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兰山红尾鸲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

导读: 外形特征 地理分布 生活习性

贺兰山红尾鸲的图片

贺兰山红尾鸲(学名:Phoenicurus alaschanicus,英文名:Przevalski’s Redstart)属鹟科红尾鸲属。罕见。雄鸟甚似红背红尾鸲但头顶、头侧及颈背蓝灰,翼褐色具白色块斑。栖于山地灌丛或疏林中。以昆虫为食。分布于青海、宁夏和甘肃,偶见于陕西、山西、河北和北京。该鸟种的模式产地在宁夏贺兰山。

中文学名:贺兰山红尾鸲

拉丁学名:Phoenicurus alaschanicus

英文俗名:Przevalski’s Redstart

命名作者:Przewalski, 1876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鹟科(Muscicapidae)

中文属名:红尾鸲属(Phoenicurus)

繁殖区:古北界 : nc Chin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780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近危物种

Near Threatened(NT)

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有濒危或灭绝危险

主要羽色:栗色/棕色

次要羽色:灰色

外形特征

贺兰山红尾鸲:形态特征图
贺兰山红尾鸲:形态特征图

中等体型(16厘米)的红尾鸲。胸赤褐色。

雄鸟:头顶、颈背、头侧至上背蓝灰;下背及尾橙褐,仅中央尾羽褐色;颏、喉及胸橙褐,腹部橘黄色较浅近白;翼褐色具白色块斑;甚似红背红尾鸲但头顶、头侧及颈背蓝灰。

雌鸟:褐色较重,上体色暗;下体灰色而非棕色;两翼褐色并具皮黄色斑块。

虹膜-褐色;嘴-黑色;脚-近黑。

叫声:尚无资料。可能似红背红尾鸲。

贺兰山红尾鸲:雄鸟(摄于甘肃)
贺兰山红尾鸲:雄鸟(摄于甘肃)
贺兰山红尾鸲:幼鸟(摄于青海)
贺兰山红尾鸲:幼鸟(摄于青海)

地理分布

贺兰山红尾鸲:地理分布图
贺兰山红尾鸲: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中国中北部及西部的特有种。

分布状况:山地针叶林的罕见繁殖鸟,于青海(西宁、天峻及柴达木盆地)、宁夏(贺兰山)及甘肃东部。越冬于陕西南部、河北山西的边境,偶至北京。

生活习性

贺兰山红尾鸲:雄鸟(摄于青海)
贺兰山红尾鸲:雄鸟(摄于青海)

喜山区稠密灌丛及多松散岩石的山坡。 注:或许应视其为红背红尾鸲的一亚种。

红腹红尾鸲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

红腹红尾鸲的图片

红腹红尾鸲(学名:Phoenicurus erythrogastrus,英文名:Guldenstadt’s Redstart)属鹟科红尾鸲属。体型较大的红尾鸲,雄鸟头顶灰白,翼上白斑甚大。耐寒性的红尾鸲,栖于高海拔。性惧生而孤僻。分布于高加索山脉、中亚、土耳其、喜马拉雅山脉、中国西北和中部及青藏高原。

中文学名:红腹红尾鸲

拉丁学名:Phoenicurus erythrogastrus

英文俗名:Guldenstadt’s Redstart

命名作者:Güldenst?dt, 1775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鹟科(Muscicapidae)

中文属名:红尾鸲属(Phoenicurus)

繁殖区:古北界 : sc, ec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788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栗色/棕色

次要羽色:黑色

外形特征

红腹红尾鸲
红腹红尾鸲

体大(18厘米)而色彩醒目的红尾鸲。

雄鸟:似北红尾鸲但体型较大,头顶及颈背灰白,尾羽栗色。翼上白斑甚大,黑色部位于冬季有烟灰色的缘饰。

雌鸟:似雌性欧亚红尾鸲但体型较大,褐色的中央尾羽与棕色尾羽对比不强烈。翼上无白斑。

幼鸟:具点斑羽衣的幼鸟已具明显的白色翼斑。

虹膜-褐色;嘴-黑色;脚-黑色。

叫声:叫声包括微弱的lik及较生硬的tek声。鸣声为短促清晰的哨音tit-tit-titer接以突发的似喘息短促音,于突出的栖木上或炫耀飞行时鸣唱。

红腹红尾鸲:雄鸟
红腹红尾鸲:雄鸟
红腹红尾鸲:雌鸟
红腹红尾鸲:雌鸟
红腹红尾鸲:雄鸟亚成鸟
红腹红尾鸲:雄鸟亚成鸟
红腹红尾鸲:雌鸟亚成鸟
红腹红尾鸲:雌鸟亚成鸟

地理分布

红腹红尾鸲地理分布图
红腹红尾鸲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高加索山脉、中亚、土耳其、喜马拉雅山脉、中国西北和中部及青藏高原。

分布状况:中国西部及西北部山脉–西藏及青海至甘肃南部和陕西南部秦岭海拔3000~5500米的开阔而多岩的高山旷野。越冬至河北、山西、四川南部及云南北部。

生活习性

红腹红尾鸲:雄鸟飞行图
红腹红尾鸲:雄鸟飞行图

习性:耐寒性的红尾鸲,栖于高海拔。性惧生而孤僻。炫耀时,雄鸟从突出栖处作高空翱翔,两翼颤抖以显示其醒目的白色翼斑。有时在动物尸体上觅食昆虫。雌鸟冬季往较低海拔处迁移,但雄鸟仍留居高海拔,有时在雪中找食。

蓝头红尾鸲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

蓝头红尾鸲的图片

蓝头红尾鸲(学名:Phoenicurus coeruleocephala,英文名:Blue-capped Redstart)属鹟科红尾鸲属。雄鸟与红尾鸲属的其他鸟类不一样的是,蓝头红尾鸲雄鸟体羽为黑白色,无红尾特征。蓝头红尾鸲是罕见留鸟,见于新疆西部(喀什、天山、西阿尔泰山及乌鲁木齐)海拔2400~4300米。栖于山区针叶林多岩的山坡灌丛。

中文学名:蓝头红尾鸲

拉丁学名:Phoenicurus coeruleocephala

英文俗名:Blue-capped Redstart

命名作者:Vigors, 1831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鹟科(Muscicapidae)

中文属名:红尾鸲属(Phoenicurus)

繁殖区:古北界 : e Afghanistan to c Himalayas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782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黑色

次要羽色:白色

外形特征

蓝头红尾鸲
蓝头红尾鸲

雄鸟:中等体型(15厘米)而美观的黑白色红尾鸲,特征为头顶及颈背蓝灰。翼纹、三级飞羽羽缘、下胸、腹部及尾下覆羽白色。冬季上体沾褐。

雌鸟:褐色,眼圈皮黄,腹部及尾下覆羽白色,尾上覆羽棕色,尾褐色而具狭窄的棕色羽缘。

虹膜-褐色;嘴-黑色;脚-偏黑。

叫声:叫声似歌鸲的tik-tik声;于巢附近的告警声为tit, tit, tit的管笛音。银铃般嘹亮而快速高调鸣声似灰眉岩鹀。

蓝头红尾鸲:雄鸟非繁殖羽(摄于印度)
蓝头红尾鸲:雄鸟非繁殖羽(摄于印度)
蓝头红尾鸲:雌鸟(摄于印度)
蓝头红尾鸲:雌鸟(摄于印度)

地理分布

蓝头红尾鸲地理分布图
蓝头红尾鸲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中亚从阿富汗至阿尔泰山及喜马拉雅山脉。

分布状况:罕见留鸟见于新疆西部(喀什、天山、西阿尔泰山及乌鲁木齐)海拔2400~4300米。越冬在海拔1200~3000米间。

生活习性

蓝头红尾鸲:雄鸟(摄于印度)
蓝头红尾鸲:雄鸟(摄于印度)

习性:繁殖于岩崖缝隙,栖于山区针叶林多岩的山坡灌丛。越冬在松林、灌丛及橄榄树丛。在树层及地面取食。尾常抖动而非颤动。

本文Hash:1ce61e6f3c5399044153c3f0bb8b584d677c61a9

声明:此文由 nihao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