及马尔维纳斯群岛(也称福克兰群岛))

中文学名:白草雁

拉丁学名:Chloephaga hybrida

英文俗名:Kelp Goose

命名作者:Molina, 1782

中文目名:雁形目(Anseriformes)

中文科名:鸭科(Anatidae)

中文属名:草雁属(Chloephaga)

繁殖区:南美洲 : s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白草雁身长52 – 65 cm。成年雄雁几乎完全白色,黑喙,腿和脚橙色。白草雁雌雁羽毛黑色并有明亮的白色条纹。上体、头部和颈部是巧克力棕色,腹部是黑褐色和白色的大条纹,而臀部、尾羽和翼下也是白色,雁喙粉红色,腿橙色,眼睛周围有一圈细长的白环。
白草雁
白草雁

白草雁
白草雁

地理分布

分布于南美洲,包括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苏里南、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巴拉圭、巴西、智利、阿根廷、乌拉圭以及马尔维纳斯群岛(也称福克兰群岛)。

生活习性

生活的范围较小,从智利南部延伸,通过火地岛到阿根廷最南端,栖息于海岸边的岩石或卵石地区,经常在附近的淡水区和沿海泻湖活动,陆栖性较强,性机警而胆怯,人不能靠近,常常很远见人就飞走或游开。在海边游牧觅食,主要以绿色海藻譬如石莼为食。
白草雁
白草雁白草雁(卵)

生长繁殖

一般在靠近湖泊、河流、水塘和沼泽地的边缘上繁殖。产卵时间是10月下旬至11月初。通常营巢于水域岸边和沙滩隐蔽的草丛或灌木中,开始产卵后雌鸟从自己身上拔下大量绒羽放于巢内。每窝产卵3-6枚,卵白色。雌鸟孵卵,雄鸟在雌鸟开始孵卵后不久即离开雌鸟独自到湖中白草雁(幼雁)或海上换羽,孵化期30天。孵卵的初期雌鸟在早晨和下午离巢觅食,离巢前用巢边绒羽将卵盖住,在孵卵后期则很少离巢或不离巢。雏鸟早成性,孵出后第二天即能独自从树洞中跳下来进入水中,进行游泳和潜水,在雌鸟带领下经过50-70天即能飞翔。2龄时性成熟。

亚种分化

1.Chloephaga hybrida hybrida 分布于智利南部和火地岛。
白草雁
白草雁

2.Chloephaga hybrida malvinarum 分布于福克兰群岛。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国际鸟类红皮书,2009年名录 ver 3.1。

本文Hash:9567639318c10ba486a4b04da7aa5382dd2ed44d

声明:此文由 lizhen002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