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嘴乌鸦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保护现状

导读: 外形特征 地理分布 生活习性 保护现状

小嘴乌鸦的图片

小嘴乌鸦(学名:Corvus corone,英文名:Carrion Crow)是鸦科鸦属的鸟类。

小嘴乌鸦(学名:Corvus corone)是雀形目鸦科鸦属的体大的黑色鸦,俗名:细嘴乌鸦、老鸦、老鸹、通称乌鸦。喜结大群栖息,但不像秃鼻乌鸦那样结群营巢。与秃鼻乌鸦的区别在嘴基部被黑色羽,与大嘴乌鸦的区别在于额弓较低,嘴虽强劲但形显细小。小嘴乌鸦属于杂食性鸟类,以腐尸、垃圾等杂物为食亦取食植物的种子和果实,是自然界的清洁工。

中文学名:小嘴乌鸦

拉丁学名:Corvus corone

英文俗名:Carrion Crow

命名作者:Linnaeus, 1758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鸦科(Corvidae)

中文属名:鸦属(Corvus)

繁殖区:古北界 : n, sw, e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647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黑色

外形特征

小嘴乌鸦
小嘴乌鸦

在雀形目中,小嘴乌鸦是体形最大的几个物种之一,成年的小嘴乌鸦体长在45-50厘米左右,但是相比于同属的大嘴乌鸦,本物种还是显得略小一些,但是这种体形差异极不显著。

小嘴乌鸦雄雌同形同色,通体漆黑,无论是喙、虹膜还是双足均是饱满的黑色;但细看小嘴乌鸦的体羽并非漆黑一团,除头顶、后颈和颈侧之外的其它部分羽毛,多少都带有一些蓝色、紫色和绿色的金属光泽,顺光或侧光观察本物种,能明显地看出这些精彩的金属光泽;它们飞羽和尾羽的光泽略呈蓝绿色,其它部分的光泽则呈蓝偏紫色,下体的光泽较黯淡。与秃鼻乌鸦的区别在嘴基部被黑色羽,与大嘴乌鸦的区别在于额弓较低,嘴虽强劲但形显细小。

叫声:发出粗哑的嘎嘎叫声kraa。

食性:小嘴乌鸦属于杂食性鸟类,以腐尸、垃圾等杂物为食亦取食植物的种子和果实,是自然界的清洁工。

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小嘴乌鸦和大嘴乌鸦的区别:(1)小嘴乌鸦比大嘴乌鸦额弓低,嘴虽强劲但形显细小;(2)大嘴乌鸦头部成大嘴乌鸦体形更大一些,但差异比较小。

小嘴乌鸦和渡鸦的区别:小嘴乌鸦嘴呈“锥形”,而渡鸦嘴成“直钩”形,而且小嘴乌鸦的嘴更显细小。另外,渡鸦喉部具有粗毛。

大嘴乌鸦:嘴呈“拱形”
大嘴乌鸦:嘴呈“拱形”
渡鸦:嘴呈“直钩”形
渡鸦:嘴呈“直钩”形

地理分布

小嘴乌鸦
小嘴乌鸦

小嘴乌鸦广泛分布于亚欧大陆,从欧洲西部到俄罗斯的堪察加半岛之间的广大地区有本物种分布,向南一直到非洲北部的地中海沿岸、南亚次大陆、日本列岛均可见到本物种;在中国的北部地区、四川、福建、广东、南至海南南部和云南南部也都有本物种的分布记录。

生活习性

小嘴乌鸦,摄影/贡嘎山
小嘴乌鸦,摄影/贡嘎山

小嘴乌鸦常在低山区繁殖,冬季游荡到平原地区和居民点附近寻找食物和越冬,本物种常常与其他鸦科近似种如大嘴乌鸦、达乌里寒鸦结成大群活动。小嘴乌鸦属于杂食性鸟类,以腐尸、垃圾等杂物为食亦取食植物的种子和果实,是自然界的清洁工。冬季的时候在很多大城市,乌鸦群会在市区栖息,而在市郊的垃圾场觅食,每天往返于觅食场和栖息地之间。 喜结大群栖息,但不像秃鼻乌鸦那样结群营巢。取食于矮草地及农耕地,以无脊椎动物为主要食物,但喜吃尸体,常在道路上吃被车辆压死的动物。一般不像秃鼻乌鸦那样栖于城市。

保护现状

小嘴乌鸦 摄影/爱好
小嘴乌鸦 摄影/爱好

小嘴乌鸦的繁殖期在每年的4-7月间,选择较高的树上筑巢,巢用枯枝搭建,内垫柔软材料,每巢产卵4-7枚,由雌鸟负责孵化孵化期18-21天。

小嘴乌鸦未被列入保护,由于本物种能够很好地适应城市环境,每到冬季常聚集到气温较高的市区活动,常常在冬季树叶落净的枯枝上落满了本物种和大嘴乌鸦等鸦属鸟类,宛如一转眼间又生出了树叶,满树的乌鸦群集聒噪,遗失狼藉,成为困扰很多城市的乌鸦问题。

小嘴鸻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小嘴鸻的图片

小嘴鸻(学名:Charadrius morinellus,英文名:Eurasian Dotterel)为鸻科鸻属的鸟类。在欧亚大陆北部繁殖,包括中国大陆新疆、内蒙古等地,到非洲北部过冬。栖于荒芜山顶及多苔藓的苔原冻土带。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瑞典。

中文学名:小嘴鸻

拉丁学名:Charadrius morinellus

英文俗名:Eurasian Dotterel

命名作者:Linnaeus, 1758

中文目名:鸻形目(Charadriiformes)

中文科名:鸻科(Charadriidae)

中文属名:鸻属(Charadrius)

繁殖区:古北界 : n, c

非繁殖区:n 非洲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399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小嘴鸻
小嘴鸻

中等体型(21厘米)而独具特色的鸻。以宽宽的白色眉纹向后交会于枕部并具狭窄的白色胸带为特征。繁殖羽为喉及上胸灰色,其下的狭窄黑白色横纹将栗色的下胸及两胁与黑色的腹部隔开。

雌鸟色彩比雄鸟鲜艳。冬羽黯淡,腹部皮黄,但眉纹及白色胸带仍反差明显。头顶及背杂白色斑点。飞行时侧影胸深而翼长。

虹膜-深褐;嘴-近黑;腿-偏黄。

叫声:告警时作清亮而有节律的weet-weeh叫声,飞行时作深沉的 brroot声。

地理分布

小嘴鸻
小嘴鸻

分布范围:繁殖于古北界北部石楠丛生的地区;冬季南迁至地中海、波斯湾及里海。

分布状况:种群数量稀少。繁殖于新疆西北部准噶尔阿拉图及塔尔巴噶泰山脉,在天山、内蒙古东北部及黑龙江北部有迁徙鸟过境记录。

国内分布:内蒙古东北部额尔古纳河与新疆西部天山地区。

国外分布:国外繁殖于从英国、欧洲北部,往东经中欧到西伯利亚和阿拉斯加北极地带。越冬于非洲北部、地中海、波斯湾、阿拉伯半岛和里海地区,偶尔到日本和美国南部。

生活习性

小嘴鸻
小嘴鸻

小嘴鴴主要栖息于荒山和高山苔原、盐碱平原和多岩石的冻原地带:迁徙季节也见于平坦的盐碱地、草原和农田附近,冬季则主要栖息于沿海沙滩、泥地和附近的农田和草地上。成对和成小群活动,非繁殖期则常常集成松散的大群,飞行快而直,而且飞得较高。

主要以昆虫、昆虫幼虫、蠕虫、小型软体动物和甲壳类等无脊椎动物为食。

生长繁殖

小嘴鸻
小嘴鸻

小嘴鴴的繁殖期为6—8月。营巢于地上凹坑内,主要由枯草茎、草叶和苔藓构成。每窝产卵2—4枚,多为2—3枚。卵的颜色为橄榄褐色,其上被有大的黑色斑点。卵的大小为36—46.4×26.8—31毫米,平均41.24×28.71毫米。孵卵由雄鸟承担,孵化期21—25天。雏鸟早成性,孵出后不久即能行走,30天左右即能随亲鸟飞翔。

保护现状

小嘴鸻
小嘴鸻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 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低危(LC)。

《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级。

鸦嘴卷尾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鸦嘴卷尾的图片

鸦嘴卷尾(学名:Dicrurus annectans,英文名:Crow-billed Drongo)是卷尾科卷尾属的鸟类。

鸦嘴卷尾(学名:Dicrurus annectans)是雀形目卷尾科卷尾属的鸟类。体型较黑卷尾稍为大些;嘴厚重似乌鸦,尾叉形,外侧尾羽上翻,体羽灰或黑色。树栖鸟类,善于空中滑翔,捕食空中飞行的昆虫;主要营巢于高大乔木顶端分岔枝处;雌雄亲鸟共同承担营巢、孵卵和育雏;每窝卵2—4枚。分布于中国于云南西部、南部西双版纳及东南部,河口,广西融水三防,为夏候鸟;海南南半部为留鸟。

中文学名:鸦嘴卷尾

拉丁学名:Dicrurus annectans

英文俗名:Crow-billed Drongo

命名作者:Hodgson, 1836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卷尾科(Dicruridae)

中文属名:卷尾属(Dicrurus)

繁殖区:东洋界 : e Himalayas to Southeast Asi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674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黑色

外形特征

鸦嘴卷尾
鸦嘴卷尾

中等体型(29厘米)的黑色卷尾。嘴厚重似乌鸦,尾叉形,外侧尾羽上翻。

亚成鸟:下体下部具偏白色横纹。

虹膜-红褐;嘴及脚-黑色。

叫声:卷尾特有叫声,响亮悦耳的哨音及粗哑啭鸣;也发出一连串下降的似harp声。

鸦嘴卷尾:亚成鸟
鸦嘴卷尾:亚成鸟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鸦嘴卷尾与黑卷尾的区别:鸦嘴卷尾的嘴较厚较宽,尾开叉不如其深,体羽具绿色光泽而非蓝色光泽。

地理分布

鸦嘴卷尾
鸦嘴卷尾

分布范围:大部分夏季繁殖鸟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及印度东北部;迁徙至东南亚及大巽他群岛。

分布状况:繁殖于西藏东南部。罕见冬候鸟于云南西部及海南岛。

生活习性

鸦嘴卷尾
鸦嘴卷尾

栖息于热带亚热带地区森林中,多见单个或成对活动,啄食树上的昆虫,或在林缘的田坝区捕食农田昆虫,偶尔也见在空中飞翔捕食飞虫。

生长繁殖

鸦嘴卷尾:亚成鸟
鸦嘴卷尾:亚成鸟

繁殖季节一般为4~6月,营巢于树杈之间,巢呈杯状,由草丝及茎杆构成。每窝产卵3~4枚。

保护现状

鸦嘴卷尾
鸦嘴卷尾

在云南西部和西南部;广西,海南等地近几年的考察中,尚可见到,但数量较为稀少。主要是农田及经济作物区大量施用农药,鸦嘴卷尾采食了受毒的昆虫以后,间接致毒而造成种群繁殖率下降。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乌鹃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保护现状

乌鹃的图片

乌鹃(学名:Surniculus dicruroides,英文名:Fork-tailed Drongo-Cuckoo)是杜鹃科乌鹃属的鸟类,俗名卷尾鹃、乌喀咕,英文名直译为叉尾乌鹃。全身黑色的杜鹃,尾羽开卷如卷尾,幼鸟具不规则白色斑点。雄鸟虹膜褐色,雌鸟虹膜黄色。分布于南至印度半岛、斯里兰卡、东南亚、马来群岛、东至菲律宾群岛以及中国大陆的西藏、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福建、广东、海南等地,主要栖息于大森林或平原较稀疏的林木间以及在树上活动和栖息。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爪哇。

中文学名:乌鹃

拉丁学名:Surniculus dicruroides

英文俗名:Fork-tailed Drongo-Cuckoo

命名作者:Hodgson, 1839

中文目名:鹃形目(Cuculiformes)

中文科名:杜鹃科(Cuculidae)

中文属名:乌鹃属(Surniculus)

繁殖区:东洋界 : Himalayas to s India, n Indochina and se Chin

非繁殖区:s to Malaya and Greater Sundas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200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主要羽色:黑色

外形特征

乌鹃:形态特征图
乌鹃:形态特征图

中等体型(23厘米)的黑色杜鹃。全身体羽亮黑色,仅腿白,尾下覆羽及外侧尾羽腹面具白色横斑,前胸隐见白色斑块。幼鸟具不规则的白色点斑。尾羽开如卷尾。

虹膜-褐色(雄鸟),黄色(雌鸟);嘴-黑色;脚-蓝灰色。

叫声:叫声响亮清晰,由4~6个均匀的pi声平稳上升,之前有过门声;也作一连串快速颤音,升至最后三个音而降调。

义亲纹胸巨鹛正在喂养一只乌鹃幼鸟
义亲纹胸巨鹛正在喂养一只乌鹃幼鸟
乌鹃:幼鸟
乌鹃:幼鸟

地理分布

乌鹃:地理分布图
乌鹃: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印度、中国、印度尼西亚及菲律宾。

国内分布:西藏(墨脱),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福建,广东,海南

分布状况:罕见留鸟及候鸟,见于海拔900米以下的低地处。亚种dicruroides 繁殖于四川南部、云南、西藏东南部、贵州、广东及福建。在海南岛为留鸟。

生活习性

乌鹃
乌鹃

栖于林中、林缘及次生灌丛。性羞怯。外形似卷尾,但姿势、动作及飞行均不同。

主要栖息于大森林或平原较稀疏的林木间以及在树上活动和栖息。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爪哇。

乌鹃喜二、三只集成小群活动。主要以植物的果实和各种浆果为食。

保护现状

乌鹃
乌鹃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本文Hash:5c709777fb6233a4a4423a60dcaa655372addf91

声明:此文由 lea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