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外形特征 地理分布 生活习性 生长繁殖 亚种分化 保护现状
白头鹎(学名:Pycnonotus sinensis,英文名:Light-vented Bulbul)是雀形目鹎科鹎属的鸟类,俗名白头翁、白头婆,英文名直译为淡臀鹎、中国鹎。是中国南方非常常见的雀鸟,体长约19厘米,头顶黑色,眉和枕羽呈白色,双翼橄榄绿色。老鸟的枕羽更洁白,所以又叫“白头翁”,幼鸟头橄榄色。数量丰富。性活泼、不甚畏人。 杂食性,既食动物性食物,也吃植物性食物,以果树的浆果和种子为主食,并时常飞入果园偷吃果实。秋冬季节,白头鹎在进入繁殖期后会聚集在树林上喧叫,常常引起人们的注意。这种群聚的现象,到春季时就消失了。
中文学名:白头鹎
拉丁学名:Pycnonotus sinensis
英文俗名:Light-vented Bulbul
命名作者:Gmelin, JF, 1789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鹎科(Pycnonotidae)
中文属名:鹎属(Pycnonotus)
繁殖区:东洋界 : c, s China, n Vietnam, Taiwan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898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绿色
次要羽色:白色
外形特征
白头鹎:形态特征图
中等体型(19厘米)的橄榄色鹎。
眼后一白色宽纹伸至颈背,黑色的头顶略具羽冠,髭纹黑色,臀白。(注意不要陷入白头鹎名字的误区,白头鹎的白体现在眼后而不是(黑色的)头顶,海南亚种头部白色甚少)
幼鸟头橄榄色,胸具灰色横纹。
虹膜-褐色;嘴-近黑;脚-黑色。
叫声:典型的叽叽喳喳颤鸣及简单而无韵律的叫声。
白头鹎亚成鸟
注意白头鹎的亚成鸟整体灰色,仅头部橄榄色,且没有成鸟标志性的白头。
白头鹎亚成鸟,摄影北京雄鹰
白头鹎亚成鸟,摄影竹子的风
白头鹎亚成鸟。
白头鹎亚成鸟。
地理分布
白头鹎: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分布于中国、日本、朝鲜、韩国、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泰国、越南。
国内分布:中国分布于西至四川、云南东北部;北达陕西南部及河南;东至沿海一带,分括海南和台湾;南及广西西南等地。为留鸟。
生活习性
白头鹎
性活泼,不甚畏人,结群于果树上活动。有时从栖处飞行捕食。白头鹎是长江以南广大地区中常见的一种鸟,多活动于丘陵或平原的树本灌丛中,也见于针叶林里。
秋冬季大多二、三十只结成大群,活动于樟、楝等树上啄食果实。春夏季则仅3~5个相伴觅食。常栖息于矮树篱或灌丛的最高处,见有昆虫飞过时就飞捕于空中,然后再回到它栖止的树上,大声鸣叫。它的鸣声是多种多样的。
食性
白头鹎啄食果实
白头鹎是杂食性鸟类,既食植物性物质,也食动物性物质,同时食性还随季节而异。春夏两季以动物性食物为主,秋冬季则以植物性食料为主。动物性食物中以鞘翅目昆虫为最多,如鼻甲、步行甲、瓢甲。植物性食料大部为双子叶植物,也食一部分浆果和杂草种子,如樱挑、乌柏、葡萄等。
白头鹎吃大量的农林业害虫,是农林益鸟之一,为保护鸟类。
生长繁殖
白头鹎
繁殖于3月至8月间。
营巢
白头鹎的巢和卵
营巢于灌木或阔叶树上、竹林和针叶树上。巢距地高1.5-7m,呈深杯状或碗状,由枯草茎、草叶、细树、芦苇、茅草、树叶、花序、竹叶等材料构成。巢的大小外径为9-12cm×11-13cm,内径6-7cm×7-8cm,高5.5-15cm,深4-9cm。
产卵
白头鹎雏鸟
每窝产卵3-5枚,通常4枚。卵粉红色、被有紫色斑点,也见有呈白色而布以赭色、深灰色斑点或白色而布以赭紫色斑点的。卵的大小为21.5-24mm ×16-16.6mm,卵重2.6-3.3g。
亚种分化
白头鹎海南亚种,头部白色甚少。摄影西沙河。
白头鹎共4个亚种:
白头鹎指名亚种Pycnonotus sinensis sinensis分布于中国的中西部(四川、陕西、长江流域、广西、广东,福建、北京和河北),越南,南海和韩国。 白头鹎海南亚种Pycnonotus sinensis hainanus分布于中国海南、广东东南,越南北部和中部。体型较小,头部白色甚少。 白头鹎台湾亚种Pycnonotus sinensis formosae分布于台湾(不包括太鲁阁峡谷南部和东南沿海)。 白头鹎琉球亚种Pycnonotus sinensis orii分布于琉球群岛(冲绳和八重山岛)。保护现状
白头鹎
白头鹎是我国特有鸟类,是中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广大地区的常见鸟类,繁殖季节几全以昆虫为食,在植物保护中意义甚大。目前种群数量还较丰富。
白头鹎已被列入国家三有保护鸟类。
斑头鸭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亚种分化、保护现状
斑头鸭(学名:Anas andium,英文名:Andean Teal)是鸭科鸭属的鸟类。
斑头鸭(学名:Anas flavirostris )属鸭科鸭属中型游禽。通常栖息于淡水湖畔,亦成群活动于江河、湖泊、水库、海湾和沿海滩涂盐场等水域。鸭脚趾间有蹼,但很少潜水,游泳时尾露出水面,善于在水中觅食、戏水和求偶交配。喜欢干净,常在水中和陆地上梳理羽毛精心打扮,睡觉或休息时互相照看。以植物为主食,也吃无脊椎动物和甲壳动物。
中文学名:斑头鸭
拉丁学名:Anas andium
英文俗名:Andean Teal
命名作者:Sclater, PL & Salvin, 1873
中文目名:雁形目(Anseriformes)
中文科名:鸭科(Anatidae)
中文属名:鸭属(Anas)
繁殖区:南美洲 : Colombia, Ecuador
外形特征
斑头鸭有四个亚种,因为分布的地区不同羽毛颜色有差别。它们都具有褐色与黄色交织的斑驳的上体与双翅。其中两种具有黄色的鸭嘴,其他两种阿氏斑头鸭亚种(Anas flavirostris altipetens)和安第斯斑头鸭亚种(Anas flavirostris andium)有全黑的鸭嘴。安第斯斑头鸭亚种(Anas flavirostris andium)头部的白色略多,青铜色翼镜拥有较少。阿克氏斑头鸭亚种(Anas flavirostris xyptera)腹侧白色较多。
斑头鸭
地理分布
斑头鸭分布图分布于南美洲,包括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苏里南、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巴拉圭、巴西、智利、阿根廷、乌拉圭以及马尔维纳斯群岛(也称福克兰群岛)。
生活习性
通常栖息于淡水湖畔,亦成群活动于江河、湖泊、水库、海湾和沿海滩涂盐场等水域。冬季喜集群生活,活动多选择在水边沼泽地区的野草丛间。主要漂浮在水面上,在水下获得食物,以植物为主食,有时也吃动物性食物。鸭脚趾间有蹼,但很少潜水,游泳时尾露出水面,斑头鸭(图4)善于在水中觅食、戏水和求偶交配。喜欢干净,常在水中和陆地上梳理羽毛精心打扮。睡觉或休息时互相照看,雄性常常保持警觉,而雌鸭睡。往往中午休息时间多于早上或傍晚。春季到来前比较懒惰贪睡,随着时间的推移开始活跃,游泳、散步或飞行。主要以沼泽地和湖泊区的植根、草籽、叶、草果、稻谷等为食,也吃无脊椎动物和节肢动物。
生长繁殖
繁殖季节为4-6月份,用植物草茎营建成一个碗状形巢,鸟巢高于附近的水泽,隐蔽于水草丛中。每巢产卵4至12枚,孵化时间21至25天。幼鸟49天离巢,通常由雌鸭单独孵化,孵化后依然由雌鸭照顾,小鸭跟随雌鸭身后觅食。
亚种分化
4种
1.Anas flavirostris altipetens 阿氏斑头鸭亚种分布于安地斯东部的委内瑞拉西北部和哥伦比亚。
2.Anas flavirostris andium 安第斯斑头鸭亚种分布于安地斯地区的哥伦比亚和厄瓜多尔北部。
3.Anas flavirostris oxyptera 阿克氏斑头鸭亚种分布于从秘鲁中部沿安地斯到阿根廷西北部。
4.Anas flavirostris flavirostris 斑头鸭指名亚种分布于阿根廷南部、 福克兰岛和南佐治亚州。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国际鸟类红皮书,2009年名录 ver 3.1。
白草雁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亚种分化、保护现状
白草雁(学名:Chloephaga hybrida,英文名:Kelp Goose)是鸭科草雁属的鸟类。
为雁形目鸭科的鸟类。喙小腿长;具直立姿态。翅膀的弯曲处有骨质距,为有力的武器。雌雄异色。雄雁白色;雌雁黑色,胸腹部有白色横斑纹。解剖特征虽与雁相似,但不是真正的雁。应是陆栖性较强的鹅类。分布局限于南美洲,一般在草地上进食,其食物以水生植物为主。上体、头部和颈部是巧克力棕色,腹部是黑褐色和白色的大条纹,而臀部、尾羽和翼下也是白色,雁喙粉红色,腿橙色,眼睛周围有一圈细长的白环。生活的范围较小,从智利南部延伸,通过火地岛到阿根廷最南端,栖息于海岸边的岩石或卵石地区,经常在附近的淡水区和沿海泻湖活动,陆栖性较强,性机警而胆怯,人不能靠近,常常很远见人就飞走或游开。
白草雁
拉丁名:Chloephagahybrida
英文名:KelpGoose
物种分类: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鸟纲→今鸟亚纲→今颚总目→雁形目→鸭科
分布:分布于南美洲(包括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苏里南、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巴拉圭、巴西、智利、阿根廷、乌拉圭以及马尔维纳斯群岛(也称福克兰群岛))
中文学名:白草雁
拉丁学名:Chloephaga hybrida
英文俗名:Kelp Goose
命名作者:Molina, 1782
中文目名:雁形目(Anseriformes)
中文科名:鸭科(Anatidae)
中文属名:草雁属(Chloephaga)
繁殖区:南美洲 : s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白草雁身长52 – 65 cm。成年雄雁几乎完全白色,黑喙,腿和脚橙色。白草雁雌雁羽毛黑色并有明亮的白色条纹。上体、头部和颈部是巧克力棕色,腹部是黑褐色和白色的大条纹,而臀部、尾羽和翼下也是白色,雁喙粉红色,腿橙色,眼睛周围有一圈细长的白环。
白草雁
白草雁
地理分布
分布于南美洲,包括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苏里南、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巴拉圭、巴西、智利、阿根廷、乌拉圭以及马尔维纳斯群岛(也称福克兰群岛)。
生活习性
生活的范围较小,从智利南部延伸,通过火地岛到阿根廷最南端,栖息于海岸边的岩石或卵石地区,经常在附近的淡水区和沿海泻湖活动,陆栖性较强,性机警而胆怯,人不能靠近,常常很远见人就飞走或游开。在海边游牧觅食,主要以绿色海藻譬如石莼为食。
白草雁白草雁(卵)
生长繁殖
一般在靠近湖泊、河流、水塘和沼泽地的边缘上繁殖。产卵时间是10月下旬至11月初。通常营巢于水域岸边和沙滩隐蔽的草丛或灌木中,开始产卵后雌鸟从自己身上拔下大量绒羽放于巢内。每窝产卵3-6枚,卵白色。雌鸟孵卵,雄鸟在雌鸟开始孵卵后不久即离开雌鸟独自到湖中白草雁(幼雁)或海上换羽,孵化期30天。孵卵的初期雌鸟在早晨和下午离巢觅食,离巢前用巢边绒羽将卵盖住,在孵卵后期则很少离巢或不离巢。雏鸟早成性,孵出后第二天即能独自从树洞中跳下来进入水中,进行游泳和潜水,在雌鸟带领下经过50-70天即能飞翔。2龄时性成熟。
亚种分化
1.Chloephaga hybrida hybrida 分布于智利南部和火地岛。
白草雁
2.Chloephaga hybrida malvinarum 分布于福克兰群岛。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国际鸟类红皮书,2009年名录 ver 3.1。
中白鹭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亚种分化、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中白鹭(学名:Egretta intermedia,英文名:Intermediate Egret)为鹭科白鹭属的鸟类。中白鹭的嘴是黄色的,末端为黑色或褐色,脚为黑色,注意与大白鹭、小白鹭区别。喜稻田、湖畔、沼泽地、红树林及沿海泥滩。栖息于开阔河谷、盆地的坝区地带。在田坝、河流浅滩、沼泽湿地中觅食小鱼、虾、蛙类及昆虫。与其他水鸟混群营巢。
中文学名:中白鹭
拉丁学名:Egretta intermedia
英文俗名:Intermediate Egret
命名作者:Wagler, 1829
中文目名:鹈形目(Pelecaniformes)
中文科名:鹭科(Ardeidae)
中文属名:白鹭属(Egretta)
繁殖区:东洋界, 非洲, 澳洲界 : 广泛分布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543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主要羽色:白色
外形特征
中白鹭
体大(69厘米)的白色鹭。体型大小在白鹭与大白鹭之间,嘴相对短,颈呈”S”形。与大白鹭不同,中白鹭嘴裂不过眼。
于繁殖羽时其背及胸部有松软的长丝状羽,嘴及腿短期呈粉红色,脸部裸露皮肤灰色。繁殖期中白鹭的嘴也可能为全黑色。
虹膜-黄色;嘴-黄色,端褐;腿及脚-黑色。
叫声:甚安静,受惊起飞时发出粗喘声kroa-kr。
中白鹭指名亚种:繁殖羽,嘴全黑,摄于印度。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中白鹭与小白鹭(也叫白鹭)的区别:
(1)中白鹭体型更大,嘴黄色(可能端黑),而小白鹭嘴全黑;
(2)中白鹭脚全黑,而小白鹭脚虽然也是黑色,但爪黄色。
中白鹭和大白鹭的区别:
(1)中白鹭体型稍小,大白鹭体型更大;
(2)大白鹭嘴裂过眼,中白鹭嘴裂不过眼。此特征辨识最可靠。
(3)两者嘴的颜色都随季节变化,大白鹭繁殖期嘴全黑(指名亚种黄嘴染黑),非繁殖期嘴全黄;中白鹭繁殖期上嘴及嘴尖黑,非繁殖期黄嘴端黑。
中白鹭:眼周裸露皮肤
大白鹭:眼周裸露皮肤
中白鹭:嘴裂不过眼
大白鹭:过渡羽,眼周裸露皮肤、嘴颜色
中白鹭:嘴裂
大白鹭 vs 中白鹭:脖子
大白鹭 vs 中白鹭:嘴端颜色
左为小白鹭,右为中白鹭:嘴的颜色不同
左为中白鹭,右为大白鹭
地理分布
中白鹭: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非洲、印度、东亚至大洋洲。
分布状况:甚常见于中国南方的低洼潮湿地区。指名亚种为留鸟,见于长江流域、东南部及台湾和海南岛。见于云南南部的鸟被作为尚有争议的亚种palleuca。漂鸟见于黄河流域。
亚种分化
中白鹭
(1)Egretta intermedia brachyrhyncha 分布于苏丹到南非南部的开普省。
(2)Egretta intermedia intermedia 分布于印度南部到日本、大巽他群岛。
(3)Egretta intermedia plumifera 分布于摩鹿加群岛南部、新几内亚、澳大利亚。
生活习性
中白鹭
中白鹭栖息及活动于河流、湖泊、河口、海边和水塘岸边浅水处及河滩上,也常在沼泽和水稻田中活动。常单独或成对和成小群活动,有时也与其他鹭类混群。警惕性强。飞行时颈缩成s形,两脚直伸向后,超出于尾外,两翅鼓动缓慢,飞行从容不迫,且呈直线飞行。
中白鹭主要以鱼、虾、蛙、蝗虫、蝼蛄等水生和陆生昆虫及昆虫幼虫以及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常沿水边浅水处轻轻涉水觅食,也常静立于浅水中或水边等待猎物到来,然后突然以快速而准确的动作捕食。吃饱后常在岸边或田埂上缩着颈,单脚伫立的休息。
生长繁殖
中白鹭
繁殖期随地区不同而有很大变化。在中国通常繁殖在4一6月;繁殖期多为群居,在树上、灌丛上或地面上用枝条筑造浅巢。巢浅圆盘形,以小树枝交搭而成,巢内充填软质干枯杂草,据12窝测定巢径为33.75cm×18.25cm,筑于灌丛中的巢离地面35.45(20~50)cm。
每窝产卵2~4枚,多数4枚。卵青绿色,大小为47.55mm×32.25mm,卵重27.43(25.7~29.4)g;孵卵期26(26~29)天,孵化率59.1%~77.3%。雌雄共同孵卵。雏为晚成性。
保护现状
中白鹭
在中国南部和台湾数量较普遍。据国际水禽研究局1990年和1992年组织的隆冬水鸟调查,1990年中国仅见到704只,其中台湾352只,香港16只;1992年717只,其中台湾257只,香港1只,较1990年有所增加。整个亚洲的情况据1992年调查,南亚11840只,东亚717只,东南亚11136只,总计23693只。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8年鸟类红色名录。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本文Hash:0b534136e64f7dbfa944ae2bc0a54bf6b32987c2
声明:此文由 Mike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