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外形特征 生活习性 生长繁殖
维多利亚凤冠鸠(学名:Goura victoria,英文名:Victoria Crowned Pigeon)属鸽鸠科凤冠鸠属。是世界上体型最大的鸽子。栖息于新几内亚岛以及周边小岛的大型鸽子。体长超过70厘米,没有飞行能力,只能向上跳跃数米左右。是易危物种。
中文学名:维多利亚凤冠鸠
拉丁学名:Goura victoria
英文俗名:Victoria Crowned Pigeon
命名作者:Fraser, 1844
中文目名:鸽形目(Columbiformes)
中文科名:鸽鸠科(Columbidae)
中文属名:凤冠鸠属(Goura)
繁殖区:澳洲界 : n New Guinea
华盛顿公约(CITES)
濒危物种保护级别:二级保护物种
(目前无灭绝危机,管制其国际贸易)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易危物种
Vulnerable(VU)
快成为濒危物种,有较高的灭绝危险!
外形特征
维多利亚凤冠鸠
维多利亚凤冠鸽是世界上最大的鸽子,几乎和火鸡一样大。雌雄均具有凤冠。体长70~80厘米,体重约2~3公斤,不同于其它鸽类的生理特征,凤冠鸠的尾羽有16根而不是12根。
生活习性
维多利亚凤冠鸠
常栖息在近水的森林或沼泽地区,集结成小群觅食活动,夜行性,主要吃各种植物的种子、果实及昆虫等。
生长繁殖
维多利亚凤冠鸠
生长繁殖每年春天交配繁殖,期间雌雄鸟会展开扇形的冠羽互相调情,一对伴侣会厮守终生。
巢筑在树上,雌鸟每次仅产1枚卵,孵化期为28~30天,亲鸟分泌鸽乳哺育幼雏,幼雏会跟随双亲生活到第二年才开始独立生活,2岁左右性成熟,最高寿命25年。
蓝凤冠鸠的地理分布、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生长繁殖
蓝凤冠鸠(学名:Goura cristata,英文名:Western Crowned Pigeon)是鸽鸠科凤冠鸠属的鸟类。
蓝凤冠鸠是鸽形目内体型最大品种之一。体长可达70厘米,雌性与雄性外形非常相似。拥有蓝色头冠,羽毛一般为蓝紫色,有时也有黑色羽毛甚至全身黑色。
中文学名:蓝凤冠鸠
拉丁学名:Goura cristata
英文俗名:Western Crowned Pigeon
命名作者:Pallas, 1764
中文目名:鸽形目(Columbiformes)
中文科名:鸽鸠科(Columbidae)
中文属名:凤冠鸠属(Goura)
繁殖区:澳洲界 : w New Guinea
华盛顿公约(CITES)
濒危物种保护级别:二级保护物种
(目前无灭绝危机,管制其国际贸易)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易危物种
Vulnerable(VU)
快成为濒危物种,有较高的灭绝危险!
地理分布
蓝凤冠鸠
分布于太平洋诸岛屿(包括中国的台湾省、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爪哇岛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华莱士区(指传统的华莱士线,即棉兰老岛的东侧海域经望加锡海峡至巴厘岛与龙目岛之间一线)以东、巴布亚新几内亚以西的区域,包括印度尼西亚的苏拉威西岛、努沙登加拉群岛、西南群岛、摩鹿加群岛(马鲁古群岛)、东帝汶等岛屿。)
外形特征
蓝凤冠鸠
蓝凤冠鸠是鸠鸽类中最漂亮的成员,也是鸽鸠类中体型最大的一种,几乎和火鸡一般大。蓝凤冠鸠通体呈蓝色,羽毛光滑而整洁,在尾部和翅下分别有一块白色区域,翅膀中部部分至前胸略呈紫色,红色的眼睛炯炯有神,眼睛周围的羽毛颜色较深,腿部还长有小斑点。蓝凤冠鸠每只脚长有4趾,3趾向前,1趾向后。蓝凤冠鸠最令人注目的就是它们头上那耸立着的淡蓝色的扇状冠羽,雌雄都长有这撮羽毛,像一顶凤冠戴在头上,在繁殖季节,这是求爱的有效工具,蓝凤冠鸠也因此得名。
生活习性
蓝凤冠鸠常栖息在近水的森林或沼泽地区,成小群徘徊觅食,习性如雉鸡一般。主食各种植物的种子,果实及昆虫等。
生长繁殖
蓝凤冠鸠
产于印度尼西亚的伊里安岛 常栖息在近水的森林或沼泽地区,成小群徘徊觅食,习性如雉鸡一般。主食各种植物的种子,果实及昆虫等。春天繁殖,筑巢在树上。孵化期28—30天,每窝产卵1枚,幼鸟随双亲生活到第二年,开始独立生活。蓝凤冠鸠在繁殖期间雌雄鸟会展开扇形的冠羽互相愉悦。蓝凤冠鸠是鸠鸽类中最漂亮的成员,也是世界上体型最大的鸠鸽类,但由于过往捕猎过多,因此已成为稀有的雀鸟。
火冠戴菊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地理分布、生长繁殖、亚种分化
火冠戴菊(学名:Regulus ignicapilla或Regulus ignicapillus)是戴菊科戴菊属的鸟类。,英文名为 Firecrest 或 Common Firecrest,故又叫普通火冠戴菊。注:因为台湾戴菊(学名:Regulus goodfellowi)和普通火冠戴菊的英文名称分别是“Flamecrest”和“Firecrest”,所以,这两种戴菊在中国都简称为“火冠戴菊”,但实际这是两个同一属的不同物种,台湾戴菊是台湾特有种,以后应避免称台湾戴菊为火冠戴菊。普通火冠戴菊体型娇小似柳莺,头部拥有一条黑色的眼条纹,长长的白色眼眉,冠部颜色明亮,雌性为黄色,雄性为橙色。以昆虫为食。声尖细而高。
中文学名:火冠戴菊
拉丁学名:Regulus ignicapilla
英文俗名:Common Firecrest
命名作者:Temminck, 1820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戴菊科(Regulidae)
中文属名:戴菊属(Regulus)
繁殖区:古北界 : w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火冠戴菊
普通火冠戴菊为戴菊科戴菊属的鸟类,体型娇小似柳莺。体长约9厘米,翼展14-16厘米,体重5–7克。背部为青铜色,肩部为明亮的橄榄绿色。头部拥有一条黑色的眼条纹,长长的白色眼眉。冠部颜色明亮,雌性为黄色,雄性为橙色。
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普通火冠戴菊和金冠戴菊的区别:两者具有相同的尺寸和重量,相互关系密切,在光线良好的条件下,还是可以区分的,白眉与黑眼纹在成鸟更强调了头部的颜色彩带。另一方面,较低的部分是比金冠戴菊更白,其他方面,普通火冠戴菊的肩膀上有青铜色,翅膀上有双白带纹。
普通火冠戴菊和台湾戴菊的区别:两者虽然有时被混用名称“火冠戴菊”,但实际上外形区别很明显。
金冠戴菊
台湾戴菊
生活习性
火冠戴菊
栖息环境:常见于多数温带及亚高山针叶林,独栖于针叶林林冠下层。分布于海拔2000至3000米的针叶林及山地林间。其栖息范围比金冠戴菊小得多。虽已有向北扩展的趋势,但仍然集中在欧洲的西南部,除了西欧和中欧的地中海地区。普通火冠戴菊偏好针叶树林,也相当普遍的栖息于任何树木繁茂的阔叶林,混交林,茂密的灌木丛,灌木丛公园,沼泽地橡树林和常绿的树木繁茂的地区。
以昆虫为食。声尖细而高。常与山雀及其他种类混群。冬季下至较低海拔。行为和金冠戴菊类似,在冬季可以加入到山雀和其他小型鸟类的群体。鲜艳的头部色彩在茂密的植被中,可以在同一物种的成员之间达到沟通的作用,尤其是在繁殖季节。
在法国,这种鸟是留鸟,但中欧的一些物种会迁移到地中海,黑海,北非的海岸。
地理分布
火冠戴菊
分布于中国,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安道尔,奥地利,白俄罗斯,比利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保加利亚,克罗地亚,捷克共和国,丹麦,法国,德国,直布罗陀,希腊,匈牙利,意大利,拉脱维亚,列支敦士登,立陶宛,马其顿,前南斯拉夫的马其顿共和国;马耳他,黑山,摩洛哥,荷兰,波兰,葡萄牙,俄罗斯联邦,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西班牙,瑞典,瑞士,突尼斯,土耳其,乌克兰,英国旅鸟:埃及,黎巴嫩 原产地不确定:阿塞拜疆,利比亚。
生长繁殖
火冠戴菊
繁殖季节从4月到8月。每年可能育1 至2 窝。普通火冠戴菊会筑建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大巢,巢球壁厚,在巢的上方打开一个洞口进入,巢由泡沫和毛绒植被,动物毛发,蜘蛛网和羽毛构成。被放置在针叶树的主干或分枝上。筑巢的任务将全部由雌鸟完成,而雄鸟只是给予简单的支持。
在7月至9月会产下白色的卵,孵化持续14至16天。小鸟孵化后离巢期约19至24天,幼鸟的羽毛会保留3个月。
亚种分化
火冠戴菊
普通火冠戴菊共4个亚种:
1、普通火冠戴菊指名亚种Regulus ignicapilla ignicapilla
2、普通火冠戴菊非洲亚种Regulus ignicapilla balearicus
3、普通火冠戴菊克里木半岛亚种Regulus ignicapilla tauricus
4、普通火冠戴菊高加索亚种Regulus ignicapilla caucasicus
本文Hash:096f4aa30c1ab78be67812282afe3cb1204dad20
声明:此文由 链世界-开阳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