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外形特征 栖息地 生长繁殖 生存环境 引入中国 相关报道
王企鹅(学名:Aptenodytes patagonicus,英文名:King Penguin)是企鹅科王企鹅属的鸟类。
王企鹅(学名:Aptenodytes patagonicus)体长近1米,体重约15-16公斤。颈侧有一明显的橘黄色斑块。王企鹅虽然步行摇摇摆摆很笨拙,但遇到敌害时,可以将腹部贴于冰面,以双翅快速滑雪,后肢蹬行,速度很快。前肢发育成为鳍脚,适于划水。具鳞片状羽毛,羽轴宽而短,羽片狭窄而密集,均匀分布于体表。骨骼沉重而不充气,胸骨具有发达的龙骨突起,内含有多脂肪的骨髓。尾羽短。跗跖短,并移至躯体后方。跗间具蹼。上嘴的角质部由3~5个角质片组成。舌表面布满钉状乳头,适于取食甲壳类、乌贼和鱼类等。主要分布于南极洲及其附近岛屿。
中文学名:王企鹅
拉丁学名:Aptenodytes patagonicus
英文俗名:King Penguin
命名作者:Miller, JF, 1778
中文目名:企鹅目(Sphenisciformes)
中文科名:企鹅科(Spheniscidae)
中文属名:王企鹅属(Aptenodytes)
繁殖区:南部海洋 : 广泛分布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黑色
次要羽色:白色
外形特征
成年王企鹅身长80至100厘米,体重大约12至14公斤左右,是企鹅家族中体型第二大的属种,仅次于帝企鹅。它们嘴巴细长,长相“绅士”,是南极企鹅中姿势最优雅、性情最温顺、外貌最漂亮的一种。此外,王企鹅外形特征十分明显,也是企鹅中色彩最鲜艳的一种,头上、喙、脖子呈鲜艳的橘色,且脖子下的橘色羽毛向下和向后延伸的面积较大。
王企鹅虽然步行笨拙,但遇到敌害时可将腹部贴于地面,以双翅快速滑雪,后肢蹬行,速度很快。
栖息地
王企鹅的栖息地遍布7座岛屿以及印度洋和大西洋南端的众多群岛上。这些岛屿主要分布在南极幅合带,是地极冷水和北部温水交汇的地方,位于南纬48°至62°之间。而且,这里的海水养分非常丰富。
生长繁殖
王企鹅王企鹅幼崽
王企鹅在南纬66°~77°之间南极大陆沿岸的冰上繁殖。一般很少离开南极大陆,只是偶尔在追逐幼鸟时游至马尔维纳斯群岛和新西兰的南部地区。秋季开始产卵。产卵后,雌鸟很快进入海洋,雄鸟在冬季单独担任孵化任务。为了保持一定温度,常常集群。在此期间,雄鸟有90天(包括62~64天孵卵期)完全不进食。幼鸟孵出后,雌鸟返回原地,以鸣声找到雄鸟。这时,雄鸟去海洋捕食,需经14~24天恢复原来的体重。幼鸟最初发育较慢,到夏季食物丰富时加快生长,过5个月,即第2年初,开始到海洋中生活。亲鸟在下次繁殖前开始换羽,持续35~40天,在这期间不进食。3~4月准备开始繁殖。雄鸟孵卵时常把卵置于脚上,并以由下腹部垂下的袋状皮褶覆盖脚面。
保护
雌王企鹅一次只产一枚蛋,之后由雄王企鹅和雌王企鹅轮流孵化直到小企鹅出生。当这些小企鹅羽毛长得足够丰满以确保能抵挡严寒时,孵化阶段方才结束。在为期3个月的孵化过程里,成年王企鹅会用喙啄那些来犯的敌人,保护自己的孩子不受伤害。它们主要的敌人是海燕、贼鸥以及其它觊觎企鹅蛋或小企鹅的鸟类。研究人员发现,一只成年王企鹅每天需要花4个小时,啄2000次来犯的入侵者 。
生存环境
王企鹅
截止2009年,王企鹅数量约有220万对,其中有一半生活在克罗泽群岛上。然而最近对克罗泽群岛的研究表明海水升温使得栖息地附近的食物锐减,王企鹅觅食的范围越来越小。气候变化正严重威胁着这一物种的生存。
引入中国
2009年3月25日,来自南极的王企鹅小情侣迪克和格瑞司正式落户杭州,安家杭州极地海洋公园内的“南极企鹅岛”。这对被誉为南极企鹅家族中华贵娇宠王后的王企鹅首次落户杭州,也是中国首次引进王企鹅情侣。
相关报道
首届中国海洋博览会见闻:两只王企鹅当明星
中新社珠海2009年07月18日电题:首届中国海洋博览会见闻
由中国海洋局、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办的首届中国海洋博览会暨“海洋事业六十年成就展”十八日在珠海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中心一号馆拉开帷幕。
据了解,这是中国首个全国性海洋专题博览会。本届海博会暨成就展将以“海洋中国六十年”为主题,规划面积为二万平方米,共五个展区,吸引了约二百多家单位参展。
两只王企鹅当明星
“妈妈,快看,那两只是企鹅啊,真可爱。”一小女孩像发现“新大陆”般指着在展馆中出现的两只王企鹅高兴地说。记者看到,两只黄黑白相间、漂亮可爱的企鹅在一只全透明的展箱中来回走动。
这两只企鹅无疑是展馆里最受欢迎的“明星”。 现场观众把展箱挤得水泄不通,纷纷举起相机拍下难得一见的企鹅。
据参展商介绍,这两只王企鹅企鹅一公一母,身高约为八十至九十厘米。为保证这两个“贵宾”参展,它们的“小窝”采用特殊装置确保其内部温度始终在零摄氏度以下。此外,还专门为两只企鹅配备了一辆冷藏车,作为它们的“餐厅”和“应急医务室”。
18日下午,出任 “海洋宣传大使” 影视名星苏有朋和一位来自四川地震灾区的孩子一起,在现场为两只王企鹅命名,企鹅“先生”被称为“海宝”,企鹅“小姐”则命名为“海珍”。
首辆海洋环境应急检测车公开亮相
中国第一辆海洋环境应急检测车也出现在此次博览会上。这辆检测车从外表看没什么特别,其实是内有乾坤。
据介绍,该检测车配备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海洋监测及配套设备,包括美国产车载X波段雷达、雷达海冰图像处理系统、车载自动气象站、GPS定位系统、索尼一体化摄像机及视频采集系统、移动通信系统、北斗卫星通信系统、富士发电系统和德国产天线自动升降系统。
为适应野外移动应急监测工作的需要,监测设备均采取低功耗设计,车顶还安装了可遥控转向的夜间强光照明系统。为保证车载设备电力供应,车上配置了发电机及UPS供电装置。
“可别小看它,这应急监测车功能可是非常强大呢。”参展商介绍说,该应急监测车不仅能全天候现场监测所在地区风向、风速、气压、气温、湿度等气象要素数据,监测海冰类型及分布范围、面积、漂移方向、速度,而且还能使用CDMA和卫星通信两种方式无线传输实时观测数据,还可以拍摄现场视频资料等。
鬼鸮的基本信息、外形特征、生活环境、地理分布、生活习性、保护现状、生长繁殖、相关信息、亚种分化
鬼鸮(学名:Aegolius funereus,英文名:Boreal Owl)是鸱鸮科鬼鸮属的鸟类。
鬼鸮(学名:Aegolius funereus)是鸟纲鸱鸮科的鸟类, 全长23一26厘米。雌雄羽色相同。额、头顶及枕部褐色,有白色椭圆斑。面盘白色外侧羽缘褐色。胸以下为白色,有褐色纵斑。翅褐色。主要栖息于草原、沼泽、苔原附近的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内,属于留鸟,秋冬季也常常游荡到低海拔地区的森林中,分布于欧洲、俄罗斯、蒙古、亚洲中部、日本北海道、美国的阿拉斯加和加拿大等地。鬼鸮,体小(25厘米)而多具点斑的小型鸮鸟。头高而略显方形,具白色的大”眼镜”。眉毛上扬呈吃惊状,紧贴眼下具黑色点斑。
中文学名:鬼鸮
拉丁学名:Aegolius funereus
英文俗名:Boreal Owl
命名作者:Linnaeus, 1758
中文目名:鸮形目(Strigiformes)
中文科名:鸱鸮科(Strigidae)
中文属名:鬼鸮属(Aegolius)
繁殖区:北美洲, 古北界 : n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251
中国法律保护级别: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华盛顿公约(CITES)
濒危物种保护级别:二级保护物种
(目前无灭绝危机,管制其国际贸易)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褐色
基本信息
鬼鸮
中文学名:鬼鸮
拉丁学名:Aegoliusfunereus
别称:浑斑古、小猫头鹰
鬼鸮鬼鸮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鸟纲
目:鸮形目
科:鸱鸮科
属:鬼鸮属
种:鬼鸮
亚种:6种
命名时间:Linnaeus,1758
英文名称:Tengmalm’sowl
英文名称:BorealOwl
全长约30cm。雌雄羽色相同。额、头顶及枕部褐色,有白色椭圆斑。面盘白色外侧羽缘褐色。胸以下为白色,有褐色纵斑。翅褐色,飞羽外翈有小白斑,内翈白斑较大。尾羽亦为褐色,外缘有5对白斑。虹膜黄色。嘴淡黄色,跗跖及趾均被白色羽,有褐色小斑点,爪黑褐色。鬼鸮体长23一26厘米,体重130克左右。头大,面盘显著,白色,眼先和眉纹也是白色,眼前有一小块黑斑。但是,它没有耳羽簇,与长耳鸮、短耳鸮不同。上体为朱古力褐色到灰褐色。头顶密杂以白色斑点,背部和肩部有大形白斑。下体为白色,有褐色斑纹。
外形特征
体小(25厘米)而多具点斑的小型鸮鸟。头高而略显方形,具白色的大”眼镜”。眉毛上扬呈吃惊状,紧贴眼下具黑色点斑。下体白,具污褐色纵纹。肩部具大块的白斑。与纵纹腹小鸮及体小得多的花头鸺鶹的区别在面庞为白色。 虹膜-亮黄;嘴-角质灰色;脚-黄,被白色羽。
鬼鸮
叫声:占域叫声为一连串快速的七八个深沉哨音并于收尾时上升的popoppopapa声,甚远可闻。也作鼻音的ku-weeuk叫声或尖厉的chee-AK叫。雏鸟乞食时发出粗哑的爆破音叫声。
生活环境
栖息于草原、沼泽地、苔原附近的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内。以小型鼠和昆虫为主食,也捕食小鸟、蛙等。营巢于天然树洞或利用啄木鸟的旧巢。鬼鸮主要栖息于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尤其是以松、桦、白杨为主的混交林,夜行性,白天多躲藏在人迹罕至的茂密森林中,常栖息于树冠层枝叶茂密处或树洞中。大多单独活动,没有迁徙行为,但秋冬季也常常游荡到低海拔地区的森林中,也喜欢到人家附近活动。在青藏高原的高山针叶林中,生活着鬼鸮的甘肃亚种(A.f.beickianus)。1928年,德国人Stresemann在甘肃西北部的天堂寺附近首次发现并定名,之后在甘肃省境内再无报道。事隔70多年后,2000年研究组在甘肃莲花山重新发现鬼鸮繁殖。
地理分布
在中国罕见。亚种pallens为新疆西部天山的繁殖鸟或留鸟;sibiricus为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及大兴安岭的繁殖鸟或留鸟;beickianus为甘肃中部、四川北部及青海东部的留鸟。可能有疏漏之处。
分布于黑龙江哈尔滨、帽儿山、大兴安岭[/url]、呼玛、同江、兴凯湖、牡丹江、佳木斯、伊春和黑河,甘肃西北部的天堂寺,新疆天山、伊犁、尤尔都斯盆地,四川南坪,均为留鸟。几乎在我国全境越冬。国外分布于北美北部,欧亚大陆北部,有些离散种群在欧洲的西、中、南部,高加索等地。
鬼鸮.
鬼鸮在国外分布于欧洲、俄罗斯、蒙古、亚洲中部、日本北海道、美国的阿拉斯加和加拿大等地。在我国分布于黑龙江、内蒙古东北部、四川、陕西、甘肃、青海和新疆西部等地。
生活习性
营巢于啄木鸟的洞穴,有时多配型。夜行性。栖于茂密的针叶林。
由于它的叫声多变,如吹笛一般,每隔几秒钟就重复一次,并且不断地交替变化,所以给人一种阴森可怕的感觉,因此得名。它的飞行快而直,稍呈波浪形飞行。主要以鼠类为食。也食昆虫、小鸟和蛙类等。捕食方式可以在飞行中猎食,也可以栖息于树上,等待猎物出现时才突然袭击。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3.1: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
中国物种列入中国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二级保护动物
生长繁殖
繁殖期为4一7月。通常营巢于天然树洞中,也利用啄木鸟的旧巢。每窝产卵通常为3一6枚,偶尔多至7一10枚。卵为白色,表面光滑无斑。雌鸟孵卵,孵化期25一27天。雏鸟晚成性,大约经过25—36天才能飞翔。
3~6月繁殖,每窝产3~6枚卵,孵化期25~27天。
相关信息
猫头鹰“鬼鸮”首现江城
2010年10月22日,在吉林市龙潭区江北林场,吉?质心窭嗷分颈;ふ静痘窳艘恢缓奔拿ㄍ酚ィ?30多年前,我只见过鬼鸮的标本,捕获以后,我们都非常兴奋。”唐景文说,通过查阅文献和相关资料,确定它叫鬼鸮。
唐景文介绍,鬼鸮属中小型猫头鹰的一种,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和国际贸易保护条约。白天多躲藏在人烟稀少的森林中,晚上出来活动,以鼠类和昆虫为主,偶尔也捕食蛙类等小型动物。主要栖息于草原、沼泽、苔原附近的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内,属于留鸟,秋冬季也常常游荡到低海拔地区的森林中,仅分布于黑龙江、甘肃、新疆、四川等个别地区,非常罕见。这只鬼鸮体长250毫米,体重140克,长了一张“圆圆脸”,脑袋很大,左眼上方有一处黑斑,羽毛主要以白、灰、褐为主,没有耳羽簇,一双溜圆的大眼睛经常做出“挤眉弄眼”的表情,十分惹人喜爱。但由于雌雄羽色相同,判断不了它的性别。
唐景文介绍,环志是将野生鸟类捕捉后套上人工制作的标有惟一编码的脚环等标志物,再放归野外,用以搜集研究鸟类的迁徙路线、繁殖、分类数据的研究方法。环志之后,唐景文便在10月23日将这只鬼鸮放生。
亚种分化
(6种)
1.鬼鸮指名亚种(学名:Aegoliusfunereusfunereus)分布于欧洲,从斯堪的纳维亚北部,南到比利牛斯山脉,然后东到乌拉尔,高加索地区除外。
2.鬼鸮高加索亚种(学名:Aegoliusfunereuscaucasicus)分布于高加索地区,可能进入土耳其北部。
鬼鸮.
3.鬼鸮北方亚种(学名:Aegoliusfunereuspallens)分布于西伯利亚西部,田山,从西伯利亚南部东到中国东北(黑龙江),俄罗斯远东地区(包括库页岛)。
4.鬼鸮堪察加亚种(学名:Aegoliusfunereusmagnus)分布于西伯利亚东北部,从科雷马到堪察加。
5.鬼鸮甘肃亚种(学名:Aegoliusfunereusbeickianus)分布于印度西北部(Lahul)和中国西部(青海)。
6.鬼鸮美洲亚种(学名:Aegoliusfunereusrichardsoni)分布于北美,从阿拉斯加中部,南到美国西部,东到加拿大和拉布拉多
环颈鸻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亚种分化、相关信息
环颈鸻(学名:Charadrius alexandrinus,英文名:Kentish Plover)为鸻科鸻属的鸟类,台湾称为东方环颈鸻。因为其后颈基部白色,并向颈侧延伸,与前颈白色相连形成白色领圈,故而得名。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埃及。一般性常见鸟。
中文学名:环颈鸻
拉丁学名:Charadrius alexandrinus
英文俗名:Kentish Plover
命名作者:Linnaeus, 1758
中文目名:鸻形目(Charadriiformes)
中文科名:鸻科(Charadriidae)
中文属名:鸻属(Charadrius)
繁殖区:古北界, 非洲, 东洋界 : 广泛分布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393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灰色
次要羽色:白色
外形特征
环颈鸻绘图
环颈鸻全长约16cm。上体淡褐,下体纯白。体小(15厘米)而嘴短的褐色及白色鸻。与金眶鸻的区别在腿黑色,飞行时具白色翼上横纹,尾羽外侧更白。雄鸟胸侧具黑色块斑;雌鸟此斑块为褐色。亚种dealbatus嘴较长较厚。
雌鸟似雄鸟,但体色较暗,额带、眼先、贯眼纹、胸侧断裂的颈环均为沙褐色而不为黑色。雄鸟冬羽似雌鸟。
虹膜-褐色;嘴-黑色;腿-黑色。
叫声:重复的轻柔单音节升调叫声pik。
环颈鸻:雄鸟繁殖羽
环颈鸻:非繁殖羽
环颈鸻:飞行图
环颈鸻:雏鸟
地理分布
环颈鸻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美洲、非洲及古北界的南部;南方越冬。
分布状况:指名亚种繁殖于中国西北及中北部;越冬于四川、贵州、云南西北部及西藏东南部。亚种dealbatus(包括nihonensis)繁殖于整个华东及华南沿海,包括海南岛和台湾,在河北也有分布;越冬于长江下游及北纬32°以南沿海。一般性常见鸟。
生活习性
环颈鸻
环颈鸻栖息于海滨沙滩、泥地、沿海沼泽、河口沙洲以及内陆河流、湖泊、水塘、盐碱湿地、沼泽和水稻田等水域岸边。常单独或成小群活动。迁徙和冬季也集成大群,多在海滨潮涧地带和水边沙地或泥地上活动和觅食。
行动敏捷轻巧,奔走急速。边行走边啄食。急速行走时有如小跑。通常急速奔跑一阵后又突然停止,然后变换方向再急速奔跑,遇惊扰时立刻起飞,飞一段距离后再落地继续奔跑,并不时的在地上啄食。啄食动作也极为敏捷和迅速。
主要以昆虫、蠕虫、小型甲壳类和软体动物为食。
生长繁殖
环颈鸻
环颈鸻繁殖期为4—7月。到达繁殖地后即开始求偶配对,通常营巢于海滨沙滩或附近沼泽湿地以及湖边盐碱地上。巢甚简陋,通常在沙地或泥地上扒一浅坑,内再用一些小圆石和贝壳装饰。每窝产卵2~5枚,多为3枚。卵的颜色为土黄包或淡橄榄色,其上被有小的暗褐色斑点。卵的大小为31一34×22—24毫米。孵化期24天。雏鸟早成性。
亚种分化
环颈鸻
环颈鸻指名亚种(学名:Charadrius alexandrinus alexandrinus)。在中国大陆,分布于内蒙古、青海、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等地。
环颈鸻华东亚种(学名:Charadrius alexandrinus dealbatus)。在中国大陆,分布于沿海。
环颈鸻东方亚种(学名:Charadrius alexandrinus nihonensis)。在中国大陆,分布于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海南等地。
相关信息
环颈鸻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ver 3.1 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低危(LC)。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本文Hash:2794309fab6b8d723801a3448770525838df4095
声明:此文由 链世界-开阳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