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鹃属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该属种类、分类地位、保护现状、咬鹃属大全

导读: 外形特征 地理分布 该属种类 分类地位 保护现状 咬鹃属鸟类大全

咬鹃属的图片

咬鹃属(学名:Harpactes)是咬鹃科(学名:Trogonidae)的一属。

咬鹃属(学名:Harpactes)的鸟类属小型攀禽。共有11种,中国有3种。异趾形,1、2趾向后,3、4趾向前。羽色艳丽,具金属光泽。见于平原、竹树和阔叶树混交林,一般出没于树木较稠密的阴暗环境,活动于树木顶层。其取食方式有像鹟类一样凌空攫食飞过的昆虫;有攀于枝头啄食野果;亦落至地面啄食落果和昆虫。主要分布于丁美洲,非洲和东南亚热带森林中。

中文目名:咬鹃目(Trogoniformes)

中文科名:咬鹃科(Trogonidae)

中文属名:咬鹃属(Harpactes)

中国野生鸟类:

外形特征

咬鹃属
咬鹃属橙胸咬鹃 咬鹃属的鸟类共同特征是,翅短、圆,次级飞羽及内侧初级飞羽甚短;尾显较翅长,尾羽宽,羽端在成鸟近平截形,在幼鸟则形尖,最外侧3对长短差异大,越向外侧越短;跗蹠上半段被羽;颊部分裸露;两性异色。

代表物种(橙胸咬鹃)

雄鸟:头、后颈及颈侧橄榄绿色;背以至中央一对尾羽栗色,后者具黑色羽端斑;近中央两对尾羽全黑色;其余侧尾羽黑色而具白端斑,外羽白色范围更扩展;翼黑褐色,小翼羽的外翈,大、小覆羽及三级飞羽均密布白色虫纹状横斑。下体前颈至上胸黄橄榄绿色,下胸橙红色,向下渐淡至橙黄色;腋羽大都白色。

雌鸟:脸及颏灰褐色,头余部、颈及上胸橄榄褐色;背至腰及肩棕褐色,尾上覆羽色较鲜亮,呈棕栗色;尾羽中央一对与腰同色而具黑色端斑,其余各对与雄鸟同;翼各部分颜色大致与雄鸟同,只对应的白色虫纹斑转为黄棕色;下胸至尾下覆羽自橙黄色至亮黄色。

幼鸟:上体棕红色,头较暗;翼似成鸟,但覆羽及内侧次级飞羽具宽阔的红褐色和黑色横斑;颏、喉暗褐色;下体余部为苍淡的棕色。

虹膜暗褐色,眼周裸皮亮紫蓝色;嘴黑色;脚黑褐色。

地理分布

咬鹃属分布于南亚、东南亚各国的热带森林中,中国四川南部、云南以至江西南部、福建等。

该属种类

咬鹃(11种)

? 中文名称 拉丁学名

1 菲律宾咬鹃 Harpactesardens

2 戴氏咬鹃 Harpactesdiardii

3 红臀咬鹃 Harpactesduvaucelii

4 红头咬鹃 Harpacteserythrocephalus

5 马拉巴咬鹃 Harpactesfasciatus

6 红颈咬鹃 Harpacteskasumba

7 橙胸咬鹃 Harpactesoreskios

8 褐臀咬鹃 Harpactesorrhophaeus

9 蓝尾咬鹃 Harpactesreinwardtii

10 红腹咬鹃 Harpacteswardi

11 怀氏咬鹃 Harpacteswhiteheadi

分类地位

该属的鸟类也曾使用Trogon、Pyrotrogon等属名,现各学者观点都趋于一致,把东洋界的咬鹃看成是一个独立的属Harpactes,Trogon属名则专用于中南美洲的种类,这也是合理的,不单是地理上隔离,且美洲的种类背部均有金属绿色,形态上也自成一群。故这样处理更能反映自然类群亲缘关系,Trogon这属名也是先从美洲的种类订立的,亦当然为美洲的种类所拥有。Pyrotrogon这属名现已不被采用。

保护现状

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3.12009年红色目录保护物种

咬鹃属鸟类大全

黑头咬鹃咬鹃属:黑头咬鹃

学名:Harpactes fasciatus

英文名:Malabar Trogon
红枕咬鹃咬鹃属:红枕咬鹃

学名:Harpactes kasumba

英文名:Red-naped Trogon
紫顶咬鹃咬鹃属:紫顶咬鹃

学名:Harpactes diardii

英文名:Diard’s Trogon
粉胸咬鹃咬鹃属:粉胸咬鹃

学名:Harpactes ardens

英文名:Philippine Trogon
灰胸咬鹃咬鹃属:灰胸咬鹃

学名:Harpactes whiteheadi

英文名:Whitehead’s Trogon
橙腰咬鹃咬鹃属:橙腰咬鹃

学名:Harpactes orrhophaeus

英文名:Cinnamon-rumped Trogon
红腰咬鹃咬鹃属:红腰咬鹃

学名:Harpactes duvaucelii

英文名:Scarlet-rumped Trogon
橙胸咬鹃咬鹃属:橙胸咬鹃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学名:Harpactes oreskios

英文名:Orange-breasted Trogon
红头咬鹃咬鹃属:红头咬鹃
该鸟种在中国有分布

学名:Harpactes erythrocephalus

英文名:Red-headed Trogon
红腹咬鹃咬鹃属:红腹咬鹃
该鸟种在中国有分布

学名:Harpactes wardi

英文名:Ward’s Trogon

鹃隼属的外形特征、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该属种类、保护现状、鹃隼属大全

鹃隼属的图片

鹃隼属(学名:Aviceda)为鹰科鹃隼属的鸟类,是一些中小型猛禽,共有5种28个亚种。栖居于丘陵、山地或平原森林,有时也出现在疏林草坡、村庄和林缘田间,多在晨昏活动。主要以昆虫、蜥蜴、蝙蝠、鼠类和蛙等小型脊椎动物为食。栖息于高大树木的顶枝,以细树枝筑巢。常单独活动,有时也集3—5只的小群。繁殖期间每次产卵2~3枚。属留鸟。

中文目名:鹰形目(Accipitriformes)

中文科名:鹰科(Accipitridae)

中文属名:鹃隼属(Aviced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法律保护级别: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外形特征

鹃隼属的鸟类共有5种28个亚种,是一些中小型猛禽,其中褐冠鹃隼、凤头鹃隼和黑冠鹃隼头顶枕后具长羽冠,羽冠有2~3道

外形特征

黑纵纹,羽端白色。上体深色,背和肩羽缘颜色的深浅略有不同;飞羽具宽阔的暗灰色和黑色横斑;尾淡褐色

鹃隼属
鹃隼属凤头鹃隼

,间以黑色横斑及宽阔的近端斑。喉白,胸部羽色是大小不同的白色或浅灰色,下体余部满缀宽阔的淡红褐色和白色横斑。

地理分布

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包括整个欧洲、北回归线以北的非洲地区、阿拉伯半岛以及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岷山-秦岭-淮河以北的亚洲地区。印度次大陆及中国的西南地区,包括印度、孟加拉、不丹、锡金、尼泊尔、巴基斯担、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以及中国西藏的东南部地区等。中南半岛和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包括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以及中国的

鹃隼属
鹃隼属褐冠鹃隼

东南沿海地区、香港、海南岛。太平洋诸岛屿,包括中国的台湾省、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

鹃隼属
鹃隼属鹃隼属分布图

腊、爪哇岛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华莱士区,指传统的华莱士线(从棉兰老岛的东侧海域经望加锡海峡至巴厘岛与龙目岛之间)以东、巴布亚新几内亚以西的区域,包括印度尼西亚的苏拉威西岛、努沙登加拉群岛、西南群岛、摩鹿加群岛(马鲁古群岛)、东帝汶等岛屿。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塔斯马尼亚及其附近的岛屿。印度洋,包括马达加斯加群岛及其附近岛屿。非洲中南部地区,包括阿拉伯半岛的南部、撒哈拉沙漠(北回归线)以南的整个非洲大陆。

生活习性

栖息于山地森林、林缘地区、平原低山丘陵和高山森林地带,也出现于疏林草坡、村庄和林缘田间地带。常单独活动,有时也有3—5左右的小群活动。常在森林上空翱翔和盘旋,黑冠鹃隼间或作一些鼓翼飞翔,活动极为悠闲,有时也在林内和地上活动和捕食。性警觉而胆小,但有时也显得迟钝而懒散,头上的羽冠经

鹃隼属
鹃隼属黑冠鹃隼

常忽而高高地耸立,忽而又低低地落下,好象对周围所发生的事情都非常地敏感。活动主要在白天,特别是清晨和黄昏较为活跃。通常单独活动,主要在白天,尤以早晨和黄昏较为频繁,叫声低沉,常出没于茂密的森林中,在天空中翱翔,飞速缓慢。主要以蜥蜴、蛙、蝙蝠、昆虫和昆虫的幼虫等小型动物为食,也特别爱吃蝙蝠以及鼠类等小型脊推动物。

该属种类

(5种,28亚种)

一、西非鹃隼Avicedacuculoides(3种)

二、

鹃隼属
鹃隼属马岛鹃隼

马岛鹃隼Avicedamadagascariensis(3种)

三、褐冠鹃隼Avicedajerdoni(5种)

四、凤头鹃隼Avicedasubcristata(13种)

五、黑冠鹃隼Avicedaleuphotes(4种)

保护现状

西非鹃隼部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3.1: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

鹃隼属鸟类大全

非洲鹃隼鹃隼属:非洲鹃隼

学名:Aviceda cuculoides

英文名:African Cuckoo-Hawk
马岛鹃隼鹃隼属:马岛鹃隼

学名:Aviceda madagascariensis

英文名:Madagascan Cuckoo-Hawk
褐冠鹃隼鹃隼属:褐冠鹃隼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学名:Aviceda jerdoni

英文名:Jerdon’s Baza
凤头鹃隼鹃隼属:凤头鹃隼

学名:Aviceda subcristata

英文名:Pacific Baza
黑冠鹃隼鹃隼属:黑冠鹃隼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学名:Aviceda leuphotes

英文名:Black Baza

雪鹀属的分类地位、亚种分化、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地理分布、地理分布、保护现状、雪鹀属大全

雪鹀属的图片

雪鹀属(学名:Plectrophenax)是铁爪鹀科(学名:Calcariidae)的一属。

鹀(学名:Plectrophenax nivalis)为雀科雪鹀属的鸟类,俗名雪雀、路边雀。分布于欧亚、北美等地极北地区以及中国大陆的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新疆、河北等地,多生活于低山区和丘陵地带的开阔区、有时也见于平原地区以及喜在路旁未全被雪覆盖的草丛中或在公路旁活动。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Lapland,Europe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铁爪鹀科(Calcariidae)

中文属名:雪鹀属(Plectrophenax)

中国野生鸟类:

分类地位

雪鹀属
雪鹀属雪鹀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鸟纲 Aves

目: 雀形目 Passeriformes

科: 雀科 Fringillidae

属: 雪鹀属 Plectrophenax

种: 雪鹀 P. nivalis

别名: 雪雀 、路边雀

年代: 1758

亚种分化

雪鹀属
雪鹀属雪鹀

雪鹀北方亚种(学名:Plectrophenax nivalis vlasowae)。分布于俄罗斯、日本、朝鲜半岛以及

中国大陆的内蒙古、黑龙江、吉林、河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俄罗斯。

外形特征

雪鹀属
雪鹀属雪鹀

形体

体大(17厘米)而矮圆的黑白色鹀。形小的嘴黑色。繁殖期雄鸟特征明显,白色的头、下体及翼斑与

其余的黑色体羽成对比。繁殖期雌鸟对比不强烈,头顶、脸颊及颈背具近灰色纵纹,胸具橙褐色纵纹。第一冬的鸟黑色较少,且散有橙褐色,尤其在头顶及胸上。幼鸟的头及胸灰色。 虹膜-色深;嘴-成鸟黑色,幼鸟及第一冬鸟偏黄;脚-黑色。

叫声

立于巨砾或在振翼下行时作叫,鸣声仅为单调的短句交替。常有的飞行叫声为颤音tiriririt接流水般的tew声。两种叫声均似铁爪鹀但富有乐感。也作沙哑的djeee叫声。

生活习性

雪鹀属
雪鹀属雪鹀

多见于低山区和丘陵地带的开阔区, 有时也见于平原地区, 喜在路旁未全被雪覆盖的草丛中或在公路旁活动 。栖于光裸地面。冬季群栖但一般不与其他种类混群。常规步调为快步疾走但也作并足跳行。未在取食群中的鸟作蛙跳式前行。群鸟升空作波状起伏的炫耀舞姿飞行然后突然降至面。 以杂草种子、昆虫为食。雪鹀为卵生,营巢于乔木和灌丛中,每窝产卵约5枚。 雪鹀多栖息在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常在河边岩石、荒山小树林中活动。冬季群栖但一般不与其他种类混群。常规步调为快步疾走但也作并足跳行。未在取食群中的鸟作蛙跳式前行。群鸟升空作波状起伏的炫耀舞姿飞行然后突然降至地面。

地理分布

繁殖于北极区苔原冻土带及海岸陡崖。越冬南迁至大约北纬50°。

中国境内分布: 黑龙江, 吉林,内蒙古, 新疆(天山), 河北。

中国境外分布: 欧亚, 北美等地极北地区

地理分布

数量甚少的亚种vlasowae越冬见于天山、阿尔泰山、内蒙古东部及黑龙江北部。偶有鸟至河北。

保护现状

雪鹀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雪鹀是“中日候鸟协定”保护候鸟种类。

雪鹀属鸟类大全

雪鹀雪鹀属:雪鹀
该鸟种在中国有分布

学名:Plectrophenax nivalis

英文名:Snow Bunting雪鹀属:麦氏鹀

学名:Plectrophenax hyperboreus

英文名:McKay’s Bunting

本文Hash:553982729eeb037297bfc89370d57621b08eb81e

声明:此文由 谢绝崇拜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