爪哇翡翠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

导读: 外形特征 地理分布 生活习性 生长繁殖

爪哇翡翠的图片

爪哇翡翠(学名:Halcyon cyanoventris,英文名:Javan Kingfisher)是翠鸟科翡翠属的鸟类。

爪哇翡翠(学名:Halcyon cyanoventris,英文名:Java Kingfisher)属佛法僧目翠鸟科翡翠属。分布于爪哇。嘴与脚红色。

中文学名:爪哇翡翠

拉丁学名:Halcyon cyanoventris

英文俗名:Javan Kingfisher

命名作者:Vieillot, 1818

中文目名:佛法僧目(Coraciiformes)

中文科名:翠鸟科(Alcedinidae)

中文属名:翡翠属(Halcyon)

繁殖区:东洋界 : Java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爪哇翡翠
爪哇翡翠

爪哇翡翠爪哇翡翠身长27 cm,体重93 g,雌雄类似。成鸟头部棕黑色,只有少数的颈部羽毛完成蓝紫。下颏,喉咙,领和胸部棕色,下巴浅棕色,喉咙和脖子两侧有几道黑色条纹。翕,背部,肩胛骨,尾和双翼显示蓝紫色调。主飞羽、次级飞羽和翼角能看到明亮的绿松石蓝色。翼端有白斑。腋窝和覆翼背面是黑色。嘴是红色,虹膜深褐色,红眼。腿是暗红色。幼鸟的羽毛比成鸟深。单调的绿色或紫色取代了绿松石蓝色。喉咙是白色或浅黄色,嘴橙棕色。

嘴粗长似凿,基部较宽,嘴峰直,峰脊圆,两侧无鼻沟;翼圆,第1片初级飞羽与第7片初级飞羽等长或稍短,第2、3、4片几近等长;初级飞羽基部具白色斑;尾圆形。

地理分布

爪哇翡翠分布于爪哇。

生活习性

爪哇翡翠
爪哇翡翠

爪哇翡翠频繁活动于各种林地和农村种植草地,稻田,沼泽地,沿海灌木丛,红树林,鱼塘,森林,茂密的热带雨林,偶尔出现在公园和城市花园,但它不是真正的城市鸟。是爪哇岛,巴厘岛等小岛屿的特有种,它的活动范围从海平面到1500米相当普遍的。

爪哇翡翠不是很合群。它们独自生活,或一对夫妇栖息在平原的某棵树木上。通常栖息于茂密的森林和河岸近水的地方,一般单独或情侣共同捕食。同大多数森林猎翠鸟一样,完全是肉食性。常在树叶或泥土中寻找猎物。食物以昆虫为主,如蟋蟀、蜘蛛、蝎子、和蜗牛。也捕鱼,淡水甲壳类动物,幼虫和青蛙 。

生长繁殖

爪哇翡翠
爪哇翡翠

营巢于土崖壁上或河流的堤坝上,用嘴挖掘隧道式的洞穴作巢,深60厘米,宽20厘米,高10厘米长,椭圆形。这些洞穴一般不加铺垫物。卵直接产在巢穴地上。繁殖期在每年的2月和9月之间,雌鸟在巢中下3至5枚卵,卵近圆形,亮白色。

白胸翡翠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

白胸翡翠的图片

白胸翡翠(学名:Halcyon smyrnensis,英文名:White-throated Kingfisher)属翠鸟科翡翠属,也叫白喉翡翠。嘴赤红,头颈和腹部栗色,胸部白色。是一种分布在亚洲南部和西部的翡翠。同大多数猎翠鸟一样,完全是肉食性。白胸翡翠在软石面掘洞为巢,多离水道甚远,繁殖期为4-6月。

中文学名:白胸翡翠

拉丁学名:Halcyon smyrnensis

英文俗名:White-throated Kingfisher

命名作者:Linnaeus, 1758

中文目名:佛法僧目(Coraciiformes)

中文科名:翠鸟科(Alcedinidae)

中文属名:翡翠属(Halcyon)

繁殖区:东洋界 : 广泛分布, also Middle East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76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栗色/棕色

次要羽色:蓝色

外形特征

白胸翡翠:形态特征图
白胸翡翠:形态特征图

体略大(27厘米)的蓝色及褐色翡翠鸟。颏、喉及胸部白色;头、颈及下体余部褐色;上背、翼及尾蓝色鲜亮如闪光(晨光中看似青绿色);翼上覆羽上部及翼端黑色。

虹膜-深褐色;嘴-深红;脚-红色。

叫声:飞行或栖立时发出响亮的kee kee kee kee尖叫声,也作沙哑的chewer chewer chewer声。

白胸翡翠
白胸翡翠
白胸翡翠:幼鸟(暴雨导致巢毁了)
白胸翡翠:幼鸟(暴雨导致巢毁了)

地理分布

白胸翡翠:地理分布图
白胸翡翠: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中东、印度、中国、东南亚、菲律宾、安达曼斯群岛及苏门答腊。

分布状况:于中国北纬28°以南包括海南岛在内的大部地区为相当常见的留鸟,可至海拔1200米。在台湾为迷鸟。

生活习性

白胸翡翠
白胸翡翠

习性:性活泼而喧闹,捕食于旷野、河流、池塘及海边。白胸翡翠通常是沿河流和稻田中的沟渠,稀疏丛林,城市花园,鱼塘和海滩狩猎。在平原和海拔1500米的高度均有分布。常伫立或栖息在栅栏,电线杆或树枝上等待猎物。一般单独或情侣共同捕食。同大多数猎翠鸟一样,完全是肉食性。主要食物是无脊椎动物,如蟋蟀、蜘蛛、蝎子、和蜗牛。它也吃小型脊椎动物,如小鱼,小蛇和蜥蜴,以及小鸟。

生长繁殖

白胸翡翠
白胸翡翠

繁殖期在印度是1月至8月,在伊拉克是4月至5月。营巢于土崖壁上或河流的堤坝上,用嘴挖掘隧道式的洞穴作巢。这些洞穴一般不加铺垫物。雌鸟产4至7枚,直径近30毫米的卵。直接产在巢穴地上。卵近圆形,纯白色。父母共同孵化和喂养小鸟,主要是昆虫。

白领翡翠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亚种分化

白领翡翠的图片

白领翡翠(学名:Todiramphus chloris,英文名:Collared Kingfisher)是翠鸟科林翡翠属的鸟类。

白领翡翠(学名:Todirhamphus chloris,英文名:White-collared Kingfisher、Collared Kingfisher、Half-collared Kingfisher)属佛法僧目翠鸟科白领翡翠属,又叫半领翡翠。中等体型(24厘米)的蓝白色翡翠鸟,以白色的颈环及下体为识别特征。分布于东南亚、南亚至新几内亚及澳大利亚,以及非洲中南部。

中文学名:白领翡翠

拉丁学名:Todiramphus chloris

英文俗名:Collared Kingfisher

命名作者:Boddaert, 1783

中文目名:佛法僧目(Coraciiformes)

中文科名:翠鸟科(Alcedinidae)

中文属名:林翡翠属(Todiramphus)

繁殖区:东洋界, 澳洲界 : 广泛分布, also ne 非洲 and Arabian Penins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78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白领翡翠
白领翡翠

中等体型(24厘米)的蓝白色翡翠鸟。头顶、两翼、背及尾呈亮丽蓝绿色;过眼线黑色;嘴上部具白点。以白色的颈环及下体为识别特征(下体为白色或米黄色)。

虹膜-褐色;嘴-上嘴深灰,下嘴浅灰;脚-灰色。

叫声:降调的粗声啼叫chew?chew?chew?chew?chew或双音的chek?chek, chek?chek, chek?chek声。

不同亚种特征
白领翡翠不同亚种的头部特征,分别是: T. c. armstrongi (上), T. c. solomonis (中), T. c. chloris (下)
白领翡翠不同亚种的头部特征,分别是: T. c. armstrongi (上), T. c. solomonis (中), T. c. chloris (下)

有些亚种眼上方可能具有白色或米黄色眉纹,有些亚种则在眼先处具有白斑。可能具有黑色贯眼纹。不同亚种头部颜色略有变化,腹部可能为白色或米黄色。

地理分布

白领翡翠
白领翡翠

分布范围:南亚及东南亚、印度尼西亚至新几内亚及澳大利亚,以及非洲中南部地区。

分布状况:海滨常见的翡翠鸟,在中国仅为边缘分布。江苏沿海曾有记录,可能出现于南沙群岛。

生活习性

白领翡翠
白领翡翠

习性:栖于岩石或树上,捕食于沿海或近水开阔区域包括花园、人工林及城镇。

白领翡翠活动于沿海或近水开阔区域及淡水渠道、芦苇丛、森林、河流、湖泊沿岸、泻湖、河口周围的灌木丛、包括花园、人工林及城镇。栖于岩石或树上。主要食物是罗非鱼、鲤、蟹,蛙和水生昆虫。

生长繁殖

白领翡翠
白领翡翠

筑巢的方式和行为非常类似普通翠鸟,用嘴挖掘隧道式的洞穴作巢,6-7厘米高,直径60至90厘米长。直并稍倾斜。这些洞穴一般不加铺垫物。卵直接产在巢穴地上。产卵期因区域而异:在坦桑尼亚从1月至5月和10月,在津巴布韦从7月到3月和9月至10月,在赞比亚从2月至3月,在南非6月和8月至10月。

亚种分化

白领翡翠,摄于北京
白领翡翠,摄于北京
白领翡翠,摄于香港
白领翡翠,摄于香港

白领翡翠全世界共包括49个亚种,在中国仅有1个亚种(白领翡翠华东亚种 Todirhamphus chloris armstrongi):

1. Todirhamphus chloris abyssinicus:分布于红海海岸、苏丹、索马里和沙特阿拉伯。

2. Todirhamphus chloris alberti:分布于所罗门,从布卡和布干维尔东至佛罗里达和瓜达尔卡纳尔岛。

3. Todirhamphus chloris albicilla:分布于马里亚纳群岛(塞班,天宁岛)。

4. Todirhamphus chloris amoenus:分布于所罗门群岛的伦内尔和贝罗纳。

5. Todirhamphus chloris armstrongi:分布于缅甸、泰国、印度支那和中国江苏。

6. Todirhamphus chloris azelus:分布于苏门答腊西南部。

7. Todirhamphus chloris bennetti:分布于新爱尔兰。

8. Todirhamphus chloris brachyurus:分布于圣克鲁斯岛。

9. Todirhamphus chloris chloris:分布于苏拉威西、巴布亚新几内亚。

10. Todirhamphus chloris chloropterus:分布于印尼西部苏门答腊群岛。

11. Todirhamphus chloris collaris:分布于菲律宾。

12. Todirhamphus chloris colonus:分布于路易西亚德群岛。

13. Todirhamphus chloris davisoni:分布于安达曼群岛,以及附近的椰子岛。

14. Todirhamphus chloris erromangae:分布于瓦努阿图。

15. Todirhamphus chloris eximius:分布于斐济南部卡达瓦岛(Kadavu Island)。

16. Todirhamphus chloris humii:分布于西孟加拉、缅甸(包括墨群岛)和马来西亚半岛、刁曼岛和苏门答腊岛东北。

17. Todirhamphus chloris juliae:分布于瓦努阿图的安巴和埃法特岛。

18. Todirhamphus chloris kalbaensis:分布于阿拉伯海岸、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阿曼。

19. Todirhamphus chloris laubmannianus:分布于苏门答腊(除东北海岸)、婆罗洲、邦加群岛。

20. Todirhamphus chloris mala:分布于马莱塔(所罗门群岛)。

21. Todirhamphus chloris manuae:分布于美属萨摩亚的奥福岛、奥洛塞加岛。

22. Todirhamphus chloris marinus:分布于斐济东部的劳列岛。

23. Todirhamphus chloris matthiae:分布于圣马蒂亚斯岛(俾斯麦群岛)。

24. Todirhamphus chloris melanodera:分布于圣克鲁斯岛瓦尼科罗口。

25. Todirhamphus chloris novaehiberniae:分布于新爱尔兰西南部。

26. Todirhamphus chloris nusae:分布于新汉诺威,新爱尔兰(除西南)和费尼岛。

27. Todirhamphus chloris occipitalis:分布于尼科巴群岛。

28. Todirhamphus chloris orii:分布于北马里亚纳群岛(罗塔)。

29. Todirhamphus chloris ornatus:分布于圣克鲁斯岛。

30. Todirhamphus chloris owstoni:分布于马里亚纳群岛。

31. Todirhamphus chloris palmeri:分布于爪哇岛,巴厘岛。

32. Todirhamphus chloris pavuvu:分布于所罗门群岛。

33. Todirhamphus chloris pealei:分布于图图伊拉岛(美属萨摩亚)。

34. Todirhamphus chloris pilbara::分布于澳大利亚西北到埃克斯茅斯海湾。

35. Todirhamphus chloris regina:分布于波利尼西亚中部。

36. Todirhamphus chloris sacer:分布于汤加中南部。

37. Todirhamphus chloris santoensis:分布于圣克鲁斯岛的圣埃斯皮里图和马洛。

38. Todirhamphus chloris solomonis:分布于所罗门群岛的圣克里斯托瓦尔和邻近岛屿。

39. Todirhamphus chloris sordidus:分布于阿鲁岛和澳大利亚东北海岸。

40. Todirhamphus chloris sororum:分布于所罗门群岛的马拉帕拉岛。

41. Todirhamphus chloris stresemanni:分布于新几内亚和新不列颠岛。

42. Todirhamphus chloris tannensis:分布于瓦努阿图的塔纳岛。

43. Todirhamphus chloris teraokai:分布于帕劳。

44.Todirhamphus chloris torresianus:分布于瓦努阿图。

45. Todirhamphus chloris tristrami:分布于新不列颠岛。

46. Todirhamphus chloris utupuae:分布于圣克鲁斯岛中部。

47. Todirhamphus chloris vicina:分布于圣克鲁斯岛北部。

48. Todirhamphus chloris vidali:分布于印度喀拉拉邦。

49. Todirhamphus chloris vitiensis:分布于斐济的瓦努阿岛,塔韦马尼岛,维提岛。

马岛翠鸟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

马岛翠鸟的图片

马岛翠鸟(学名:Corythornis vintsioides,英文名:Malagasy Kingfisher)是翠鸟科科里翠鸟属的鸟类。

马岛翠鸟分布于印度洋(包括马达加斯加群岛及其附近岛屿) 。

中文名称   马岛翠鸟

中文别名   马达加斯加岛翠鸟

拉丁学名   Alcedo vintsioides

命名时间   Eydoux and Gervais, 1836

英文名称   Madagascar Kingfisher

科属分类   鸟纲 、佛法僧目、翠鸟科、翠鸟属

中文学名:马岛翠鸟

拉丁学名:Corythornis vintsioides

英文俗名:Malagasy Kingfisher

命名作者:Eydoux & Gervais, 1836

中文目名:佛法僧目(Coraciiformes)

中文科名:翠鸟科(Alcedinidae)

中文属名:科里翠鸟属(Corythornis)

繁殖区:非洲 : Madagascar region

外形特征

马岛翠鸟
马岛翠鸟

马岛翠鸟身长 16cm,雄鸟体重16,5-21g,雌鸟体重18-22g,雌雄完全类似。它们的额头和颈后羽毛一般由黑色、绿色和淡蓝色相杂。冠和枕由黑色、蓝色、淡绿色组成。冠顶形成一种几乎不明显的峰,前面标有一个小线或红斑。下颏和喉白色。脸颊和脖子的两侧及前胸是桔红色。翅膀和尾部的覆羽是蓝色。尾巴的背面是苍白色。腹部黄色。嘴是黑褐色,喙基红色。虹膜为深褐色,腿部橙红色。

嘴粗直,长而坚,嘴脊圆形;鼻沟不著;翼尖长,第1片初级飞羽稍短,第 3、4片最长;尾短圆;体羽艳丽而具光辉,常有蓝或绿色。头大颈短,翼短圆,尾亦大都短小;嘴形长大而尖,嘴峰圆钝,脚甚短,趾细弱,第4趾与第3趾大部分并连,与第2趾仅基部并连。尾脂腺被(冉羽)。两侧存在乌喙骨,胸骨后缘有4个缺刻,胸骨柄单纯为外棘所成。

地理分布

马岛翠鸟
马岛翠鸟

分布图

分布于印度洋(包括马达加斯加群岛及其附近岛屿。)

生活习性

栖息于马岛和科摩罗岛上有河流的开阔的森林空地环境中,或沼泽、稻田、椰林、红树林、海岸的河口、池塘、海滩、河流。不远离水源,特别是在西南地区的干旱马达加斯加那里看到密度稀疏的马岛翠鸟在沿海擦洗。在科摩罗鸟,这是一个火山岛,没有永久的河流,它们定居在沿海和火山口边缘的湖泊。这种翠鸟的食物是小鱼、青蛙、甲壳类动物、海洋和淡水水生昆虫,也吃蟋蟀,臭虫,苍蝇和甲虫。

生长繁殖

雌雄共同筑巢,在河岸上用嘴挖掘隧道式的洞穴作巢,巢穴5厘米高,40厘米深。雌鸟将3至6枚卵直接产在巢穴地上。每年1~2窝;孵化期约21天,雌雄共同孵卵,但只由雌鸟喂雏。繁殖季节在科摩罗产卵期开始于10月,在马达加斯加是11月,但持续到4月。

地理分布

1.Alcedo vintsioides johannae 分布于科摩罗岛。

2.Alcedo vintsioides vintsioides 分布于马达加斯加。

本文Hash:c365cd2f6f047f8278632526f37665ea4beffcfc

声明:此文由 ninja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