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蓝企鹅的外形特征、分类地位、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文化、保护现状

导读: 外形特征 分类地位 地理分布 生活习性 生长繁殖 鸟类文化 保护现状

小蓝企鹅的图片

小蓝企鹅(学名:Eudyptula minor,英文名: Little Penguin)属企鹅科小蓝企鹅属,又名小企鹅、蓝企鹅、神仙企鹅、仙企鹅、小鳍脚企鹅。是企鹅家族中体型最小的物种,有别于其他常见企鹅,它们有一身蓝色的羽毛,所以被称作小蓝企鹅。小蓝企鹅生长在澳洲、纽西兰,通常只在夜间活动,而且胆子非常小,有人曾经在智利见过它们的踪迹。小蓝企鹅的数量目前稳定维持在一百万只左右。

中文学名:小蓝企鹅

拉丁学名:Eudyptula minor

英文俗名:Little Penguin

命名作者:Forster, JR, 1781

中文目名:企鹅目(Sphenisciformes)

中文科名:企鹅科(Spheniscidae)

中文属名:小蓝企鹅属(Eudyptula)

繁殖区:澳洲界 : sAustralia, New Zealand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黑色

次要羽色:白色

外形特征

小蓝企鹅
小蓝企鹅

小蓝企鹅是企鹅家族重体型最小的属种,成年小蓝企鹅一般身高仅40厘米,体重仅1千克左右,而且且别于其他常见企鹅,它们还有一身蓝色的羽毛,因此被称作小蓝企鹅。

小蓝企鹅普遍身高43厘米,体重约为1千克(即等于2.2磅)。雄性的体型比雌性的略大一点,而它们的羽毛则没什么大分别。其头部和背部呈靛蓝色,其耳部呈青灰色,到腹部则为白色。其鳍外部为靛蓝色,内部的那一面则呈白色。其深灰黑色的喙长约3至4厘米,脚部朝天的一方为白色,脚底和蹼则呈黑色。未成熟的小蓝企鹅的喙会较短,靛蓝色部分的羽毛也比较浅色。

跟大部分的海鸟一样,小蓝企鹅的寿命很长。它们平均寿命为6.5岁,但根据鸟类环志的记录,目前为止人类所知小蓝企鹅的寿命最多可长达20岁。

分类地位

小蓝企鹅
小蓝企鹅
左为小蓝企鹅,右为白鳍企鹅(更高大、翼缘有白圈)
左为小蓝企鹅,右为白鳍企鹅(更高大、翼缘有白圈)

1781年,德国自然学家约翰·雷茵霍尔德·福斯特(Johann Reinhold Forster)首度对小蓝企鹅进行描述。根据该记录,小蓝企鹅有几个不同的亚种,但对于其更精确分类法的争执仍不断。白鳍企鹅(White-flippered Penguin)有时被视为小蓝企鹅的亚种之一,有时被视作另一独立的物种。它们不同的地方是白鳍企鹅的翅膀上有一层白圈,且较高较重,其余的都和小蓝企鹅一样。

有些人甚至会用生物的多态性来解释白鳍企鹅的存在,毕竟澳大利亚和南岛西部的小蓝企鹅看起来也像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物种。

粒线体和细胞核的脱氧核糖核酸证据显示,Eudyptula和Spheniscus属约在2,500万年前开始分叉,而白鳍企鹅和小蓝企鹅的祖先则约在270万年前开始分叉。

白鳍企鹅是神仙企鹅的突变种,但也有人认为他们和神仙企鹅是同一种企鹅。

根据IOC的最新分类结果,仍将白鳍企鹅作为小蓝企鹅的一个亚种。

地理分布

小蓝企鹅在新西兰、查塔姆群岛、塔斯马尼亚州及南澳大利亚进行繁殖。曾经有人在智利见过小蓝企鹅的踪迹(包括1997年3月16日在圣安东尼奥发现的小蓝企鹅。在那里,小蓝企鹅被称为小企鹅(Littlepenguin)神仙企鹅(FairyPenguin)及蓝企鹅(Blues),而当地的毛利人称呼它们为“Korora”。 虽然不肯定这些在智利发现的小蓝企鹅是不是长居者,不过有人认为智利境内的巴塔哥尼亚地区仍存在一个不为人知的小蓝企鹅繁殖地。近期的记录显示,纳米比亚(2006年4月)曾有小蓝企鹅的踪迹。

生活习性

小蓝企鹅捕食鱼类、鱿鱼及其他小型的水生动物,因为它们潜入的海域非常广阔。

小蓝企鹅的巢穴筑在海岸旁的沙丘,人类说它们是夜行性动物,是因为我们晚上才能看到小蓝企鹅,那白天的时候呢?答案是:企鹅们出海找食物去了!小蓝企鹅会出海一整天寻找食物,至傍晚天色暗了之后才回巢。

小蓝企鹅一般会在黄昏时回到族群喂子,因为它们以小群聚集,可以提供一定的防御,避免掠食者逐一捕捉幼企鹅。它们的天敌是在巢穴附近虎视眈眈的哺乳类动物:老鼠、短尾鼬、黄鼠狼;成年的小蓝企鹅尚须提防贼鸥及海上的猎食者。(连已经长大的小蓝企鹅都可能不小心被贼鸥叼走)

野生的小蓝企鹅有时会被新西兰软毛海豹(New Zealand fur seal)捕食。南澳大利亚研发中心(South Australia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stitute)的研究人员作出了相关的研究,发现接近百分之四十的南澳大利亚花岗岩岛海豹的排泄物中有小蓝企鹅肉的成份。

生长繁殖

小蓝企鹅
小蓝企鹅

小蓝企鹅的生态有时因为与人类环境合而为一而各有不同,小蓝企鹅的繁殖季节在春夏季,跟其它企鹅差不多,一次会生下两个蛋。

鸟类文化

小蓝企鹅
小蓝企鹅

小蓝企鹅在墨尔本东南部的菲力浦岛(Phillip Island)设置了一个观光区,让游客可在夜间观察小蓝企鹅。该区设了足够的灯光让游客能观察到企鹅在族群中互动的情况,但不能摄影,因此区内的企鹅并不会受到游客骚扰。这个观光区每年吸引到多达50万的游客入场。游客到西澳大利亚州的首府珀斯时,亦可顺带到企鹅岛一游,亲睹企鹅的风采,并观察它们的原始生活和行为。

Linux操作系统创始人林纳斯·托瓦兹曾在澳大利亚度假时被一只小蓝企鹅咬伤。这一遭遇令托瓦兹最终选择了Tux作为Linux的官方标志和吉祥物。小蓝企鹅Penny是2007年国际泳联总会(FINA)在维多利亚墨尔本主办的世界游泳锦标赛的吉祥物。

保护现状

小蓝企鹅保护中心
小蓝企鹅保护中心

小蓝企鹅保护中心(Oamaru Blue Penguin Colony) 坐落于纽西兰南岛, 位于基督城与但尼丁之间。是个风光秀丽的海滨小镇,小蓝企鹅保护中心在海岸地带, 周围是陡峭的悬崖, 广阔的海面, 十分壮观。

可以在参观小蓝企鹅保护中心的時候,了解保护中心的历史, 常年致力于保护企鹅的努力和成绩。夜幕观察企鹅的归巢过程,每天夜晚来临, 坐下來静静守候, 配有专业的导游讲解, 等待著海变出現大群的小蓝企鹅的出现。

白腰雨燕的分类地位、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亚种分化、保护现状

白腰雨燕的图片

白腰雨燕(学名:Apus pacificus,英文名:Pacific Swift)属雨燕目雨燕科雨燕属,又名白尾根麻燕、大白腰野燕。因腰白得名,是常见的夏季繁殖鸟。体型略大(18厘米)的污褐色雨燕。尾长而尾叉深,颏偏白,腰上有白斑。
体型和习性与楼燕相似。大多集飞在近山地带;天雨时,常在高空中作不停的绕圈环飞,所以通称雨燕。

中文学名:白腰雨燕

拉丁学名:Apus pacificus

英文俗名:Pacific Swift

命名作者:Latham, 1802

中文目名:雨燕目(Apodiformes)

中文科名:雨燕科(Apodidae)

中文属名:雨燕属(Apus)

繁殖区:古北界 : e

非繁殖区:东洋界, 澳洲界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221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灰色

次要羽色:白色

分类地位

Leader 2011 的研究结论是白腰雨燕可分为四种:

白腰雨燕 Fork-tailed/Pacific Swift(Apus pacificus):繁殖地自西伯利亚到曰本,在东南亚至塔斯蔓尼亚渡冬。 藏雨燕 Salim Ali’s Swift (Apussalimali):青藏高原繁殖,尾较长,白腰较窄。 布莱氏雨燕 Blyth’s Swift (Apusleuconyx):在喜山边绿的尼泊尔、不丹繁殖。 库氏雨燕 Cook’s Swift (Apuscooki):在东南亚北部的石灰岩洞繁殖,身上有闪绿色,尾义较短,并且只作短程迁涉。

IOC 的世界名录2.10 已接受此分类方案。

外形特征

白腰雨燕
白腰雨燕

体型略大(18厘米)的污褐色雨燕。尾长而尾叉深,颏偏白,腰上有白斑。

虹膜-深褐;嘴-黑色;脚-偏紫色。

叫声:嗡嗡地叫或叽叽喳喳,并有长长的高音尖叫skree-ee-ee。

白腰雨燕
白腰雨燕
白腰雨燕
白腰雨燕
白腰雨燕头部
白腰雨燕头部
白腰雨燕头部
白腰雨燕头部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白腰雨燕 与小白腰雨燕的区别:白腰雨燕体大而色淡,喉色较深,腰部白色马鞍形斑较窄,体型较细长,尾叉开。

白腰雨燕
白腰雨燕
小白腰雨燕,摄影简随风
小白腰雨燕,摄影简随风

地理分布

白腰雨燕
白腰雨燕

分布范围:繁殖于西伯利亚及东亚,迁移经东南亚至印度尼西亚、新几内亚及澳大利亚越冬。

分布状况:常见的夏季繁殖鸟。指名亚种繁殖于中国东北、华北、华东、西藏东部及青海;有记录迁徙时见于中国南部、台湾、海南岛及新疆西北部。亚种kanoi繁殖于华中、西南、华南、东南及台湾。

生活习性

白腰雨燕
白腰雨燕

成群活动于开阔地区,常常与其他雨燕混合。飞行比针尾雨燕速度慢,进食时做不规则的振翅和转弯。

生长繁殖

巢以杂草、水藻等混着口涎,粘成杯状,密集营于岩隙或山洞内。在云南南部,此鸟较常见,附近居民常取其巢窝,泡水蒸后,除掉渣滓,提出精粹部分,制成所谓“土燕窝”。国内市上见到的真正“燕窝”,来自东南亚。

白腰雨燕
白腰雨燕
白腰雨燕
白腰雨燕

亚种分化

白腰雨燕
白腰雨燕

中国有两个亚种:一在中国东北和华北地区繁殖,另一在华中、华南一带繁殖,秋天南迁至东南亚,马来群岛以至澳大利亚越冬。

保护现状

白腰雨燕
白腰雨燕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白腰雨燕的分类地位、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亚种分化、保护现状

白腰雨燕的图片

白腰雨燕(学名:Apus pacificus,英文名:Pacific Swift)属雨燕目雨燕科雨燕属,又名白尾根麻燕、大白腰野燕。因腰白得名,是常见的夏季繁殖鸟。体型略大(18厘米)的污褐色雨燕。尾长而尾叉深,颏偏白,腰上有白斑。
体型和习性与楼燕相似。大多集飞在近山地带;天雨时,常在高空中作不停的绕圈环飞,所以通称雨燕。

中文学名:白腰雨燕

拉丁学名:Apus pacificus

英文俗名:Pacific Swift

命名作者:Latham, 1802

中文目名:雨燕目(Apodiformes)

中文科名:雨燕科(Apodidae)

中文属名:雨燕属(Apus)

繁殖区:古北界 : e

非繁殖区:东洋界, 澳洲界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221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灰色

次要羽色:白色

分类地位

Leader 2011 的研究结论是白腰雨燕可分为四种:

白腰雨燕 Fork-tailed/Pacific Swift(Apus pacificus):繁殖地自西伯利亚到曰本,在东南亚至塔斯蔓尼亚渡冬。 藏雨燕 Salim Ali’s Swift (Apussalimali):青藏高原繁殖,尾较长,白腰较窄。 布莱氏雨燕 Blyth’s Swift (Apusleuconyx):在喜山边绿的尼泊尔、不丹繁殖。 库氏雨燕 Cook’s Swift (Apuscooki):在东南亚北部的石灰岩洞繁殖,身上有闪绿色,尾义较短,并且只作短程迁涉。

IOC 的世界名录2.10 已接受此分类方案。

外形特征

白腰雨燕
白腰雨燕

体型略大(18厘米)的污褐色雨燕。尾长而尾叉深,颏偏白,腰上有白斑。

虹膜-深褐;嘴-黑色;脚-偏紫色。

叫声:嗡嗡地叫或叽叽喳喳,并有长长的高音尖叫skree-ee-ee。

白腰雨燕
白腰雨燕
白腰雨燕
白腰雨燕
白腰雨燕头部
白腰雨燕头部
白腰雨燕头部
白腰雨燕头部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白腰雨燕 与小白腰雨燕的区别:白腰雨燕体大而色淡,喉色较深,腰部白色马鞍形斑较窄,体型较细长,尾叉开。

白腰雨燕
白腰雨燕
小白腰雨燕,摄影简随风
小白腰雨燕,摄影简随风

地理分布

白腰雨燕
白腰雨燕

分布范围:繁殖于西伯利亚及东亚,迁移经东南亚至印度尼西亚、新几内亚及澳大利亚越冬。

分布状况:常见的夏季繁殖鸟。指名亚种繁殖于中国东北、华北、华东、西藏东部及青海;有记录迁徙时见于中国南部、台湾、海南岛及新疆西北部。亚种kanoi繁殖于华中、西南、华南、东南及台湾。

生活习性

白腰雨燕
白腰雨燕

成群活动于开阔地区,常常与其他雨燕混合。飞行比针尾雨燕速度慢,进食时做不规则的振翅和转弯。

生长繁殖

巢以杂草、水藻等混着口涎,粘成杯状,密集营于岩隙或山洞内。在云南南部,此鸟较常见,附近居民常取其巢窝,泡水蒸后,除掉渣滓,提出精粹部分,制成所谓“土燕窝”。国内市上见到的真正“燕窝”,来自东南亚。

白腰雨燕
白腰雨燕
白腰雨燕
白腰雨燕

亚种分化

白腰雨燕
白腰雨燕

中国有两个亚种:一在中国东北和华北地区繁殖,另一在华中、华南一带繁殖,秋天南迁至东南亚,马来群岛以至澳大利亚越冬。

保护现状

白腰雨燕
白腰雨燕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本文Hash:3c969b0a64d44576d447ffbb4b39a95a7e42f0fc

声明:此文由 一正一邪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