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趾雕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导读: 外形特征 地理分布 生活习性 生长繁殖 保护现状

短趾雕的图片

短趾雕(学名:Circaetus gallicus,英文名:Short-toed Snake Eagle)是鹰科短趾雕属的猛禽,又叫短趾蛇雕。体长约65厘米。身体沉重,上体灰褐,下体白而具深色纵纹,喉及胸单一褐色,腹部具不明显的横斑,尾具不明显的宽阔横斑。食物主要是蛇类。分布于非洲、古北界、印度、中国北部及小巽他群岛。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中文学名:短趾雕

拉丁学名:Circaetus gallicus

英文俗名:Short-toed Snake Eagle

命名作者:Gmelin, JF, 1788

中文目名:鹰形目(Accipitriformes)

中文科名:鹰科(Accipitridae)

中文属名:短趾雕属(Circaetus)

繁殖区:古北界, 东洋界 : w,c 古北界, India

非繁殖区:e, c, w 非洲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474

中国法律保护级别: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华盛顿公约(CITES)

濒危物种保护级别:二级保护物种

(目前无灭绝危机,管制其国际贸易)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褐色

次要羽色:白色

外形特征

短趾雕
短趾雕

体长约65厘米。身体沉重,上体灰褐,下体白而具深色纵纹,喉及胸单一褐色,腹部具不明显的横斑,尾具不明显的宽阔横斑。亚成鸟较成鸟色更浅。飞行时覆羽及飞羽上长而宽的纵纹极具特色。

虹膜—黄色;嘴—黑色;蜡膜—灰色;脚—偏绿。

叫声:冬季通常无声,偶作哀怨的咪咪叫声。

短趾雕
短趾雕

地理分布

短趾雕
短趾雕

分布范围:分布布于非洲、古北界、印度、中国北部及小巽他群岛。

分布状况:繁殖于新疆西北部天山,可能在中国中北区也有繁殖。罕见候鸟记录分散于中国北方各地。西藏东南部肯定有其分布。

生活习性

短趾雕
短趾雕

栖于森林边缘及次生灌丛。盘旋及滑翔时两翼平直,常停在空中振羽似巨大的红隼。食物主要为蛇类,其次为蜥蜴类、蛙类以及小型鸟类,偶亦捕食小型啮齿动物如野兔、野鼠等,也吃腐肉。

生长繁殖

短趾雕
短趾雕

繁殖期为4~6月。多营巢于林缘地区,置巢于树顶部枝杈上,一般距离地面的高度为2~15米,偶尔在悬崖上营巢。巢由枯树枝构成。如果没有干扰,巢可以连续多年使用。每窝通常产卵1枚,偶尔2枚,卵的颜色为白色。主要由雌鸟孵卵。孵化期47天。雏鸟为晚成性,孵出后由亲鸟喂养大约70~75天后才能离巢。

保护现状

短趾雕是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靴隼雕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靴隼雕的图片

靴隼雕(学名:Hieraaetus pennatus,英文名:Booted Eagle)属鹰科隼雕属,中型鹰类,主要产于新疆、东北、河北。习性同棕腹隼雕。多生活于森林或林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法国。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中文学名:靴隼雕

拉丁学名:Hieraaetus pennatus

英文俗名:Booted Eagle

命名作者:Gmelin, JF, 1788

中文目名:鹰形目(Accipitriformes)

中文科名:鹰科(Accipitridae)

中文属名:隼雕属(Hieraaetus)

繁殖区:古北界 : sw, sc

非繁殖区:非洲, Indi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502

中国法律保护级别: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华盛顿公约(CITES)

濒危物种保护级别:二级保护物种

(目前无灭绝危机,管制其国际贸易)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靴隼雕
靴隼雕

体型略小(50厘米),胸棕色(深色型)或淡皮黄色(浅色型),无冠羽,腿被羽。上体褐色具黑色和皮黄色杂斑,两翼及尾褐色深。飞行时深色的初级飞羽与皮黄色(浅色型)或棕色(深色型)的翼下覆羽成强烈对比。尾下色浅。

虹膜-褐色;嘴-近黑,蜡膜黄色;脚-黄色。

叫声:高且薄的叫声keee。

靴隼雕
靴隼雕
靴隼雕:成鸟头部细节
靴隼雕:成鸟头部细节
靴隼雕:深色型,飞行图(俯视)
靴隼雕:深色型,飞行图(俯视)
靴隼雕:深色型,飞行图(仰视)
靴隼雕:深色型,飞行图(仰视)
靴隼雕:浅色型
靴隼雕:浅色型
靴隼雕:浅色型
靴隼雕:浅色型

地理分布

靴隼雕
靴隼雕

产于新疆、东北、河北。在新疆天山一带繁殖,冬季偶见于东北、河北一带越冬。

分布范围:繁殖于非洲、欧亚大陆的西南部、印度西北部及中国北部;冬季南迁至非洲、印度;迷鸟至东南亚。

分布状况:繁殖于新疆西部天山、库尔勒及西藏北部。罕见候鸟于中国东北及华东的多个地方。

生活习性

栖息于山地林缘,以鼠和小鸟为食。常常在天空中往复盘旋,飞翔速度很快。

靴隼雕
靴隼雕
靴隼雕
靴隼雕

生长繁殖

靴隼雕:雌鸟和雏鸟
靴隼雕:雌鸟和雏鸟

5~6月份繁殖。

保护现状

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鹰雕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亚种分化、保护现状

鹰雕的图片

鹰雕(学名:Nisaetus nipalensis,英文名:Mountain Hawk-Eagle)属鹰科鹰雕属,原学名为Spizaetus nipalensis,又叫做熊鹰(台湾)、赫氏角鹰。是一种体形偏大的猛禽,一般身长70至72厘米。成年鹰雕的上半身呈棕色,下体有白色纹。翅膀很宽,在飞行时呈V型,未成熟的鹰雕通常拥有白色的头。一般生活于山中的常绿森林。主要以野兔、野鸡和鼠类等为食,也捕食小鸟和大的昆虫,偶尔还捕食鱼类。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尼泊尔。数量稀少,为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中文学名:鹰雕

拉丁学名:Nisaetus nipalensis

英文俗名:Mountain Hawk-Eagle

命名作者:Hodgson, 1836

中文目名:鹰形目(Accipitriformes)

中文科名:鹰科(Accipitridae)

中文属名:鹰雕属(Nisaetus)

繁殖区:东洋界 : Himalayas to Taiwan and Japan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504

中国法律保护级别: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鹰雕
鹰雕

体大(74厘米),细长,腿被羽,翼甚宽,尾长而圆,具长冠羽。有深色及浅色型。

深色形:上体褐色,具黑及白色纵纹及杂斑;尾红褐色有几道黑色横斑;颏、喉及胸白色,具黑色的喉中线及纵纹;下腹部、大腿及尾下棕色而具白色横斑。

浅色型:上体灰褐;下体偏白,有近黑色过眼线及髭纹。

虹膜-黄至褐色;嘴-偏黑,蜡膜绿黄;脚-黄色。

叫声:拖长的尖厉叫声。

飞翔时翅膀显得十分宽阔,翅膀下面和尾羽的下面的黑色和白色交错的横斑极为醒目。

鹰雕:亚成鸟
鹰雕:亚成鸟
鹰雕:成鸟飞行
鹰雕:成鸟飞行

地理分布

鹰雕
鹰雕

在中国已知的分布地点有内蒙古、辽宁、黑龙江、浙江、安徽、福建、湖北、广东、广西、台湾、四川、云南、西藏、海南等地。鹰雕全世界共分化为5个亚种,其中中国分布有4个亚种,其中指名亚种见于西南地区,东方亚种见于东北地区,福建亚种见于东南和华南地区,海南亚种仅见于海南岛。大多数为留鸟,少数在繁殖期后到处游荡,但都极为罕见,有些甚至只有早期的记录。

分布范围:印度、缅甸、中国及东南亚。

分布状况:亚种nipalensis为罕见留鸟于西藏南部及云南西部,高可至海拔4000米。fokiensis 为罕见留鸟于中国东南部、台湾及海南岛,高可至海拔2000米。orientalis为繁殖鸟,于中国东北,越冬在台湾。

生活习性

鹰雕
鹰雕

鹰雕在繁殖季节大多栖息于不同海拔高度的山地森林地带.最高可达海拔4000米以上,常在阔叶林和混交林中活动,也出现在浓密的针叶林中。冬季多下到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区的阔叶林和林缘地带活动。经常单独活动,飞翔时两个翅膀平伸,煽动较慢,有时也在高空盘旋,常站立在密林中枯死的乔木树上。叫声十分喧闹。

主要以野兔、野鸡和鼠类等为食,也捕食小鸟和大的昆虫,偶尔还捕食鱼类。

生长繁殖

鹰雕:亚成鸟
鹰雕:亚成鸟

鹰雕繁殖营巢于山地森林中高大的乔木树上。巢由树枝构成,结构较为庞大。通常位于树上部靠近主杆的枝杈上。

繁殖期为1—6月。每窝产卵2枚,也有少至1枚和多至3枚的。卵的颜色通常为淡灰白色或白色,没有斑点或者仅有不清晰的淡红色斑点。卵的形状为卵圆形。孵化由雌鸟承担,护巢性很强。

亚种分化

鹰雕福建亚种(学名:Spizaetus nipalensis fokiensis)。分布于台湾以及中国大陆的安徽、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福建。

鹰雕指名亚种(学名:Spizaetus nipalensis nipalensis)。在中国大陆,分布于从喜马拉雅山脉到云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尼泊尔。

鹰雕东方亚种(学名:Spizaetus nipalensis orientalis)。在中国大陆,分布于内蒙古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日本。

鹰雕海南亚种(学名:Spizaetus nipalensis whiteheadi)。在中国大陆,分布于海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海南五指山。

保护现状

面临问题:族群稀少,又是养鹰者热衷的对象,赖以生存之中、 高海拔原始森林频遭砍伐及人为开发压力,本种的生存汲汲可危。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二类保护动物名录。

赤颈鸭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保护现状

赤颈鸭的图片

赤颈鸭(学名:Anas penelope,英文名:Eurasian Wigeon)是鸭科鸭属的鸟类,又名赤颈凫、鹅子鸭、红鸭。与其他水鸟混群于湖泊、沼泽及河口地带。赤颈鸭繁殖于欧亚大陆北部;越冬于欧洲南部、非洲东北部与西北角,见于埃及北部、伊朗、巴基斯坦、印度、缅甸、印度支那半岛、菲律宾群岛至日本一线,偶见于格陵兰、北美洲等地。在中国东部各地越冬,其分布西限可达西藏南部,海南岛、台湾亦有本物种越冬。

中文学名:赤颈鸭

拉丁学名:Anas penelope

英文俗名:Eurasian Wigeon

命名作者:Linnaeus, 1758

中文目名:雁形目(Anseriformes)

中文科名:鸭科(Anatidae)

中文属名:鸭属(Anas)

繁殖区:古北界 : n

非繁殖区:非洲, n 东洋界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87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赤颈鸭形态特征图
赤颈鸭形态特征图

中等体型(47厘米)的大头鸭。

雄鸟特征为头栗色而带皮黄色冠羽。体羽余部多灰色,两胁有白斑,腹白,尾下覆羽黑色。飞行时白色翅羽与深色飞羽及绿色翼镜成对照。

雌鸟:通体棕褐或灰褐色,腹白。飞行时浅灰色的翅覆羽与深色的飞羽成对照。下翼灰色-较葡萄胸鸭色深。

虹膜-棕色;嘴-蓝绿色;脚-灰色。

叫声:雄鸟发出悦耳哨笛声whee-oo,雌鸟为短急的鸭叫。

赤颈鸭:雄鸟
赤颈鸭:雄鸟
赤颈鸭:雌鸟
赤颈鸭:雌鸟

地理分布

赤颈鸭地理分布图
赤颈鸭地理分布图

赤颈鸭繁殖在欧亚大陆北部,从冰岛、英国、横跨斯堪的那维亚半岛、俄罗斯北部,一直往东经贝加尔湖到太平洋沿岸和萨哈林岛;越冬在欧洲南部、非洲东北部、西北部、埃及北部、伊朗、巴基斯坦、印度与缅甸北部、中南半岛、日本和菲律宾,也偶尔见于格陵兰、北美洲、安的列斯群岛和加里曼丹。

在中国繁殖于东北黑龙江省和吉林省。越冬在中国西藏南部、云南、贵州、四川、湖南、湖北、安徽、长江中下游、西南各省以及台湾和海南岛。迁徙时经过新疆、内蒙古、东北南部和华北一带。

分布范围:古北界;南方越冬。

分布状况:繁殖于中国东北甚或西北。冬季迁至中国北纬35°以南包括台湾及海南的广大地区。地方性常见。

生活习性

赤颈鸭:雄鸟头部
赤颈鸭:雄鸟头部
赤颈鸭:飞行中的一对
赤颈鸭:飞行中的一对

赤颈鸭栖息于江河、湖泊、水塘、河口、海湾、沼泽等各类水域中。尤其喜欢在富有水生植物的开阔水域中活动。除繁殖期外,常成群活动,也和其他鸭类混群。游泳很好,也善潜水。高兴时常将尾翘起,头弯到胸部。飞行快而有力。有危险时能直接从水中或地上飞起,并发出叫声。鸣声响亮清脆。

赤颈鸭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食。常成群在水边浅水处水草丛中或沼泽地上觅食藻类和水生植物的根、茎、叶和果实。也常到岸上或农田觅食青草、杂草种子和农作物。也吃少量动物性食物。

生长繁殖

赤颈鸭:一对
赤颈鸭:一对
赤颈鸭:一对
赤颈鸭:一对

赤颈鸭通常在越冬期间即已形成对。到达繁殖地后不久即着手营巢繁殖。繁殖期5—7月。通常营巢在富有水生植物或岸边有灌木和植物生长的小型湖泊、水塘和小河边地上草丛或灌木丛中。巢一般离水域不远,但也有远至距水边100—200米的。巢极为简陋,多系地上一个5~7厘米深的凹坑,内放少许枯草,有时根本无任何内垫物,但巢的四周常用大量绒羽围起来,离巢时常用它将卵盖住。每窝产卵7一11枚,一般8—9枚。一天产一枚卵。卵的颜色为白色或乳白色。光滑无斑。大小为50一60×33一41毫米,重41—47克。产第一枚卵后即开始孵卵。孵化期22—25天。孵卵由雌鸟承担。雏鸟早成性。雏鸟孵出后在雌鸟带领下经过40—45天即能飞翔。幼鸟一龄时性成熟。

赤颈鸭每年3月末至4月初从南方迁到华北和东北南部地区,4月中下旬到达东北北部,其中部分留下繁殖,部分继续北迁。秋季于9月末1O月初已大量从北部繁殖地迁到东北南部和华北一带,并陆续往南迁徙,一直持续到11月初还见有部分个体滞留于东北和华北地区。迁徙时结成群,飞行甚快。常排成一条线飞行。

保护现状

赤颈鸭:飞行图
赤颈鸭:飞行图

赤颈鸭在中国种群数量较为丰富,是中国冬季较为常见的野鸭之一。据1992年的最新调查资料,中国越冬种群数量为48348只。赤颈鸭在整个世界上的种群数量亦较丰富。据1975年在欧洲和地中海与黑海地区的统计,种群数量达数百万只。据1992年国际水禽研究局组织的亚洲隆冬水鸟调查,西亚39446只,南亚143152只,东亚69652只,西南亚307只。总计整个亚洲为251557只,不及欧洲丰富,较之1990年统计的320676只明显下降,其主要原因是狩猎。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国际鸟类红皮书,2009年名录 ver 3.1。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本文Hash:afe395ae34f9f893c364ec4323ea118cdbd55c0d

声明:此文由 ninja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 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Baidu
map