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外形特征 地理分布 生活习性 生长繁殖 亚种分化 保护现状
蚁鴷(学名:Jynx torquilla,英文名:Eurasian Wryneck)为啄木鸟科蚁鴷属的鸟类,俗名歪脖鸟。蚁鴷分布于欧洲、亚洲和非洲北部;在我国几遍全境。栖息在山地森林、灌木丛及开阔稀长,具钩端及黏液,伸入树洞或蚁巢中黏附虫豸。口腔结构特殊,舌能自如伸缩,如剑入鞘。常以舌钩取树缝中昆虫,然后吞咽。能伸展头颈,各方扭转,行为奇特。在地面跳跃时尾上翘。飞行迟缓,忽升忽降。繁殖期5~6月,在果园或较开阔草地的树洞中营巢,巢中有木屑或杂草。有时驱走它鸟,抛卵于外,占巢繁殖,有时也在石缝中营巢,每窝产卵6~8枚,椭圆形,白色。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瑞典。
中文学名:蚁鴷
拉丁学名:Jynx torquilla
英文俗名:Eurasian Wryneck
命名作者:Linnaeus, 1758
中文目名:鴷形目(Piciformes)
中文科名:啄木鸟科(Picidae)
中文属名:蚁鴷属(Jynx)
繁殖区:古北界 : 广泛分布
非繁殖区:非洲, 东洋界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19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蚁鴷
体小(17厘米)的灰褐色啄木鸟。特征为体羽斑驳杂乱,下体具小横斑。嘴相对形短,呈圆锥形。就啄木鸟而言其尾较长,具不明显的横斑。
虹膜-淡褐;嘴-角质色;脚-褐色。
叫声:一连串响亮带鼻音的teee-teee-teee-teee声,似红隼。雏鸟乞食时发出高音的tixixixixix…叫声。
蚁鴷
蚁鴷
地理分布
蚁鴷
分布范围:非洲、欧亚、印度、东南亚、中国大陆及台湾。
分布状况:地方性常见。亚种chinensis繁殖于华中、华北及东北,在华南、华东南、海南及台湾越冬。指名亚种迁徙时经由中国西北(可能在天山越冬),亚种himalayana越冬于西藏东南部。
生活习性
蚁鴷
习性不同于其他啄木鸟,蚁鴷栖于树枝而不攀树,也不錾啄树干取食。人近时做头部往两侧扭动的动作(因而得其英文名)。通常单独活动。取食地面蚂蚁。喜灌丛。
蚁鴷迁徙时常在开阔林地的树上停息。蚁鴷是一种孤独的鸟类,单兵作战,偶尔有2-3只在一起。在地面上行走时,像麻雀一样跳跃,但尾巴向上翘。
取食蚂蚁,舌长,具钩端及黏液,可伸入树洞或蚁巢中取食。它利用长长的舌头,从树洞或蚂蚁窝粘蚂蚁出来吃。
生长繁殖
蚁鴷
营巢于树洞中,每窝产卵5~14枚,约12~14天出雏。
亚种分化
蚁鴷
蚁鴷普通亚种(学名:Jynx torquilla chinensis)。在中国大陆,分布于华北和华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山东。
蚁鴷西藏亚种(学名:Jynx torquilla himalayana)。在中国大陆,分布于西藏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克什米尔。
蚁鴷指名亚种(学名:Jynx torquilla torquilla)。在中国大陆,分布于新疆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瑞典。
保护现状
蚁鴷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猛隼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亚种分化、保护现状
猛隼(学名:Falco severus,英文名:Oriental Hobby)为隼科隼属的鸟类。头部和飞羽黑色,上体石板灰色,下体暗栗色。似大型的燕。休息时多在树枝上。一般生活于多树的山脚,栖息于有稀疏林木或者小块丛林的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但很少在茂密的森林中。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尤其是在清晨和黄昏最为活跃。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尼西亚爪哇。在国内罕见,仅分布于云南、广西、海南、西藏等少数地点。
中文学名:猛隼
拉丁学名:Falco severus
英文俗名:Oriental Hobby
命名作者:Horsfield, 1821
中文目名:隼形目(Falconiformes)
中文科名:隼科(Falconidae)
中文属名:隼属(Falco)
繁殖区:东洋界, 澳洲界 : nw India to Solomon Islands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513
中国法律保护级别: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华盛顿公约(CITES)
濒危物种保护级别:二级保护物种
(目前无灭绝危机,管制其国际贸易)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灰色
次要羽色:栗色/棕色
外形特征
猛隼:形态特征图
体小(25厘米)而翅长的棕色及黑色隼。头及上体深灰略沾淡蓝,下体浓栗色,颏皮黄色。亚成鸟胸棕色具黑色纵纹。
虹膜—褐色;嘴—灰色,蜡膜黄色;脚—腿及脚黄色。
叫声:似黄爪隼的哭叫声kekekeke
地理分布
猛隼:地理分布图
猛隼在国外分布于印度、缅甸、中南半岛、菲律宾、新几内亚及所罗门群岛等地,在我国仅分布于广西、海南、云南和新疆的少数地点。各地均极罕见,其中在云南为夏候鸟或留鸟,而海南东方的记录仅是早期文献的记载,新疆的记录也可能是鉴定有误,或者是偶见的迷鸟。2013年10月至11月在西藏自治区墨脱县境内观察记录到猛隼2只。
分布范围:印度东北部、东南亚至印度尼西亚、新几内亚及所罗门群岛。
分布状况:指名亚种为罕见候鸟于云南西部及南部、广西、海南岛的低地森林。
生活习性
猛隼
猛隼为小型猛禽。栖息在有稀疏林木或者小块丛林的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但很少在茂密的森林中。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尤其是在清晨和黄昏最为活跃。主要以鞘翅目昆虫、小鸟和蝙蝠为食,也吃老鼠和蜥蜴等。主要在空中一边飞行,一边追捕猎物,捕到后直接带到树上去啄食。一般生活于多树的山脚。
生长繁殖
猛隼:亚成鸟
繁殖期为4一6月。通常利用位于陡峭悬崖边上的高大树木上的乌鸦以及其他鸟类的旧巢,偶尔也在悬崖的岩石边自己筑巢,但巢极为简陋而粗糙。
每窝产卵3—4枚。由亲鸟轮流孵卵,孵化期为25天。
亚种分化
猛隼:指名亚种,摄于泰国
猛隼指名亚种(学名:Falcoseverusseverus)。在中国大陆,分布于云南、广西、海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尼西亚爪哇。
保护现状
猛隼
1、《华盛顿公约》CITES濒危等级:附录Ⅱ生效年代:1997
2、国家重点保护等级:二级生效年代:1989
3、世界濒危物种其中之一
4、联合国《濒危野生动物名录》其中一种
豆雁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亚种分化、保护现状
豆雁(学名:Anser fabalis,英文名:Taiga Bean Goose)是鸭科雁属的鸟类。
豆雁(学名:Anser fabalis)又名大雁、鸿、东方豆雁、西伯利亚豆雁、普通大雁、麦鹅,是雁属中体形大,个体重的鸟类。飞行时双翼拍打用力,振翅频率高。脖子较长。腿位于身体的中心支点,行走自如。有扁平的喙,边缘锯齿状,有助于过滤食物。有迁徙的习性,迁飞距离也较远。喜群居,飞行时成有序的队列,有一字形、人字形等。为一夫一妻制,雌雄共同参与雏鸟的的养育。
中文学名:豆雁
拉丁学名:Anser fabalis
英文俗名:Taiga Bean Goose
命名作者:Latham, 1787
中文目名:雁形目(Anseriformes)
中文科名:鸭科(Anatidae)
中文属名:雁属(Anser)
繁殖区:古北界 : n
非繁殖区:se China, c Europe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70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豆雁
豆雁两性相似。头、颈棕褐色、肩、背灰褐色,具淡黄白色羽缘。翅上覆羽和三级飞羽灰褐色;初级覆羽黑褐色,具黄白色羽缘,初级和次级飞羽黑褐色,最外侧几枚飞羽外侧灰色,尾黑褐色,具白色端斑;尾上覆羽白色。喉、胸淡棕褐色,腹污白色,两胁具灰褐色横斑;尾下覆羽白色。
虹膜褐色、嘴甲和嘴基黑色,嘴甲和鼻孔之间有一橙黄色横斑,并沿嘴的两侧边缘向后延伸至嘴角。脚橙黄色,爪黑色。
大小量度为:体重雄性2200~4100克;雌性2750~3100克;体长雄性718~802毫米,雌性695~792毫米;嘴峰雄性66~78毫米,雌性54~74毫米;翅雄性412~469毫米,雌性404~455毫米;尾雄性120~142毫米,雌性113~132毫米;跗跖雄性64~78毫米,雌性63~84毫米。
地理分布
豆雁
豆雁分布图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包括整个欧洲、北回归线以北的非洲地区、阿拉伯半岛以及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岷山-秦岭-淮河以北的亚洲地区。
繁殖于欧洲北部、西伯利亚、冰岛和格陵兰岛东部。越冬在西欧、伊朗、朝鲜、日本。中国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一直到台湾和海南岛。迁徙时经过中国东北、华北、内蒙古、甘肃、青海、新疆等省区。
生活习性
豆雁
豆雁在繁殖季节有的主要栖息于亚北极泰加林湖泊或亚平原森林河谷地区,有的主要栖息于开阔的北极苔原地带或苔原灌丛地带,有的还栖息在很少植物生长的岩石苔原地带。迁徙期间和冬季则主要栖息于开阔平原草地、沼泽、水库、江河、湖泊及沿海海岸和附近农田地区。性喜集群,除繁殖期外,常成群活动。特别是迁徒季节,常集成数十、数百、甚至上千只的大群。飞行时常由一只有经验的头雁领队飞行:飞行时队形不断变换,有时呈“人”字形,有时呈“一”字形。队形的变换和领飞的头鸟有关。当它加速快飞时,队形呈“人”字形,当它减速飞行时,则队形又变为“一”字形。栖息时常和鸿雁在一起。性机警,不易接近。常在距人500米外就起飞,晚间夜宿时,常有一只至数只雁警卫,它们常常伸颈四处张望,一旦发现有情况,立即发出报警鸣叫声,雁群闻声立即起飞,边飞边鸣,不断的在栖息地上空盘旋,直到危险过去或确定没有危险时才飞回原处。睡觉时常将头夹于胁间。
豆雁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食。繁殖季节主要以苔藓、地衣、植物嫩芽、嫩叶、包括芦苇和一些小灌木,也吃植物果实与种子和少量动物性食物。觅食多在陆地上。通常在栖息地附近的农田、草地和沼泽地上觅食,有时也飞到较远处的觅食地。觅食多在早晨和下午,中午多在湖中水而上或岸边沙滩上休息。
豆雁在中国是冬候鸟,通常每年8月末至9月初即离开繁殖地,但到达中国的时间最早在9月末10月初,大量在10月中下旬,最晚在11月初还有到达中国的。迁徙多在晚间进行。白天多停下来休息和觅食,有时白天也进行迁徙,特别是天气变化的时候。迁徙时成群,群体由几十只至百余只不等。但在停息地常集成更大的群体。有时甚致多达上千只。春季迁离中国的时间最早在3月初至3月中旬,大量在3月末至4月初,最晚在4月中旬至4月末还有少数个体未离开中国。春季迁徙群明显较秋季为小。
生长繁殖
豆雁
豆雁是一雄一雌制。配对的结合较为固定。通常成对或成群在一起营群巢。繁殖期5~7月,成鸟到达繁殖地后不久即开始营巢。通常营巢在多湖泊的苔原沼泽地上,或偏僻的泰加林附近的河岸与湖边,也有在海边岸石上、河中或湖心岛屿上营巢的。巢多置于小丘、斜坡等较为干燥的地方,也或在灌木中或灌木附近开阔地面上。营巢由雌雄亲鸟共同进行,先将选择好的地方稍微踩踏成凹坑,再用干草和其他干的植物打基础作底垫,内面再放以羽毛和雌鸟从自己身上抆下的绒羽。5月末至6月中旬产卵.一年繁殖一窝,每窝产卵3~8枚,多数为3~4枚,颜色为乳白色或淡黄白色,大小为74.5~87×42~59毫米。雌鸟单独孵卵,雄鸟在巢附近警戒,一般情况下雌鸟不离开巢,遇危险时它常将自己的头向地上伸出,将自己的全身紧紧贴在地上,以便将自己隐蔽起来躲避敌人。只有在当敌人已临近巢等紧急情况时它才离巢。孵化期25~29天。雏鸟早成性。雏鸟孵出后常在雌雄亲鸟带领下活动在水域附近陆地上或沼泽地上,遇危险时也常通过紧贴地面降低身体高度的方法避敌或进入水中逃避。成鸟通常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换羽,此期间基本失去飞翔能力。活动主要靠地上奔跑。幼鸟3年性成熟。
亚种分化
豆雁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国际鸟类红皮书,2009年名录 ver 3.1。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噪鹃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亚种分化、保护现状
噪鹃(学名:Eudynamys scolopaceus,英文名:Asian Koel)是鹃形目杜鹃科噪鹃属的鸟类,俗名嫂鸟、鬼郭公、哥好雀、婆好。和其他杜鹃科的鸟类一样,营巢寄生,借乌鸦、卷尾及黄鹂的巢产卵。活动于居民点附近树木茂盛的地方、从山地的大森林至丘陵以及村边的疏林都有踪迹,但习性隐蔽,难得一见。叫声独特。
中文学名:噪鹃
拉丁学名:Eudynamys scolopaceus
英文俗名:Asian Koel
命名作者:Linnaeus, 1758
中文目名:鹃形目(Cuculiformes)
中文科名:杜鹃科(Cuculidae)
中文属名:噪鹃属(Eudynamys)
繁殖区:东洋界 : 广泛分布, also Lesser Sundas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201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黑色
外形特征
噪鹃:形态特征图
体大(42厘米)的杜鹃。全身黑色(雄鸟)或白色杂灰褐色(雌鸟),嘴绿色。
雄鸟:全身纯色(蓝黑色),但幼鸟也具斑点。
雌鸟:全身布满白色斑点且尾羽具有规则显著的白色横纹。
虹膜-红色;嘴-浅绿;脚-蓝灰。
叫声:日夜发出嘹亮kow?wow声,重音在第二音节,重复多达12次,音速音高渐增。也有更尖声刺耳、速度更快的kuil, kuil, kuil, kuil声。
噪鹃雄鸟
噪鹃雌鸟
噪鹃:雄鸟亚成
噪鹃:雌鸟亚成
生活习性
昼夜不停的响亮叫声吸引着观鸟者,但几乎无人见过此鸟,因其极隐蔽,常躲在稠密的红树林、次生林、森林、园林及人工林中。
噪鹃
噪鹃雌鸟
生长繁殖
噪鹃雌鸟,作者鸟之缘,拍摄日期 : 2010:06:02
和其他杜鹃一样,具有巢寄生的特性,借乌鸦、卷尾及黄鹂的巢产卵。繁殖期3~8月,自己不营巢和孵卵,通常将卵产在黑领椋鸟、喜鹊和红嘴蓝鹊等鸟巢中,由别的鸟代孵代育。
地理分布
噪鹃:地理分布图
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孟加拉国。分布于印度、斯里兰卡、南太平洋诸岛、台湾岛以及中国大陆的自四川东向秦岭至淮河、长江口及这范围以南大陆、海南等地。
分布范围:印度、中国、东南亚及印度尼西亚。
分布状况:亚种chinensis为中国北纬35°以南大多数地区夏季繁殖鸟;Harterti为海南岛的留鸟。
亚种分化
噪鹃
噪鹃华南亚种(学名:Eudynamys scolopacea chinensis)。分布于中南半岛、台湾岛以及中国大陆的自四川东向秦岭至淮河、长江口及这范围以南大陆、海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广州。
噪鹃海南亚种(学名:Eudynamys scolopacea harterti)。在中国大陆,分布于海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海南海口。
保护现状
噪鹃雄鸟,作者鸟之缘,拍摄日期 : 2010:06:02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即三有保护鸟类)。
本文Hash:548cd7e7c3b0ea7616ab70d68e89c4199ba58f17
声明:此文由 clif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