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外形特征 地理分布 生活习性 保护现状
杂色噪鹛(学名:Trochalopteron variegatum,英文名:Variegated Laughingthrush)是噪鹛科彩翼噪鹛属的鸟类。分布于阿富汗东部、巴基斯坦西部、喜马拉雅山脉西部及西藏南部,仅边缘性地分布于中国西藏极南部(留鸟)。栖于海拔2200-4200米潮湿而茂密的河谷灌丛,成对或结群于沟壑深谷的开阔栎树林及混合林的林下密丛。以昆虫和植物为食。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尼泊尔。
中文学名:杂色噪鹛
拉丁学名:Trochalopteron variegatum
英文俗名:Variegated Laughingthrush
命名作者:Vigors, 1831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噪鹛科(Leiothrichidae)
中文属名:彩翼噪鹛属(Trochalopteron)
繁殖区:古北界 : sc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042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杂色噪鹛
体型26厘米的噪鹛,脸部黑白色的图纹明显,翼上具多彩图纹。体羽大致灰褐,臀栗色。尾基黑色,尾端灰而具狭窄的白边。
虹膜-黄色;嘴-黑色;脚-黄色
叫声:响亮悦耳哨音weet-a-weer或weet-a-woo-weer,群体中的其他鸟应之。告警叫声为叽喳叫及尖叫。
地理分布
杂色噪鹛
分布范围:阿富汗东部、巴基斯坦西部、喜马拉雅山脉西部及西藏南部。
分布状况:仅边缘性地分布于中国西藏极南部。罕见于海拔2500~3300米。
国内分布: 西藏(聂拉木、吉隆、绒辖河谷)。
国外分布: 尼泊尔、喜马拉雅山脉西端、直至克什米尔西部和巴基斯坦(极北部)。
生活习性
杂色噪鹛
栖于较潮湿且有茂密灌丛的河谷中。
成对或结群于沟壑深谷的开阔栎树林及混合林的林下密丛。
保护现状
杂色噪鹛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本文Hash:396f71db37edeb7241a7d2b8299584790b74a758
声明:此文由 maylee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相关推荐
-
红翅噪鹛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保护现状
红翅噪鹛(学名:Trochalopteronformosum,英文名:Red-wingedLaughingthrush)是噪鹛科彩翼噪鹛属的鸟类。 红翅噪鹛又名丽色噪鹛,为鶲科噪鹛属的鸟类,是中国特有鸟类,体型大(28厘米)。数量稀少,罕见于越南西北部以及中国大陆西南部的四川、云南、广西等地,在越南北部栖于2000米以上的森林下木间。 中文学名:红翅噪鹛 拉丁学名:Trochaloptero
-
红尾噪鹛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红尾噪鹛(学名:Trochalopteronmilnei,英文名:Red-tailedLaughingthrush)是噪鹛科彩翼噪鹛属的鸟类。 红尾噪鹛(学名:Garrulaxmilnei)又名赤尾噪鹛,属于雀形目画眉科噪鹛属。全长约25cm。头顶至后颈红棕色,翼与尾赤红色。眼先、眉纹及喉黑色,耳羽灰色。数量稀少,罕见,中国为云南、广西、贵州及武夷山地区的稀有留鸟。全球性近危种。 中文学名
-
纹喉凤鹛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保护现状
纹喉凤鹛(学名:Yuhinagularis,英文名:Stripe-throatedYuhina)属绣眼鸟科凤鹛属。主要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印度阿萨姆至中国西南。小型鸟类,体长13-16cm。头顶和羽冠暗褐色或褐灰色,上体橄榄褐色,飞羽黑褐色,外侧次级飞羽表面橙黄色,构成一块纵形翼斑,极为醒目。颏、喉淡棕白色,具黑色纵纹,腹和尾下覆羽橙黄色。群鸟与其他种类混合于”鸟潮”
-
褐头凤鹛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保护现状
褐头凤鹛(学名:Yuhinabrunneiceps,英文名:TaiwanYuhina)为绣眼鸟科凤鹛属的鸟类,又叫冠羽画眉、台湾凤鹛。是台湾的特有物种。分布于台湾本岛,多栖息于山林。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台湾玉山。 中文学名:褐头凤鹛 拉丁学名:Yuhinabrunneiceps 英文俗名:TaiwanYuhina 命名作者:Ogilvie-Grant,1906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
-
棕噪鹛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地理分布、保护现状
棕噪鹛(学名:Garrulaxberthemyi,英文名:BuffyLaughingthrush)是噪鹛科噪鹛属的鸟类,台湾叫做竹鸟。身体棕色,眼周裸露皮肤蓝色。棕噪鹛是中国特产鸟类。在贵州遵义、绥限、江口、惠水和雷山一带较丰富,其他地区均很稀少,不普遍,应注意保护。 中文学名:棕噪鹛 拉丁学名:Garrulaxberthemyi 英文俗名:BuffyLaughingthrush 命名作
-
纯色苇鹪鹩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保护现状
纯色苇鹪鹩(学名:Cantorchilusmodestus,英文名:PlainWren)是鹪鹩科康托苇鹪鹩属的鸟类。 纯色苇鹪鹩,是一种小型鸣禽,身长14-15厘米。 中文学名:纯色苇鹪鹩 拉丁学名:Cantorchilusmodestus 英文俗名:PlainWren 命名作者:Cabanis,1861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鹪鹩科(Troglod
-
栗颈噪鹛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保护现状
栗颈噪鹛(学名:Garrulaxruficollis,英文名:Rufous-neckedLaughingthrush)属噪鹛科噪鹛属,又称棕颈噪鹛。眼罩及喉部黑色,颈侧具特征性的栗褐色块斑。分布于尼泊尔、印度、缅甸以及中国大陆的云南、西藏等地,多栖息于常栖于海拔1000米左右的林缘灌木间或稀树草坡上。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喜马拉雅山脉地区。 中文学名:栗颈噪鹛 拉丁学名:Garrulaxruf
-
棕腹鵙鹛的物种信息、外形特征、地理分布、地理分布、生活习性、保护现状
棕腹鵙鹛(学名:Pteruthiusrufiventer,英文名:Black-headedShrike-babbler)是绿鹃科鵙鹛属的鸟类。 棕腹鵙鹛,上体栗色,头、两翼及尾闪辉黑,颏、喉及上胸灰色明显,胸侧有黄色块斑。下胸及臀酒红褐色,尾端及次级飞羽羽端有狭窄栗色。 中文学名:棕腹鵙鹛 拉丁学名:Pteruthiusrufiventer 英文俗名:Black-headedShrike
-
噪鹃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亚种分化、保护现状
噪鹃(学名:Eudynamysscolopaceus,英文名:AsianKoel)是鹃形目杜鹃科噪鹃属的鸟类,俗名嫂鸟、鬼郭公、哥好雀、婆好。和其他杜鹃科的鸟类一样,营巢寄生,借乌鸦、卷尾及黄鹂的巢产卵。活动于居民点附近树木茂盛的地方、从山地的大森林至丘陵以及村边的疏林都有踪迹,但习性隐蔽,难得一见。叫声独特。 中文学名:噪鹃 拉丁学名:Eudynamysscolopaceus 英文俗名:
-
理氏鹨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地理分布、保护现状
理氏鹨(学名:Anthusrichardi,英文名:Richard’sPipit)是鹡鸰科鹨属的鸟类。在中国分布较广。主要栖息于开阔平原、草地、河滩、林缘灌丛、林间空地以及农田和沼泽地带。曾经与东方田鹨、非洲鹨、澳洲鹨、新西兰鹨被视作同一物种。 中文学名:理氏鹨 拉丁学名:Anthusrichardi 英文俗名:Richard’sPipit 命名作者:Vieillot,1818 中文目
-
栗鹀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保护现状
栗鹀(学名:Emberizarutila,英文名:ChestnutBunting)是雀形目雀科鹀属的鸟类,因雄鸟繁殖期上体栗红色,故俗名大红袍。被列为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我国广大地区均有分布。 中文学名:栗鹀 拉丁学名:Emberizarutila 英文俗名:ChestnutBunting 命名作者:Pallas,1776 中文目名:雀形目(
-
鹊鹂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保护现状
鹊鹂(学名:Oriolusmellianus,英文名:SilverOriole)是黄鹂科黄鹂属的鸟类,又叫鹊色鹂。中等体型(28厘米)的黑色及银白色鹂。尾洋红色,雄鸟甚有特色。雌鸟似朱鹂雌鸟,但黑色的头与灰色的背成对比,下体较白且纵纹较窄。虹膜黄色;嘴灰色;脚灰色。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是易危物种。
-
藏鹀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地理分布、保护现状
藏鹀(学名:Emberizakoslowi,英文名:TibetanBunting)是鹀科鹀属的鸟类。 藏鹀(学名:Emberizakoslowi)为雀科鹀属的鸟类,是中国特有鸟类。分布于青海、昌都北部澜沧江上游一带等地,主要生活于高山草甸、草原和灌丛鸟类以及栖于青藏高原山柳灌丛地带。藏鹀是我国青藏高原东部特有的珍稀鸟类,自1900年被发现以来,到1990年代仅有不足10次的目击记录,可以说
-
鹤鹬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保护现状
鹤鹬(学名:Tringaerythropus,英文名:SpottedRedshank)是鹬科鹬属的鸟类,英文名直译为点斑红脚鹬。中等体型(30厘米)的红腿灰色涉禽。嘴长且直,繁殖羽黑色具白色点斑。冬季似红脚鹬,但体型较大,灰色较深,嘴较长且细,下嘴基红色较少。两翼色深并具白色点斑,过眼纹明显。迁徙时常见于中国大部分省份。常结群活动,喜沼泽或水域浅水处活动,喜淡水,极少出现在盐沼区域,能在水中
-
黑鹮的地理分布、外形特征、生活习性、保护现状
黑鹮(学名:Pseudibispapillosa,英文名:Red-napedIbis)是鹮科黑鹮属的鸟类。 黑鹮是脊索动物门,鸟纲,今颚总目鹮科黑鹮属的鸟类。这种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和斯里兰卡。为世界濒危物种其中一种,是联合国《濒危野生动物名录》其中之一。 中文学名:黑鹮 拉丁学名:Pseudibispapillosa 英文俗名:Red-napedIbis 命名作者:Temminck,
-
黍鹀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保护现状
黍鹀(学名:Emberizacalandra,英文名:CornBunting)属鹀科鹀属。在中国仅分布于新疆西部,不常见。体大(19厘米)且全身满布纵纹的暗灰褐色鹀。雄雌同色。雄鸟常为多配型。繁殖期在地面或灌丛内筑碗状巢。一般主食植物种子。常见于草地、高山草原地或有稀疏灌木的旷地、以及麦田、谷地和河岸附近的耕地、喜栖于高的树枝或电线上以及或落于墙或篱笆上。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瑞典。分布于欧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