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外形特征 地理分布 生活习性 生长繁殖 保护现状
黑喉噪鹛(学名:Garrulax chinensis,英文名:Black-throated Laughingthrush)是噪鹛科噪鹛属的鸟类。头侧及喉黑色,脸颊白色。华南和西南热带山区常见留鸟,小群活动,喜在次生林、竹丛、灌丛中出没。鸣叫声响亮清晰,圆润悦耳,其声似“滴卟-,滴卟-”。黑喉噪鹛因叫声响亮动听,俗称“山呼鸟”(又称珊瑚鸟、山胡鸟),常被作为观赏鸟饲养。黑喉、眼后有一大块白斑。主要分布在云南中部和南部。
中文学名:黑喉噪鹛
拉丁学名:Garrulax chinensis
英文俗名:Black-throated Laughingthrush
命名作者:Scopoli, 1786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噪鹛科(Leiothrichidae)
中文属名:噪鹛属(Garrulax)
繁殖区:东洋界 : Southeast Asi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022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灰色
次要羽色:黑色
外形特征
黑喉噪鹛:形态特征图
体型略小(23厘米)的深灰色噪鹛。头侧及喉黑色,腹部及尾下覆羽橄榄灰。蓬松的黑色前后具白色边缘。内陆型亚种的脸颊白色,但海南亚种颈后及颈侧棕褐色。初级飞羽羽缘色浅。
虹膜-红色;嘴-黑色;脚-黄或灰色。
叫声:清晰而动听的似鸫鸣声及响亮的咯咯群鸟笑声。
地理分布
黑喉噪鹛:地理分布图
国内分布:国内分布于云南西部和南部、广西、香港和广西南部。
国外分布:国外分布于缅甸、泰国、老挝、越南和柬埔寨等地。
分布范围:中国南部及印度支那。
分布状况:常见于云南西南部(lochmius),云南东南部至广东(chinensis)及海南岛(monachus)的低地森林,高可至海拔1200米。
生活习性
黑喉噪鹛
生境:主要栖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和丘陵地带的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和竹林中,有时也见在农田地边、村寨附近以及滨海的次生林和灌木林中活动和觅食。
食性:主要以蚂蚁、蝽象、甲虫、象甲、步行虫等昆虫为食,也吃部分植物果实和种子。
习性:常呈数只或10多只的小群活动,偶尔也见有单独和成对活动的。多在林下灌木丛间跳来跳去,群间个体通过叫声保持联系,社群行为极强,当被冲散后很快又通过叫声聚集在一起。鸟群中如有一只被打伤,其余鸟并不马上逃走,如受伤鸟被捉住发出惊叫,其他鸟似有前来抢救之势。活动时频繁地发出叫声,悦耳动听。除在树木低枝和灌木上跳跃活动外,也常在地面上迅速地跳来跳去,一面扇动着两翅,一面点头,跳一会,又起劲鸣叫,尤其是早晚和早春,这种活动较为频繁。如发现人或突然受到惊扰,有时也飞走,飞行笨拙费力,通常飞不多远又落下。
生长繁殖
黑喉噪鹛:亚成鸟
黑喉噪鹛在海南岛的繁殖期3~8月,1年繁殖2窝,第一窝通常在3~6月,第二窝在7~8月。
营巢于林下茂密的灌木丛或竹林里,巢离地一般不高。巢呈浅杯状,主要由草根,树叶、藤葛等构成,内垫有细嫩草根,结构较为疏松。巢的大小为外径16厘米,内径8.1厘米,高8.2厘米,深5.4厘米。
每窝产卵3~5枚,通常为4枚,卵白色,大小为28.8毫米×20.4毫米。
保护现状
黑喉噪鹛
黑喉噪鹛在中国种群数量较丰富。其体型大小适中,羽色艳丽、鸣声婉转、悦耳动听,是著名的笼养鸟之一,应控制猎取,注意保护。
红翅噪鹛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保护现状
红翅噪鹛(学名:Trochalopteron formosum,英文名:Red-winged Laughingthrush)是噪鹛科彩翼噪鹛属的鸟类。
红翅噪鹛又名丽色噪鹛,为鶲科噪鹛属的鸟类,是中国特有鸟类,体型大(28厘米)。数量稀少,罕见于越南西北部以及中国大陆西南部的四川、云南、广西等地,在越南北部栖于2000米以上的森林下木间。
中文学名:红翅噪鹛
拉丁学名:Trochalopteron formosum
英文俗名:Red-winged Laughingthrush
命名作者:Verreaux, J, 1869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噪鹛科(Leiothrichidae)
中文属名:彩翼噪鹛属(Trochalopteron)
繁殖区:东洋界 : s China, nw Vietnam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047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体型大(28厘米)的噪鹛。
翼及尾的边缘鲜红,自颏至上胸为黑色。特征极明显,野外不难识别。
耳羽灰白而具黑纹。
虹膜-褐色;嘴-黑色;脚-近黑。
相似鸟种区别辨识
丽色噪鹛似赤尾噪鹛但区别在头顶灰色而具黑色纵纹,上背、背及胸褐色。
丽色噪鹛(左图)和赤尾噪鹛(右图)的对比:
红翅噪鹛(丽色噪鹛)。作者:老存。2011年11月。
赤尾噪鹛。作者:陶俑。叫声
鸣声包括响亮或甚尖细的哀怨哨音,间隔2.5~8秒重复一次,chu-weewu或略上扬的 chiu-wee。二重唱包括chiu-wee…u-weeoo(中间略上升)及u-weeoo…wueeoo(速度极快)。也有更响亮的wu-eeoo声。叫声包括轻柔压抑的 wiiii 声。
生活习性
丽色噪鹛。作者:老存。2011年11月。
栖息于茂密的常绿林,次生林及竹林的地面或近地面处。喜结小群,性胆怯。
常成对或成数只的小群活动,多在林下灌丛间不停地穿梭和跳跃,也频繁地在林下地上活动和觅食。
食性
丽色噪鹛。作者:老存。2011年11月。
主要以昆虫和植物性食物为食。所吃食物中动物性食物主要有瓢虫、叩头甲、鞘翅目昆虫以及蜈蚣和蜗牛等,植物性食物主要有蔷薇、常春藤、花椒属、忍冬和豆科等植物的果实和种子。
生长繁殖
繁殖期5-7月,巢主要用苔藓和竹叶构成,内垫棕丝等物。巢的大小为内径7.2cm,深5.2cm。卵绿色、具黑色细纹,卵的大小为21mm×18.7mm,重3.9g。
地理分布
中国特有鸟类,罕见于四川、云南及广西等地海拔900~3000m的山区,为数量稀少的留鸟。
保护现状
分布区域狭窄,种群数量稀少。特别是由于该鸟羽色艳丽而善鸣,常被捕捉饲养,作为笼养观赏鸟,致使种群数量日趋减少。
目前已被鸟类生活国际 (Bird Life International) 列入全球濒危鸟类名录。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三有保护鸟类。
红尾噪鹛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红尾噪鹛(学名:Trochalopteron milnei,英文名:Red-tailed Laughingthrush)是噪鹛科彩翼噪鹛属的鸟类。
红尾噪鹛(学名:Garrulax milnei)又名赤尾噪鹛,属于雀形目画眉科噪鹛属。全长约25cm。头顶至后颈红棕色,翼与尾赤红色。眼先、眉纹及喉黑色,耳羽灰色。数量稀少,罕见,中国为云南、广西、贵州及武夷山地区的稀有留鸟。全球性近危种。
中文学名:红尾噪鹛
拉丁学名:Trochalopteron milnei
英文俗名:Red-tailed Laughingthrush
命名作者:David, 1874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噪鹛科(Leiothrichidae)
中文属名:彩翼噪鹛属(Trochalopteron)
繁殖区:东洋界 : Burma to s China and c Vietnam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048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红尾噪鹛
赤尾噪鹛全长约25cm。头顶至后颈红棕色,上体余部橄榄灰色并具褐色羽缘。翼与尾赤鲜红色。翅膀的大面积鲜红色即为醒目。眼先、眉纹及喉黑色,耳羽灰色。胸腹暗灰并具黑色羽缘。尾下覆羽近黑。
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赤尾噪鹛与丽色噪鹛的区别:相似种丽色噪鹛,两翅和尾亦为鲜红色,颏和喉亦为黑色,但头顶不为红棕色,上下体羽亦较棕而少灰色。区别明显,野外不难识别。
赤尾噪鹛。作者:陶俑。
丽色噪鹛。作者:老存。2011年11月。
地理分布
红尾噪鹛
分布范围:中国南方、缅甸北部至印度支那北部。
分布状况:全球性近危(Collar et al. 1994)。局部分布且一般不常见,于云南(sharpei)、广西(瑶山)、贵州(sinianus)及武夷山(milnei)海拔1000~2400米的山区。
生活习性
红尾噪鹛
主要栖息于海拔1500-2500m的常绿阔叶林、竹林和林缘灌丛地带,冬季也下到山脚和沟谷等低海拔地区。
主要以昆虫和植物果实与种子为食。种类主要有土蚕、蝉幼虫、甲虫等昆虫以及蜘蛛等无脊椎动物和草莓、草子、野果等植物性食物。
常成对或成3-5只的小群活动。性胆怯,善鸣叫,鸣声嘈杂,稍有动静即藏入浓密的灌丛内,常常听其声不见其影。
生长繁殖
红尾噪鹛
繁殖期5-7月。通常营巢于茂密的常绿阔叶林中,巢多置于林下灌木上或小树上。巢呈杯状,主要由竹叶、枯草和混杂一些细根构成,内垫有竹叶。
卵白色、被有少许红褐色或近黑色斑点,卵的大小为28-30mm×20-21mm。
保护现状
红尾噪鹛
赤尾噪鹛在中国种群数量稀少,不常见。目前己被列入鸟类生活国际(Brid Life Intemational) 全球濒危鸟类名录,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三有保护鸟类。
黑喉苇鹪鹩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黑喉苇鹪鹩(学名:Pheugopedius atrogularis,英文名:Black-throated Wren)是鹪鹩科苇鹪鹩属的鸟类。
黑喉苇鹪鹩属小型鸟类。嘴长直而较细弱,先端稍曲,无嘴须。鼻孔裸露被有鼻膜。翅短而圆,初级飞羽10枚。尾短小而柔软,尾羽12枚。跗蹠强健,具盾状鳞,趾及爪发达。羽被柔软厚密,为褐色或灰色,翅膀和尾巴有黑色条斑。喜欢居住在潮湿的地方,在森林下部活动,主要以昆虫和蜘蛛为生。
中文学名:黑喉苇鹪鹩
拉丁学名:Pheugopedius atrogularis
英文俗名:Black-throated Wren
命名作者:Salvin, 1865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鹪鹩科(Troglodytidae)
中文属名:苇鹪鹩属(Pheugopedius)
繁殖区:中美洲 : Nicaragua to Panama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黑喉苇鹪鹩黑喉苇鹪鹩2黑喉苇鹪鹩是一种小型鸣禽,上体棕色有深褐色鳞纹,自颏、喉及前胸上部黑色。胸部和腹部浅棕色,白眼先,白眼眉,眼睛、鸟喙和腿爪均黑色。尾巴有黑色斑纹。嘴长直而较细弱,先端稍曲,无嘴须。鼻孔裸露或部分及全部被有鼻膜。翅短而圆,初级飞羽10枚。尾短小而柔软,尾羽10枚者。跗蹠强健,具盾状鳞,趾及爪发达。
地理分布
黑喉苇鹪鹩分布图分布于中美洲,地处北美与南美之间,包括危地马拉、伯里兹、洪都拉斯、萨尔瓦多、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巴拿马、巴哈马、古巴、海地、牙买加、多米尼加、安提瓜和巴布达、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圣卢西亚、巴巴多斯、格林纳达、特立尼达与多巴哥等国家和地区),南美洲(包括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苏里南、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巴拉圭、巴西、智利、阿根廷、乌拉圭以及马尔维纳斯群岛(也称福克兰群岛)。
黑喉苇鹪鹩黑喉苇鹪鹩分布图
生活习性
黑喉苇鹪鹩3喜栖于湿润的林区、灌丛、沼地、岸边等地。性活泼,见人临近隐匿起来。栖止时,常从低枝逐渐跃向高枝。鸣声清脆响亮。以昆虫和无脊椎动物为主要食物来源。
生长繁殖
营巢于水边芦苇丛、杂草丛、灌丛等多种环境。巢以细枝、草叶、苇叶、羽毛等物交织而成,呈袋状。产卵2—3枚,卵褐色有斑点。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8年鸟类红色名录。
本文Hash:9678998bc3fe04b50fc8a8b0e8f53e98b84d954b
声明:此文由 一正一邪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