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外形特征 最早发现地 栖息活动 生活习性 食物 生长繁殖 亚种分化 保护现状
奥岛鸭(学名:Anas aucklandica,英文名:Auckland Teal)是鸭科鸭属的鸟类。
奥岛鸭(Anas aucklandica)是一种中型游禽,身长48厘米,分布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塔斯马尼亚及其附近的岛屿。
中文学名:奥岛鸭
拉丁学名:Anas aucklandica
英文俗名:Auckland Teal
命名作者:Gray, GR, 1844
中文目名:雁形目(Anseriformes)
中文科名:鸭科(Anatidae)
中文属名:鸭属(Anas)
繁殖区:澳洲界 : Auckland Islands
华盛顿公约(CITES)
濒危物种保护级别:一级保护物种
(极其濒危,禁止其国际贸易)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易危物种
Vulnerable(VU)
快成为濒危物种,有较高的灭绝危险!
外形特征
奥岛鸭奥岛鸭是一种中型游禽,身长48厘米,雄鸭奥岛鸭(图2)翼展128-152厘米,体重600克; 雌翼展105-137厘米,体重500克;雌雄同色,脸部是均匀的深褐色,眼睛周围有一圈细白环,羽毛深褐色边缘有白色镶边,胸部板栗色;鸟喙蓝黑色;腿和脚石板灰色;繁殖期雄鸭头顶两侧的羽毛变成有光泽的绿色。侧面有白色斑点。
最早发现地
奥岛鸭奥岛鸭分布图奥克兰岛水鸭,最初被发现在新西兰的一个小岛——奥克兰岛。 就是奥克兰岛的北部和西南部,以及新西兰偏远地区。
栖息活动
于沿岛海岸线、潮汐小溪和沿岸森林。
生活习性
用沿岸密集的植被筑巢,主要在黄昏至夜间活动。
食物
以海洋无脊椎动物喂食,也吃昆虫幼虫和沿海的小软体动物或水藻以及藻类。
生长繁殖
奥岛鸭奥岛鸭繁殖率很低。进入繁殖季节,从10月下旬,成鸟和亚成鸟每巢下3-4枚卵,并在12月第一次看到雏鸟孵化。人工饲养的时间要比野生长,在30至35天完成孵化,双亲照顾和喂养60至70天。
亚种分化
奥岛鸭奥岛鸭(3种)
1.Anas aucklandica chlorotis 分布于奥克兰岛的北部和西南部,以及新西兰偏远地区。
2.Anas aucklandica aucklandica 分布于奥克兰岛。
3.Anas aucklandica nesiotis 分布于坎贝尔岛。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国际鸟类红皮书,2009年名录 ver 3.1——易危
濒危野生动物。被列为了《保护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和《保护濒危动植物物种条例》。
雪雁的简介、外形特征、食物、生长繁殖、生活习性、亚种分化、保护现状、地理分布、迁徙、保护现状
雪雁(学名:Chen caerulescens,英文名:Snow Goose)是鸭科雪雁属的鸟类。
雪雁(学名:Anser caerulescens)为鸭科、雁属的鸟类,俗名白雁。分布于北美洲、东至梅尔维尔和哈得孙湾东岸、北极各岛、西伯利亚、日本以及中国大陆的河北、长江口等地,一般栖息于沿海。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加拿大的哈德孙湾。
中文学名:雪雁
拉丁学名:Chen caerulescens
英文俗名:Snow Goose
命名作者:Linnaeus, 1758
中文目名:雁形目(Anseriformes)
中文科名:鸭科(Anatidae)
中文属名:雪雁属(Chen)
繁殖区:北美洲 : n
非繁殖区:s, w U南美洲, n Mexico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75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主要羽色:白色
次要羽色:黑色
鸟种简介
雪雁
中文学名:雪雁
拉丁学名:SnowGoose
别称:雪鹅、白雁
二名法:Chencaerulescens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纲:鸟纲
亚纲:今鸟亚纲
目:雁形目
科:鸭科
属:雁属
种:雪雁
分布区域:繁殖于北美洲的北极地区,南至墨西哥过冬
命名时间:Linnaeus,1758
外形特征
雪雁两性相似。通体白色,头和颈部有时不同程度的染有锈色。初级飞羽黑色,羽基淡灰色,初级覆羽灰色,其余体羽白色。
虹膜暗褐色,嘴短厚,赤红色,脚淡紫色或红色,爪黑色。
雪雁
大小量度为:体重2000—2500克,体长548—736毫米,嘴峰49.5—58.4毫米,翅305—455毫米;跗跖71.2—82.5毫米。
叫声:群鸟飞行时发出悦耳的高鼻音,似la-luk,远听似幼狗的吠声。
食物
雪雁主要以植物的嫩叶、嫩芽、草茎、果实、种子、水生植物的根、块茎、芦苇嫩芽和青草等植物性食物为食。冬季也常到农田觅食谷物、稻米和农作物幼苗。动物性食物主要为各类小型无脊椎动物。
生长繁殖
雪雁
雪雁繁殖在北极苔原地带,它们是高度成群繁殖的鸟类,常常成千上万只集中在一起营巢繁殖,不仅集群个体数量大,而且巢的密度也很高。但是群的结合较松散。对的形成通常在迁徙期间和到达繁殖地后才逐渐形成。对形成时有一系列馍式化行为动作。对的结合较为牢固,一经成对,则基本以对为单位长年在一起生活,除非配偶死亡,一般不随繁殖年代重新组合。
雪雁
雪雁通常2—3龄时性成熟。求偶和交配行为是彼此不断的用头浸水和鸣叫,尾竖直起来,两翅半张。然后雄雁爬到雌雁背上进行交配。繁殖期6—7月。营巢和产卵在整个种群中是相当同步的。通常营巢在离水域不远的、位置较低的苔原草地、河汛平原、湖泊、河流和水塘岸边以及盐碱水域和多岩石的苔原上。巢系用苔藓简单堆集而成,内放有少许枯草茎和绒羽。巢通常不高,四周有植物掩隐,不注意难于发现。
6月初开始产卵,一天一枚,每窝产卵3—6枚,一般4一5枚。卵呈黄白色,大小为63.2—88×41.8~57.2毫米。如果部分卵丢失或损坏,还产补偿性的卵。产第一枚卵后即开始抱窝。孵卵全由雌鸟承担。雄鸟在巢附近警戒和担任保卫巢的任务。雌鸟在孵卵期间,每天仅短暂的离巢觅食,特别是在孵卵后期,根本不离巢。恋巢甚烈。雌鸟离巢时,通常用枯草将巢盖住。孵化期22~25天。雏鸟早成性。孵出后不久即能活动,并被雌雄亲鸟带到食物丰富又利于成鸟换羽的安全地方,大约经过40多天的幼鸟期生活,幼鸟即已具有飞翔能力。
而那些非繁殖雪雁则会远离繁殖群体及其所在小河、小溪,另寻一块更加安全的区域,在此换毛,进行迁徙前的准备工作。因为,鸟类的换羽大多是逐渐更替的,使换羽过程不致影响飞翔能力。但雁鸭类的雪雁的飞羽则为一次性全部脱落,在这个时期内完全丧失了飞翔能力,所以雪雁必须隐蔽于湖泊草丛之中,以防敌害的捕食。
生活习性
雪雁的活动区域主要是苔原。越冬区一般选在沼泽地、沙洲、湿草甸、沿海的农作地及稻茬地。繁殖于北美极地的苔原冻土带,少量繁殖于西伯利亚的朗格尔(Wrangel)岛;越冬于北美洲的亚热带及温带地区,偶见于日本及中国东部。
雪雁
雪雁
雪雁性喜结群,从数只至几千只不等。在繁殖季节,雪雁兵分几路,在格陵兰岛的西北部、加拿大和阿拉斯加的北部以及西伯利亚的东北部都留下了它们的踪迹。那些非繁殖雪雁则会远离繁殖群体及其所在小河、小溪,另寻一块更加安全的区域,在此换毛,进行迁徙前的准备工作。因为,鸟类的换羽大多是逐渐更替的,使换羽过程不致影响飞翔能力。雪雁的飞羽则为一次性全部脱落,在这个时期内完全丧失了飞翔能力,所以雪雁必须隐蔽于湖泊草丛之中,以防敌害的捕食。
8月末,繁殖雪雁和它的子女们以及非繁殖雪雁聚集一堂,最多可达10000只,稍加停顿,就开始了飞往越冬区的征程。
雪雁是素食主义者,坚硬的喙很适于挖掘地下植物的根,因此,它主要以植物为食。在北极,它主要摄食不同植物的根茎、耕地玉米种子、杂草和木贼属植物。在越冬区,则主要摄食谷物以及庄稼的嫩枝。
群鸟飞行时发出悦耳的高鼻音,似la-luk,远听似幼狗的吠声。
亚种分化
1.雪雁指名亚种Chencaerulescenscaerulescens分布于位于俄罗斯东北部的弗兰格尔岛自然保护区(OstrovVrangelyaZapovednik),北阿拉斯加东部至巴芬岛。
2.雪雁大西洋亚种Chencaerulescensatlanticus分布于格陵兰西北部和巴芬湾岛屿北部。
雪雁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国际鸟类红皮书,2009年名录ver3.1。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地理分布
分布于北美地区,包括美国、加拿大、格陵兰、百慕大群岛、圣皮埃尔和密克隆群岛及墨西哥境内北美与中美洲之间的过渡地带),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包括整个欧洲、北回归线以北的非洲地区、阿拉伯半岛以及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岷山-秦岭-淮河以北的亚洲地区,中国有分布。
雪雁
迁徙
雪雁每年8月末至9月初开始从它们在北极的繁殖地往南部越冬地迁徙。5月末6月初又从越冬地迁来繁殖地。迁徙时整个种群几乎同步进行,因此迁徙群特别庞大,特别是秋季迁徙,常集成上午万只的大群。
保护现状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西丛鸦的外形特征、栖息环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保护现状、亚种分化
西丛鸦(学名:Aphelocoma californica,英文名:California Scrub Jay)是鸦科丛鸦属的一种鸟类,又叫加利福尼亚州丛鸦。是一种蓝白相间的鸟,平均体重约为80克。西丛鸦有和松鼠类似的行为,经常把采集到的食物贮藏起来。除了直接采集食物,西丛鸦还会偷窃别的鸟贮藏的食物。主要分布于加拿大、墨西哥和美国。
中文学名:西丛鸦
拉丁学名:Aphelocoma californica
英文俗名:California Scrub Jay
命名作者:Vigors, 1839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鸦科(Corvidae)
中文属名:丛鸦属(Aphelocoma)
繁殖区:北美洲, 中美洲 : Washington to Baja California
非繁殖区:Subspecies follow HBW 14 and B北美洲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蓝色
次要羽色:白色
外形特征
西丛鸦
西丛鸦
西丛鸦是雀形目中一种体型较大的鸣禽,体长27-31厘米,翼展39厘米,体重约80克。有明亮的蓝色、白色和灰色组成的羽毛图案,有一个蓝色的头,翅膀和尾巴灰蓝色,背部棕褐色,腹部灰白色。喉咙处有白色与蓝色羽毛组成的环状的项带。鸟喙和脚爪灰黑色,虹膜黑色。
嘴坚实、强大;上下喙缘光滑,或上喙尖端有一缺刻。鼻孔为羽毛或鼻须所掩盖,在鼻孔处的喙脊到上喙缘的厚度大于下喙的底部到下喙缘的厚度;跗蹠后侧为两片纵长鳞片所包被,前侧为盾状鳞;初级飞羽10枚,第1枚初级飞羽较长,超过第2枚初级飞羽的一半;尾羽12枚。雌雄相似,幼鸟似成鸟,但体色较淡。
栖息环境
西丛鸦
栖息地包括亚热带或热带的(低地)干燥疏灌丛、亚热带或热带的红树林、乡村花园、亚热带或热带的湿润山地林和地中海型疏灌丛。
生活习性
西丛鸦
西丛鸦一般不作长途迁移,但在寒冷的冬季会转移到海拔较低的地区。通常居住在有河流的山谷底,覆盖橡树的山麓,橡树林立的泥淖,小溪,以及遮阳的树木和灌木林密集的住宅区。饮食中植物成分的比例是73%和27%,约有三分之一的水果和浆果,三分之二橡子,坚果和谷物。坚果和橡子经常隐藏储存供日后使用。
西丛鸦和松鼠类似,西丛鸦经常把采集到的食物贮藏起来。除了直接采集食物,西丛鸦还会偷窃别的鸟贮藏的食物。最有趣的是,西丛鸦似乎知道所谓“黑吃黑”的含义。它们会提防其他鸟偷走他们贮藏的食物——尽管这些食物的一部分可能也是偷来的。
相关研究
西丛鸦
2006年,英国剑桥大学的一组科学家证实,西丛鸦在防备“黑吃黑”方面,具有很有趣的行为。当一只西丛鸦贮藏食物的时候,它会注意周围是否有其他鸟看到了它贮藏食物的行为。如果这只西丛鸦发现了某只鸟看到了它以及它的“食品仓库”,它会记住“目击者”,并有针对性地调整“食品仓库”的地点,防止食物被偷走。
鸟类研究专家发现,当西丛鸦死亡时,众多同类会聚集成群,纷纷飞到尸体身边,随之而来的是一场盛大的哀悼仪式:西丛鸦们会共同发出一种叫声,并不断传开,吸引更多的同类,它们随即一起发出叫声,因此形成此起彼伏的悲伤“奏鸣曲”。
生长繁殖
西丛鸦
西丛鸦的鸟巢通常筑在山坡树木上,或在有溪流的低灌木下部,位于鸟巢附近一般有水,产卵期从3月初到6月,4月份是繁殖的高峰期。通常一巢产4至6枚卵。孵化持续大约16天,幼鸟在18天左右离开鸟巢。丛鸦一般不集群,行为方式类同其他鸦或椋鸟。它们可以连续线飞行获取食物来源。
地理分布
西丛鸦
西丛鸦分布图分布于北美地区,包括美国、加拿大、格陵兰、百慕大群岛、圣皮埃尔和密克隆群岛及墨西哥境内北美与中美洲之间的过渡地带。中美洲,地处北美与南美之间,包括危地马拉、伯里兹、洪都拉斯、萨尔瓦多、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巴拿马、巴哈马、古巴、海地、牙买加、多米尼加、安提瓜和巴布达、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圣卢西亚、巴巴多斯、格林纳达、特立尼达与多巴哥等国家和地区。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亚种分化
西丛鸦
亚种分化
斑头鸭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亚种分化、保护现状
斑头鸭(学名:Anas andium,英文名:Andean Teal)是鸭科鸭属的鸟类。
斑头鸭(学名:Anas flavirostris )属鸭科鸭属中型游禽。通常栖息于淡水湖畔,亦成群活动于江河、湖泊、水库、海湾和沿海滩涂盐场等水域。鸭脚趾间有蹼,但很少潜水,游泳时尾露出水面,善于在水中觅食、戏水和求偶交配。喜欢干净,常在水中和陆地上梳理羽毛精心打扮,睡觉或休息时互相照看。以植物为主食,也吃无脊椎动物和甲壳动物。
中文学名:斑头鸭
拉丁学名:Anas andium
英文俗名:Andean Teal
命名作者:Sclater, PL & Salvin, 1873
中文目名:雁形目(Anseriformes)
中文科名:鸭科(Anatidae)
中文属名:鸭属(Anas)
繁殖区:南美洲 : Colombia, Ecuador
外形特征
斑头鸭有四个亚种,因为分布的地区不同羽毛颜色有差别。它们都具有褐色与黄色交织的斑驳的上体与双翅。其中两种具有黄色的鸭嘴,其他两种阿氏斑头鸭亚种(Anas flavirostris altipetens)和安第斯斑头鸭亚种(Anas flavirostris andium)有全黑的鸭嘴。安第斯斑头鸭亚种(Anas flavirostris andium)头部的白色略多,青铜色翼镜拥有较少。阿克氏斑头鸭亚种(Anas flavirostris xyptera)腹侧白色较多。
斑头鸭
地理分布
斑头鸭分布图分布于南美洲,包括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苏里南、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巴拉圭、巴西、智利、阿根廷、乌拉圭以及马尔维纳斯群岛(也称福克兰群岛)。
生活习性
通常栖息于淡水湖畔,亦成群活动于江河、湖泊、水库、海湾和沿海滩涂盐场等水域。冬季喜集群生活,活动多选择在水边沼泽地区的野草丛间。主要漂浮在水面上,在水下获得食物,以植物为主食,有时也吃动物性食物。鸭脚趾间有蹼,但很少潜水,游泳时尾露出水面,斑头鸭(图4)善于在水中觅食、戏水和求偶交配。喜欢干净,常在水中和陆地上梳理羽毛精心打扮。睡觉或休息时互相照看,雄性常常保持警觉,而雌鸭睡。往往中午休息时间多于早上或傍晚。春季到来前比较懒惰贪睡,随着时间的推移开始活跃,游泳、散步或飞行。主要以沼泽地和湖泊区的植根、草籽、叶、草果、稻谷等为食,也吃无脊椎动物和节肢动物。
生长繁殖
繁殖季节为4-6月份,用植物草茎营建成一个碗状形巢,鸟巢高于附近的水泽,隐蔽于水草丛中。每巢产卵4至12枚,孵化时间21至25天。幼鸟49天离巢,通常由雌鸭单独孵化,孵化后依然由雌鸭照顾,小鸭跟随雌鸭身后觅食。
亚种分化
4种
1.Anas flavirostris altipetens 阿氏斑头鸭亚种分布于安地斯东部的委内瑞拉西北部和哥伦比亚。
2.Anas flavirostris andium 安第斯斑头鸭亚种分布于安地斯地区的哥伦比亚和厄瓜多尔北部。
3.Anas flavirostris oxyptera 阿克氏斑头鸭亚种分布于从秘鲁中部沿安地斯到阿根廷西北部。
4.Anas flavirostris flavirostris 斑头鸭指名亚种分布于阿根廷南部、 福克兰岛和南佐治亚州。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国际鸟类红皮书,2009年名录 ver 3.1。
本文Hash:6d85df0f91461aa5ccee7ad1e53f79cb97f0c4f9
声明:此文由 Scarlett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