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鹰属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环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该属种类、保护现状、蜂鹰属大全

导读: 外形特征 地理分布 生活环境 生活习性 生长繁殖 该属种类 保护现状 蜂鹰属鸟类大全

蜂鹰属的图片

蜂鹰属(学名:Pernis)为鹰科的鸟类,是一类中型猛禽,体长约0.6米,背部羽毛深褐色。脸部呈有小而致富的羽毛,看上去像鳞片一样。蜂鹰经常栖息于稀疏的松林中,常到乡村田野和草原上活动。蜂鹰挖掘蜂巢,吞食蜂卵、蜂幼虫甚至长有毒刺的成年蜂。它们脸部鳞片一样的致密羽毛像头盔一样,使蜂群奈何不得。蜂鹰在夏季常随蜂群移动而转移栖息地。冬天,它们则又回到较温暖的地区。蜂鹰不仅吃蜂,它们也吃蝈蝈、蝽象、鼠类、蛙及蛇等小动物。

中文目名:鹰形目(Accipitriformes)

中文科名:鹰科(Accipitridae)

中文属名:蜂鹰属(Pernis)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法律保护级别: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外形特征

蜂鹰属
蜂鹰属蜂鹰属共有3种9 个亚种,属中型猛禽。其中代表物种凤头蜂鹰也称东方蜂鹰,体长为50—62厘米,体重800—1200克。头顶暗褐色至黑褐色,头侧具有短而硬的鳞片状羽毛,而且较为厚密,是其独有的特征之一。头的后枕部通常具有短的黑色羽冠,显得与众不同。虹膜为金黄色或橙红色,非常美丽。嘴为黑色,脚和趾为黄色,爪黑色。上体通常为黑褐色,头侧为灰色,喉部白色,具有黑色的中央斑纹,其余下体为棕褐色或栗褐色,具有淡红褐色和白色相间排列的横带和粗著的黑色中央纹。初级飞羽为暗灰色,尖端为黑色,翼下飞羽白色或灰色,具黑色横带,尾羽为灰色或暗褐色,具有3—5条暗色宽带斑及灰白色的波状横斑。凤头蜂鹰的体色变化较大,但通过头侧短而硬的鳞片状羽和尾羽的数条暗色宽带斑,可以同其他猛禽相区别。它的整体形象常常给人以美丽的感觉。

地理分布

蜂鹰属分布于太平洋诸岛屿,包括中国的台湾省、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爪哇岛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华莱士区,指传统的华莱士线(从棉兰老岛的东侧海域经望加锡海峡至巴厘岛与龙目岛之间)以东、巴布亚新几内亚以西的区域,包括印度尼西亚的苏拉威西岛、努沙登加拉群岛、西南群岛、摩鹿加群岛(马鲁古群岛)、东帝汶等岛屿。分布于西伯利亚、朝鲜、日本、印度、斯里兰卡。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包括整个欧洲、北回归线以北的非洲地区、阿拉伯半岛以及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岷山-秦岭-淮河以北的亚洲地区。非洲中南部地区,包括阿拉伯半岛的南部、撒哈拉沙漠(北回归线)以南的整个非洲大陆。中国的东北小兴安岭、丹东、朝阳等地繁殖;为四川南充、峨眉,云南腾冲、丽江及西双版纳夏候鸟或旅鸟;迁徙时见于新疆喀什、河北、山东烟台、青岛、江苏、福建、青海西宁、云南、贵州金沙、广西、广东等地;为台湾、海南罕见冬候鸟。

生活环境

蜂鹰有一部分为留鸟,一部分为候鸟,但均较为罕见。分布于中国境内的除了海南岛外均为夏候鸟,春季于4月初至4月末迁来,秋季于9月末至10月末迁走。栖息于不同海拔高度的阔叶林、针叶林和混交林中,尤以疏林和林缘地带较为常见,有时也到林外村庄、农田和果园等小林内活动,平时常单独活动,冬季也偶尔集成小群。飞行灵敏,多为鼓翅飞翔。常快速地煽动两翅从一棵树飞到另一棵树,偶尔也在森林上空翱翔,或徐徐滑翔,边飞边叫,叫声短促,象吹哨一样。有时也见停息在高大乔木的树梢上或林内树下部的枝叉上。

生活习性

蜂鹰主要以黄蜂、胡蜂、蜜蜂和其他蜂类为食,也吃其他昆虫和昆虫幼虫,偶尔也吃小的蛇类、蜥蜴、蛙、小型哺乳动物、鼠类、鸟、鸟卵和幼鸟等动物性食物。通常在飞行中捕食,能追捕雀类等小鸟。别看蜂类都有螫人的毒刺,甚至于能致人于死命,但是蜂鹰却把它们统统当作无比香甜的美味佳肴,不仅喜欢吃蜂类的成虫,还吃它们的幼虫、虫卵,以及蜂蜜、蜂蜡等等。凤头蜂鹰大多在林中的树上或者地上觅食,常用爪在地面上刨掘蜂窝,就象家鸡刨食一样,啄食蜂巢中的各种食物,吃得津津有味。有人认为蜂鹰捕食蜜蜂,应该将其列为害鸟。其实,它捕食的主要对象并不是家养的蜜蜂,而是野蜂,特别是它还吃一些林业的害虫、害兽等,只有生活在养蜂场附近的一些个体,才会给养蜂业造成少量的损失。所以凤头蜂鹰和其他猛禽一样,也是一种对人类有益的鸟类。

生长繁殖

蜂鹰卵筑巢于高大乔木上,多以枯枝叶为巢材,有时利用鵟或苍鹰等的旧巢。5月下旬到6月产卵,每窝2~3枚,淡灰黄而带红褐色斑点。孵卵期30~35天,育雏期40~45天。繁殖期为4—6月。求偶时,雄鸟和雌鸟双双在空中滑翔,然后急速下降,再缓慢盘旋,两翅象背后折起6—7次。营巢于阔叶树或针叶树上,巢距离地面的高度为10—28米。巢主要枯枝构成,中间稍微下凹,形状为盘状,内放少许草茎和草叶,有时也利用鸢和苍鹰等其他猛禽的旧巢。每窝产卵2—3枚,一般为2枚。卵为砖红色或黄褐色,被有咖啡色的斑点。

该属种类

蜂鹰吃蜂(3种)一、鹃头蜂鹰 (Pernis apivorus )二、凤头蜂鹰 (Pernis ptilorhynchus)(6种)三、南洋蜂鹰 (Pernis celebensis )(2种)

保护现状

致危因素:森林砍伐致使营巢场所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加以迁徙期的乱捕滥猎,是影响种群数量的主要因素。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 附录Ⅰ濒危物种。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蜂鹰属鸟类大全

鹃头蜂鹰蜂鹰属:鹃头蜂鹰
该鸟种在中国有分布

学名:Pernis apivorus

英文名:European Honey Buzzard
凤头蜂鹰蜂鹰属:凤头蜂鹰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学名:Pernis ptilorhynchus

英文名:Crested Honey Buzzard
南洋蜂鹰蜂鹰属:南洋蜂鹰

学名:Pernis celebensis

英文名:Barred Honey Buzzard
吕宋蜂鹰蜂鹰属:吕宋蜂鹰

学名:Pernis steerei

英文名:Philippine Honey Buzzard

黑翅鸢属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该属种类、保护现状、黑翅鸢属大全

黑翅鸢属的图片

黑翅鸢属(学名:Elanus)是一类中型猛禽,外表很酷,具有高超的飞行和滑翔能力,振翅空中悬停的绝技更是鹰科中独一无二。特征是有黑白分明的羽毛,明亮的红眼睛,腿部黄色。主要以田间的鼠类、昆虫、小鸟、野兔、昆虫和爬行动物等为食。白天常见停息在大树树梢或电线杆上,当有小鸟和昆虫飞过时,才突然猛冲过去扑食。飞翔的高度较低,采用盘旋、翱翔等方式,有时也进行鼓翼飞翔。在鼓翼飞翔时两翅煽动较轻,显得相当轻盈,发现地面上的猎物时突然直扑而下。一般单独活动,多在白天的早词条黄昏进行。其中纹翅鸢是唯一夜间捕食的鸢。注:此条来源于百度百科,词条创编人:东篱小菊。

中文目名:鹰形目(Accipitriformes)

中文科名:鹰科(Accipitridae)

中文属名:黑翅鸢属(Elanus)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法律保护级别: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外形特征

黑翅鸢属共有4种,代表物种黑翅鸢,身长35 -38 cm ,翼展80-95 cm,体重197 -343 g ,两性相似。眼先和眼上有黑斑,前额白色,到头顶逐渐变为灰色。后颈、背、肩、腰,一直到尾上覆羽蓝灰色。翅上小覆羽和中覆羽黑色,大覆羽后缘,次级和初级覆羽蓝灰色,初级飞羽暗灰色,外侧7枚具黑色尖端。中央尾羽灰色,尖端缀有沙皮黄色,两侧尾羽灰白色,尖端缀有皮黄色,其余具暗灰色羽轴。整个下体和翅下覆羽白色,但初级飞羽下表面黑色,次级飞羽灰色,具淡色尖端。跗蹠前面一半被羽,一半裸露。平尾,中间稍凹,呈浅叉状。幼鸟头顶褐色,具宽的白色羽缘。_上体更褐,亦具宽阔的白色羽缘;翅覆羽黑灰色,亦具白色羽缘;胸部羽毛具窄的褐色羽轴纹,羽缘缀有茶褐色或灰色,其余似成鸟。虹膜成鸟血红色,幼鸟黄色或黄褐色,嘴黑色,蜡膜和口角淡黄色,脚和趾深黄色,爪黑色。
黑翅鸢属
黑翅鸢属黑翅鸢

地理分布

分布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包括塔斯马尼亚及其附近的岛屿。北美地区,包括美国、加拿大、格陵兰、百慕大群岛、圣皮埃尔和密克隆群岛及墨西哥境内北美与中美洲之间的过渡地带。
黑翅鸢属
黑翅鸢属黑翅鸢中美洲,地处北美与南美之间,包括危地马拉、伯里兹、洪都拉斯、萨尔瓦多、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巴拿马、巴哈马、古巴、海地、牙买加、多米尼加、安提瓜和巴布达、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圣卢西亚、巴巴多斯、格林纳达、特立尼达与多巴哥等国家和地区。南美洲,包括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苏里南、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巴拉圭、巴西、智利、阿根廷、乌拉圭以及马尔维纳斯群岛(也称福克兰群岛)。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埃及,好望角、马达加斯加,阿富汗、印度、斯里兰卡、越南、缅甸、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地,也见于葡萄牙、匈牙利、德国等欧洲南部国家。中国云南、广西浙江、河北等省。
黑翅鸢属
黑翅鸢属黑翅鸢

生活习性

栖息于有树木和灌木的开阔原野、农田、疏林和草原地区,从平原到4000m多的高山均见有踪影。主要以田间鼠类、昆虫、小鸟、野兔和爬行类为食。觅食方式主要通过守候在电线杆上和高大树木顶端,等候过往小鸟和昆虫,然后突然俯冲而下捕之;另一种方式是通过无声无息地在天空长时间地盘旋、滑翔、观察地面动静,并不时地将两翅上举成‘V’字形滑翔。间或也鼓翼飞翔,两翅扇动较轻,显得相当轻盈,发现猎物再俯冲而下抓取。常单独在早晨和黄昏活动。其中纹翅鸢是该属种类中唯一夜间捕食的鸟类。
黑翅鸢属
黑翅鸢属黑翅鸢

生长繁殖

春季于4-5月到达繁殖地,秋季于10-11月离开繁殖地。巢于平原或山地丘陵地区的树上或高的灌木上。巢较松散而简陋,主要由枯树枝构成,里面有时放有细草根和草茎,或根本无任何内垫物。每窝产卵3-5枚,白色或淡黄色、具深红色或红褐色斑,呈卵圆形。雌雄亲鸟轮流孵卵和育雏,孵化期25-28天。雏鸟晚成性,孵出后由雌雄亲鸟共同喂养,经过30-35天的喂养,雏鸟即可飞翔离巢。

该属种类

白尾鸢(图5)(4种)
黑翅鸢属
黑翅鸢属黑翅鸢

一、黑翅鸢 Elanus caeruleus

二、黑肩鸢 Elanus axillaris

三、白尾鸢 Elanus leucurus

四、纹翅鸢 Elanus scriptus

保护现状

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 附录Ⅱ濒危物种,生效年代:1997。

黑翅鸢属
黑翅鸢属黑翅鸢属分布图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

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

等级: 易危 生效年代:1996

黑翅鸢属鸟类大全

黑翅鸢黑翅鸢属:黑翅鸢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学名:Elanus caeruleus

英文名:Black-winged Kite
黑肩鸢黑翅鸢属:黑肩鸢

学名:Elanus axillaris

英文名:Black-shouldered Kite
白尾鸢黑翅鸢属:白尾鸢

学名:Elanus leucurus

英文名:White-tailed Kite
纹翅鸢黑翅鸢属:纹翅鸢

学名:Elanus scriptus

英文名:Letter-winged Kite

麻鳽属的名称类别、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该属种类、保护现状、麻鳽属大全

麻鳽属的图片

麻鳽属(学名:Botaurus)是鹭科(学名:Ardeidae)的一属。

麻鳽属(Botaurus)有4种6个亚种。该属的鸟类具有保护色,羽毛拟周围环境,呈斑驳褐色和棕黄色条纹。站立时嘴尖朝上,模仿周围的芦苇和草,可避免被发觉。以尖利的喙捕捉鱼、蛙、蝲蛄和湿地及沼泽地的小动物为食。几乎分布全球。

中文目名:鹈形目(Pelecaniformes)

中文科名:鹭科(Ardeidae)

中文属名:麻鳽属(Botaurus)

中国野生鸟类:

名称类别

麻鳽属
麻鳽属大嘴麻鳽

中文名称 麻鳽属

拉丁学名 Botaurus

英文名称 Bitterns

外形特征

麻鳽属
麻鳽属褐麻鳽

麻鳽属是一类中型涉禽,具保护色。鸟体羽毛拟周围的环境,呈斑驳的褐色和棕黄色条纹,嘴长而尖直,翅大而长,脚和趾均细长,胫部部分裸露,脚三趾在前一趾在后,中趾的爪上具梳状栉缘。雌雄同色。体形呈纺锤形,体羽疏松。

地理分布

麻鳽属
麻鳽属大麻鳽

大嘴麻鳽分布于北美地区(包括美国、加拿大、格陵兰、百慕大群岛、圣皮埃尔和密克隆群岛及墨西哥境内北美与中美洲之间的过渡地带),中美洲(地处北美与南美之间,包括危地马拉、伯里兹、洪都拉斯、萨尔瓦多、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巴拿马、巴哈马、古巴、海地、牙买加、多米尼加、安提瓜和巴布达、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圣卢西亚、巴巴多斯、格林纳达、特立尼达与多巴哥等国家和地区)。太平洋诸岛屿(包括中国的台湾省、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爪哇岛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塔斯马尼亚及其附近的岛屿。)。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包括整个欧洲、北回归线以北的非洲地区、阿拉伯半岛以及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岷山-秦岭-淮河以北的亚洲地区。),非洲中南部地区(包括阿拉伯半岛的南部、撒哈拉沙漠(北回归线)以南的整个非洲大陆。),印度次大陆及中国的西南地区(包括印度、孟加拉、不丹、锡金、尼泊尔、巴基斯担、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以及中国西藏的东南部地区等。),中南半岛和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包括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以及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香港、海南岛。)

生活习性

麻鳽属的鸟多在芦苇或草丛间栖息。在芦苇丛中隐藏自己的身体,走得很慢,有条不紊地四周寻找食物。它们避免危险的做法是利用自己拟态的羽毛伪装,而不是和大多数其的他鹭采取逃跑飞离。它们向上伸展自己的脖子,并将自己的鸟喙指向天空,慢慢的移动,试图模仿飘动的芦苇。如果这种战术不能欺骗入侵者,才会抓紧时间溜走。食物包括昆虫,两栖类,小龙虾,鱼和小型哺乳动物

生长繁殖

麻鳽属
麻鳽属美洲麻鳽

美洲麻鳽麻鳽求爱时非常美丽,可很少能看到。在此期间,雄鸟曲线徘徊,抖露它的白色羽毛,伸着它的短脖子,胸部突然下降,对着雌鸟“尖”。雄鸟和雌鸟双人舞,然后启动一系列复杂的空中舞蹈巡游。麻鳽一般一夫一妻制,但在某些情况下,也有一夫多妻制。繁殖期雌鸟选择一处位于沼泽地的茂密的植被丛筑巢,鸟巢的结构主要包括芦苇,灯芯草和其他浮动材料。将3-6枚卵产在水面上的鸟巢里。卵浅黄色或浅橄榄色。孵化期平均持续24-28天。雌鸟单独辅育雏鸟。雏为晚成性。

该属种类

(4种 6亚种)

1.美洲麻鳽 Botaurus lentiginosus

2.大嘴麻鳽 Botaurus pinnatus 2种

3.褐麻鳽 Botaurus poiciloptilus

4.大麻鳽 Botaurus stellaris 2种

麻鳽属 共2个物种

中文名大麻鳽

中文目名(拉丁目名)

鹳形目(CICONIIFORMES)

中文科名(拉丁科名)

鹭科(Ardeidae)

中文属名(拉丁属名)

麻鳽属(Botaurus)

中文属名(拉丁属名)

麻鳽属(Botaurus)

拉丁种名stellaris

定名人(年代)(Linnaeus)(1758)

国内分布

新疆,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为夏候鸟,辽宁(南部),山西,甘肃,河南,山东,长江流域从江苏,浙江到四川,云南,福建,广东,广西,新疆(西部)为冬候鸟或旅鸟,贵州,台湾为冬候鸟

中文名

大麻鳽指名亚种

中文目名(拉丁目名)

鹳形目(CICONIIFORMES)

中文科名(拉丁科名)

鹭科(Ardeidae)

中文属名(拉丁属名)

麻鳽属(Botaurus)

中文属名(拉丁属名)

麻鳽属(Botaurus)

拉丁种名stellaris

定名人(年代)(Linnaeus)(1758)

国内分布

新疆,内蒙古,黑龙江,吉林, 辽宁,河北,山西,甘肃,河南,山东,长江流域从江苏,浙江到四川,云南,福建,广东,广西,新疆(西部),贵州,台湾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8年鸟类红色名录。

麻鳽属鸟类大全

大麻鳽麻鳽属:大麻鳽
该鸟种在中国有分布

学名:Botaurus stellaris

英文名:Eurasian Bittern
褐麻鳽麻鳽属:褐麻鳽

学名:Botaurus poiciloptilus

英文名:Australasian Bittern
美洲麻鳽麻鳽属:美洲麻鳽

学名:Botaurus lentiginosus

英文名:American Bittern
大嘴麻鳽麻鳽属:大嘴麻鳽

学名:Botaurus pinnatus

英文名:Pinnated Bittern

本文Hash:c8f07c295fba33916709dfae6a6a481dc2dc8ea6

声明:此文由 nihao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