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鸻的外形特征

导读: 外形特征

新西兰鸻的图片

新西兰鸻(学名:Charadrius obscurus,英文名:New Zealand Plover)是鸻科鸻属的鸟类。

新西兰鸻,属鸻科(Charadriidae)是鸻形目的一科.

中文学名:新西兰鸻

拉丁学名:Charadrius obscurus

英文俗名:New Zealand Plover

命名作者:Gmelin, JF, 1789

中文目名:鸻形目(Charadriiformes)

中文科名:鸻科(Charadriidae)

中文属名:鸻属(Charadrius)

繁殖区:澳洲界 : New Zealand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濒危物种

Endangered(EN)

有灭绝危机的物种!

外形特征

小、中型涉禽,体长约240毫米;嘴形细狭,尖端具隆起;鼻孔直裂,有鼻沟;跗骨后侧具网状鳞,前缘亦常具网状鳞;趾不具瓣蹼;中爪不具栉缘。共有32属63种,分布遍于全世界。在高纬度繁殖的种为候鸟,其中有些种能迁徙到很远的地方。除繁殖季节,鸻类高度结群。以动物性食物为主,部分取食植物。日夜活动。在沼泽附近杂草丛生的地面凹陷处营巢。每窝产卵4~5枚。卵皮黄色或灰色,有黑斑点。雏鸟为早成性。雌雄皆孵卵和照料幼鸟。

在地面行走迅速而敏捷,常10~20只结群活动。食物以昆虫为主,也吃蠕虫、蜗牛、海产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栖息于河川、稻田、草原和山地,平时大群活动,只在繁殖季节成对。飞行迅速,两翅拍击很快。繁殖时期常上下飞翔,鸣声嘹亮,十分悦耳。以蠕虫和昆虫为食,也吃禾本科、莎草科、蓼科等植物的种子和嫩芽。中国只有1个亚种,在北方繁殖。迁徙几乎遍布全国。金眶鸻,栖息于沿海、小河的砂砾岸边或河中的沙滩。单独或三五成群在沙滩上行走,边走边叫,取食甲虫、蜗牛等。中国有3个亚种,繁殖在东北、河北、山东,直至甘肃、四川、云南。在长江以南地区越冬。蒙古沙鸻,生活在海边沙滩上,有时也到湖畔或江岸。是中国常见的旅鸟。不结大群。两翅强,飞行迅速,击动较快,下降接近地面十分敏捷。

新西兰鸊鷉的简介、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

新西兰鸊鷉的图片

新西兰鸊鷉(学名:Poliocephalus rufopectus,英文名:New Zealand Grebe)是鸊鷉科灰头鸊鷉属的鸟类。

新西兰鸊鷉(New Zealand Grebe),鸊鷉目、鸊鷉科鸟类,分布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塔斯马尼亚及其附近的岛屿。

中文学名:新西兰鸊鷉

拉丁学名:Poliocephalus rufopectus

英文俗名:New Zealand Grebe

命名作者:Gray, GR, 1843

中文目名:鸊鷉目(Podicipediformes)

中文科名:鸊鷉科(Podicipedidae)

中文属名:灰头鸊鷉属(Poliocephalus)

繁殖区:澳洲界 : n New Zealand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易危物种

Vulnerable(VU)

快成为濒危物种,有较高的灭绝危险!

鸟种简介

新西兰鸊鷉
新西兰鸊鷉中文名称:新西兰鸊鷉

中文别名:新西兰??

拉丁学名:Poliocephalusrufopectus

命名时间:G.R.Gray,1843

英文名称:NewZealandGrebe

外形特征

新西兰鸊鷉
新西兰鸊鷉新西兰鸊鷉是一种游禽,它们和鸊鷉科的其他同类一样都是高度社会化的水鸟。它身体的大部分黑棕色,其中银色羽毛尤如线头一样在体羽下出现,非常特别。胸部和脖颈是栗色调,腹部以下银白微黑。眼睛淡黄色,有一个黑喙。雄鸟大于雌鸟。幼鸟羽毛略浅,幼鸟的头和脖子上有不规则的白色、棕色和黑条纹。新西兰鸊鷉并不合适在陆地上生活,但它们是了不起的游泳者和跳水者。

这种水鸟的嘴形直,侧扁,具尖端;鼻孔透开,而位近嘴基;翅短小,具12枚初级飞羽,第1枚残留,次级飞羽缺第5枚。尾仅具一些短软的绒羽,或几乎没有。两脚位近臀部。跗蹠侧扁,适于潜水;四趾均具宽阔的瓣蹼;爪钝而宽阔,中趾的内缘呈锯齿状,后趾短小,位置较其他各趾为高,或则付缺。体羽短而稠密,饶有抗湿性;羽具副羽,尾脂腺被羽;两性相似。头骨为裂腭型和全鼻型;并缺基翼突;消化系缺盲肠;雏为早成性。

地理分布

新西兰鸊鷉分布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塔斯马尼亚及其附近的岛屿。

生活习性

新西兰鸊鷉,栖息于淡水湖泊、沼泽的植物丛中,几乎终生在水中生活,常集群栖住。不善飞翔。游泳时不用翅而以脚,极少行走在地上。能潜水觅食,一般潜水仅1—4m深。食物主要为水生昆虫及幼虫、甲壳动物、软体动物、小鱼和小草等。

生长繁殖

新西兰鸊鷉繁殖时在水边草丛中筑浮巢,用芦苇、杂草和一些粘土做成。卵每产2—7枚,色白,多为污物所染。雌雄轮流孵卵。卵约孵25天而出雏。雏属早成性,全身密生绒羽,能自由活动,在雏鸟孵出2—3周的时间,亲鸟常把雏鸟放置背上,受惊潜水则把它们挟在翅膀底下。

新西兰秧鸡的名称类别、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

新西兰秧鸡的图片

新西兰秧鸡(学名:Gallirallus australis,英文名:Weka)是秧鸡科纹秧鸡属的鸟类。

中文学名:新西兰秧鸡

拉丁学名:Gallirallus australis

英文俗名:Weka

命名作者:Sparrman, 1786

中文目名:鹤形目(Gruiformes)

中文科名:秧鸡科(Rallidae)

中文属名:纹秧鸡属(Gallirallus)

繁殖区:澳洲界 : New Zealand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易危物种

Vulnerable(VU)

快成为濒危物种,有较高的灭绝危险!

名称类别

【中文名称】新
新西兰秧鸡
新西兰秧鸡新西兰秧鸡西兰秧鸡

新西兰秧鸡

【中文别名】新西兰短翼秧鸡

【拉丁学名】Gallirallusaustralis

【命名时间】Sparrman,1786

【英文名称】Weka

【科属分类】鸟纲、鹤形目、秧鸡科、纹秧鸡属

外形特征

著名的新西兰
新西兰秧鸡
新西兰秧鸡新西兰秧鸡秧鸡是纹秧鸡属(Rallidae)的成员之一,这是一种好动的鸟。它们已经失去了飞行能力,只要看到它们那特有的短翅就能准确的识别。它们壮硕而笨重的躯体披满棕色羽毛,上面有黑色的条纹。这种不会飞的鸟具有一条很长的尾巴,喙长而弯曲,强壮的腿上布满网纹。

前额羽毛较硬,嘴长等于或长于跗跖;鼻孔呈缝状,位于鼻沟内。翅短,向后不超过尾长,初级飞羽上有斑纹。第2枚初级飞羽最长,第1枚初级飞羽的长度介于第6枚和第8枚之间。尾羽短而圆。跗跖长短于中趾或中趾连爪的长度;趾细长,趾间无蹼。上体褐色有黑色条纹,面部和下体前部为灰色或灰蓝色。雌雄羽色相似。新西兰秧鸡有四个亚种。亚种的外表看来有些微小的差异。

地理分布

分布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塔斯马尼亚及其附近的岛屿。)

生活习性

栖息于沼泽地的水草丛中,奔走迅捷,偶作短距离飞行。飞行时头颈前伸,双腿下垂。主要取食植物嫩芽和种子,兼食昆虫和小型水生动物。在距水面不高的密草丛中以蒲草和芦苇叶筑巢。巢略呈盘状。每窝产卵6~7枚。卵粉棕色,上布稀疏的暗褐色细斑。雌雄共同孵卵。雏鸟出壳后满被黑褐色绒毛,为早成性。

生长繁殖

单配制,有领域性,有时配对关系可维持数年。两性共同营巢,巢筑在草丛或芦苇丛中,用细枝、芦苇或薹草建成碟形或杯形巢,高出水面或漂于水面,偶尔也把巢建在灌丛中。雌雄共同喂养照顾雏鸟,有时前窝产的未成年鸟和同窝内的其他成鸟也参与照顾雏鸟。

本文Hash:e414539a041cddd4d78d18f8172fc63b56911be0

声明:此文由 jingling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