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外形特征 生活习性 地理分布
西伯利亚银鸥(学名:Larus vegae,英文名:Vega Gull)属鸻形目鸥科鸥属,又名织女银鸥、休氏银鸥(注意:织女银鸥和休氏银鸥在《中国鸟类野外手册》中被描述为两个独立的鸟种)。分布在俄罗斯北部及西伯利亚北部。南方越冬。注:以往被作为银鸥L. argentatus的一亚种(参见郑作新,1987,1994)。又或为灰林银鸥的一亚种(参见Stepanyan,1990;Beaman;1994)。
中文学名:西伯利亚银鸥
拉丁学名:Larus vegae
英文俗名:Vega Gull
命名作者:Palmén, 1887
中文目名:鸻形目(Charadriiformes)
中文科名:鸥科(Laridae)
中文属名:鸥属(Larus)
繁殖区:古北界 : ne, e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420
主要羽色:白色
次要羽色:灰色
外形特征
西伯利亚银鸥
银鸥复合体中体大(62厘米)的灰色鸥。腿粉红色。冬鸟头及颈背具深色纵纹,并及胸部;上体体羽变化由浅灰至灰(birulae)或灰至深灰(vegae)。两者均偏蓝色。通常三级飞羽及肩部具白色的宽月牙形斑。合拢的翼上可见多至五枚大小相等的突出白色翼尖。飞行时于第十枚初级飞羽上可见中等大小的白色翼镜,第九枚具较小翼镜。浅色的初级飞羽及次级飞羽内边与白色翼下覆羽对比不明显。
虹膜-浅黄至偏褐;嘴-黄色,上具红点;脚-粉红。
叫声:似银鸥。
西伯利亚银鸥:飞行图
西伯利亚银鸥:亚成鸟
生活习性
西伯利亚银鸥
同银鸥。
地理分布
西伯利亚银鸥(织女银鸥)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繁殖于俄罗斯北部及西伯利亚北部;南方越冬。
分布状况:冬季甚常见。亚种vegae及birulae迁徙经中国东北,越冬于渤海、华东及华南沿海、台湾的周边地区并上溯中国南方的主要河流。与文字记录相反,在香港 birulae为最常见的亚种。
红背伯劳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地理分布、亚种分化、保护现状
红背伯劳(学名:Lanius collurio,英文名:Red-backed Shrike)属伯劳科伯劳属。体型较小(19厘米)的褐色伯劳,分布于中亚、南亚及非洲,为中国西北的过境鸟。喜平原及荒漠原野的灌丛、开阔林地及树篱。有4个亚种分化,主要分布于欧洲。
中文学名:红背伯劳
拉丁学名:Lanius collurio
英文俗名:Red-backed Shrike
命名作者:Linnaeus, 1758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伯劳科(Laniidae)
中文属名:伯劳属(Lanius)
繁殖区:古北界 : c, w
非繁殖区:s 非洲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612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红背伯劳
体型较小(19厘米)的褐色伯劳。整个上体红褐色,尾上覆羽及尾羽棕色。过眼纹及头侧黑色。过眼纹及头侧黑色;眉纹白;下体近白,雄鸟两胁沾粉色,雌鸟具黑色细小鳞状纹。
本种仅L.c.allidifrons亚种,偶见于中国新疆北部阿尔泰山海拔1000米左右地区。羽色似荒漠伯劳但背羽栗红色;
虹膜-褐色;嘴-灰色;脚-黑色。
叫声:粗哑的喘息叫声。
红背伯劳
红背伯劳:幼鸟(摄于俄罗斯)
生活习性
红背伯劳:雄鸟(摄于新疆)
以昆虫为主食。为罕见旅鸟。偶见于中国新疆北部阿尔泰山海拔1000米左右地区。
地理分布
红背伯劳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中亚及东亚、俄罗斯;越冬于印度次大陆及非洲。
分布状况:亚种pallidifrons为中国西北的过境鸟。
亚种分化
红背伯劳:雄鸟(摄于新疆)
红背伯劳有4个亚种分化,主要分布于欧洲。经查对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标本,仅找到1960年7月5日在青河海拔1250m采到的一雌鸟(标本号38646),头及背羽褐棕色,尾羽褐色具白端 。钱燕文(1963)首次报道了于 1960年7月在新疆青河县采到的为本种在我国的记录。
保护现状
红背伯劳:雄鸟(摄于新疆)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银喉长尾山雀的外形特征、亚种分化、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
银喉长尾山雀(学名:Aegithalos glaucogularis,英文名:Silver-throated Bushtit)是雀形目长尾山雀科长尾山雀属的鸟类,又叫做银喉山雀。其东北亚种身体几乎全白,现已提升为独立鸟种北长尾山雀。全长约16厘米,美丽小巧,繁殖期外结成小群至大群。头顶黑色具浅色纵纹,头和颈侧呈葡萄棕色,背灰尾长,黑色并具白边,下体淡葡萄红色,喉部中央具银灰色斑。尾羽长度与头体长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各亚种图案不同,注意区别。
中文学名:银喉长尾山雀
拉丁学名:Aegithalos glaucogularis
英文俗名:Silver-throated Bushtit
命名作者:Moore, F, 1855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长尾山雀科(Aegithalidae)
中文属名:长尾山雀属(Aegithalos)
繁殖区:古北界 : c, ne, ec Chin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872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白色
次要羽色:黑色
外形特征
银喉长尾山雀:左边独立为北长尾山雀
美丽而小巧蓬松的山雀(16厘米)。细小的嘴黑色,尾甚长,黑色而带白边。
各亚种图纹色彩有别。中国东北的(指名)亚种身体几乎全白,但幼鸟头侧黑色。长江流域的亚种(glaucogularis)具宽的黑眉纹,翼上图纹褐色及黑色,下体沾粉色。幼鸟下体色浅,胸棕色。中国东部的亚种(vinaceus)似glaucogularis 但色淡。
虹膜-深褐;嘴-黑色;脚-深褐。
叫声:为短促的单音ssrit,示警时发出金属般尖细颤音seehwiwiwiwi。也作干涩的颤鸣声及高音seeh-seeh-seeh,尤其在飞行联络时。
亚种分化
各亚种图纹色彩有别。
银喉长尾山雀指名亚种(学名:Aegithalos caudatus caudatus)。分布于欧洲、西伯利亚、蒙古、朝鲜、日本以及中国大陆的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北京、新疆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瑞典。身体几乎全白,但幼鸟头侧黑色。《中国观鸟年报——中国鸟类名录》:该鸟已从银喉长尾山雀亚种中独立出来,成了独立的鸟种,称为“北长尾山雀”,英文名Northern Long-tailed Tit,编号809。
银喉长尾山雀长江亚种(学名:Aegithalos caudatus glaucogularis),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分布于山西、陕西、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浙江、江苏、上海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中国。长江亚种具宽的黑眉纹,翼上图纹褐色及黑色,下体沾粉色。幼鸟下体色浅,胸棕色。
银喉长尾山雀华北亚种(学名:Aegithalos caudatus vinaceus),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分布于河北、山东、山西、内蒙古、辽宁、甘肃、青海、四川、云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内蒙古呼和浩特。似长江亚种但色淡。
长江亚种和华北亚种的区别方法和图片,还请您编辑补充。
银喉长尾山雀指名亚种,摄影朱老虎,摄于欧洲。
银喉长尾山雀的东北亚种(北长尾山雀)
这个应该是银喉长尾山雀长江亚种,幼鸟,下体色浅,胸棕色。如有误,请指正。摄于2010年江苏无锡。
银喉长尾山雀长江亚种:育雏
生活习性
银喉长尾山雀
栖息于山地针叶林或针、阔混交林中。
繁殖期外结成小群至大群,常见于树冠或灌丛顶部,捕食空中的昆虫。
食物中约有95%是危害树木的落叶松鞘蛾、天蛾、尺蠖蛾、蚜虫和象鼻虫等,对卫护林木有益。
生长繁殖
银喉长尾山雀长江亚种:幼鸟
3~4月开始繁殖,多营巢于落叶松的枝杈间,每窝产卵6~8枚或9~10枚,白色缀以淡红褐色小斑,钝端尤密集。雌鸟孵卵。雏鸟离巢后由亲鸟在巢区内领飞多次后,才随亲鸟离开巢区。
地理分布
银喉长尾山雀: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诸多亚种见于整个欧洲及温带亚洲。
分布状况:常见于中国东北(指名)、西南至华中及华北(vinaceus)和华中至华东(glaucogularis)的开阔林及林缘地带。
本文Hash:b8e436dff6746da9c17192b4f9e913ac1c492f6f
声明:此文由 clif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