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翅鸢属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该属种类、保护现状、黑翅鸢属大全

导读: 外形特征 地理分布 生活习性 生长繁殖 该属种类 保护现状 黑翅鸢属鸟类大全

黑翅鸢属的图片

黑翅鸢属(学名:Elanus)是一类中型猛禽,外表很酷,具有高超的飞行和滑翔能力,振翅空中悬停的绝技更是鹰科中独一无二。特征是有黑白分明的羽毛,明亮的红眼睛,腿部黄色。主要以田间的鼠类、昆虫、小鸟、野兔、昆虫和爬行动物等为食。白天常见停息在大树树梢或电线杆上,当有小鸟和昆虫飞过时,才突然猛冲过去扑食。飞翔的高度较低,采用盘旋、翱翔等方式,有时也进行鼓翼飞翔。在鼓翼飞翔时两翅煽动较轻,显得相当轻盈,发现地面上的猎物时突然直扑而下。一般单独活动,多在白天的早词条黄昏进行。其中纹翅鸢是唯一夜间捕食的鸢。注:此条来源于百度百科,词条创编人:东篱小菊。

中文目名:鹰形目(Accipitriformes)

中文科名:鹰科(Accipitridae)

中文属名:黑翅鸢属(Elanus)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法律保护级别: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外形特征

黑翅鸢属共有4种,代表物种黑翅鸢,身长35 -38 cm ,翼展80-95 cm,体重197 -343 g ,两性相似。眼先和眼上有黑斑,前额白色,到头顶逐渐变为灰色。后颈、背、肩、腰,一直到尾上覆羽蓝灰色。翅上小覆羽和中覆羽黑色,大覆羽后缘,次级和初级覆羽蓝灰色,初级飞羽暗灰色,外侧7枚具黑色尖端。中央尾羽灰色,尖端缀有沙皮黄色,两侧尾羽灰白色,尖端缀有皮黄色,其余具暗灰色羽轴。整个下体和翅下覆羽白色,但初级飞羽下表面黑色,次级飞羽灰色,具淡色尖端。跗蹠前面一半被羽,一半裸露。平尾,中间稍凹,呈浅叉状。幼鸟头顶褐色,具宽的白色羽缘。_上体更褐,亦具宽阔的白色羽缘;翅覆羽黑灰色,亦具白色羽缘;胸部羽毛具窄的褐色羽轴纹,羽缘缀有茶褐色或灰色,其余似成鸟。虹膜成鸟血红色,幼鸟黄色或黄褐色,嘴黑色,蜡膜和口角淡黄色,脚和趾深黄色,爪黑色。
黑翅鸢属
黑翅鸢属黑翅鸢

地理分布

分布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包括塔斯马尼亚及其附近的岛屿。北美地区,包括美国、加拿大、格陵兰、百慕大群岛、圣皮埃尔和密克隆群岛及墨西哥境内北美与中美洲之间的过渡地带。
黑翅鸢属
黑翅鸢属黑翅鸢中美洲,地处北美与南美之间,包括危地马拉、伯里兹、洪都拉斯、萨尔瓦多、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巴拿马、巴哈马、古巴、海地、牙买加、多米尼加、安提瓜和巴布达、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圣卢西亚、巴巴多斯、格林纳达、特立尼达与多巴哥等国家和地区。南美洲,包括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苏里南、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巴拉圭、巴西、智利、阿根廷、乌拉圭以及马尔维纳斯群岛(也称福克兰群岛)。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埃及,好望角、马达加斯加,阿富汗、印度、斯里兰卡、越南、缅甸、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地,也见于葡萄牙、匈牙利、德国等欧洲南部国家。中国云南、广西浙江、河北等省。
黑翅鸢属
黑翅鸢属黑翅鸢

生活习性

栖息于有树木和灌木的开阔原野、农田、疏林和草原地区,从平原到4000m多的高山均见有踪影。主要以田间鼠类、昆虫、小鸟、野兔和爬行类为食。觅食方式主要通过守候在电线杆上和高大树木顶端,等候过往小鸟和昆虫,然后突然俯冲而下捕之;另一种方式是通过无声无息地在天空长时间地盘旋、滑翔、观察地面动静,并不时地将两翅上举成‘V’字形滑翔。间或也鼓翼飞翔,两翅扇动较轻,显得相当轻盈,发现猎物再俯冲而下抓取。常单独在早晨和黄昏活动。其中纹翅鸢是该属种类中唯一夜间捕食的鸟类。
黑翅鸢属
黑翅鸢属黑翅鸢

生长繁殖

春季于4-5月到达繁殖地,秋季于10-11月离开繁殖地。巢于平原或山地丘陵地区的树上或高的灌木上。巢较松散而简陋,主要由枯树枝构成,里面有时放有细草根和草茎,或根本无任何内垫物。每窝产卵3-5枚,白色或淡黄色、具深红色或红褐色斑,呈卵圆形。雌雄亲鸟轮流孵卵和育雏,孵化期25-28天。雏鸟晚成性,孵出后由雌雄亲鸟共同喂养,经过30-35天的喂养,雏鸟即可飞翔离巢。

该属种类

白尾鸢(图5)(4种)
黑翅鸢属
黑翅鸢属黑翅鸢

一、黑翅鸢 Elanus caeruleus

二、黑肩鸢 Elanus axillaris

三、白尾鸢 Elanus leucurus

四、纹翅鸢 Elanus scriptus

保护现状

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 附录Ⅱ濒危物种,生效年代:1997。

黑翅鸢属
黑翅鸢属黑翅鸢属分布图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

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

等级: 易危 生效年代:1996

黑翅鸢属鸟类大全

黑翅鸢黑翅鸢属:黑翅鸢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学名:Elanus caeruleus

英文名:Black-winged Kite
黑肩鸢黑翅鸢属:黑肩鸢

学名:Elanus axillaris

英文名:Black-shouldered Kite
白尾鸢黑翅鸢属:白尾鸢

学名:Elanus leucurus

英文名:White-tailed Kite
纹翅鸢黑翅鸢属:纹翅鸢

学名:Elanus scriptus

英文名:Letter-winged Kite

扑翅鴷属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该属种类、保护现状、扑翅鴷属大全

扑翅鴷属的图片

扑翅鴷属(学名:Colaptes)是啄木鸟科(学名:Picidae)的一属。

扑动鴷是美洲的一些大型啄木鸟。与大多数其他啄木鸟不同,通常在地面上看到扑动鴷,它们以蚂蚁为食。扑动鴷通常自己筑巢或占用其他啄木鸟的巢。由双亲共同孵蛋和养育幼鸟。它们的家里经常会被八哥等入侵,蛋被偷走;有时它们的幼崽又成了红松鼠的午餐;成年了又可能会成为鹰隼的食物。

中文目名:鴷形目(Piciformes)

中文科名:啄木鸟科(Picidae)

中文属名:扑翅鴷属(Colaptes)

外形特征

扑翅鴷属
扑翅鴷属安第斯扑翅鴷

扑翅鴷属的雄鸟具红色或黑色冠,眼先和眼睛周围白色,面有绒革,脸颊、颈部及上胸部是色彩分明的白、黑、黄或红的色块。下巴和喉咙有黑色或白色斑点,雄性有黑色或红色的类似胡子的标记。翕、背部,肩羽,翼羽和尾巴覆盖着黑褐色、棕色或白色的细条纹。臀白色,有黑条纹。飞行羽毛是黑与白的斑纹,中央尾羽褐色有内螺纹。有些种类胸部以下部完全白色,但大数由黑、白、黄三色横斑纹组成。嘴黑色,腿爪灰绿色,在虹膜是棕色或红棕色。

地理分布

扑翅鴷属
扑翅鴷属北扑翅鴷分布于北美地区,包括美国、加拿大、格陵兰、百慕大群岛、圣皮埃尔和密克隆群岛及墨西哥境内北美与中美洲之间的过渡地带。中美洲,地处北美与南美之间,包括危地马拉、伯里兹、洪都拉斯、萨尔瓦多、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巴拿马、巴哈马、古巴、海地、牙买加、多米尼加、安提瓜和巴布达、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圣卢西亚、巴巴多斯、格林纳达、特立尼达与多巴哥等国家和地区。南美洲,包括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苏里南、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巴拉圭、巴西、智利、阿根廷、乌拉圭以及马尔维纳斯群岛(也称福克兰群岛)。

生活习性

扑翅鴷属
扑翅鴷属古巴扑翅鴷扑翅鴷频繁活动于森林的边缘和空地,这是一些喜欢开阔的土地的小鸟。通常出现在半干旱地区和稀疏森林的灌木丛和树干上,在这些地区的林地和树木种植园的边缘也可见。通常筑巢于白蚁丘堡,栅栏柱和树木上。虽然热带雨林的逐步缩小减少了它们的生存地域,砍伐森林使这些鸟类征服新的领地,它们适应了新的牧场和公路沿线的休耕土地,在美洲的一些地区它们频繁的出现在平原到海拔600米高度的地区。

常单独或成对活动,以昆虫为食,偶尔也吃植物果实和种子。主要以蚂蚁,白蚁和它们的幼虫为食,也吃甲虫和蟋蟀。

生长繁殖

扑翅鴷属
扑翅鴷属黄扑翅鴷

扑翅鴷在树上筑巢,一般首选粗壮的树干和枯木树桩,但有时也挖白蚁堡筑巢,巢穴一般距地面12米以上,以避免天敌的侵害。每巢产卵4至5枚,由雌雄鸟共同孵化。雏鸟出巢后,仍和家庭组在一起生活很长时间。

该属种类

(10种)
扑翅鴷属
扑翅鴷属金胸扑翅鴷

一、黑颈扑翅鴷(学名:Colaptes atricollis)

二、北扑翅鴷(学名:Colaptes auratus)

三、草原扑翅鴷(学名:Colaptes campestris)

四、黄扑翅鴷(学名:Colaptes chrysoides )

五、古巴扑翅鴷 (学名:Colaptes fernandinae)

六、智利扑翅鴷(学名:Colaptes pitius)

七、斑胸扑翅鴷(学名:Colaptes punctigula)

八、安第斯扑翅鴷(学名:Colaptes rupicola)

九、金胸扑翅鴷(学名:Colaptes melanolaimus)

十、绿斑扑翅鴷(学名:Colaptes melanochloros)

保护现状

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

扑翅鴷属鸟类大全

高原啄木鸟扑翅鴷属:高原啄木鸟

学名:Colaptes rubiginosus

英文名:Golden-olive Woodpecker
灰顶啄木鸟扑翅鴷属:灰顶啄木鸟

学名:Colaptes auricularis

英文名:Grey-crowned Woodpecker
铜翅啄木鸟扑翅鴷属:铜翅啄木鸟

学名:Colaptes aeruginosus

英文名:Bronze-winged Woodpecker
红背啄木鸟扑翅鴷属:红背啄木鸟

学名:Colaptes rivolii

英文名:Crimson-mantled Woodpecker
黑颈扑翅鴷扑翅鴷属:黑颈扑翅鴷

学名:Colaptes atricollis

英文名:Black-necked Woodpecker
斑胸扑翅鴷扑翅鴷属:斑胸扑翅鴷

学名:Colaptes punctigula

英文名:Spot-breasted Woodpecker
绿斑扑翅鴷扑翅鴷属:绿斑扑翅鴷

学名:Colaptes melanochloros

英文名:Green-barred Woodpecker
北扑翅鴷扑翅鴷属:北扑翅鴷

学名:Colaptes auratus

英文名:Northern Flicker
黄扑翅鴷扑翅鴷属:黄扑翅鴷

学名:Colaptes chrysoides

英文名:Gilded Flicker
古巴扑翅鴷扑翅鴷属:古巴扑翅鴷

学名:Colaptes fernandinae

英文名:Fernandina’s Flicker
智利扑翅鴷扑翅鴷属:智利扑翅鴷

学名:Colaptes pitius

英文名:Chilean Flicker
安第斯扑翅鴷扑翅鴷属:安第斯扑翅鴷

学名:Colaptes rupicola

英文名:Andean Flicker扑翅鴷属:草原扑翅鴷

学名:Colaptes campestris

英文名:Campo Flicker

蜂鹰属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环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该属种类、保护现状、蜂鹰属大全

蜂鹰属的图片

蜂鹰属(学名:Pernis)为鹰科的鸟类,是一类中型猛禽,体长约0.6米,背部羽毛深褐色。脸部呈有小而致富的羽毛,看上去像鳞片一样。蜂鹰经常栖息于稀疏的松林中,常到乡村田野和草原上活动。蜂鹰挖掘蜂巢,吞食蜂卵、蜂幼虫甚至长有毒刺的成年蜂。它们脸部鳞片一样的致密羽毛像头盔一样,使蜂群奈何不得。蜂鹰在夏季常随蜂群移动而转移栖息地。冬天,它们则又回到较温暖的地区。蜂鹰不仅吃蜂,它们也吃蝈蝈、蝽象、鼠类、蛙及蛇等小动物。

中文目名:鹰形目(Accipitriformes)

中文科名:鹰科(Accipitridae)

中文属名:蜂鹰属(Pernis)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法律保护级别: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外形特征

蜂鹰属
蜂鹰属蜂鹰属共有3种9 个亚种,属中型猛禽。其中代表物种凤头蜂鹰也称东方蜂鹰,体长为50—62厘米,体重800—1200克。头顶暗褐色至黑褐色,头侧具有短而硬的鳞片状羽毛,而且较为厚密,是其独有的特征之一。头的后枕部通常具有短的黑色羽冠,显得与众不同。虹膜为金黄色或橙红色,非常美丽。嘴为黑色,脚和趾为黄色,爪黑色。上体通常为黑褐色,头侧为灰色,喉部白色,具有黑色的中央斑纹,其余下体为棕褐色或栗褐色,具有淡红褐色和白色相间排列的横带和粗著的黑色中央纹。初级飞羽为暗灰色,尖端为黑色,翼下飞羽白色或灰色,具黑色横带,尾羽为灰色或暗褐色,具有3—5条暗色宽带斑及灰白色的波状横斑。凤头蜂鹰的体色变化较大,但通过头侧短而硬的鳞片状羽和尾羽的数条暗色宽带斑,可以同其他猛禽相区别。它的整体形象常常给人以美丽的感觉。

地理分布

蜂鹰属分布于太平洋诸岛屿,包括中国的台湾省、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爪哇岛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华莱士区,指传统的华莱士线(从棉兰老岛的东侧海域经望加锡海峡至巴厘岛与龙目岛之间)以东、巴布亚新几内亚以西的区域,包括印度尼西亚的苏拉威西岛、努沙登加拉群岛、西南群岛、摩鹿加群岛(马鲁古群岛)、东帝汶等岛屿。分布于西伯利亚、朝鲜、日本、印度、斯里兰卡。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包括整个欧洲、北回归线以北的非洲地区、阿拉伯半岛以及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岷山-秦岭-淮河以北的亚洲地区。非洲中南部地区,包括阿拉伯半岛的南部、撒哈拉沙漠(北回归线)以南的整个非洲大陆。中国的东北小兴安岭、丹东、朝阳等地繁殖;为四川南充、峨眉,云南腾冲、丽江及西双版纳夏候鸟或旅鸟;迁徙时见于新疆喀什、河北、山东烟台、青岛、江苏、福建、青海西宁、云南、贵州金沙、广西、广东等地;为台湾、海南罕见冬候鸟。

生活环境

蜂鹰有一部分为留鸟,一部分为候鸟,但均较为罕见。分布于中国境内的除了海南岛外均为夏候鸟,春季于4月初至4月末迁来,秋季于9月末至10月末迁走。栖息于不同海拔高度的阔叶林、针叶林和混交林中,尤以疏林和林缘地带较为常见,有时也到林外村庄、农田和果园等小林内活动,平时常单独活动,冬季也偶尔集成小群。飞行灵敏,多为鼓翅飞翔。常快速地煽动两翅从一棵树飞到另一棵树,偶尔也在森林上空翱翔,或徐徐滑翔,边飞边叫,叫声短促,象吹哨一样。有时也见停息在高大乔木的树梢上或林内树下部的枝叉上。

生活习性

蜂鹰主要以黄蜂、胡蜂、蜜蜂和其他蜂类为食,也吃其他昆虫和昆虫幼虫,偶尔也吃小的蛇类、蜥蜴、蛙、小型哺乳动物、鼠类、鸟、鸟卵和幼鸟等动物性食物。通常在飞行中捕食,能追捕雀类等小鸟。别看蜂类都有螫人的毒刺,甚至于能致人于死命,但是蜂鹰却把它们统统当作无比香甜的美味佳肴,不仅喜欢吃蜂类的成虫,还吃它们的幼虫、虫卵,以及蜂蜜、蜂蜡等等。凤头蜂鹰大多在林中的树上或者地上觅食,常用爪在地面上刨掘蜂窝,就象家鸡刨食一样,啄食蜂巢中的各种食物,吃得津津有味。有人认为蜂鹰捕食蜜蜂,应该将其列为害鸟。其实,它捕食的主要对象并不是家养的蜜蜂,而是野蜂,特别是它还吃一些林业的害虫、害兽等,只有生活在养蜂场附近的一些个体,才会给养蜂业造成少量的损失。所以凤头蜂鹰和其他猛禽一样,也是一种对人类有益的鸟类。

生长繁殖

蜂鹰卵筑巢于高大乔木上,多以枯枝叶为巢材,有时利用鵟或苍鹰等的旧巢。5月下旬到6月产卵,每窝2~3枚,淡灰黄而带红褐色斑点。孵卵期30~35天,育雏期40~45天。繁殖期为4—6月。求偶时,雄鸟和雌鸟双双在空中滑翔,然后急速下降,再缓慢盘旋,两翅象背后折起6—7次。营巢于阔叶树或针叶树上,巢距离地面的高度为10—28米。巢主要枯枝构成,中间稍微下凹,形状为盘状,内放少许草茎和草叶,有时也利用鸢和苍鹰等其他猛禽的旧巢。每窝产卵2—3枚,一般为2枚。卵为砖红色或黄褐色,被有咖啡色的斑点。

该属种类

蜂鹰吃蜂(3种)一、鹃头蜂鹰 (Pernis apivorus )二、凤头蜂鹰 (Pernis ptilorhynchus)(6种)三、南洋蜂鹰 (Pernis celebensis )(2种)

保护现状

致危因素:森林砍伐致使营巢场所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加以迁徙期的乱捕滥猎,是影响种群数量的主要因素。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 附录Ⅰ濒危物种。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蜂鹰属鸟类大全

鹃头蜂鹰蜂鹰属:鹃头蜂鹰
该鸟种在中国有分布

学名:Pernis apivorus

英文名:European Honey Buzzard
凤头蜂鹰蜂鹰属:凤头蜂鹰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学名:Pernis ptilorhynchus

英文名:Crested Honey Buzzard
南洋蜂鹰蜂鹰属:南洋蜂鹰

学名:Pernis celebensis

英文名:Barred Honey Buzzard
吕宋蜂鹰蜂鹰属:吕宋蜂鹰

学名:Pernis steerei

英文名:Philippine Honey Buzzard

本文Hash:06009bf8e16bda2c093bde4231e6604f6f11cd91

声明:此文由 lea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