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鸟种简介 叫声 地理分布 生活习性
白眉蓝姬鹟(学名:Ficedula superciliaris,英文名:Ultramarine Flycatcher)是鹟科姬鹟属的鸟类。
白眉蓝姬鹟,卵生鸟类,主要分布在喜马拉雅山脉、缅甸北部、中国西南,越冬于泰国北部。
中文学名:白眉蓝姬鹟
拉丁学名:Ficedula superciliaris
英文俗名:Ultramarine Flycatcher
命名作者:Jerdon, 1840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鹟科(Muscicapidae)
中文属名:姬鹟属(Ficedula)
繁殖区:东洋界 : e Afghanistan to s China, c India and Southe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742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鸟种简介
白眉蓝姬鹟中文名:白眉蓝姬鹟
俗名别名 :
英文名:UltramarineFlycatcher
拉丁学名 :
亚种:亚种aestigma不常见,夏季于西藏南部至四川的丘陵及高山森林,高可至海拔3000米。冬候鸟于云南南部。
繁殖方式:卵生
雀形目 > 鹟科 > 姬鹟属
PASSERIFORMES > Muscicapidae > Ficedula superciliaris
描述:雄鸟:体小(12厘米)的蓝色鹟。下体白色。头顶闪辉彩虹色,背海蓝,头侧、胸侧斑块及翼为特征性暗深蓝色(光线不足时看似黑色);尾基部有白色小斑,有时具狭窄的白色眉纹。雌鸟胸部图纹同雄鸟,但下体皮黄,上体近灰,头沾褐色,尾基部无白色,尾上覆羽有时沾灰或沾蓝;有时有白色翼斑,三级飞羽边缘白色。亚成鸟褐色,具锈色点斑及黑色鳞状斑纹。
虹膜-深褐;嘴-深灰;脚-灰色。
叫声
低哝的trrrt声。”呸”声能吸引此鸟。鸣声细弱而不连贯,高音间杂着颤音及吱吱鸣叫。
地理分布
喜马拉雅山脉、缅甸北部、中国西南;越冬于泰国北部。
分布状况:亚种aestigma不常见,夏季于西藏南部至四川的丘陵及高山森林,高可至海拔3000米。冬候鸟于云南南部。
生活习性
栖于森林的中高层。
巨嘴沙雀的简介、外形特征、叫声、地理分布、地理分布、生活习性
巨嘴沙雀(学名:Rhodospiza obsoleta,英文名:Desert Finch)是燕雀科巨嘴沙雀属的鸟类。
巨嘴沙雀是一种分布广泛但不常见至地区性常见的燕雀科鸟类。它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部地区,她们把巢建在松树的树杈上,栖于半干旱的有稀疏矮丛的地带。
中文学名:巨嘴沙雀
拉丁学名:Rhodospiza obsoleta
英文俗名:Desert Finch
命名作者:Lichtenstein, MHK, 1823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燕雀科(Fringillidae)
中文属名:巨嘴沙雀属(Rhodospiza)
繁殖区:古北界 : sc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263
鸟种简介
中文学名:巨嘴沙雀
巨嘴沙雀巨嘴沙雀雄鸟
中文目名:雀形目
中文科名:燕雀科
中文属名:沙雀属
拉丁文名:Rhodospiza obsoleta
英文名:Desert Finch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Lichenstein,1823
外形特征
体长约15厘米。两翼粉红,嘴亮黑,翼及尾羽黑而带白色及粉红色羽缘。具厚大的黄嘴,两翼及眼周绯红。
巨嘴沙雀巨嘴沙雀雌鸟
雄鸟:头顶黑褐,背褐有黑色纵纹,腰褐而沾粉红;眼周绯红,颊褐,眉纹
雌鸟:似雄鸟但色暗且绯红色较少,雄鸟眼先黑色而雌鸟眼先无黑色。
与所有相似种类的区别在体羽纯沙色且嘴黑。
与其他沙雀的区别在色较深,体羽多杂斑,顶冠色深且嘴较厚。
虹膜-深褐;嘴-黑色;脚-深褐。
叫声
鸣声为轻柔的噗声间杂以颤音、卷舌音及叫声;较赤胸朱顶雀声哑且鼻音重。叫声为唇音r-r-r-r-r-ee或哑声turr,飞行时也作尖声的shreep。
地理分布
北非、中东至中亚及中国西北。
地理分布
分布广泛但不常见至地区性常见,于新疆西部及北部、青海、甘肃、内蒙古的大部地区。
生活习性
栖于半干旱的有稀疏矮丛的地带。不喜干燥多石或多沙的荒漠。也见于花园及耕地。飞行迅速而有起伏。
巨嘴沙雀
玉头姬鹟的外形特征、叫声、地理分布、生活习性
玉头姬鹟(学名:Ficedula sapphira,英文名:Sapphire Flycatcher)是鹟科姬鹟属的鸟类。
玉头姬鹟是雀形目的姬鹟类动物,体长11厘米左右,分布于中国西南。雄鸟上体鲜亮青色,下体近白,喉中心下方至中胸具一栗褐色块斑,头侧及胸侧亮蓝色。雌鸟上体橄榄褐,下体的喉及胸中部橙褐,喉侧、胸及两胁皮黄,腹部及尾下覆羽白,腰棕色。
中文学名:玉头姬鹟
拉丁学名:Ficedula sapphira
英文俗名:Sapphire Flycatcher
命名作者:Blyth, 1843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鹟科(Muscicapidae)
中文属名:姬鹟属(Ficedula)
繁殖区:东洋界 : Himalayas to c China and c Laos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744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玉头姬鹟
描述:雄鸟:体小(11厘米)的鹟。上体鲜亮青色,下体近白,喉中心下方至中胸具一栗褐色块斑,头侧及胸侧亮蓝色。第一年雄鸟的胸部全栗褐,头顶、颈背及上背橄榄褐。雌鸟:上体橄榄褐,下体的喉及胸中部橙褐,喉侧、胸及两胁皮黄,腹部及尾下覆羽白,腰棕色。
虹膜-褐色;嘴-黑色;脚-蓝灰。
叫声
低沉的tit-tit-tit 嘟声,较Ficedula 的多数种类深沉。鸣声为金属般高音的似昆虫鸣声chiki-riki-chiki。
地理分布
尼泊尔至中国西南、缅甸北部、印度支那北部。
分布状况:亚种tienchuanesis为留鸟, 见于从甘肃南部经四川西部至陕西南部秦岭山脉南坡。指名亚种为西藏东南部、四川南部及云南的留鸟。亚种laotiana见于云南西部。通常为罕见鸟, 栖于海拔900~2000米的丘陵森林中。
生活习性
甚活跃但并不惧人。栖于森林的中至上层。能被”呸”声引出。
花腹绿啄木鸟的简介、外形特征、食性、生长繁殖、叫声、地理分布、地理分布、生活习性
花腹绿啄木鸟(学名:Picus vittatus,英文名:Laced Woodpecker)是啄木鸟科绿啄木鸟属的鸟类。
花腹绿啄木鸟体约30厘米,绿色。 分布于孟加拉、东南亚至苏门答腊及爪哇。
中文学名:花腹绿啄木鸟
拉丁学名:Picus vittatus
英文俗名:Laced Woodpecker
命名作者:Vieillot, 1818
中文目名:鴷形目(Piciformes)
中文科名:啄木鸟科(Picidae)
中文属名:绿啄木鸟属(Picus)
繁殖区:东洋界 : Southeast Asia to Jav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39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绿色
鸟种简介
花腹绿啄木鸟
中文名称:花腹绿啄木鸟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Vieillot,1818
拉丁文名: Picus vittatus
外形特征
描述:中等体型(30厘米)的绿色啄木鸟。雄鸟顶冠红色,雌鸟黑色;背绿;腰黄;尾黑;初级飞羽黑色具白色条纹;喉皮黄;胸皮黄而具明显的绿色羽缘花纹;黑色的过眼纹及颊纹杂白;颊蓝灰。
虹膜-红色;嘴-黑色;脚-近绿。
花腹绿啄木鸟雄鸟顶冠为红色。虹膜为红色。颊为蓝灰色,有杂白色颊纹。过眼纹为黑色。嘴为黑色。喉为皮黄色。胸为皮黄色,有明显的绿色羽缘花纹。初级飞羽为黑色,有白色条纹。背为绿色。腰为黄色。雌鸟顶冠为黑色。虹膜为红色。颊为蓝灰色,有杂白色颊纹。过眼纹为黑色。嘴为黑色。喉为黄皮色。胸为皮黄色,有明显的绿色羽缘花纹。初级飞羽为黑色,有白色条纹。背为绿色。腰为黄色。
花腹绿啄木鸟叫声响亮。
食性
花腹绿啄木鸟以昆虫为食。
生长繁殖
花腹绿啄木鸟为卵生,营巢于树洞中。
叫声
尖厉的kweep叫声, 渐下抑。
地理分布
孟加拉、东南亚至苏门答腊及爪哇。
地理分布
亚种eisenhoferi在云南南部(西双版纳)高至海拔200米的适宜生境内为地方性常见。
生活习性
见于开阔林地及人工林。于地面、倒木或竹林取食。
花腹绿啄木鸟为留鸟。
本文Hash:d86de41c19f352f4833df761e2a6d42a130db0a3
声明:此文由 lea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