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鸮的简介、分类地位、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文化象征、保护现状、保护现状

导读: 鸟种简介 分类地位 外形特征 地理分布 生活习性 生长繁殖 文化象征 保护现状 保护现状

雪鸮的图片

雪鸮(学名:Bubo scandiacus,英文名:Snowy Owl)是鸱鸮科雕鸮属的鸟类。

雪鸮(学名:Bubo scandiacus),又名白鸮、查干-乌盖勒、雪猫头鹰、白夜猫子,是鸱鸮科的一种大型猫头鹰。雪鸮因全身几乎为雪白色而得名,而且它们多为昼行性鸟类,因此是很有特点的一种猫头鹰,而随着《哈利·波特》系列书籍和电影的流行,其中可爱的雪鸮形象也使这种鸟类受到世界上更多人的喜爱。

中文学名:雪鸮

拉丁学名:Bubo scandiacus

英文俗名:Snowy Owl

命名作者:Linnaeus, 1758

中文目名:鸮形目(Strigiformes)

中文科名:鸱鸮科(Strigidae)

中文属名:雕鸮属(Bubo)

繁殖区:北美洲, 古北界 : n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239

中国法律保护级别: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华盛顿公约(CITES)

濒危物种保护级别:二级保护物种

(目前无灭绝危机,管制其国际贸易)

主要羽色:白色

鸟种简介

雪鸮
雪鸮

雪鸮别名白夜猫子,俗名白猫头鹰、查干-乌盖勒,属于鸱鸮科,学名为 Nyctea scandiaca。 雪鸮是一种大型猛禽,属于鸱鸮科。雪鸮是一种稀有的白色猫头鹰,也有人称呼它“雪鹰”,通常生活在寒冷地区。 雪鸮多见于北极圈内,但它们也居无定所,这完全由食物的数量来决定。它习惯了北极的寒冷天气,所以,它也被称为“北极猫头鹰”或“白色大猫头鹰”。雪鸮的叫声多种多样,当遇到威胁或骚扰时,会发出一种奇怪的敲击声。

大型猛禽。全长约60厘米。全身羽毛白色,具褐斑。眼先和面盘稍染浅褐色;头顶杂有少数黑褐色斑点。下体腹部具窄的褐色横斑。嘴铅灰或黑褐色。爪灰褐,端黑。栖息于冻土和苔原地带,也见于荒地丘陵。以鼠类、鸟类、昆虫为食。在北极和西伯利亚繁殖,越冬时可见于中国北方部分地区,十分罕见。

分类地位

雪鸮最初是由卡尔·林奈(Linnaeus)于1758年分类。近年来,雪鸮被认为是单型种,因此学名变为Nyctea scandiaca,但後来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Olsen等,2002年)表明其与雕鸮属关系较近,因此被分入雕鸮属。末次冰期中,中欧曾有雪鸮古亚种Bubo scandiacus gallicus存在,但现代此亚种已不复存在。

雪鸮的种加词scandiaca是“斯堪的纳维亚”(Scandinavia)的拉丁化形容词形式,意为“斯堪的纳维亚的”,因为雪鸮最初是于北欧被观察到。

外形特征

雪鸮
雪鸮

雪鸮属于体形较大的鸮类,体长约为50~71厘米,雌性平均体长为66厘米,雄性平均体长为59厘米,翼展125~165厘米,体重1.6~3千克,雌性平均重2.3千克,雄性平均重1.8千克,雄性体型明显小于雌性;由于本物种分布在高纬度和高海拔的寒冷地区,因而雪鸮通体几乎纯白色,体羽端部近黑色,因而在头顶、背部、双翅、下腹遍布黑色扇形斑点,而雌鸟和幼鸟的黑色斑点更多;无其他鸮类常见的耳状羽,浑圆雪白的头部看起来颇为可爱;虹膜黄色;喙黑色;足黄色,强健有力,覆有密羽,爪黑色,钩曲,长2.5~3.5厘米,能迅速征服大型猎物。雄性幼鸟的颈部、颈后和尾羽都比雌性幼鸟白。雄性雪鸮随着年龄的增长会越来越白,部分年老的雪鸮全身会接近纯白色,而雌性雪鸮身上的一些斑点终身不消失。雪鸮的羽毛非常浓密,正是这些浓密的羽毛使它们能在气温-50℃的环境下还能保持38~40℃的体温。因此,如果它们遇到强风,就会找到石堆、雪堆或是干草堆作为避风处,然后蜷缩身体贴在地面上,这样它们浓密的羽衣就能为它们御寒。

它们雪白的羽毛在冬季是非常好的伪装,不过冬季一过这种优势就不复存在了。当春天来临时,地面上的雪就会开始融化,而雪鸮仍会选择有斑驳冰雪的地方栖息。目前人们猜测它们产生这种行为可能是为了伪装、驱虫或是保持凉爽,但实际的原因仍不为人知。

与很多鸮类不同的是,雪鸮在很多地域属于昼行性鸟类,白天活动晚上休息,偶尔也在黄昏后捕猎。它们的飞行姿态平稳有力,俯冲力量强,而升空速度也很快。它们能进行短程贴地飞行,并会不时降落在地面或杆上停息。在天气炎热时,雪鸮会通过呼气和张开翅膀来降温。它们大部分时间都会栖息在视野开阔的地点,如篱笆、草垛、树木、建筑物、电线杆,密切注意其他猫头鹰入侵者,或是伺机从猎物背后悄悄捉住它们。

它们是独居、划定地盘的鸟类,在食物充足的年份里,1平方公里中平均只会有两对雪鸮,而在食物匮乏的年份里则会更少。冬季时雌鸟会定居一处并划分地盘,而且会保卫领地,阻止外来者入侵,直到春天它们才会离开此地向北迁徙。

最长寿的圈养雪鸮寿命达到至少35岁,而已知最长寿的野生雪鸮寿命为9岁5个月。

地理分布

雪鸮
雪鸮

雄雪鸮面部近观

雄雪鸮面部近观雪鸮繁殖于环北极冻土带以及北极圈内的不被冰雪完全覆盖的岛屿上,包括阿拉斯加、加拿大、格陵兰、斯堪的纳维亚北部、俄罗斯、新地岛北部和西伯利亚北部。由于在特定季节食物匮乏,可能漂泊到欧洲南部、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日本、朝鲜、延喜马拉雅山甚至可能游荡到印度西北部,得克萨斯州、佐治亚州甚至加勒比地区也曾有迷鸟记录;冬季,雪鸮可见於加拿大和美国北部,美国南部、冰岛、不列颠群岛、欧洲北部、俄罗斯中部、黑龙江省北部、新疆西部和库页岛也有少数雪鸮出现,在河北北戴河有迷鸟记录。虽然雪鸮主要分布在北极圈附近,但种群数量增多会造成苔原的食物短缺,这使得它们周期性南迁,周期可能为3~4年。雪鸮化石发现地点的南端是北回歸線,有可能此地是雪鸮的起源地;而目前人们在隆冬时节发现雪鸮踪迹的最北端是位於北纬82°的埃尔斯米尔岛,在这个季节里极夜仍在继续。

栖息地

雪鸮是北极苔原地区的留鸟,栖息于海平面至海拔300米以下的苔原地区,也可能栖息在低地盐化草甸或排水差的淡水湿草甸,在北半球高纬度地区和高海拔地区活动,主要是为了觅食。即使是夏季,它们的活动范围也都在北纬60°以北。不过由于它们的猎物种群数量变化很大,它们需要常常作出调整,这使它们成为频繁迁徙的鸟类,因此它们也偶尔会在北纬60°以南繁殖。食物不充足时雪鸮会向南部迁徙,在南方常见于乡村地区、市中心以及沙丘包围的湿地。南迁越冬时,雪鸮会选择草原、湿地、开放性田地、海岸线或疏林等树木稀少的地区进行繁殖,因为这些地区与苔原一样是没有密林的。个别雪鸮不会迁徙,而且四处游走,可能会划分自己的狩猎领地并守卫两三个月。

生活习性

雪鸮
雪鸮

追赶猎物的雪鸮

觅食

即将抓住猎物的雪鸮雪鸮主要以极地常见的小型哺乳动物为食,主要包括旅鼠和幼年岩雷鸟,食物匮乏时也会游荡到其他地域取食其他啮齿类动物、雉类、雁鸭类和雪兔等。它们也会捕食多种小型哺乳动物,如草原田鼠(Microtus pennsylvanicus)和鹿鼠,而且常会利用大型猎物沿布阱路线找到更多食物。这些大型哺乳类猎物包括野兔、麝鼠、旱獭、松鼠、草原犬鼠、老鼠、鼹鼠、狗、狐狸和其他毛皮兽,鸟类包括岩雷鸟、鸭、鹅、涉禽、雉鸡、松鸡、美洲骨顶(Fulica americana)、??、鷗、鸣禽及短耳鸮。它们也会吃鱼类和腐肉。当它们捉到一只雪兔後,会紧紧抓住雪兔的背并拍击,直到雪兔精疲力尽为止,然後它们就会用喙折断雪兔的脖子。如果捕到的猎物有剩余,它们就会将剩余的猎物存放到附近的树枝上。每只雪鸮每天要捕食7~12只小鼠,每年能消耗1600只旅鼠。

它们会选择高高的枝头栖息,这样它们就能获得良好的视线。它们的眼球不能转动,但是头部的转动角度范围可达到270°,这使得它们对捕猎区一览无余。它们常常以蹲姿等待猎物,然後用它们的利爪在地面、空中或是水面上将猎物迅速抓起。当它们凭借视觉或听觉定位一只猎物後,它们就会迅速追赶,并用利爪抓住。雪鸮的视觉极为灵敏,因为它们的眼睛比人眼包含更多的聚光细胞,可以观察到极远处的小物体,正是它们双目极佳的视力,使它们拥有极强的判断距离的能力,这一点在捕猎中是非常重要的。它们的听觉也非常灵敏,即使是在茂密的草丛中或是厚重的冰雪下,它们也能仅凭声音来捕猎,它们拥有如此灵敏的听觉,是因为眼眶周围的羽毛竖直并排成圆环形,而这些羽毛刚好可以将声波反射到处於眼睛正後方的耳孔内。正是它们灵敏的听觉使它们能在昏暗的环境下觉察到猎物的踪迹。

雪鸮常会将猎物整个吞下,18~24小时后将不能消化的部分变成唾余吐出。它们常在固定的地点吐出唾余,唾余数量较多,通过分析唾余中的残骸可以准确地了解它们的食性。当大猎物被撕成小块食用时,唾余就不会产生

雪鸮在苔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而且在其分布区南部,它们对於农耕区啮齿类动物的控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们严酷的生活环境常常造成食物短缺,不过它们应变能力很强,能够迁徙到食物来源充足的地区。雪鸮的种群数量浮动很大,主要与岩雷鸟和田鼠的数量有关,如在加拿大的班克斯岛,食物充足的年份中该岛上的雪鸮数量可达到1.5~2万只,而食物匮乏的年份中只有2000只。

雪鸮
雪鸮鸣叫

雪鸮的叫声多变,但是在繁殖期外它们是非常安静的。平常的鸣声为不断重复的深沉gawh声。繁殖期时,雄鸟常常会发出“呼-呼-”的叫声来求偶或是对入侵领地者发出通告;攻击时会发出krufff-guh-guh-guk的喉音;兴奋时会发出“呼-呜——呼-呜——呼-呜——呜-呜-呜-”;其他叫声包括狗吠声、咯咯声、尖鸣声、嘶嘶声和碰击喙的声音。雄鸟警鸣声非常有特点,为嘶哑的krek-krek声,雌鸟的鸣声较柔和,为低声的pyee-pyee或prek-prek,警鸣时发出seeuee哨音,雄鸟比雌鸟鸣叫得更为频繁,雌鸟很少鸣叫,显得更为安静。面对威胁或骚扰时,它们会碰击喙发出声音,不过这种声音更有可能是舌碰击喙发出的。年龄在2周以下的雏鸟只会发出吱吱声,2周岁後就能发出嘶嘶声和尖叫声。

御敌

虽然雪鸮的天敌很少,但成年雪鸮也在时刻保持警戒,对任何可能对它们或它们的子女造成威胁的事物都做好了防御准备。雪鸮在繁殖期外是安静甚至羞怯的,但是进入繁殖期後,它们对入侵者就会很不客气。在繁殖期间,它们常常会面临北極狐、贼鸥以及狗、狼和其他鸟类掠食者,而人类则是它们最危险的天敌。雄雪鸮的地盘行为包括发出吠声、鼓喉、扬尾并弓下身,并准备俯冲。它们非常小心的看护蛋,从来不会让蛋无人看管。雄雪鸮会在产卵地附近守卫,而雌雪鸮会孵蛋和照顾雏鸟。雄鸟和雌鸟都会袭击敌方,采用俯冲或转移注意力的方式将敌方赶走以保护蛋。面对闯入自己地盘的其他雄雪鸮,雄性主人还会作出夸张的姿势以驱走入侵者。它们还会与一些掠食者争夺岩雷鸟和其他猎物,这些掠食者包括毛脚鵟、大雕鸮、金雕、游隼、海东青、贼鸥、北极鸥、短耳鸮、渡鴉、狼、北極狐和白鼬。因为雪鸮常将掠食者赶出自己的领地,将巢修筑在它们附近的雪雁等物种也从中受益。

生长繁殖

雪鸮
雪鸮

求偶的雪鸮

求偶

雪鸮求偶表演复杂精美,由空中表演和地面表演两部分组成。求偶表演以空中表演开始,首先雄雪鸮会用喙叼住或双爪抓住一只岩雷鸟,并不断高低起伏地飞行,接着不断攀升,最後以优雅地垂直降落而告终。降落後,雄雪鸮就会进行地面表演,首先它会背对雌雪鸮直立,然後将头低下,身体向地面倾斜,尾羽呈扇形不完全展开,整个身体几乎贴在地面上。另一种常见的表演是雄雪鸮在空中飞行时将岩雷鸟传递给雌雪鸮;雄雪鸮会将贮存的猎物展示给雌雪鸮,而且常把食物喂给雌性。

巢位

雪鸮生存环境极严酷,因而其繁殖并不似其他鸟类那般规律,常受到食物供给状况的影响,如果食物极度缺乏甚至会多年不繁殖,食物充足时一年繁殖一次。当雪鸮群体性迁徙时,部分个体仍会留在繁殖地点。雪鸮性成熟的年龄仍不为人知,不过一般认为至少需要两年它们才会性成熟。雪鸮终身为一夫一妻制,不过当食物极度充足时也可能有一夫多妻制的情况。雪鸮的繁殖期通常为5~9月,一般2月或3月开始迁徙,在4月底至5月初到达繁殖地点,繁殖伴侣是在越冬过程中或到达繁殖地点後形成。在迁徙过程中,雪鸮会成对或结成小型集群行动,这时在几百平方米的范围内最多可以见到20只左右的雪鸮。雄鸟会确立自己的地盘,雌鸟会选择产卵地点,一般是在视野开阔的无雪地点。在高纬度北极地区,雪鸮会选择生长有柳树、虎耳草、帚石楠和地衣等高地植物的地点作为巢位,而在低纬度北极地区,它们则会选择多生有茂密的圆丘形矮灌木的草甸。雌鸟不筑巢,而是在小丘或大石旁迎风面定居,常寻找苔原高地的地面凹陷处或岩石基部低洼处,或是在地面上挖坑产卵,有时会铺上一些植物材料或羽毛,偶尔也会选择沙堆或废弃鹰巢。它们一般不会在固定的地点繁殖,不过在有些地方,一对雪鸮也有可能多年在同一地点繁殖。雪鸮会划分领地,领地范围是以产卵地点为中心的1~2平方公里内,常与其他雪鸮的领地重叠,而距离产卵地点1千米内的入侵者可能就会受到猛烈的攻击。

雪鸮
雪鸮养育

雌鸟一个繁殖期内只会产卵一巢,一巢产卵3~16枚,每隔2天产一枚,总数量随食物状况不同而不同。不过,如果在繁殖期初期孵化失败,雌鸟可能会重新产卵,不过在田鼠充足的年份里,孵化率几乎可达100%。只有雌鸟会孵蛋,从产下第一枚卵,到所有雏鸟孵化,雌鸟大部分时间都要坐在蛋和雏鸟上以保证它们的温暖,在这段时间里,雄鸟要负责配偶和雏鸟的食物。蛋为白色,平均长5.7厘米,直径4.5厘米,约在27~34日後孵化。由於几乎每天都有雏鸟孵化,能看到不同大小的雏鸟聚在一起。刚孵化的雏鸟为雪白色,双眼紧闭,会由双亲同时照料并保护。虽然刚出生时雏鸟全身雪白,但过不了几天身上就会长满灰色的绒羽,因此10天大的雏鸟看起来就是灰黑色了。雄鸟会猎捕食物带给雌鸟,之後雌鸟会将食物分成小块并除去骨头和羽毛,将纯肉喂给雏鸟。如果食物不足的话,较大的雪鸮幼雏就会首先抢到食物,而小的幼雏久而久之就会饥饿而死,这样食物量就会符合巢中幼雏的需求。有记录在食物匮乏的年景,较大的雪鸮幼雏有残食新出壳雏鸟的行为,但这种行为很不常见。出生后14~26日雏鸟会开始长羽毛并离巢,但这时它们还不会飞,只会在巢位附近四处游走。父母会继续喂养它们,雏鸟每天要消耗2只岩雷鸟,而一个有9只雏鸟的雪鸮家庭在幼鸟独立前,一年最多能消耗1500只成年岩雷鸟,相当於120千克食物。一般5~7周後它们就能自己猎捕食物,出生後50~60日羽翼丰满并能飞行,独立生活,这时北极短暂的夏天就快要结束了,它们即将开始自己的第一次迁徙。

文化象征

雪鸮是加拿大魁北克的省鸟,而1986年发行的面值50加拿大元纸币上也有雪鸮的形象;前任加拿大总督朱尔斯·莱杰(Jules Léger)的纹章的主要图案也是雪鸮。网络用语O RLY?中的猫头鹰形象就是雪鸮。雪鸮可能是欧洲史前洞窟壁画中能辨别出的最古老的鸟类。

在系列儿童文学作品《哈利·波特》中,具有魔力的主人公哈利·波特豢养了一只名为海德薇(Hedwig)的雪鸮作为他在魔法世界的信使,这部作品和由它所改编的电影的流行,使得雪鸮可爱的形象深入人心。

保护现状

雪鸮
雪鸮

雪鸮面临的最大威胁是人类活动对它们生活环境的影响,它们主要的死因是与输电线、篱笆、汽车发生碰撞,而且人们有时也会因为食用它们的肉、作为纪念品或者保护狩猎得到的动物而捕杀雪鸮。目前,在雪鸮分布较广泛的加拿大各省和地区已经颁布条例,禁止在全国范围内捕杀雪鸮,不过雪鸮有时仍会被用於特定的研究目的。不过由於全球雪鸮的数目达到29万只,活动范围大约为100万~1000万平方千米,而且数量稳定,因此被IUCN评为无危物种。雪鸮目前在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受到《1918年候鸟保护条例》(MBTA)的保护,并于1997年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 (CITES)的附录Ⅱ中,于1989年被列入中国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保护现状

CITES濒危等级: 附录II

生效年代: 1997

国家重点保护等级: 二级

生效年代: 1989

四川林鸮的简介、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分类地位、相关

四川林鸮的图片

四川林鸮(学名:Strix davidi,英文名:Pere David’s Owl)是鸱鸮科林鸮属的鸟类。

四川林鸮体大(54厘米)的灰褐色鸮类。无耳羽簇,面庞灰色,眼褐色。看似一只体大的灰林鸮,但下体纵纹较简单。

中文学名:四川林鸮

拉丁学名:Strix davidi

英文俗名:Pere David’s Owl

命名作者:Sharpe, 1875

中文目名:鸮形目(Strigiformes)

中文科名:鸱鸮科(Strigidae)

中文属名:林鸮属(Strix)

繁殖区:古北界 : c Chin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243

中国法律保护级别: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华盛顿公约(CITES)

濒危物种保护级别:二级保护物种

(目前无灭绝危机,管制其国际贸易)

主要羽色:褐色

鸟种简介

四川林鸮
四川林鸮

【中文名称】四川林鸮

【拉丁名称】Strix davidi

【英文名称】Sichuanwoodowl

【别名】哼唿、猫公鸟、猫头鹰

外形特征

体大(54厘米)的灰褐色鸮类。无耳羽簇,面庞灰色,眼褐色。看似一只体大的灰林鸮,但下体纵纹较简单。似异域分布的长尾林鸮,但体羽颜色上有差异,通常颜色更深。虹膜-褐色;嘴-黄色;脚-被羽,具灰色及褐色横带。叫声类同于长尾林鸮。

地理分布

分布区极为狭窄的稀有留鸟,分布在青海东南部和四川北部、中部及西部以及甘肃省南部,从海拔2700 -4200米的开阔针叶林及亚高山混交林。为中国唯一一种特有分布的鸮形目鸟类。

生活习性

栖息于海拔2500m以上针叶林中,偶尔也出现于林缘次生林和疏林地带。除繁殖期成对活动外,通常单独活动。白天大多栖息在密林深处,直立地站在靠近树干的水平粗枝上,由于体色与树的颜色很相似,因此虽然不算十分隐蔽,也很难被发现。有时白天也活动和捕食。寒冷的冬天常在树洞中躲避风雪,有时甚至敲击树干也不飞出。多活动于树林的中上层,在进行远距离飞行时才越过树冠之上。飞行时两翅煽动幅度较大,飞行轻快而无声响。多呈波浪式飞行。一般飞行距离不远,每次多在50一60米左右。繁殖期鸣叫频繁,雄鸟与雌鸟以叫声作为沟通媒介。叫声深沉悠远,传播范围广。主要以鼠兔、甘肃仓鼠等为食,也吃一些其他鸟类。

叫声:求偶叫声为深沉悠远的woo——,后转为hoohoohoo;或连续鸣叫woo-hoohoohoo。雌鸟叫声类似但较尖锐,直转,通常对雄鸟进行回应。在巢区附近,雌鸟多有告警叫声,似犬吠。而育雏其间,雌鸟多发出gege叫声。

生长繁殖

繁殖期为3一6月。通常营巢于较大树洞中,也在较高石崖上营巢。每窝产卵2一4枚。卵为白色。孵卵由雌鸟承担,第一枚卵产出后即开始孵卵,孵化期为27一28天。雏鸟为晚成性,出壳后至十几育龄羽色为白色,浑身覆满绒羽,大约经过30—35天雏鸟出巢。繁殖期由雄鸟提供食物,,雌鸟在育雏期间与雄鸟联系紧密,承担暖雏、喂食、护巢等任务。幼鸟初飞后数月内,雌鸟与幼鸟联系紧密,担任警戒与引导的责任,此期间,食物主要由雄鸟提供。直到秋季后期,幼鸟绒羽褪去,开始往越冬地迁徙。

保护现状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国际鸟类联盟(Birdlife International)的鸟类红皮书列为易危种(Vulnerable)

分类地位

有时作为长尾林鸮的一个亚种,但由于已经与其他长尾林鸮亚种发生了长时间的地理隔离,越来越多的文献资料认为四川林鸮已经独立进化成一个单独的物种。

相关

四川林鸮
四川林鸮陕西宁陕县惊现四川林鸮

陕西宁陕县惊现四川林鸮

2007年2月25日,新年过后上班的第一天,宁陕县动植物资源管理中心接到电话,称有一只“猫头鹰”受伤不能飞行,急需抢救。随后,受伤的“猫头鹰”被宁陕中学学生张锐、王鑫两同学在放学回家途径城关镇三星小区时发现,当时已不能飞行,出于对野生动物的保护之情,他们便用纸箱子把“猫头鹰”装着送到宁陕县动植物资源管理中心。后经该中心专业人员对猫头鹰进行检查发现,左翅膀被天地咬伤不能飞行,虽经过中心工作人员救治后,但估计该鸟救活的可能性较小。中心随即对该“猫头鹰”进行鉴定,核对《中国鸟类图鉴》及查阅相关资料,鉴定为鸮形目鸱鸮科四川林鸮(Strixdavidi),属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该动物分布在四川西部(松潘、宝兴、巴塘)和青海东南部(斑玛),宁陕县首次发现陕西省鸟类新纪录——四川林鸮。

雪雁的简介、外形特征、食物、生长繁殖、生活习性、亚种分化、保护现状、地理分布、迁徙、保护现状

雪雁的图片

雪雁(学名:Chen caerulescens,英文名:Snow Goose)是鸭科雪雁属的鸟类。

雪雁(学名:Anser caerulescens)为鸭科、雁属的鸟类,俗名白雁。分布于北美洲、东至梅尔维尔和哈得孙湾东岸、北极各岛、西伯利亚、日本以及中国大陆的河北、长江口等地,一般栖息于沿海。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加拿大的哈德孙湾。

中文学名:雪雁

拉丁学名:Chen caerulescens

英文俗名:Snow Goose

命名作者:Linnaeus, 1758

中文目名:雁形目(Anseriformes)

中文科名:鸭科(Anatidae)

中文属名:雪雁属(Chen)

繁殖区:北美洲 : n

非繁殖区:s, w U南美洲, n Mexico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75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主要羽色:白色

次要羽色:黑色

鸟种简介

雪雁
雪雁

中文学名:雪雁

拉丁学名:SnowGoose

别称:雪鹅、白雁

二名法:Chencaerulescens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纲:鸟纲

亚纲:今鸟亚纲

目:雁形目

科:鸭科

属:雁属

种:雪雁

分布区域:繁殖于北美洲的北极地区,南至墨西哥过冬

命名时间:Linnaeus,1758

外形特征

雪雁两性相似。通体白色,头和颈部有时不同程度的染有锈色。初级飞羽黑色,羽基淡灰色,初级覆羽灰色,其余体羽白色。

虹膜暗褐色,嘴短厚,赤红色,脚淡紫色或红色,爪黑色。

雪雁
雪雁

大小量度为:体重2000—2500克,体长548—736毫米,嘴峰49.5—58.4毫米,翅305—455毫米;跗跖71.2—82.5毫米。

叫声:群鸟飞行时发出悦耳的高鼻音,似la-luk,远听似幼狗的吠声。

食物

雪雁主要以植物的嫩叶、嫩芽、草茎、果实、种子、水生植物的根、块茎、芦苇嫩芽和青草等植物性食物为食。冬季也常到农田觅食谷物、稻米和农作物幼苗。动物性食物主要为各类小型无脊椎动物。

生长繁殖

雪雁
雪雁

雪雁繁殖在北极苔原地带,它们是高度成群繁殖的鸟类,常常成千上万只集中在一起营巢繁殖,不仅集群个体数量大,而且巢的密度也很高。但是群的结合较松散。对的形成通常在迁徙期间和到达繁殖地后才逐渐形成。对形成时有一系列馍式化行为动作。对的结合较为牢固,一经成对,则基本以对为单位长年在一起生活,除非配偶死亡,一般不随繁殖年代重新组合。

雪雁
雪雁

雪雁通常2—3龄时性成熟。求偶和交配行为是彼此不断的用头浸水和鸣叫,尾竖直起来,两翅半张。然后雄雁爬到雌雁背上进行交配。繁殖期6—7月。营巢和产卵在整个种群中是相当同步的。通常营巢在离水域不远的、位置较低的苔原草地、河汛平原、湖泊、河流和水塘岸边以及盐碱水域和多岩石的苔原上。巢系用苔藓简单堆集而成,内放有少许枯草茎和绒羽。巢通常不高,四周有植物掩隐,不注意难于发现。

6月初开始产卵,一天一枚,每窝产卵3—6枚,一般4一5枚。卵呈黄白色,大小为63.2—88×41.8~57.2毫米。如果部分卵丢失或损坏,还产补偿性的卵。产第一枚卵后即开始抱窝。孵卵全由雌鸟承担。雄鸟在巢附近警戒和担任保卫巢的任务。雌鸟在孵卵期间,每天仅短暂的离巢觅食,特别是在孵卵后期,根本不离巢。恋巢甚烈。雌鸟离巢时,通常用枯草将巢盖住。孵化期22~25天。雏鸟早成性。孵出后不久即能活动,并被雌雄亲鸟带到食物丰富又利于成鸟换羽的安全地方,大约经过40多天的幼鸟期生活,幼鸟即已具有飞翔能力。

而那些非繁殖雪雁则会远离繁殖群体及其所在小河、小溪,另寻一块更加安全的区域,在此换毛,进行迁徙前的准备工作。因为,鸟类的换羽大多是逐渐更替的,使换羽过程不致影响飞翔能力。但雁鸭类的雪雁的飞羽则为一次性全部脱落,在这个时期内完全丧失了飞翔能力,所以雪雁必须隐蔽于湖泊草丛之中,以防敌害的捕食。

生活习性

雪雁的活动区域主要是苔原。越冬区一般选在沼泽地、沙洲、湿草甸、沿海的农作地及稻茬地。繁殖于北美极地的苔原冻土带,少量繁殖于西伯利亚的朗格尔(Wrangel)岛;越冬于北美洲的亚热带及温带地区,偶见于日本及中国东部。

雪雁
雪雁
雪雁
雪雁

雪雁性喜结群,从数只至几千只不等。在繁殖季节,雪雁兵分几路,在格陵兰岛的西北部、加拿大和阿拉斯加的北部以及西伯利亚的东北部都留下了它们的踪迹。那些非繁殖雪雁则会远离繁殖群体及其所在小河、小溪,另寻一块更加安全的区域,在此换毛,进行迁徙前的准备工作。因为,鸟类的换羽大多是逐渐更替的,使换羽过程不致影响飞翔能力。雪雁的飞羽则为一次性全部脱落,在这个时期内完全丧失了飞翔能力,所以雪雁必须隐蔽于湖泊草丛之中,以防敌害的捕食。

8月末,繁殖雪雁和它的子女们以及非繁殖雪雁聚集一堂,最多可达10000只,稍加停顿,就开始了飞往越冬区的征程。

雪雁是素食主义者,坚硬的喙很适于挖掘地下植物的根,因此,它主要以植物为食。在北极,它主要摄食不同植物的根茎、耕地玉米种子、杂草和木贼属植物。在越冬区,则主要摄食谷物以及庄稼的嫩枝。

群鸟飞行时发出悦耳的高鼻音,似la-luk,远听似幼狗的吠声。

亚种分化

1.雪雁指名亚种Chencaerulescenscaerulescens分布于位于俄罗斯东北部的弗兰格尔岛自然保护区(OstrovVrangelyaZapovednik),北阿拉斯加东部至巴芬岛。

2.雪雁大西洋亚种Chencaerulescensatlanticus分布于格陵兰西北部和巴芬湾岛屿北部。

雪雁
雪雁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国际鸟类红皮书,2009年名录ver3.1。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地理分布

分布于北美地区,包括美国、加拿大、格陵兰、百慕大群岛、圣皮埃尔和密克隆群岛及墨西哥境内北美与中美洲之间的过渡地带),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包括整个欧洲、北回归线以北的非洲地区、阿拉伯半岛以及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岷山-秦岭-淮河以北的亚洲地区,中国有分布。

雪雁
雪雁

迁徙

雪雁每年8月末至9月初开始从它们在北极的繁殖地往南部越冬地迁徙。5月末6月初又从越冬地迁来繁殖地。迁徙时整个种群几乎同步进行,因此迁徙群特别庞大,特别是秋季迁徙,常集成上午万只的大群。

保护现状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本文Hash:3517eccbb030a944a4646d853fd083e9b7f25ad7

声明:此文由 一正一邪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